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肩关节半脱位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脑卒中并发症之一,有高达60%~70%左右的患者在软瘫期或痉挛早期(约发病3周内)发生肩痛及相关功能障碍,限制了患侧上肢的功能活动,延缓了患者的康复进程,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1-3]。本研究以肩部关节功能活动解剖为参考依据,针对肩关节半脱位的病因病机,采用电针齐刺经筋结点联合康复训练为治疗手段,旨在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新的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针刺经筋结点结合康复疗法对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两组均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电针针刺经筋结点,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显效14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95%,与对照组(7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针刺经筋结点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3.
洪东方  李斌  李帅帅 《新中医》2021,53(18):142-145
目的:观察毫火针联合推拿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8 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将受试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 例。2 组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对照组加用Bobath 疗法进行治疗,研究组加用毫火针联合推拿治疗。治疗4 周后,观察2 组临床疗效,并对2 组治疗前后上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生活能力进行评估。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为88.24%,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 组改良Ashworth 量表(MAS)、上肢Fugl-Meyer 运动功能量表(FMA)、Barthdl 指数(B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MAS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上肢FMA、BI 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毫火针联合推拿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改善效果良好,能有效促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4.
肩关节半脱位又称盂肱关节半脱位,是脑卒中的并发症之一,本文分析了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病因,并对近年来进行的针刺治疗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筋结点联合康复治疗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90例住院患者按病志号抽签方法简单随机分三组。康复组30例治疗脑卒中配合康复训练:①体位控制、②上肢负重、③患侧躯干牵张训练、④肩胛骨主动运动训练、⑤冈上肌刺激手法,训练时间45~50min/次。经穴组30例针刺患侧肩髃、肩髎、肩贞、臑会、曲池、合谷、外关,留针30min,1次/d;康复训练同康复组。经筋组30例按《中国经筋学》查找筋结点方法在患侧肩关节及上肢循按,针刺疼痛较重或伴肿胀黏连、条索状部位筋结点,重点循按筋结点:肩峰、天髎次、天宗次、肩内陵次、极泉次、肩痛点次、举肩次、肩前,留针30min,1次/d;康复训练同康复组。连续治疗7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运动功能FuglMeyer(FMA)评价、肩峰与肱骨头间隙、肩关节复位率、不良反应。连续治疗6疗程,判定疗效。[结果]经筋组显效20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0%;经穴组显效11例,有效9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63.30%;康复组显效9例,有效9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60.00%。临床疗效经筋组优于经穴组和康复组(P0.05)。Fugl-Meyer(FMA)评分三组均有改善(P0.05),经筋组优于经穴组和康复组(P0.05)。复位率经筋组优于经穴组和康复组(P0.05)。[结论]针刺筋结点联合康复治疗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毫火针针刺经筋结点治疗急性期髌股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急性期髌股关节炎的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毫火针针刺经筋结点。对比两组干预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膝前疼痛最明显处压痛值、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的压痛值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的Lysholm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毫火针针刺经筋结点治疗急性期髌股关节炎,能缓解疼痛,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毫火针治疗3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观察临床疗效。方法30例患者均采用毫火针治疗,治疗前分别记录各患者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AS)评分以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量表(NDS)(肩关节及手)评分,治疗4周后再次记录各患者MAS量表及NDS量表(肩关节及手)评分。结果治疗后,患者MAS及ND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O.01)。结论毫火针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可降低患者MAS及NDS(肩关节及手)评分,改善上肢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中频脉冲电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72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8例与对照组84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中频脉冲电疗法,对照组只用中频脉冲电疗法,2个疗程后评价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中频脉冲电疗法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隔药灸经筋结点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9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两组均行传统针刺治疗,观察组加用隔药灸经筋结点法治疗。结果: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神经缺损、生活能力、肌张力、上肢运动能力、痉挛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隔药灸经筋结点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隔药灸经筋结点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105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隔药灸经筋结点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估法(FMA)、Barthel指数(BI)、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和肌电图F波波幅、阈值及时限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7%(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M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MA、BI及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肌电图F波波幅、阈值及时限变化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隔药灸经筋结点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疗效确切,对于改善机体痉挛状态,促进肌力及患肢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毫火针结合经筋理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肩周炎患者62例按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三组。其中治疗组21例结合经筋理论采用毫火针治疗,对照1组21例采用普通针刺治疗,对照2组20例采用西药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活动范围(ROM)、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3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肩关节活动范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均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1组、对照2组。结论:毫火针结合经筋理论治疗肩周炎优于普通针刺和西药治疗,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毫火针经筋刺法治疗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1月至2022年3月本院72例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对照原则,按1∶1比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行毫火针经筋刺法,对照组行常规针刺。记录两组治疗效果,分别在治疗前后及治疗后1月随访三个时点,采用改良Ashworth评级、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评估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同时在三个时点检测患者局部软组织位移值(D0.5kg)和局部软组织香蕉升指数(S)值,分析两组患者肌张力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及随访时改良Asheorth评级均有改善,Barthel指数、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均有升高,两组之间差值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在治疗后及随访时软组织位移均有升高、香蕉升指数均有下降(P<0.05),两组之间差值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毫火针经筋针刺治疗卒中后肌...  相似文献   

13.
周淼焱  石学敏 《陕西中医》2012,33(7):884-886
目的:研究醒脑开窍针法配合刺络拔罐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肩关节疼痛评定及神经系统缺损程度。结果:在总疗效、肩关节疼痛及神经系统缺损方面明显改善(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配合刺络拔罐能有效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  相似文献   

14.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根据康复医学理论选穴的针刺方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电刺激组,各30例。针刺组针刺患肢对侧头部运动区,患肢屈肌侧极泉、尺泽、大陵及伸肌侧肩髃、天井、阳池等穴;电刺激组采用痉挛肌电刺激。2组患者均同时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和抗痉挛康复运动训练,疗程为3周。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MAS)、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疗效的评定。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痉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改善(P〈0.01),其中针刺组MBI改善优于电刺激组(P〈0.001)。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3.3%,电刺激组为86.7%,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适宜的针刺是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有效方法,对上肢轻、中度痉挛疗效较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毫火针与温针灸治疗足底筋膜炎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足底筋膜炎提供更佳的治疗方法。方法:将70例足底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毫火针组和温针组,每组35例,分别采用毫火针治疗和温针灸治疗,隔日1次,共治疗1个疗程(5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每次治疗后疼痛数字量表(NRS)评分、治疗前后足底筋膜厚度比较和总体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NR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毫火针组较温针组改善程度更明显(P0.05);治疗后足底筋膜厚度改善程度毫火针组优于温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毫火针组总有效率97.1%,温针组总有效率82.9%,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毫火针组临床痊愈率42.9%明显大于温针组20%,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毫火针针刺筋结点能更快的缓解足底筋膜炎患者疼痛症状并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筋结点恢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7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针刺组、恢刺常规穴位组和恢刺经筋结点组各25例,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FMA (上肢部分)、中医中风病诊断疗效评价法(上肢部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法(上肢部分),观察并比较各组对偏瘫侧上肢的肌张力降低程度、运动功能的改善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中医中风病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程度。结果:各组治疗后各项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恢刺经筋结点组明显优于恢刺常规穴位组和常规针刺组(均P﹤0.05);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为60.71%,恢刺常规穴位组总有效率为80.00%,恢刺经筋结点组总有效率为88.00%,各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恢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和恢刺常规穴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进行针刺治疗,对照组接受现代康复治疗,治疗前和治疗一个月后两组均做改良的Ashworth量表评定.结果:两组患者上肢痉挛状态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后患者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经筋推拿改善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效果观察。[方法]收集2018年1—6月在院的缺血性卒中后并伴有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日采用经筋推拿,6 d为1个疗程,休息1 d,8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上肢痉挛改善的程度;对照组采取中风病一般护理常规及针刺治疗,疗程与观察组相同。[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临床痉挛量表(CSI)评分、Ashworth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MBI)评分、平衡评估量表(Fugl-Meyer)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SI评分、Ashworth评分、NIHSS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患者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针刺治疗配合经筋推拿可以有效地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上肢痉挛,同时降低了肌张力,提高了日常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筋理论指导下毫火针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面瘫患者90例,按简单随机方法分为3组:治疗组(毫火针组),对照1组(针刺组),对照2组(西药组),每组30例。疗程4周,4周后观察3组治疗效果。结果:毫火针组有效率为96.7%,针刺组为有效率为90.0%,西药组有效率为66.7%。毫火针疗法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疗法及西药疗法(P0.05)。结论:经筋理论指导下毫火针疗法可迅速控制病情、缓解及治愈疾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频电疗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67例脑卒中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4例,2组均接受康复训练,治疗组同时配合中频电疗,疗程3个月。治疗前、后2组均采用Fugl-Meyer评分法(FMA)、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上肢运动功能和肩关节疼痛情况,拍X线片评定肩关节半脱位程度。结果共有62例完成了研究(治疗组30例,对照组32例),治疗后2组FMA、VA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肩关节复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频电疗结合康复训练是脑卒中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