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型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历代医家多从“三消”立论.当代名中医尊古而不泥古,其诊疗思想更是中医行业的宝贵财富,本文通过对当代名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的挖掘与总结,归纳出有别于常规治法的五种方法:疏达气机,以畅津血;补肺脾肾之气,以复其本;清燥湿瘀郁之热,以治其标;活化瘀浊之血,以生新防变以及辨实验室指标用药,突破了传统中医“阴虚燥热”病机认识,丰富了糖尿病治疗手段,提高了糖尿病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曹式丽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特色中医肾病辨治思维,临证强调诊疗动态观念,重视时效性,将"瘀毒"为代表之标实毒损证视为影响糖尿病肾病进展的核心环节,多以"清、温、消、和"法治之,临床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3.
导师杨景锋教授从事经方辨治内分泌及代谢疾病1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临床论治糖尿病及甲状腺疾病的思路及经验总结如下。1糖尿病辨治经验糖尿病属于我国传统医学"消渴"范畴,杨师据临床观察发现,多数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状并不典型,这给中医辨证带来了困难,很难以"阴虚燥热"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或胰岛素利用障碍所引起的机体葡萄糖、氨基酸及脂质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征,属中医“消渴”范畴,传统均按上、中、下三消辨治,但临床所见许多老年性糖尿病,三多症状均不典型,若仍按“三消”辨治,疗效往往不够理想。糖尿病的发...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辨治范畴,通常按上消、中消、下消辨证论治,其中年老体弱及糖尿病病史较长的患者多以下消论治.  相似文献   

6.
立足“首辨阴阳,再辨六经”浅析糖尿病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以其复杂的病因、漫长的病程、错综的病性、多靶点的病位、不可逆转的病情、难以预防的并发症等而成为现代疑难杂病。近年来,多数医家论治糖尿病宗"三消辨证",验之于临床则疗效不尽如人意。部分中医临床家从"六经辨证"角度论治以寻求新的突破口。朱章志教授从事《伤寒论》研究20余年,积累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及形成独特的科研思路,因疗效显著而受到糖尿病患者的好评,朱章志教授认为论治糖尿病宜"首辨阴阳,再辨六经",此乃执简驭繁之法。  相似文献   

7.
杨友鹤老中医糖尿病辨治经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友鹤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60余载,对于糖尿病的诊治颇具经验,现择其要者,简介如下。1辨治大法11阴阳分型,注重肝郁糖尿病即中医之消渴,历代医家多认为其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并倡上、中、下三消分型,如《证治准绳》中所云:“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  相似文献   

8.
将现代医学的学术精粹与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相融汇,构架适合时代发展的新型中医皮肤病学辨证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充分认识到皮肤组织病理学对中医皮肤病学术发展的影响,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文章将禤教授结合病理形态辨治部分"增生性"皮肤病的临床诊疗思路与经验进行初步整理,以期为现代中医皮肤病辨治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王有鹏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年,结合寒地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特定环境,以及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总结出北方寒地儿科特有的疾病谱与发病特点,创新性地将"分消走泄法"应用于寒地儿科的杂病当中,临床疗效满意。文章通过介绍寒地儿科特点,以及阐明在寒地运用分消走泄法的机理,将温胆汤作为代表性方剂进行介绍,进一步列举常用合方,辅以临床辨治经验。希冀为寒地儿科的临床诊疗提供新的诊疗思路及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0.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生殖障碍与代谢异常并存的内分泌疾病,其发病原因、病理机制不明,病程缠绵,伴随女性一生。本文介绍侯丽辉教授诊治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证经验,导师强调中医基础理论对临床疾病治疗的重要性,中西医结合诊治疾病,将"辨病-辨证-辨体三辨"相结合,开拓调体治未病的思路,运用中医整体观,发挥中医诊疗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1.
刘婧  蓝肇熙  李薇 《四川中医》2007,25(5):19-21
从古到今,中医关于糖尿病病因病机和治疗的认识经历了经典的"三消"论、"肝郁脾虚"论、从"心"辨治等几个阶段.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中焦湿热"可能是糖尿病发生的始动因素,而"调肝"在糖尿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论述糖尿病病因病机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调肝法"在2型糖尿病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临床上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三辨模式”是基于中医体质学说相关与传统的中医辨治相结合而构建的一种诊疗模式,即“辨病-辨体-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模式。通过系统整理吴洋教授运用辨病-辨体-辨证诊疗模式诊断及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经验,主张临证时首先辨病确定其中西医病名,把握其病因病机;其次辨体预估疾病发展方向,指导临床组方用药;然后辨证确立具体证型,随势辨证。从“三辨”诊疗模式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中医治疗该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3.
正2型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消渴"之病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脾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在病因方面,《内经》等中医著作已意识到该病的发生主要由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望过度等诸多因素导致。中医辨治消渴的传统方法是以上、中、下三消划分为纲要的辨证体系。本病的主要病机诚如《临症指南医案·三消》邹滋九按语所说"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临床上往往上中下三消相互兼夹,虚实寒热错综复杂。笔者结合临床,参看历代中医  相似文献   

14.
冼绍祥教授致力于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在中医临床辨治心血系疾病方面经验丰富,逐渐形成了以五脏相关为基础的以"气-血-水"三因辨治理论为心衰病总则,善辨"毒邪致病",推崇"心脉同治",重视"心脑同治",强调"痰瘀同治",长于"身心同治",鼓励"内外同治",灵活"分期辨治",善用岭南道地药材、独特"药茶同治",坚持"调摄为要"的中医特色心脑血管疾病的诊疗思想。  相似文献   

15.
耿献琳 《光明中医》2000,15(5):10-11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 ,然二者不能等同 ,中医受历史条件所限 ,只得以症测病 ,以症辨证。历代医家 ,近代名医多从“三消”立论 ,以阴阳论述病机。实践证明 ,糖尿病 ,一部份病员有“三消”症 ,还有相当一部份并无“三消”可言 ,而以血液等检测方法来确诊。其治若以“消渴”之论去套治 ,不以辨证为其要 ,则治之无功矣 ;愚以为 ,单从“三消” ,“阴阳两虚”而论治 ,不足以指导临床辨治 ;分型过多既不切合实际又过于繁琐。笔者临证 40余载 ,所治其病难以计数 ,今从实践总结治疗六法 ,尽管不能概其全貌 ,然以此为准 ,进行灵活辨治 ,足资可用矣 ;…  相似文献   

16.
刘文科  倪青 《北京中医药》2017,36(6):516-518
糖尿病是一种长期的、动态发展的慢性疾病,在疾病不同时期临床表现不尽相同。既往由于医疗条件限制,临床医师所见糖尿病是以具有典型"三多一少"症状为主体的消瘦人群,这类人群属于古代"消渴病"范畴,三型辨证是在古代消渴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糖尿病医学理论总结提炼的辨治分型理论,涵盖了消渴人群从早期到末期的基本证型及辨治;90年代末期,由于诊断及治疗的前移,肥胖型糖尿病逐渐成为糖尿病的临床主体人群,这部分人群属"脾瘅"范畴,脾瘅阶段是消渴的前一阶段,在病机、治法及证型方面与消渴皆不相同。脾瘅理论与三型辨证是适用于糖尿病不同阶段的辨治理论,二者互相补充,共同形成完整的糖尿病中医辨治体系。  相似文献   

17.
从肝论治消渴(糖尿病)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糖尿病是内分泌代谢疾病,是多因子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中医现已突破了传统的三消分治及以肾为中心脏腑的论治框架,提出了许多新论。笔者认为从肝论治消渴更能提高疗效,经研究而提出“以肝为中心调控脏腑气血津液”辨治消渴之论,以供同道参考。1以肝为中心辨治消...  相似文献   

18.
几十年的中医临床著述及教材,以上、中、下三消论治糖尿病似乎已成定式。消渴含义如何?糖尿病是否等于中医消渴?当如何辨治?作者引经据典,结合临床实践,作了探析。结论是:古人所言“消渴”是多义的,糖尿病不等于消渴,中医临证不应当为西医思维所左右,否则中医将失去优势  相似文献   

19.
围绕王琦教授提出的中医体质学说,由治未病-体质-辨体施灸,层层深入,浅谈"辨体施灸"的可行性。从保健灸的发展史中,提取出古今使用艾灸治未病的经验,同时将治未病与体质的关系转化为研究的3个关键问题,即中医体质的分类、体质与疾病的关系和纠正体质,分析如何把中医体质学与临床诊疗预防相结合。文章通过回顾近年来艾灸结合中医体质学防治疾病的研究进展,可初步总结出"辨体施灸"的基本取穴方,为扩大艾灸在临床的适用范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医的现代科研应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为目标,而从辨治理论的细化着手。辨治细化是为了辨证和用药更加细致、具体和规范,使之能更为准确的指导临床诊疗。证结构、症规范、辨证量化和辨证标准是证研究急待解决的问题,用药细化则应以药效、药量、方剂结构为主体。由于中医的思维逻辑以多因素辨析为基本模式,因而瞄准中医辨治核心之"证、症、方、药",围绕"组团、主核、多向关联"展开科学研究,是中医传统理论发展与创新的基本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