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整理《伤寒杂病论》方治疗心律失常的方剂谱以供临床参考。方法检索《中华医典》,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中文数据库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运用《伤寒杂病论》方治疗心律失常的相关文献,提取纳入医案及文献信息建立心律失常医案信息采集表,并根据经方使用频次分别建立心律失常古代医案、现代临床研究文献及个案经验文献三类方剂谱。结果共纳入古代医案107则,现代临床研究435篇、个案经验540则。古代医案中治疗心律失常的方剂共36首,使用频次在前3位的依次为炙甘草汤(18)、甘麦大枣汤(10)、苓桂术甘汤(8)、肾气丸(8);现代临床研究文献涉及治疗心律失常的方剂共45首,使用频次在前3位的依次为炙甘草汤(221)、麻黄附子细辛汤(76)、桂枝甘草汤(16);现代个案经验文献涉及治疗心律失常的方剂共68首,使用频次在前3位的依次为炙甘草汤(138)、麻黄附子细辛汤(73)、苓桂术甘汤(29)。结论《伤寒杂病论》方治疗心律失常以炙甘草汤、苓桂术甘汤及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最为多见,同时麻黄附子细辛汤、甘麦大枣汤、肾气丸等也是常用经方。  相似文献   

2.
李清学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3):107-109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现代的临床应用如:心律失常、冠心病、肺原性心脏病和其他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麻黄附子细辛汤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治疗“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的主方,有温经散寒、助阳解表之功。近年来,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应用广泛,现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运用体会澧县纺织厂职工医院(415500)郭作文主题词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仲景《伤寒杂病论》,由麻黄、附子、细辛3味药组成。笔者遵从“少阴偏阳虚”之变化机理,在临床中见少阴为主的证候,又复兼外表的症状者,均以本...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伤寒杂病论》中麻黄的量效关系及用药配伍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整理《伤寒杂病论》收载的含麻黄方剂,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及二元相关性分析研究麻黄剂量与相关因素之间关系。结果《伤寒杂病论》含麻黄方剂32首,占全部方剂的12.40%,其中30首可进行剂量转换。麻黄单次用量与药味数(P=0.016)、用水量(P=0.032)、单次服用水量(P=0.000)及服用次数(P=0.030)密切相关,而与剩余水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麻黄是否为主药与麻黄单次用量、阴阳类方、药味数、用水量、剩余水量、单次服用水量及服用次数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伤寒杂病论》中麻黄不单独使用,将其作为基础药对使用的有麻黄甘草汤、半夏麻黄丸、麻黄醇酒汤,并多与杏仁、桂枝和芍药、附子、石膏、半夏等配伍使用。麻黄作为主药与其作为非主药的单次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量效关系可发现《伤寒杂病论》麻黄的临床应用及疗效发挥主要在于药物配伍。临证应严格遵守麻黄配伍规律并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6.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证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证举隅抚松县中医院(134500)杨振兴[关键词]心律失常,中医治疗,麻黄附子细辛汤麻贡附子细辛汤始我于(.寒jB》治疗少阴里还与太阳表证之方剂.功效为助用解表.主治“少用病站得之.仅发热,脉沉者”.笔者运用麻黄附子...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配用细辛方剂说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兴武 《四川中医》1997,15(8):12-14
细辛味辛性温。功专祛风散寒、除痹止痛、温通血脉、温化水饮和止咳逆上气,故《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张仲景在其所撰写《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方剂中,配用细辛者计17方,前书5方,后书12方(与前重复者不计人张氏将这些方剂广泛地用于伤寒、杂病。其配伍严谨精恰,用量独重。被后世医家视为制方遣药的规矩准绳,影响极为深远。兹择其要者说之。1.祛寒邪[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二两,去书,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该方系科散兼施之剂,主治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证。原书指征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相似文献   

8.
谈慧 《新中医》2008,40(1):88-89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具有温阳解表之功.为治疗伤寒少阴证之方.笔者宗其旨,师其法,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过敏性鼻炎及食管炎,疗效满意.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晓北 《四川中医》1998,16(10):8-9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现于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中,原文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场主之。”方剂组成:麻黄去节2两,细辛2两,附于他1枚,去皮被8片。历代注解伤寒的医家都认为是用治少明里寒兼太阳表热(太、少两感)之证的。然  相似文献   

10.
张存芳  高兵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3):96-96,122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剂非常简单,仅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出自《伤寒论》少阴病篇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用来治疗阳气亏虚状态下,感受寒邪出现邪正相争而导致的发热即太少两感证。笔者在临床上把此方进行化裁配伍用来治疗阳气亏虚,寒邪困阻,表里同病而引起的疾病,往往疗效异常奇效。  相似文献   

11.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伤寒杂病论》中治疗少阴病兼表证的主方,具有温阳散寒、温经解表之功效。我们本着“有是证,用是方”的中医辨证原则,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治疗腰腿痛疾患证属肾虚受寒、肾虚血瘀者,疗效较为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本组103例中男61例,女42例,年龄最大者74岁,最小17岁。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41例(包括术后粘连2例),腰椎管狭窄症15例,原发性坐骨神经痛9例,腰神经根炎5例,腰三横突综合征33例。  相似文献   

12.
沈建民 《新中医》1998,30(5):48-48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应用举隅沈建民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该方为治少阴病兼证而设,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笔者临证应用该方加味治疗多种疾病,临床颇效,兹举例如下。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张某,男,54岁,1996年10月初诊。胸闷、心悸反复发作2年余...  相似文献   

13.
通过结合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及《伤寒杂病论》中的祛除实邪、温中补虚、寒温并用等治法的应用,对《伤寒杂病论》中的阳明热证、阳明腑气不通证、阳虚寒实内结证、脾胃虚寒腹痛证、脾胃虚寒呕吐证、脾肾阳虚下利便脓血证、寒热错杂痞证、脾胃寒热兼杂证等脾胃相关疾病的证治特点及白虎汤、三承气汤、麻子仁丸、大黄附子汤、小建中汤、半夏泻心汤等相关方剂的用药特点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4.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名方,全方由麻黄、细辛、附子组成。主治少阴兼表证(即肾阳虚外感证),是助阳解表的代表方剂,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致病机理为阳虚感寒。麻黄附子细辛汤可温少阴之阳,祛太阳之寒,从而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该方不仅可以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外感病,还可治疗多种内科杂病,尤其在临证时针对“项背冷痛”这一明显症状具有突出疗效。  相似文献   

15.
仲景《伤寒杂病论》载方 2 60首 ,因组方严谨 ,疗效确切 ,被后世尊为“经方”。经方的配伍规律和临床应用多有报道 ,而关于其命名规律则较少论述 ,今不揣浅陋 ,初探如下。1 以药名命名仲景方剂用药名来命名者占绝大多数 ,大体有如下几种情况。1 .1 以单味药名称命方 如麻黄汤、乌梅丸、附子汤、泽漆汤、白头翁汤、茵陈蒿汤、王不留行散、炙甘草汤、麦门冬汤等 ,这些单味药 ,往往是该方的主药 ,提示该方的主要功效和主治证候。如麻黄汤以麻黄为君药 ,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 ,主治外感风寒、无汗而喘之证。附子汤以附子为君 ,温肾阳 ,…  相似文献   

16.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乃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方剂,原书谓:"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因太阳、少阴两感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  相似文献   

17.
刘敏  闫军堂  郭少英 《中医杂志》2012,53(9):790-791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庆国教授,行医40载,学验俱丰,临证善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现结合病例将王老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经验总结如下.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方中麻黄外解表寒,附子温补肾阳,细辛以其气味辛温雄烈而走窜,既能佐附子温经补阳,又能佐麻黄解散表寒,与麻黄、附子相伍,可兼有表里两治之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讨论经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主之"。原方由麻黄二两、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组成,是治疗太阴少阴两感的代表方。黄煌教授多年来潜心于经方的研究,发现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扶阳解表之功。可广泛应用于阳虚诸症,应用要点1)脉沉细。2)精神萎靡。3)痰多清稀、小便清长、面色黄暗。附子需先煎久煎。笔者临证用治多种疾病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正刘殿池主任医师,师从名医王大经,从医40余年,精通内科杂病,尤擅于治疗内分泌系统、风湿免疫疾病等,对于疑难杂症及危重病证辨别精准,遣方用药轻灵。结合脏腑六经辨证,以少阴虚寒为基础,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治疗糖尿病。1 少阴证与糖尿病《伤寒论》曰:"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三阴病[1],因其阳气  相似文献   

20.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耳鼻喉科中的运用湘潭市房产局卫生所(411100)彭文主题词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二两,细辛二两,烧附子一枚”组成。本方原为少阴伤寒而设。其证外涉太阳,内连少阴,用温经发汗之法以表里两治。此方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