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9 毫秒
1.
正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指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和(或)大便性状异常的功能性肠病,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1])。根据罗马Ⅲ标准可以将IBS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及不定型四型,临床上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相似文献   

2.
<正>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消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IBS是指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和/或大便性状异常的功能性肠病,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1])。根据罗马Ⅲ标准分为便秘型(IBS-C)、腹泻型(IBS-D)、混合型(IBS-M)、不确定型,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泄泻""便秘""腹痛"的范畴。IBS  相似文献   

3.
正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而无器质性病变的功能性肠病,临床大多患者伴抑郁或焦虑症状~([1])。该病根据临床症状分为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便秘交替型、未分型四型~([2])。我国IBS发病率约为15.9%,其中以腹泻型为主~([1])。近年来,肠道微生态变化在该病中的地位日益引起重视,许多研究~([3-5])结果表明,与健康人相比,腹泻型IBS(IBS-D)患者粪便中非优势菌的数量增多,而乳酸杆  相似文献   

4.
<正>肠易激综合征~([1])是以腹部不适或腹痛伴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腹部症状与排便习惯改变有明确的相关性,症状可持续或间歇发作,但各种检查未发现生化学和形态学异常。按照罗马Ⅳ诊断标准~([2]),根据粪便形状改变可以分为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混合型肠易激综合征(IBS-M)、不定型肠易激综合征(IBS-U),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最为多见。王国斌教授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40余年,现将其治疗IBS-D的经验介  相似文献   

5.
<正>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指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等临床表现的功能性肠道疾病,其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却无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1])。临床分为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便秘交替型、未分型四个亚型,其中以腹泻型(IBS-D)最为常见。IBS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与与患者的性格偏颇、精神压力大、劳逸失度、生活无序等因素有关~([2]),目前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从中医学角度分析,肝郁、脾虚是病机的关键~([3]),近年  相似文献   

6.
<正>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以腹部不适或腹痛,伴有大便习惯改变为特点,而无器质性病变的常见功能性消化性疾病~([1])。罗马Ⅲ诊断标准把IBS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腹泻便秘交替型(IBS-A)、不确定型(IBS-U),其中以IBS-D最为多见~([2])。现将近年来IBS中医研究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IBS属中医"泄泻"、"便秘"、"腹痛"、"肠郁"等范畴。张振中认为肝郁脾虚气滞湿阻是IBS主要病机。该病病程长、反复发作,易致脾胃虚弱,脾虚日久生湿;发病多与情绪有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故  相似文献   

7.
<正>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紊乱疾病,常有腹痛、排便习惯改变、腹胀、肠鸣等;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而且给患者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IBS主要分为4型: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和不定型~([1]),其中以腹泻型发病率最高~([2])。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节奏、饮食习惯及社会压力等各方面的改  相似文献   

8.
正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主要症状为腹胀、腹痛及排便习惯改变,以腹泻型最为常见~([1])。IBS的全球发病率约为11.2%~([2]),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国内患病率为0.82%~5.67%~([3])。另根据发达国家统计,IBS患者占消化科门诊量的16%~25%~([4])。作为一种慢性功能性疾病,它的病程长,伴随腹痛不适、排便形态改变等,有研究指出,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通常比IBS症状本身更为严重~([5])。目前西医大多采用对症治疗为主,但易复发,且会产生依赖性。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分为内治法及外治法,外治法包括针刺、  相似文献   

9.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西医对此缺乏有效药物治疗。杨倩教授以"浊毒理论"为指导,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浊毒是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发病的物质基础,也是其治疗的关键环节,并组麻枳降浊方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下腹部不适或腹痛,伴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临床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腹泻与便秘交替型.  相似文献   

11.
<正>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随着社会生活方式转变,饮食结果调整,IBS发病率在逐年上升。IBS作为一种长期反复的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方式,也对医疗资源和社会个人经济造成重大负担。目前对IBS的治疗多采用心理、饮食、药物、针灸方法~([1]),但由于其病因病机尚不明确,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如  相似文献   

12.
<正>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和(或)粪便性状改变的功能性肠病,根据罗马Ⅲ标准,IBS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及未分型[1]。笔者跟从导师于2009年12月~2010年4月收集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辨证属肝郁脾虚证患者47例,均用辛开苦降法治疗,获得满  相似文献   

13.
正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属功能性胃肠病,国内患病率为0.82%~5.67%~([1]),表现为腹痛或腹部不适并伴有排便习惯改变~([2]),便后腹部症状多有缓解,夜间多无症状,胃肠道无器质性改变。其发病与社会心理、胃肠因素、脑-肠轴异常、内脏高敏感有关~([3]),有腹泻型、便秘型及混合型~([4])。腹泻型表现为腹部不适,大便不成形,偶夹黏液、泡沫,属中医"泄泻"  相似文献   

14.
头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5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Zhang HC  Han SK  Tang JL 《中国针灸》2011,31(7):605-606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临床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学改变的生物学标志为特征.其发病率高,临床治疗效果不满意,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我院2003-2009年对此病进行系统研究,认为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辨证以肝郁脾虚型为主,予以早期头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并设50例药物对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消化科常见病、多发病,属功能性肠病,以反复发作性腹痛、伴排便频次或粪便性状的改变为特征,肠道结构无异常~([1])。IBS属全球性流行病,在我国虽然患病率低于欧美国家,但近年呈上升趋势,尤其心理高压人群的患病率更高,有研究调查发现,79.1%的IBS患者合并有精神心理障碍,包括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不但影  相似文献   

16.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林一帆教授运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从肝脾肾三脏出发,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进行针对性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16-217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及腹泻便秘交替型(IBS-M),其中以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最常见。近年来内脏高敏机制为其主要发病机制得到逐步认可,痛泻要方可以明显缓解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临床症状,但其机制尚不明确。该文总结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患者内脏高敏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对痛泻要方缓解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内脏高敏的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功能性肠病是一组临床上常见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包括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性便秘及功能性腹泻等,虽无器质性病理改变,但多缠绵难愈,频频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师冯五金教授擅长运用脾胃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此类病症,总结其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19.
乌梅丸方治疗腹泄型肠易激综合征6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由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改变,且无器质性疾病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临床分为腹泄型、便秘型、腹泄便秘交替型.腹泄型IBS中医辨证多属"腹痛"、"泄泻"、"滞下"等范畴,病机为脾肾两虚、湿热阻滞.2005-06- 2006-12,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使用仲景乌梅丸汤剂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67例,疗效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腹泻型为其最常见亚型。笔者2009-06~2012-12采用痛泻药方合用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52例,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在罗马国际会议提出的肠易激综合征罗马III标准。中医诊断标准:按《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制定的标准[1]。1.2一般资料102例患者均为2009-06~2012-12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