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唐汉钧教授中医外科学术思想,分别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结合,主张"以证统病"及"以病统证",分期论治;外病内治,重视整体;内治顾护脾胃;用药轻灵,因时制宜;内外合举,善用外治等。该学术思想对中医外科学术理论的发展和临床疗效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医学启源》中张元素有关脾胃的论述,从脾胃的生理特点、脾胃病辨证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挖掘、探究。张元素撷取众多医家之长,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了脏腑辨证体系,对脾胃的生理特点、脾胃病辨证及治疗均有独到之处,形成了自己的脾胃观。具体体现在:脾为万物之母、胃为人之根本的生理观;以脾胃之寒热、虚实为纲的辨证观;湿土之气病"宜渗泄",以药物的甘苦与脾胃的苦欲补泻相结合遣药制方,以"湿制法"治疗脾胃病以及"养胃气为本"的治疗观。  相似文献   

3.
根据脾胃中医学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在临床中运用脾胃病对立统一的辨证规律,注重患者个体病机特点,形成了"纳运"升降""燥湿""寒热""虚实""气血""通涩"等多个对立统一的脾胃病临床辨证思路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陈伟主任医师脾胃病学术特色是建立在对脾胃疾患的长期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之上的。他认为舌诊对辨证用药有重要价值,脾胃虚弱是脾胃病发病的根本原因,治疗脾胃病时需立足整体,治兼他脏,中西互参,辨证与辨病论治相结合,并注意因势利导,三因制宜,防治并重,多法齐用综合调治脾胃。"痰""毒"是脾胃病难愈恶化的重要因素,用药注意相反相成,顺应脾胃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5.
试析《伤寒论》重视脾胃辨证的"治未病"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秉承了<内经>、<难经>中的"治未病"思想,在临床实践中充分重视脾胃辨证对预防疾病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5个方面:顾护脾胃,未病先防;助胃祛邪,既病早治;扶脾益胃,已病防传;温中助阳,重病防变;调养脾胃,病瘥防复.  相似文献   

6.
正张怀亮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河南省保健委员会、省卫生厅保健局特聘领导干部保健专家。张怀亮教授临床精于辨证,擅治内科杂病,尤其重视脾胃,认为脾胃在内科杂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将张怀亮教授从脾胃论治内科杂病的经验简介如下,以飨同道。脾胃在内伤杂病中的作用《内经》云:"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脾胃作为"后天之  相似文献   

7.
正葛琳仪主任中医师于2017年荣获"国医大师"荣誉称号,系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五十余载,治学严谨,学验俱丰,临证选方用药精练轻妙,独具匠心,强调中医"知常善变"和"治病求本"的辨证观~[1],临床擅治脾胃病、肺系病,及疑难杂症等。余有幸随师侍诊,得到葛师言传身教,获益匪浅,今将其治疗脾胃病的经验略作整理,以飨同道。1病机总览葛师治疗脾胃病重视气机的调畅,认为脾胃同属中  相似文献   

8.
总结姚乃礼治疗脾胃病的经验。脾胃虚弱是脾胃病的发病之本,治疗时强调以补益脾胃为本。脾胃病多与情绪相关,擅用和法调和肝脾,治疗脾胃病。脾胃居中焦,治中焦如衡,纠正阴阳、虚实、寒热、燥湿等偏盛偏衰。符合络病的发病特点则从络病论治,如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病毒性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化。重视舌脉在辨证中的作用,主张在宏观辨证的基础上,结合胃镜下的微观表现辨治。  相似文献   

9.
从王氏医案着手 ,探讨其肝病辨证特点 ,认为其肝病辨证不离三纲 ,重视脾胃 ,标本兼顾 ,谨察病机 ,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0.
吴文尧教授临床善于运用六经辨证治疗脾胃病,对于运用乌梅丸治疗脾胃病的经验亦颇为丰富。吴老认为传统中医院校的教材中对于乌梅丸的理解和运用不甚完备,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厥阴主方的地位。乌梅丸并非只是用以治疗所谓"蛔厥"与"久利",还可以用来指导内科脾胃杂病的辨证,运用得当,常获恒效。  相似文献   

11.
过敏性紫癜是儿童常见的由IgA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在中医学中属于"血证"的范畴。王俊宏教授谨守病机,分证论治过敏性紫癜,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在辨证方面,王教授强调根据病程及临床特点辨别虚实轻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重视从脾论治,用药重视清肺利咽,顾护脾胃,活血化瘀法贯穿始终,统筹兼顾,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开创了疾病的内伤学说,倡导"独重脾胃"的辨证体系,形成了脾胃学派,对后世影响巨大。李东垣在临证组方中尤重视运用"风药"治疗脾胃病,文章旨在探析"脾胃"之特性与风药的功效特点,对李东垣的"风药健脾"之理论机理及其临证运用经验予以分析、总结,体悟其中方药运用之理,以期为后世临床运用"风药健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郁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神志疾病,西医对此病束手无策,久治不愈。陈老师认为"肝气郁结,脾胃亏虚"为该病的主要病机,并自拟解郁颗粒,通过辨病与辨证结合,同时重视患者的心理疏导,形成了一个疗效确切、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治疗思路,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脏腑精气的升降敷布无不赖于中焦气机的畅达,中焦脾胃有病,可影响其他脏腑,其他脏腑有病,也可影响脾胃。徐昕教授在应用中医药治疗妇科疾病时,重视整体观念,善用多种辨证方法指导辨证,用药长于补肾、调肝、清利中焦。  相似文献   

15.
陈民藩教授认为肛肠疾病的产生皆与气血不和有关,尤其是痔病更应重视气血论治。陈教授将气血辨证与痔病的病因病机相结合,认为气血失调是痔病形成的基础,气血瘀滞、湿热下注是痔病的常见病机,故治疗上应从整体出发,内治外治并重,辨病辨证相结合。气血瘀滞证治以行气活血凉血,湿热下注证治以清热利湿兼行气,术后"瘀"证治以活血止血。陈民藩教授认为固脾胃即调气血,防治痔病时要重视对脾胃之气的固护;气血辨治应贯穿痔病治疗的始终,包括痔病的保守治疗、术后调养以及未病先防。气血辨治是陈民藩教授治疗痔病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胡方林 《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8(9):512-513,517
从王氏医案症手,探讨其肝病辨证特点,认为其肝病辨证不离三纲,重视脾胃,标本兼顾谨,谨察病机,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7.
戴永生 《辽宁中医杂志》2013,(12):2410-2411
作者采用跨年度大样本方法对9127例脾胃病与证进行回顾性调研分析,得出诊病的病名与《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0个病名比较,符合率9个占90%。断证的证名与《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27个证名比较,符合率17个占62.9%;提出"脾虚胃实证"。规范五行辨证六型的病位、病性、临床表现在脾胃病辨证分型中应用,共同构建自我诊疗特色,以带好弟子和提高诊病辨证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陆石俊  赖祥林 《新中医》2014,46(4):18-19
赖祥林主任医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以中医为主治疗脾胃病、肾脏疾病及老年病,尤其对治疗老年性胃脘痛颇有见解,认为老年性胃脘痛病机以偏虚居多,肝气犯胃为次,临证辨证施治,衷中参西,重视"衡"法,注重生活饮食调养。  相似文献   

19.
基于《伤寒论》厥阴病篇条文的研习,并结合《黄帝内经》有关厥阴生理、病理的论述,笔者认为厥阴病与脾胃存在密切联系,厥阴病在脾胃肝胆疾病中十分常见。笔者临证时发现,脏腑辨证在复杂病机疾病的诊治中存在局限性,于是提出"抓病机六经辨证用经方以诊治复杂病机的内科疾病"这一概念。脾胃为后天之本,气机升降之枢,与厥阴病关系密。探究脾胃肝胆系诸多疾病的内在病机为寒热错杂、上热中虚下寒,具体表现为肝肾阴亏、脾肾阳虚、肝郁乘脾、心肝虚热中的多个方面,切中厥阴病之病机,故从厥阴病论治脾胃肝胆疾病。  相似文献   

20.
《神农本草经》不仅重视五脏与药物气味的关系,而且强调五脏的重要性。《本经》认为五脏病证有虚实之分,治当辨证病属何脏,何因所起。针对致病邪气的不同,分别主以不同药物。书中相关条目下明言能治"五脏"或"五内"有关病证的药物体现了《本经》的用药特点,即重视中土脾胃,用药必从脾胃上着手以补中土、祛邪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