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狼牙始见于《神农本草经》。一名牙子,主治“邪气、热气、疥瘙、恶疡、疮痔,去白虫。”(《本经》)。《名医别录》称“狼齿”,《吴普本草》名“天牙”。陶宏景谓:“其牙如兽之齿牙,故有诸名。八月采根。”吴普谓:“(狼牙)叶青,根黄赤,六七月华,八月实黑。正月、八月采根。”《蜀本草》谓  相似文献   

2.
六、性味功能考山茱萸的性味,历代本草均有记载,《神农本草经》:“味酸,平”,《名医别录》:“微温无毒”,《吴普本草》:“神农、黄帝、雷公,扁鹊:酸、无毒;岐伯:辛”,《药性论》:“味咸、辛,大热”,《唐本草》:“味酸,平、微温无毒”,《本草纲目》:“气味酸,平,无毒”《雷公炮制药性解》:“味甘酸,微温无毒”,《本草求真》:“睐酸,微温而涩”,《本草从新》:“酸、涩、微温”。古本草对山茱萸性味的记载是:言酸、平、微温者居多,谈辛、甘、大热者甚少,正如缪希雍论及山茱萸性味时说:“岐伯甄权加辛,然尝其味必是酸多辛少”。近年来我们在对伏牛山茱萸生物学特性的调查中,发现其八个自然品系中确有一个(珍珠红)尝其味酸、涩微辛,这证明古人言辛并非妄说。历代中医  相似文献   

3.
“牛蒡子”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lappaL .的干燥成熟果实。原称“恶实” ,又称“恶实菜”。始载于南北朝叫名医别录》。如《名医别录》卷二 ;“恶实 ,味辛 ,平 ,无毒。主明目 ,补中 ,除风伤。根茎 ,治伤寒、寒热、汗出 ,中风 ,面肿 ,消渴 ,热中 ,逐水。久服轻身耐老。生鲁山平泽。”[1]此后至明《本草纲目》以前的本草即多沿用《名医别录》的记载 ,以“恶实”作为正名载录本品。如南北朝·雷学文《雷公炮炙论》卷中 :“恶实 ,雷公云 ;凡使 ,采之 ,净拣 ,勿令有杂子 ,然后用酒拌蒸 ,待上有薄白霜重出 ,却用布拭上 ,然后焙干 ,别捣如粉用。…  相似文献   

4.
石莲子为不常用中药 ,原为藕实 ,《神农本草经》在藕的项下记载列为上品。今市售石莲子虽有甜苦两种 ,但从古代本草上的记载 ,石莲子正品应为睡莲科植物莲的果实。陶弘景曰 :“藕实即莲子 ,八月九月采坚黑如石者。”苏颂曰 :“其至秋黑而沉水 ,为石莲子。”李时珍曰 :“至秋房枯子黑 ,其坚如石 ,谓之石莲子。八月九月收之 ,研去黑壳 ,货之四方 ,谓之莲肉。”又曰 :“今药肆一种石莲子 ,状如土石而味苦 ,不知何物也。”由此可知石莲子在明朝已出现伪品 ,其药用混乱由来已久。石莲子与苦石莲性味归经、功能主治以及成分等各不相同 ,如药用混乱…  相似文献   

5.
萱草入药历史悠久,古今药用部位存在差异,现代仅以根入药,古代本草记载的药用部位还包含嫩苗、花等。通过整理历代本草文献,对萱草的名称、生境与品种及不同部位的功效主治进行了考证。结果表明,《本草拾遗》首次收载萱草,且开始区分药用部位,后世本草多采用“萱草”“萱草根”“萱草花”为正名。根据历代本草记载的植株描述,萱草具有根近肉质、中下部有纺锤状膨大、叶两边分垂且柔弱肥大、花朝开暮蔫、花金黄色、内花被裂片下部有“∧”形采斑、结实三角、子大如梧子且黑而光泽等特点,故而古代的萱草与现代的萱草为同一品种,即百合科萱草属植物萱草Hemerocallis fulva (L.) L.,其生境、功效与主治从侧面也证实了这一结果。历代本草记载萱草以根、嫩苗、花为主要药用部位,现代中药著作一般仅收载根,明显与之不符。通过考证,有助于厘清萱草古今药用部位的实际情况,为萱草正本清源、正确用药及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枸杞子为茄科落叶灌木植物枸杞的成熟果实。全国中医院校《中药学》教材(一至六版)及现在许多中药书籍都记载枸杞子药性为平性,笔者认为,枸杞子药性为微寒更为妥当,理由如下。1 本草文献溯源 《神农本草经》最早记载为枸杞,其根、叶、果实尚未区分,做为枸杞子出现,始载于《名医别录》。曰:“枸杞,根大寒,子微寒”。甄权《药性论》则云:“枸杞臣,子,叶同说,味甘平”。《证类本草》云:“枸杞味苦,寒。根大寒,子微寒。”《本草衍义》的观点与《名医别录》、《证类本草》相同。论曰:“枸杞,当用梗皮,地骨当用根皮,枸杞当用其红实,是一物有三用。其皮寒,根大寒,  相似文献   

7.
覆盆子本草考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冯文  梁保河 《时珍国医国药》2000,11(10):914-914
覆盆子为常用中药 ,《中国药典》1995年版收载的覆盆子品种七八寸余 ,实结四五颗止 ,大若半弹而有蒂 ,承之如柿蒂状 ,微生黑毛中虚。去蒂中虚而白。赤熟夏初 ,小儿竞采。”《本草蒙筌》附有覆盆子原植物图一幅。该植物为小灌木 ,奇数羽状复叶 ,多数为 3小叶 ,少数为 5小叶 ;伞房花序 ,聚合果数个。根据上述记载和附图分析 ,这种植物应是蔷薇科植物茅莓 R. parvifolius. L .《本草衍义》云 [5 ] :“覆盆子 ,长条 ,五月红熟 ,秦州甚多 ,永兴华州亦有。及时 ,山中人采来卖。其味酸甘、外如荔枝 ,樱桃许大 ,软红可爱。失采则就枝生蛆。”这种植…  相似文献   

8.
在中药里有不少品种是由植物的不同部位入药,而药名与功效完全不同,有时很难让人将它们联系在一起,青葙与草决明就是这种典型的实例。青葙又叫草蒿、萋蒿、昆仑草、野鸡苋、鸡冠苋、指天笔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唐代《新修本草》记载:“此草苗高尺余,叶细软,花紫白色,实作角,子黑而扁光,似苋实而大,生下湿地,本四、五月采,荆襄人名为昆仑草。”青葙为  相似文献   

9.
峨眉山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峨眉山药用植物资源概况四川峨眉山自古以来就以盛产中药材而闻名。据《孔子图记》记载:“峨眉山有仙药,汉武帝遣使者祭之,欲致其药,不能得。”本草中也记载了不少产于峨眉山的药物,如《蜀本草》的“辟虺雷”,《本草品汇精要》及《本草纲目》等记载的“普贤线”、“石瓜”、“雪蚕”、“菩萨石”等。过去峨眉山的药用植物资源是不清楚的。解放前仅有周太炎先生等人的调查,其结果1952年发表于《峨眉药用植物》一文中。解放  相似文献   

10.
山茱萸肉与核在临床上不能混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茱萸亦名枣皮萸肉,有补肝益肾,涩精等功效。临床常用于腰膝痠痛、阳痿、遗精、盗汗等症。文献资料记载中均为去核取肉用,因核能滑精。如《雷公炮制论》中提出“须去内核……核能滑精”。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曰:“雷公云,使山茱萸,须去内核……核能滑精”。高等院校教材《炮制学》(1984年版)讲:“留核用能滑精,去核免滑精”。近年来,由于山茱萸的供应一直紧张,除价格高外,质量也差,即肉、核混用,以致影  相似文献   

11.
<正> 山茱萸亦名枣皮萸肉,有补肝益肾,涩精等功效。临床常用于腰膝痠痛、阳痿、遗精、盗汗等症。文献资料记载中均为去核取肉用,因核能滑精。如《雷公炮制论》中提出“须去内核……核能滑精”。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曰:“雷公云,使山茱萸,须去内核……核能滑精”。高等院校教材《炮制学》(1984年版)讲:“留核用能滑精,去核免滑精”。近年来,由于山茱萸的供应一直紧张,除价格高外,质量也差,即肉、核混用,以致影  相似文献   

12.
中药天门冬类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天门冬类的本草考证罗向东*徐国钧徐珞珊余国奠(中国药科大学南京210009)天门冬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有关天门冬的本草考证已有研究报道[1],但尚不系统和完整。为配合天门冬类的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澄清品种,在药源调查和植物分类学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本草考证。1天门冬的原植物陶弘景引《桐君药录》记述天门冬“叶有刺,蔓生,五月花白,十月实黑,根连数十枚”[2]。《图经本草》?...  相似文献   

13.
芡实,为常用中药和滋补品,缘因芡实含苞时形似鸡头,故又名鸡头实,药用其干燥成熟的种子。历代医药古籍都有记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本草择要纲目》说:“糯米合芡实作粥食,益精强志,聪耳明目,通五脏,好颜色”;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有记载:泽农广收芡子,以备歉荒,芡能  相似文献   

14.
山茱萸是南阳地产名贵药用植物,集中分布于伏牛山主峰老界岭以南的西峡、内乡、南召等县的深山地带,自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山茱萸群落.树龄历二、三百年仍然葱笼茂密,盛果不衰,素有“绿海寿星”之称.春来满山黄花,入夏碧叶青翠,秋末叶落枣红,象玉雕蜡塑的玛瑙,通身足赤,果形美丽,入药能使人焕发容光,益寿延年,故有“红衣仙子”的美名.植物名称古代本草学早有“茱萸”的记载,但称谓茱萸的药物并非一种,有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等.前两种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后一种始见于《齐民要术》,最早收入《唐本草》.究竟三者何以皆称谓“茱萸”,亦尚无考证,仅李时珍引寇宗奭曰:“山茱萸、吴茱萸甚不相类,治疗大不同,未审何缘命此名也”;赵学敏引张石顽云:“食茱萸与吴茱萸性味相类,功效仿佛”.  相似文献   

15.
趣话白头翁     
白头翁为多年生草本毛茛科植物,别名有奈何草、粉乳草、白头草、老翁花、山棉花根等,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的山岗、荒坡及田野间。白头翁的特征,《唐本草》记载:“白头翁,其叶似芍药而大,抽一茎,茎头一花,紫色,似木堇花,实大者如鸡子,白毛寸余,皆披下似纛头,正似白头老翁,故名焉。”《开宝本草》对白头翁的特征也有记载:“今验此  相似文献   

16.
时入冬令,那肥嫩白胖的莲藕粉墨登场,为餐桌上增加一道美肴。藕不仅可食用,而且还是一味良药,在我国古代医典中多有记载。如《食疗本草》载:“生食之,主霍乱后虚渴,烦闷,不能食;蒸食,甚补五脏,实下焦”。《日用本草》又载:“清热除烦,凡  相似文献   

17.
中药胖大海名实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胖大海的来源和引进历史中药胖大海何时传入中国已不可考。《证类本草》(公元1116年)及《本草纲目》(1596年)都没有记载胖大海。《海药本草》和《胡本草》两书中有无记载,并无文献足资证实。现存古籍中,最早记载胖大海的是清代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该书对胖大海药材的形态、产地记载甚详,对其药性和药效也有中肯的论述。《本草纲目拾遗》云:“胖大海出安南大洞山,产至阴之地,其性纯阴,故能治六经之火,土人名曰安南子,又名大洞果,形似干青果,皮色黑黄,起皱纹,以水泡之,层层胀大如浮藻然。”又据陈仁山《药物出产辨》(1930年)记载:“大海子以安南  相似文献   

18.
《本草蒙筌》是明代早期很有特色的中药学入门书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第一卷的开头 ,专门列出了自己曾经参考过的“历代诸家本草” ,其中 ,《本草蒙筌》赫然在目 ,李时珍说此书“每品具气味、产采、治疗、方法 ,创成对语 ,以便记诵。”赞赏该书“间附 (作者 )已意于后 ,颇有发明。便于初学 ,名曰《蒙筌》 ,诚称其实。”  《本草蒙筌》作者为明代医家陈嘉谟 ,字廷采 ,号月朋 ,安徽新安人。因青年时期体弱多病 ,放弃举子业而改学医 ,他在“自序”中写道 :“予少业举子 ,寻以体弱多病 ,遂留意轩岐之术于凡三代以下诸名家 ,有裨卫生者 ,罔不…  相似文献   

19.
莱菔子对胃肠道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莱菔子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 (Raphanus sativus L)的干燥成熟种子 [1] ,始载于《本草衍义补遗》,在《日华子本草》中记为萝卜子。此外 ,前人也称莱菔子为温菘子、土酥子、唐菁子、羌精子、登松子、楚菘子、芦菔子、紫花菘子等 [2 ]。其性味辛甘平 ,归肺脾胃经 ,其功效为消食除胀 ,降气化痰[2 ] 。有关莱菔子消食除胀功效的文献记载较多 ,其中《滇南本草》称其可“消膨胀 ,消痰涎 ,消宿食 ,消面积滞。”《本草纲目》、《本草从新》等也有类似记载。《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莱菔子无论是生或炒 ,均有“顺气开郁 ,消胀除满”之效 ,并还记有“莱…  相似文献   

20.
奇蒿(Artemisia ano.la S.Moors)系菊科(ComPositae)艾属植物,又名刘寄奴、金寄奴、六月霜、野马兰头、九牛草、苦速婆/苦婆菜、六月雪、大叶蒿、铁杆茵陈等,全草入药,始载于南北朝的《雷公炮制论》,以后历代主要本草如《唐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和《中华本草》等均有收载。奇蒿具有敛疮消肿、破瘀通经的功效,主治跌打损伤、金疮出血、风湿痹痛、烫火伤等,是古代战争中常备的外伤治疗药物。《本草蒙筌》记载其能“消焮肿痈毒,灭汤火热痛”。现从生药学研究、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综述如下。 1 生药学研究 经考证奇蒿为刘寄奴正品[1]。《本草求真》谓:“刘寄奴药味苦微温。多能破血通经,及止金疮血出,大小便血,汤火伤毒”。唐代《新修本草》描述为:“茎似艾篙,长三四尺,叶似兰草,尖长,子似稗而纫,一茎上有数穗,叶互生。”楼氏等[2]对奇蒿及其它混淆品种鉴别后描述:奇蒿茎呈圆柱形,棕色,有纵肋密被白色毛茸;叶互生,下部叶脱落,中部叶卵状,披针形边缘具锐锯齿;花为头状花序,密集成穗状圆锥花丛,黄白色;瘦果长圆形,有棱。以上结果均与古本草记载一致。奇蒿与其变种(密毛奇蒿)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