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利用人工复合材料进行无张力疝修补的新方法。我院自1999年6月至2 0 0 1年10月,采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复发疝2 2例,现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本组2 2例病人均为男性。年龄2 8~81岁,6 0岁以上占6 3 6 % (14 2 2 ) ;单侧2 1例,  相似文献   

2.
双层复合补片修补切口疝11例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壁切口疝治疗棘手,目前仍是腹部外科较为困难和有较大争议的问题。2003年10月。2005年6月,我们对11例腹壁切口疝患者,采用巴德双层复合补片行疝修补术,术后无复发,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2003年2月至2007年10月用单丝聚丙烯补片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共167例,其中在局部麻醉下完成共10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复发性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5月~2006年10月采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性复发性腹股沟疝3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50min,术后疼痛轻微.术后3例发生尿潴留,发生率9.4%,2例出现阴囊水肿,发生率6.3%,随访全组无复发.结论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复发性腹股沟疝复发率低,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阴囊水肿、尿潴留等发生率低,适于老年复发性腹股沟疝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无张力性疝修补术治疗成年男性腹股沟斜疝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出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的80例的男性腹股沟斜疝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斜疝手术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无张力性疝修补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有效率和术后并发症。结果实验结果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7.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0%。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的改善。结论采用无张力性疝修补术治疗成年男性腹股沟斜疝患者,治疗效果显著,减少手术时间,有效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周良 《淮海医药》2012,(4):323-323
目的总结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10月~2010年10月对115例成人腹股沟疝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115例均手术顺利完成,均痊愈出院,术后阴囊水肿者4例,切口脂肪液化者2例。随访12~36个月无复发。结论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痛苦轻,复发率低,并发症少,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胡培良  武保军  李建霖 《河北医药》2009,31(12):1498-1498
近年来,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已趋向微创,多采用腹腔镜或皮纹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我院2007年3月至2008年10月,采用微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26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宋文钧 《安徽医药》2012,16(4):508-509
目的总结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2006年5月至2010年10月该院用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10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斜疝90例,直疝11例,复发疝4例。结果本组无死亡病例,平均手术时间45 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 d。术后疼痛轻,恢复快,腹股沟区无明显异物感,无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3年,无一例复发。结论同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比较,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时间短,复发率低,痛苦小,并发症少的优点,适应证较广泛。  相似文献   

9.
郑玉高  褚万琼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3):1940-1940
目的:探讨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微创手术方式。方法:对2005年10月~2006年10月38例行小切口治疗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8例手术成功,无尿潴留、无阴囊积血等并发症。结论:小切口小儿腹股沟斜疝修补术符合微创手术原则,术后恢复快,手术安全、有效、简便。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1991年10月~1996年10月共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62例,均采用患侧内环处横切口,作疝囊高位结扎,不修补内环和腹股沟管壁,效果满意。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有张力的疝修补术与规范的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比较,评价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3年10月至2007年1月122例腹股沟修补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方法Bassini法20例;Fergnsson法2例,疝环充填式张力疝修补术100例。结果传统式的疝修补术创伤较大,修补后局部组织张力高,伤口疼痛明显,无张力疝修补术局部组织无张力,局部疼痛牵拉较轻,可早期下床活动,复发率低。本组100例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均无一期愈合,无异物反应。随访目前无复法病例。结论有张力的疝修补术被无张力技术代替,这种变化是基于有张力的疝修补术的缺点和对腹股沟区解剖的新认识,修补材料为无张力疝修补提供了物质基础,无张力疝修补术应作为腹股沟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腹腔镜下切口疝患者实施完全腹腔镜下补片修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对2006年2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46例切口疝患者采用完全腹腔镜下疝补片修补术围手术期护理进行观察。结果 45例患者完成腹腔镜下切口疝修补术,所有患者均治愈,手术切口Ⅰ/A期愈合,平均住院日6.2d,术后随访1~38个月,无手术死亡和复发病例。结论完全腹腔镜下切口疝修补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明显减少了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3.
我院自2005年1月-2007年10月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46例,效果良好,随访未发现复发。现就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腹股沟滑疝是一种特殊的疝,其发病率低,文献[1]报道约占腹股沟疝的1.5%~7.6%,但在疝外科的临床工作中亦不少见。随着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深入应用,滑疝的术后复发率和脏器损伤率有了明显下降。我中心2007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腹股沟滑动性疝34例,通过手术方法的改良,降低了术后复发率,避免了脏器损伤,随访疗效满意,本研究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双钩疝针处理儿童腹股沟斜疝合并疝囊内大网膜粘连的效果。方法 2018年10月至2022年3月该院收治行腹腔镜经皮腹膜外内环口结扎术(LPEC)的儿童腹股沟斜疝1 899例,其中合并疝囊内大网膜粘连13例。13例患儿均先行经脐单孔腹腔镜下探查,术中发现疝囊内大网膜粘连于右侧脐缘或右侧腹平脐处置入3或5 mm Trocar及操作钳,于内环体表投影点刺入双钩疝针至腹腔内,操作钳配合双钩疝针牵拉固定粘连网膜后退出操作钳,置入3或5 mm电钩离断粘连网膜后行常规LPEC。结果 患儿均于术后2天内出院,术后随访1个月至3.3年,未见阴囊血肿、睾丸萎缩及斜疝复发。结论 腹腔镜下双钩疝针处理儿童腹股沟斜疝合并疝囊内大网膜粘连具有操作简便、止血确切、创面较美观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我院自2006年3月起,对腹股沟疝患者进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至2008年10月已进行57例,术后随访3~36个月,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张力疝修补术作为一项新技术应用于临床,因其符合人体解剖结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目前已逐渐成为疝修补术的首选方式广为应用。本院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采用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20例嵌顿性腹股沟斜疝外科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5年10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20例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术后均痊愈出院。疝内容复位疝修补术后出现腹膜炎1例,切口感染1例,右腹股沟区长期疼痛达3个月以上者1例。结论应明确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减少误诊率,掌握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时机,采取合理的手术方法是提高嵌顿性腹股沟斜疝临床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1975年10月以来,我们采用3%碘酊涂擦法处理斜疝结扎线外疝囊壁组织300例,随防2-15年100例,无鞘膜积液病例发生。 1 手术方法:按常规疝修补术切开皮肤及腹外斜肌腱膜,切开提睾肌,在精索的前内侧寻找疝囊。游离疝囊颈部适度并切断,将疝囊高位结扎。疝囊自行还纳入腹腔,间断缝合腹筋膜裂孔数针以缩小内环。翻转显露远侧疝囊内膜,拭净残腔内浆液,用3%碘酊棉球均匀涂擦囊壁内膜,约一分钟后用75%酒精棉球脱碘,仔细结扎疝囊残端出血点止血,逐层关闭切口.  相似文献   

20.
下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0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8月~2006年10月我院共收治小儿易复性腹股沟斜疝102例,均采用下腹横纹小切口进行治疗,行高位疝囊结扎术,收到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