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河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在8县(市)设定了8个监测点,在不再采取任何有组织的病原防治措施的条件下,对丝虫病进行了纵向流行病学监测,在1988~1995年连续8年的监测中,10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于6年内陆续转阴,无新发微丝蚴血症,1993~1995年人群微丝蚴率为0。蚊媒幼丝虫自然感染率保持在极低值(0.01%~0),8年共检出15只阳性蚊,检出幼丝虫18条,均为Ⅰ~Ⅱ期幼虫。在蚊种构成上各监测点优势蚊种仍以淡色库蚊为主,其次为中华按蚊,致倦库蚊和嗜人按蚊很少。露宿人群蚊媒叮人率波动较大,为7.20只~360.60只/人·夜;帐内人群蚊媒叮人率一般在1只/人·夜左右。经产蚊比率为27.27%~88.10%。测算每人传播季节受感染性蚊媒叮咬的次数为0,结果显示在河南流行区内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同时也与国内报道的当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可于3~5年内陆续转阴的结论相一致。因此,可以推论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只要经历一定的时间,丝虫病可望达到自然消灭。  相似文献   

2.
重庆市消除丝虫病后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达到消除丝虫病后的监测措施,巩固消除丝虫病的防治成果。方法1998—2001年,选择1个村为纵向监测点,进行病原学和蚊媒纵向监测。对原丝虫病流行县防治工作薄弱地区、重流行区、边界地区,每年选择2个县2个村开展病原学和蚊媒的横向监测。加强流动人口,应征入伍青年重点对象的监测。结果纵向监测点累计血检6911人次,末检出微丝蚴血症者;解剖致倦库蚊5431只,末检出人体幼丝虫阳性蚊。横向监测共7个点县(区),累计血检10182人,末检出微丝蚴血症者;解剖致倦库蚊13194只,末检出人体幼丝虫阳性蚊。重点人群监测流动人口5051人,应征入伍青年9221人,均末检出微丝蚴血症者。结论 监测结果表明,重庆市内源性传染源存在的可能性极小,已肃清了传染源,巩固了消除丝虫病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达到消除丝虫病后的监测措施 ,巩固消除丝虫病的防治成果。方法 1 998-2 0 0 1年 ,选择 1个村为纵向监测点 ,进行病原学和蚊媒纵向监测。对原丝虫病流行县防治工作薄弱地区、重流行区、边界地区 ,每年选择 2个县 2个村开展病原学和蚊媒的横向监测。加强流动人口 ,应征入伍青年重点对象的监测。结果纵向监测点累计血检 6 91 1人次 ,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 ;解剖致倦库蚊 5 4 31只 ,未检出人体幼丝虫阳性蚊。横向监测共 7个点县 (区 ) ,累计血检 1 0 1 82人 ,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 ;解剖致倦库蚊 1 31 94只 ,未检出人体幼丝虫阳性蚊。重点人群监测流动人口 5 0 5 1人 ,应征入伍青年 92 2 1人 ,均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结论监测结果表明 ,重庆市内源性传染源存在的可能性极小 ,已肃清了传染源 ,巩固了消除丝虫病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65个市、县有丝虫病流行。1953~1969年调查,平均微丝蚴为3.05%,平均微丝蚴密度为32.9条/60μl,全省微丝蚴血症者约200万人,班氏丝虫病媒介是致倦库蚊,马来丝虫病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1953~1986年,全省共血检61 280 516人次,海群生对象治疗1 307 529人,全民服药防治4 175 785人,海群生药盐防治2 474 506人。65个市、县的丝虫病防治效果考核共血检487 971人,发现微丝蚴血症590人,平均微丝蚴率为0.12%,以行政村为单位均在1%以下,1987年卫生部确认全省范围基本消灭丝虫病。1988~1989年开展监测工作,共血检356 016人,发现微丝蚴血症818人,平均微丝蚴率0.23%。解剖致倦库蚊29 662只,14只蚊体内发现幼丝虫,感染率为0.05%,中华按蚊2 412只,未发现幼丝虫。1989年,全国丝虫病防治科研指导组对广东省丝虫病监测工作进行调查,血俭3 217人,发现微丝蚴血症者4人,微丝蚴率为0.12%。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达到消除丝虫病地区继续监测的措施及效果。 方法 选择湖南省边远、贫困地区、防治监测中可能存在薄弱环节的地区和外来流动人口聚集区搜索残存传染源 ,对原微丝蚴血症者追踪观察并进行蚊媒监测。采用常规厚血膜双片法检查微丝蚴 ;个体解剖方法检查蚊媒感染幼丝虫情况。 结果 复查经治疗转阴 2 0~ 2 6年后的原微丝蚴血症者 611例和防治监测工作中存在薄弱环节地区血检 13 171人以及流动人口 3 63 1人 ,均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 ;解剖致倦库蚊 3 0 5 0只 ,未检出幼丝虫感染蚊。 结论 湖南省消除丝虫病后的成果巩固 ,但全国和全球尚未消灭丝虫病 ,监测措施仍不能终止 ,其方法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消除丝虫病后的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达到消除丝虫病地区继续监测的措施及效果。方法选择湖南省边远、贫困地区、防治监测中可能存在薄弱环节的地区和外来流动人口聚集区搜索残存传染源,对原微丝蚴血症者追踪观察并进行蚊媒监测。采用常规厚血膜双片法检查微丝蚴;个体解剖方法检查蚊媒感染幼丝虫情况。结果复查经治疗转阴20~26年后的原微丝蚴血症者611例和防治监测工作中存在薄弱环节地区血检13171人以及流动人口3631人,均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解剖致倦库蚊3050只,未检出幼丝虫感染蚊。结论湖南省消除丝虫病后的成果巩固,但全国和全球尚未消灭丝虫病,监测措施仍不能终止,其方法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实施巩固措施后的远期效果和消除丝虫病后的流行动态。方法拟订全市消除丝虫病后监测方案,开展横向监测、纵向监测和重点人群监测。结果全市13个丝虫病区、县横向监测25个村,血检16105人,解剖致倦库蚊21668只,纵向监测点累计血检10483人次,解剖致倦库蚊6912只,均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和含人体幼丝虫感染蚊。全市重点人群监测原微丝蚴血症者3464人,流动人口9295人,应征青年9221人,亦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结论消除丝虫病后,重庆市内源性传染源存在的可能性极小;实施巩固与净化措施后远期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郯城县原是丝虫病重度流行区,1983年基本消灭后,1984~1989年进行了流行病学监测。纵向监测三个村,血检7301人次,检出微丝蚴血症者3人,平均微丝蚴率0.04%;横向监测26个村,血检19246人,检出微丝蚴血症者14人,微丝蚴率0.07%。蚊媒监测,捕检淡色库蚊124421只,检出阳性蚊虫4只,自然感染率0.32(?)。血检1~10岁儿童4976人,微丝蚴率为0。纵向监测8例微丝蚴血  相似文献   

9.
广西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监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监测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远期效果及流行动态,为消灭丝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常规进行血检微丝蚴、蚊媒个体解剖检查幼丝虫和IFAT检测人群丝虫抗体水平。结果:病原学监测11—20年,微丝蚴率由基本消灭后第1年的0.021%,逐年下降至第9年的0.001%,第10—20年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10年内监测覆盖率分别占乡、村和流行区人口的71.4%、29.9%和14.6%,11年以后覆盖率分别为37.0%、8.5%和3.8%,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蚊媒监测,每县、市3个以上村,共解剖人房致倦库蚊711823只、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13007只,未发现人体幼丝虫感染。IFAT检测259934人(次),年平均抗体阳性率为1.69—3.90%,与非丝虫病流行区抗体水平2.47%相近。结论:广西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达到了消灭丝虫病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广东省淋巴丝虫病的防治效果,为后期监测提供依据. 方法对广东省丝虫病流行和防治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 结果广东省67个县(市、区)有丝虫病流行,仅平远县为马来丝虫病流行区,其余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防治前人群平均微丝蚴率为3.05%,微丝蚴血症者200万人.班氏丝虫病传播媒介为致倦库蚊,马来丝虫病的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1953~1986年,全省共血检调查 63 384 912人,治疗患者1 307 892人,全民服药4 475 889人,海群生药盐防治2 599 795人.1987年67个县(市、区)进行防治效果考核,平均微丝蚴率为0.12%,以行政村为单位均降至1%以下,全省基本消除丝虫病.防治后期监测,1988、1990和1992年全省9个纵向观察点人群平均微丝蚴率分别为0.19%、0.14%和0.05%;5年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分别为0.11%、0.03%、0.03%、0.01%和0.01%,1991和1992年未发现感染期幼虫;中华按蚊均未发现幼丝虫感染.1980~2000年,横向监测共血检1 575 905人次,检出微丝蚴血症者4 074例,并给予海群生正规治疗;1986年后未发现自然感染的蚊媒,1997年后已无微丝蚴血症者.人群血清抗体从1993年的9.86%降至1999年的1.69%. 结论在流行区进行大规模反复查治,使人群微丝蚴率下降到较低的水平,丝虫病传播可被阻断.防治后期只要进行系统监测,彻底治疗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将可达到消除淋巴丝虫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1987~1991年,于湖北省进行了鼠类蠕虫的调查研究,检查了3868只鼠的器官、组织,查明本地野鼠有24种蠕虫,包括11种吸虫,9种线虫,4种绦虫。蠕虫的感染率高达91.11%。其中感染1种蠕虫者占总鼠数的41.4%,感染2、3、4和5种虫者分别为23.6%、18.2%、7.1%和0.81%。结果显示,鼠类蠕虫的感染率是相当高的。  相似文献   

12.
新疆地区弓形体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TRENDS IN CIGARETTE CONSUMPTION IN AUSTRALI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istorical trends are presented showing an increase in total cigarette consumption but a fall in the number of adult male smokers. The prevalence of smoking among children appears to have increased. The role of tobacco advertising and reduced cigarette prices are discussed. The need to prevent children from taking up smoking is emphasised, and recent data show that the earlier a child begins to smoke, the higher will be the subsequent daily cigarette consumption.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河南省老年人感染寄生虫的调查资料进行了分析,在39个县(市)164个点的5421人中,共查见人体寄生虫22种,总感染率为56.2%,以蛔虫、鞭虫、钩虫、蛲虫、溶组织内阿米巴、贾第虫感染较为普遍,且感染率亦较高,就这6种寄生虫的感染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河南老年人今后的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1997年,全国HIV监测哨点共调整为60个,分布在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性病门诊哨点和长卡哨点中只检出极少数HIV感染者。1997年,在3个暗娼哨点中的检出率约为1%~2%,而1996年同期仅为不到0.5%;在12个吸毒哨点中有7个哨点(包括2个新增哨点)报告了HIV感染者,而在1996年同期8个哨点中有3个哨点报告了感染者。新疆自治区报告了83例(20.8%)感染者,而在前几年同期同一哨点只有32例(8.0%)。在大部分吸毒监测哨点中的静注比例正不断增加或保持一个较高水平。暗娼人群中有60%从不使用避孕套。该监测结果表明,局部地区吸毒者中HIV感染率在不断上升,HIV波及的地区在不断地增多,HIV感染已开始向性乱人群扩散;可引起HIV流行的危险因素在不断增加,目前我国迫切需要开展有效的各种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报告国内首见群体发生性皮肤奴卡菌病23例。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皮肤奴卡菌病患者的临床与流行病学资料。结果 全部患者同住一个自然村,发病均与臀部肌肉注射有关,每例患者均于肌肉注射治疗后2-10个月内出现臀部(肌肉注射部位)结节、脓肿,部分皮损破溃成溃疡及窦道,病原学检查证实为星形奴卡菌。结论 皮肤奴卡菌病的皮损表现没有特异性,其发病可以表现为群发的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