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评价超声检查对脾切除术后门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12例患者,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的超声检查资料。结果12例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达100%。结论超声对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有很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脾脏切除术后血栓形成防治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以来收治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8例脾脏切除术后患者中,84例有不同程度血小板升高,需要预防性治疗的67例,门静脉血栓形成的1例,脾静脉血栓形成的3例,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的1例。结论:脾脏切除术后复查血常规、超声或CT及随访对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脾切除术后持续发热与门静脉血栓形成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与持续发热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12例因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加断流术及110例因外伤行脾切除病例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与发热的发生率。结果212例门静脉高压行脾切除加断流术,153例术后行彩超检查,门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38.6%(59/153),持续发热发生率17.6%(27/153);110例外伤性脾切除病例83例术后行彩超检查,门静脉血栓发生率16.9%(14/83),持续性发热患者2例(2.4%)。结论门静脉血栓形成与持续性发热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晚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接受脾切除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应对措施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8年1月到2013年12月接受脾切除治疗的晚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100例,对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出血史、出血量、门静脉内径等)、手术方式、手术后相关临床指标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采用Pearson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晚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结果 本组患者中有血栓者45例,无血栓者55例.Pearson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出现血栓与性别、年龄、手术方式、上消化道出血史及手术时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然而有血栓组术中出血量≥350 mL、门静脉直径≥1.2 cm、术后血流速度<15 cm/s、术后血小板计数≥700×109/L及术后门静脉压力≥35 cmH2O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失血量、术后血小板计数、术后血流速度、门静脉直径大小及术后门静脉压力是晚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结论 术中减少患者失血量,术后积极监测患者血常规以及凝血功能,并给予积极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晚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PSVT)形成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 搜集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行脾切除的86例病例资料,根据手术后是否行抗凝治疗分为抗凝组(n=47)和对照组(n=39),术后第1、2、4、8、12周分别行门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是否存在门静脉系统血栓,同时检查血小板计数及D-二聚体.结果 PSVT发生率为12.64%,抗凝组术后12周共有3例并发PSVT,发生率为6.38%,形成时间在第2周2例,第4周1例.对照组39例中门静脉血栓形成8例,发生率为20.51%.第2周6例,第4周2例.抗凝组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巨脾术后PSVT发生率为20.7%,地中海贫血脾切除术后PSVT发生率为20%,均较其他类型高.结论 巨脾及血液系统疾病脾切除术后PSVT发生率高.血栓形成高峰在术后第2~4周.术后抗凝治疗能够降低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门静脉插管防治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门静脉插管防治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04年4月至2005年5月,北京佑安医院肝胆外科共行脾切除断流术60例,其中35例留置门静脉插管,术后根据情况予以抗凝、溶栓等治疗。观察比较了该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小板的变化、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感染发生率、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溶栓效果。结果脾切除断流术后患者血小板进行性升高,术后2周左右达到峰值,术后1月降至正常水平;术后门静脉最大流速、平均流速均明显减慢;门静脉插管感染1例;5例患者术前存在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4.28%;术后7例患者出现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经门静脉插管予以溶栓抗凝治疗后,出院时复查门静脉血栓为6例,新发血栓者溶栓成功率为85.72%。结论经门静脉插管溶栓抗凝可有效防治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为患者今后可能施行的肝移植手术保留条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超声技术预测肝硬化脾切除联合脾肾静脉分流术后吻合口闭塞。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硬化门 静脉高压行脾切除联合脾肾静脉分流术患者53例,依据门静脉系统CT对脾肾静脉吻合口通畅性的检查结果,将患者 分为通畅组39例和闭塞组14例。比较两组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血栓形成情况、血流方向等超 声指标,分析预测脾肾静脉吻合口闭塞的影响因素。结果:与通畅组比较,闭塞组门静脉内径增宽,脾静脉内径变 窄、血栓形成、血流速度降低、血流量减少、血流呈向肝性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门静脉内 径增宽,脾静脉内径变窄、血栓形成、血流速度降低、血流量减少、血流呈向肝性改变等超声指标是预测肝硬化 脾切除联合脾肾静脉分流术后脾肾静脉吻合口闭塞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 EVL术后早期接受经脾静脉药盒和周围静脉用药抗血栓治疗对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2005年3月-2010年10月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欲接受脾切除术+EVL的患者91例分为三组,同期常规用药组为对照组(C组)与早期经脾静脉药盒(A组)和周围静脉(B组)使用抗凝、祛聚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活血、抗凝、祛聚对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衡水市第三人民医院2006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26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并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分为实验组(2009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226例)和对照组(2006年1月~2009年1月收治,10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照组术后常规预防性应用止血药物2~3d及术后综合治疗;实验组术中、术后不用止血药物,早期应用活血、抗凝、祛聚药物。观察两组对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实验组累计发生血栓为11例(4.42%),对照组患者累计发生血栓为35例(3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静脉高压症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早期应用活血、抗凝、祛聚药物能明显降低血栓发生率,对围术期出血无明显影响,是防治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有待在基层医院规范防治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得到推广。  相似文献   

10.
2 cases of portal, splenic and superior mesenteric vein thromboses related to prolonged stay at high altitude are presented. Both presented initially with innocuous appearing vague pain in abdomen with no physical signs. Later hepatosplenomegaly, and pleural effusion (left) was also detected. Diagnosis was based on CT scan and colour Doppler study showing thrombosed veins and porto-systemic collateral. 1 patient developed a large splenic haematoma requiring splenectomy. Both were managed with early anticoagulation and have done well in the short follow up.KEY WORDS: High altitude, Mesenteric vein thrombosis, Portal vein thrombosis, Splenic vein thrombosis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经静脉尿激酶溶栓在治疗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 PVT)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63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发生PVT患者,分别给予抗凝、祛聚治疗及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PVT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T治疗效果,溶栓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抗凝、祛聚组( P<0.01)。结论对于脾切除术后预防性应用抗凝、祛聚治疗仍发生PVT的患者,经静脉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作为一种补救性治疗手段,可取得较好效果,且方法相对简便,可行性强,较少发生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张清华  潘万能  徐刚  姚冠羽 《浙江医学》2011,33(10):1463-1465
目的分析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直接经门静脉抗凝预防和治疗门静脉血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97例门脉高压症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观察经门静脉抗凝治疗对围手术期并发症和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并作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97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child-pugh评分、门静脉内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脾质量、切脾前和断流术后自由门静脉压、术中出血、术后7d门静脉血流速度和围手术期病死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随访12周,治疗组4例、对照组14例门静脉血栓形成(P=0.048)。治疗组经门静脉溶栓后4/4再通,高于对照组1/5(P=O.007)。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入院时child-pugh评分、门静脉血流速度和是否经门静脉抗凝治疗与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有多元线性回归关系(P〈0.05)。结论门静脉血栓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门静脉抗凝、溶栓预防和治疗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Ultrasound diagnosis of portal vein thrombosis following splenectomy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e present a case of clinically unsuspected portal vein thrombosis occurring soon after splenectomy in a patient with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aemia. Ultrasound provided a means of easy and accurate diagnosis and allowed frequent reassessment of the thrombus during the period of its resolution under conservative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脾脏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义乌市中心医院与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8年1月-2016年6月600例脾脏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病例资料:年龄、性别、有无高血脂、有无动脉硬化性疾病、体重指数、吸烟史、大隐静脉曲张、使用止血药与否,并作统计学处理。 结果 600例脾脏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患者中85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患者发生肺动脉栓塞,1例抢救无效死亡。年龄>48岁[OR=4.12,95%CI(1.07~12.31),P=0.007],甘油三酯>2.3 mmol/L[OR=3.67,95%CI(1.24~18.32),P=0.013],体重指数>28 kg/m2[OR=6.25,95%CI(1.67~20.35),P=0.001],使用止血药[OR=4.43,95%CI(2.37~18.36),P=0.006]是脾脏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下肢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高龄、肥胖、高血脂、术后使用止血药物的脾脏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患者易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加强健康知识宣教,提倡低脂饮食、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疾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7例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原位脾切除加传统断流术18例,原位脾切除加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69例。术后并发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9例(10.3%),其中传统断流术3例(16.7%),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6例(8.7%)。经抗凝、溶栓治疗后8例血栓完全消失,1例基本消失,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原位脾切除、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可降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发生率。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可有效预防和治疗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对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效果及对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①将病人随机分为脾肾静脉分流(SRS)组、贲门周围血管高断(PCDV)组和SRS PCDV组。②术前1周和术后2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的内径、最大血流速度、血流方向、门静脉侧枝循环和血栓形成的情况,术中动态测量自由门静脉压(FPP)。③手术方法:SRS组,脾切除、脾肾静脉吻合;PCDV组,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高断;SRS PCDV组,脾切除、脾肾静脉吻合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结果:断流术可直接阻断脾胃区反常血流,但术后门静脉高压瘀血状态依然存在。分流术后门静脉压力明显降低,但肝脏血流受到严重影响。断流术加分流术组术后的PVF、FPP介于断流组和分流组之间,仍为正常高值。结论;SRS PCDV在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中是合理的,而互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的1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无手术死亡病例,无术后脾蒂血管出血,无胰漏、胃底及结肠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左膈下脓肿1例、肺部感染5例、左侧胸腔积液7例、大量腹水9例、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2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治愈。结论脾动脉的妥善处理、脾周韧带及粘连的解剖分离、脾蒂血管的正确处理以及脾窝创面的彻底止血是门静脉高压症脾脏切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中国人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的危险因素和诊疗现状。方法检索《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2003—2007年所收录的文献,选取有关MVT的临床病例报告107篇,提取文献中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7篇文献共计MVT978例,男∶女=1.9∶1,平均年龄47.9岁。最常见危险因素的构成比分别为:门静脉高压症28.9%(241/833)、脾切除18.8%(157/833)、血栓性静脉炎11.5%(96/833)。影像学检查确诊40.0%(391/978),剖腹探查确诊60.0%(587/978)。经外周静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尿激酶溶栓成功率分别为83.9%(73/87)和90.0%(63/70)。手术治疗790例,术后未予抗凝或溶栓195例(24.7%),出院后仅34.7%患者口服华法令抗凝。结论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和血栓性静脉炎可能是MVT最常见的危险因素;经外周静脉或肠系膜上动脉尿激酶溶栓是治疗早期MVT的有效手段;MVT诊断意识和MVT手术后抗凝治疗重要性的认识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原因脾切除(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肝硬化组;外伤性脾破裂,外伤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对策。方法统计分析两种不同原因脾切除患者WBC和PLT计数、Hb变化规律,比较术前凝血功能,并计算两组脾切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结果脾切除可使肝硬化组术后短时期内WBC恢复正常;对两组Hb没有影响;两组术后PLT均高于正常,但外伤组更明显;两组术前凝血功能没有差异;肝硬化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较外伤组更高。结论深静脉血栓形成与PLT升高有一定关系,但不是主要的,术后需要增强CT和多普勒超声监测,一旦明确深静脉血栓形成应即予积极抗凝等冶疗。  相似文献   

20.
Portal vein thrombosis is a rare complication of ulcerative colitis and is invariably fatal. This report describes a patient with severe Crohn''s disease who underwent elective surgery complicated by an anastomotic disruption with faecal peritonitis. Following emergency laparotomy he developed left hypochondrial pain which was a manifestation of splenomegaly consequent upon portal vein thrombosis. Anticoagulation was successful in preventing further spread of the thrombosis as monitored by colour Doppler ultrasound. Severe active disease, surgery and sepsis have been recognized as predisposing factors for thromboembolic complication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nd this patient was exposed to all three. It is conceivable that portal vein thromboses occur more commonly than suspected and ultrasound scanning could ascertain the prevalence if performed pro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