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中不同密度人体组织及残留钡剂对CT衰减校正(CTAC)的影响。方法20例PET/CT显像患者,分别重建CTAC及^137Cs衰减校正(CsAC)图像。选择所有病例全身不同密度的正常组织及残留钡剂处勾画感兴趣区(ROI),分别测量CTAC及CsAC图像相同部位的标准摄取值(SUV)及相应部位的CT值。比较所测部位CTAC和CsAC的平均SUV差异及两者间图像差异。结果在所有非骨组织(脑组织除外)中,CTAC平均SUV较CsAC低17%(t=-5.328,P〈0.001);在骨组织中,CTAC较CsAC高16%(t=7.960,P〈0.001);在高密度钡剂中,CTAC较CsAC高98%(t=3.451,P=0.018)。在所有不同密度人体组织中,CTAC和CsAC图像间差异不影响诊断效果;在高密度钡剂中,于CTAC图像上见明显^18F—FDG异常高摄取伪影,而CsAC图像上为正常摄取影。结论不同密度人体组织及残留钡剂在CTAC和CsAC时SUV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CTAC对骨组织及残留钡剂的SUV明显高估,并在残留钡剂区域造成图像伪影。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平面显像、非衰减校正(NAC)断层显像和CT衰减校正(AC)断层显像等^67Ga显像图像采集和处理模式对图像质量和病灶判断的影响。方法用美国GE Millennium^TM VG 5型SPECT/CT仪对31例活动期肺结节病患者行^67Ga平面显像、胸部NAC断层显像;并对断层图像行CTAC。图像分析:双盲法阅片,判断平面图像、AC和NAC断层图像的图像质量及病灶数;测量病变与周围正常组织的放射性计数,并测量其比值。采用SPSS10.0软件,行配对t检验和,检验。结果图像质量按照平面显像、NAC、AC顺序依次提高(χ^2=25.880,P〈0.001)。以活动期结节病患者SPECT/CT示放射性增高的肺门、纵隔淋巴结为“病灶”,平面显像发现“病灶”70个,漏诊“病灶”8个;NAC、AC断层图像均发现“病灶”78个。NAC图像中“病灶”的放射性计数明显低于AC图像中“病灶”的放射性计数(15.240±8.865和67.241±35.049,t=-17.230,P〈0.001)。和NAC图像比较,AC图像“病灶”与肺的放射性比值增高(t=-7.520,P〈0.001),“病灶”与肝(t=3.298,P=0.001)及“病灶”与腰椎(t=7,032,P〈0.001)的比值降低。结论^67Ga平面显像因前后组织放射性分布叠加,可能导致漏诊。^67Ga NAC断层显像能够较为准确地确定病变淋巴结的三维位置,但图像计数率低、噪声较大。AC断层图像虽未能增加检出的病灶数,但能有效提高NAC计数率,改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各种伪影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产生的原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18F-FDG PET/CT检查患者的图像,根据伪影产生的原因进行分类,同时对临床不常见的生理性摄取进行分析.结果 伪影分为自身因素和设备技术因素伪影,自身因素所致伪影中以呼吸运动伪影和高密度物质伪影最为常见;设备因素伪影中以截断伪影、注射点外漏和放射性污染最为常见.不常见的生理性摄取包括:子宫内膜摄取、乳腺摄取和脂肪摄取.结论 PET显像伪影影像学表现可分为“热区”或“冷区”.不常见的生理性摄取主要表现为“热区”.伪影产生原因中以CT应用于PET显像后物理学因素多见.不常见的生理性摄取与检查技术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衰减校正(AC)在^18F-脱氧葡萄糖(FDG)符合线路显像中的价值。方法对圆柱体模型行^18F-FDG符合线路显像,进行AC和非衰减校正(NAC)图像视觉分析和半定量分析比较。结果AC图像在均匀度和空间分辨率等方面均优于NAC图像,并消除了NAC图像中的形变现象。结论AC可明显改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细支气管肺泡癌(BAC)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图像中的代谢和形态结构特征,并与非细支气管肺泡型腺癌(non—BAC AC)的显像结果进行比较,探讨PET/CT在BAC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检查确诊的32例BAC及55例non—BAC AC的FDG PET/CT显像资料。测量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分析病灶位置、形态及边界、密度分布及其他典型CT结构征象。统计分析比较2组的平均SUVmax,评价与肿瘤分型有关的CT征象,比较单独PET、CT及PET和CT联合诊断的准确性。采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行t检验、McNemar检验、Fisher精确检验等。结果BAC组共47个病灶,non—BACAC组共63个病灶,组间SUV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1±0.17与6.28±3.04,t=-10.374,P〈0.0001)。BAC组纯磨玻璃密度影(45%的病灶,21/47)是相关的CT征象(Fisher精确检验,P〈0.0001)。结合PET代谢和CT解剖结构特征的联合诊断准确性与单独PET或CT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和0.039),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8%(28/32)、47%(15/32)和66%(21/32)。结论理解FDG PET/CT显像中BAC的代谢和形态结构特征,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如动态观察中呈持续的CT磨玻璃密度影,即使低FDG摄取,也要考虑BAC可能。  相似文献   

6.
部分容积效应校正技术在PET/CT诊断单发肺结节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部分容积效应(PVE)校正技术提高^18F—FDG PET/CT对单发肺结节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采用Jaszczak模型,在模型内放置直径分别为24.8,19.7,15.6,12.4,9.85,7.82和4.9mm的“热区”小球,每个小球内含^18F-FDG24kBq/ml,进行PET/CT模型扫描,获得恢复系数(RC)后,选择PET/CT显像阳性,病灶直径〈25mm且有病理检查结果的24例单发肺结节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以最大SUV(SUVmax)≥2.5为标准,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二维(2D)扫描模式的RC值大于三维(3D)扫描模式的RC值,表明同等条件下2D扫描模式PVE比3D扫描模式小。PET/CT的SUV校正降低了对单发肺结节诊断的假阴性,使其灵敏度和准确性分别由原来的62.5%,62.5%提高为100.0%,87.5%。结论 SUV校正的应用明显提高了PET/CT对肺结节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但是对肺结节诊断的特异性并无变化。采用PVE校正技术明显提高了PET/CT诊断直径〈25mm的单发肺结节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呼吸运动对PET/CT显像诊断右上腹病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呼吸运动对PET/CT全身显像诊断右肺底、肝顶病灶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00例胸部病变患者的^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结果,观察PET、CT及两者融合图像。患者在检查时平静呼吸。观察呼吸运动伪影在不同断面的特点,对右上腹可能出现定位误差的病灶加做常规屏气CT扫描。结果①6例患者因合并胸腔、腹腔积液而未列入统计,其余38.3%(36/94例)的患者PET/CT图像有明显的呼吸运动伪影,矢状面是观察呼吸运动伪影的最佳断面:②呼吸运动致肝顶在矢状面表现为“波浪状”,横断面表现为肝脏边缘模糊,冠状面表现为突入肺底的软组织密度影。③5例患者存在右肺底、肝顶病灶,其定位可能因呼吸运动造成误差。结论呼吸运动伪影是PET/CT显像中常见的现象,对右上腹病灶定位有疑问者应加做常规屏气CT扫描。  相似文献   

8.
18F-FDG 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术前T及N分期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18F—FDG PET/CT与CT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原发灶(T)及淋巴结(N)分期中的价值。方法 以术后病理诊断为标准,比较30例NSCLC患者^18F-FDG PET/CT与CT在T及N分期中的诊断效能。结果 ^18F—FDG PET/CT和CT在T分期中准确性分别为86.7%,73.3%(P〉0.05);对115站胸内淋巴结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68.8%,95.2%,87.8%和43.8%,88.0%,75.7%,2种方法准确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65站纵隔淋巴结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0.5%,97.7%,95.4%和57.1%,81.8%,73.8%,2种方法准确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N分期中准确性分别为76.7%,66.7%(P〉0.05)。结论 ^18F—FDG PET/CT融合图像较CT更有助于NSCLC术前T和N分期,尤其在纵隔淋巴结的诊断中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9.
^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在胸腺上皮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符合线路显像在胸腺上皮肿瘤(TE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TET患者的^18F—FDG符合线路显像结果,图像分析采用视觉分析及半定量方法[肿瘤/正常肺组织放射性比值(TLR)]。按WHO TET病理学分类结果将患者分成3组(高生存率组,包括A、AB、B1型;中生存率组,包括B2、B3型;低生存率组,包括胸腺癌);同时将^18F—FDG显像结果与增强CT影像进行对比,TLR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所测Ki67标记指数(细胞增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组间TLR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1)^18F—FDG符合线路显像阳性率91.9%(34/37);(2)3个不同生存率组TLR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中、低生存率组TLR依次为:1.42±0.27,2.13±0.74,3.00±1.19,F=9.99,P〈0.05);(3)TLR与Ki67标记指数有明显相关性(r=0.613,P=0.002);(4)^18F-FDG显像发现2例增强CT未发现的病灶,病灶分别位于前胸壁和右锁骨上淋巴结;(5)共有4例伴发重症肌无力。结论^18F—FDG符合线路显像有助于WHO TET病理学分类和发现更多的TET侵犯、转移灶;可以用^18F—FDG在TET的浓聚程度反映细胞的增殖活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X线衰减校正对SPECT断层图像质量的影响.材料和方法:Jaszczak模型行常规断层显像,肺癌患者1例行99mTc-octreotide SPECT显像,对衰减校正图像(AC)和非衰减校正图像(NAC)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C图像较NAC图像计数明显增加,尤以中心部分显著,图像更加趋于均匀;分辨率方面,NAC图像分辨率为9.5mm,AC图像分辨率为7.9mm,对比度方面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X线衰减校正可改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与SPECT图像配准不良对MPICT衰减校正(CTAC)的影响。方法99Tcm-MIBIMPI受检者19名,均为行健康体格检查者,其中男11名,女8名,年龄(65.3±9.6)岁。对MPI图像进行CTAC。利用仪器自带的软件对CT图像进行模拟位移:相对心脏位置进行上、下、左、右、前、后6个方向的移动,移动幅度分别为0.5、1.0、1.5、2.0、2.5、3.0、3.5、4.0和4.5em。重建不同位移状态的CTAC心肌断层图像,利用靶心图获得左心室各壁段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比较位移前后左心室各壁段放射性计数的差异和图像差异。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当CT图像的移动距离为0.5cm时,所有位移方向的CTAC图像均未见明显可识别的图像伪影。当CT图像的移动距离≥1.0CITI时,左心室各壁段出现不同程度的图像伪影以及放射性计数的改变;CT图像向上、下、左、右、前、后方向位移时,分别对心尖部,前壁和心尖部,间壁,前壁、心尖部和侧壁,侧壁和下后壁,前壁、心尖部和间壁放射性计数的影响最为显著。向下位移时左心室各壁段放射性计数的改变大于向上位移[(-9.68±8.06)%和(-2.04±1.83)%;f=6.573,P〈0.01],向右位移的改变大于向左位移[(-9.02±8.47)%和(-4.38±3.67)%;t=1.987,P〈0.05]。在左心室各壁段中,前壁、心尖部和侧壁的伪影程度明显较下后壁和间壁显著。结论CT与SPECT图像配准不良可使MPICTAC图像出现不同程度的伪影,其伪影出现的部位和严重程度与配准不良的方向和幅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PET/CT对肺部肿块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对肺部肿块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研究肿块大小和PET/CT显像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的相关性。方法对经病理检查和综合手段(临床、影像学或血液学等检查)证实的85例肺部肿块(59例恶性肿瘤、26例肺部良性肿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观察肺部肿块的CT形态(是否有脐凹、分叶、短细毛刺、粗盐样钙化、表面粗糙等)及PET显像肺部肿块感兴趣区(ROI)的FDG SUVmax。结合临床和病理诊断结果,分别比较分析PET、CT、PET/CT对肺部肿块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对肿块大小和SUVmax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PET对85例肺部肿块患者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9.8%(53/59)、61.5%(16/26)、81.2%(69/85);CT分别为88.1%(52/59)、65.4%(17/26)、81.2%(69/85);PET/CT分别为96.6%(57/59)、80.8%(21/26)、91.8%(78/85)。59例恶性肿瘤的肿块大小和SUVmax明显相关(r=0.617,P〈0.001),而26例肺部良性肿块大小和SUVmax不相关(r=0.211,P〉0.05)。结论”F-FDG PET/CT对肺部肿块较单纯PET、单纯CT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高;恶性肿瘤的肿块大小和SUVmax正相关,而良性病变的大小和SUVmax不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呼吸门控与非门控PET/CT显像测定肺部结节SUV的差异,探讨不同呼吸时相SUV变化趋势.方法 2010年5月至2011年3月进行PET/CT显像、发现有多个肺部结节并同意进行呼吸门控显像者共19例,最终14例共37个结节纳入该研究,其中男6例,女8例,年龄29 ~ 80(63.7±7.1)岁.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和呼吸门控PET/CT采集.经过后台处理得到呼吸时相相匹配的1个呼吸周期内6个时相的PET/CT融合图像.测得SUV,每个肺部结节的每个指标均进行非门控与门控显像6个时相共7次测量.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行t检验、秩和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 37个肺部结节呼吸门控显像的SUVmax和SUVmean分别为13.69±6.70和8.56±4.11,明显高于非门控PET/CT的12.76±6.74及7.66±4.00(t =3.475和Z=-3.661,P均<0.001);但2种显像技术SUVmax与SUVmean相关性好(r=0.971和0.969,P均<0.05);在门控显像中,6个时相不同时相间SUV以时相1即吸气末最高,而时相4(呼气末吸气初)最低.37个结节中4个结节常规显像SUV< 2.5(定义为轻度摄取),其中有1个结节SUVmax由非门控显像的2.13升至门控显像的2.52.结论 采用呼吸门控PET/CT显像所得到的肺部结节SUVmax和SUVmean比非门控常规采集高,但两者相关性好;SUV不同时相间以吸气末最高.对轻度摄取FDG的结节,经呼吸门控PET/CT其SUV有所提高,有可能影响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在自然杀伤(NK)/T细胞淋巴瘤的病灶检测及分期中的价值。方法13例初诊和2例复发NK/T细胞淋巴瘤患者行全身^18F-FDGPET/CT显像。病灶处出现^18F-FDG异常浓聚为阳性。^18F-FDG摄取采用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进行定量。所有受检者随访时间均〉6个月。统计学比较用t检验。结果(1)15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18F-FDG PET/CT显像均为阳性。11例鼻型患者中,10例PET/CT于鼻腔或鼻咽部探测到肿瘤病灶,且6例突出鼻腔外侵及鼻旁周围组织,7例PET/CT显像于鼻腔外发现1处或多处淋巴瘤受侵病灶。4例非鼻型患者,PET/CT于鼻腔外发现多部位肿瘤侵犯。鼻内、鼻外病灶的SUVmax分别为12.42±9.25和9.54±7.1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0,P〉0.05)。(2)15例中有2例显像前不明原因发热者在PET/CT引导下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13例诊断已明确者,7例PET/CT发现更多淋巴瘤病灶,6例因PET/CT检查改变分期。Ⅰ~Ⅱ期患者的SUVmax;稍低于Ⅲ~Ⅳ期者,分别为8.44±5.56和10.32±7.8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7,P〉0.05)。结论NK/T细胞淋巴瘤病灶呈^18F-FDG高摄取;在其病灶检测和分期方面,PET/CT显像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核素显像心肌灌注缺损与CTCA示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不同狭窄程度间的关系,探讨和评价CTCA预测心肌灌注缺损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期行CTCA和MPI患者478例。按目测法将CTCA所示冠脉管腔狭窄程度分成无狭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和管腔闭塞,将MPI结果分成灌注正常和灌注缺损,分别在病例和血管水平统计各组灌注缺损的发生率。以MPI为参考标准,将CTCA预测心肌灌注缺损的冠脉狭窄程度判定界值设为≥50%或≥75%,在病例水平和血管水平上确定该方法的诊断效能。计数资料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χ^2分割法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478例患者中58例出现MPI灌注缺损。无论按病例水平还是血管水平分析,各组灌注缺损发生率有随冠脉狭窄程度增加而升高趋势(χ^2=116.62和483.83,P均〈0.05)。在病例水平上分析,当判定界值为≥50%或≥75%时,CTCA预测心肌灌注缺损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62.1%(36/58)或34.5%(20/58)(χ^2=8.84,P〈0.05)、84.5%(355/420)或97.1%(408/420)(χ^2=40.16,P〈0.05)、35.6%(36/101)或62.5%(20/32)(χ^2=7.19,P〈0.05)、94.2%(355/377)或91.5%(408/446)(χ^2=2.18,P〉0.05)、81.8%(391/478)或89.5%(428/478)(χ^2=11.66,P〈0.05);在血管水平上分析,判定界值为≥50%或≥75%时,CTCA预测心肌灌注缺损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58.8%(40/68)或30.9%(21/68)(χ^2=10.73,P〈0.05)、95.9%(1768/1844)或99.0%(1826/1844)(χ^2=36.72,P〈0.05)、34.5%(40/116)或53.8%(21/39)(χ^2=4.59,P〈0.05)、98.4%(1768/1796)或97.5%(1826/1873)(χ^2=4.14,P〈0.05)、94.6%(1808/1912)或96.6%(1847/1912)(χ^2=10.31,P〈0.05)。结论心肌灌注缺损的发生率随冠脉狭窄程度增加有升高趋势。CTCA预测心肌灌注缺损的诊断特异性和阴性预测值较佳。当判定界值为≥75%时,其阳性预测值较判定界值为≥50%时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ET/CT延迟显像需采集的总计数、计数率和采集时间的推算方法。方法对39例体格检查者行^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全身显像,并将其全身图像分为8个区段,估算各区段总计数占全身总计数的百分比。对另25例患者分别进行早期和延迟显像,并求出其早期显像平均计数率、相应区段延迟显像每床位需采集的总计数(Cdc)、理论推算计数率,然后启动PET数据采集程序,记录延迟显像的实测计数率。分别以Cdc除以理论推算和实测计数率,获得延迟显像理论推算和实际需要的采集时间。结果早期与延迟显像对应区段理论推算的每床位总计数、计数率和采集时间与对应的实测值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273、1.609和-1.692,P值分别为0.788、0.120和0.103);3—4h后延迟显像采集时间较早期显像延长约2.2倍。结论该方法可避免延迟显像数据采集的随意性,提高早期与延迟显像图像质量和定量指标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17.
PET/CT图像采集时间对图像质量和病灶检出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不影响图像质量和病灶检出率前提下缩短PET/CT图像采集时间的可行性。方法18例接受PET/CT检查的患者,在CT扫描后按1、2、3min/床位依次进行3次PET扫描,共得到54帧图像。患者按体重分为以下3组:(1)45~60kg(7例),(2)61~75kg(7例),(3)76~90k(4例)。由2位有经验的医师共同阅片确定每例患者病变的位置和数目,图像质量由2位医师独立判断。结果3min/床位PET/CT图像上共检出127个病灶,其中最小的病灶直径约为3mm,除1min/床位图像漏检3个病灶外,其他所有病灶均能被1min/床位、2min/床位的图像识别。(1)~(3)组患者在3min/床位采集图像上识别的病灶数分别为71、41、15个,第1组患者的所有病灶在3种不同采集时间图像上均能被识别,第2组患者1min/床位采集图像遗漏了3个病灶,而2min/床位图像识别出的病灶数与3min/床位图像相同。第3组患者的所有病灶在3种采集图像上也均能被识别。1、2min/床位的PET图像质量均较3min/床位图像差,1min/床位图像质量最差,主要表现为图像本底噪声高、对比度差。3组患者中,第3组患者图像质量最差。结论对体重低于60瞻患者,1~3min的采集时间,病变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而对体重60k以上患者,建议选择2~3min/床位的采集时间,对病情较重或不合作患者,根据需要可考虑选择1min/床位的采集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提高SUVmax显示阈值结合大量饮水排尿后充盈膀胱延迟显像在^18F—FDGPET/CT诊断膀胱病灶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2年10月因可疑膀胱占位和膀胱肿瘤治疗后(保留膀胱)行^18F—FDGPET/CT显像的患者63例[男55例,女8例,平均年龄69.1岁],常规显像后患者饮水1500~2000ml,觉憋尿时排尿,重复3次后再次充盈膀胱行盆腔延迟显像。对常规显像图进行2次阅片分析,第2次是对提高SUVmax显示阈值(从6—8至8~20)后的显像图再分析。所有患者经病理活组织检查或随访(〉6个月)确诊。观察常规显像与延迟显像尿液SUVmax及膀胱病灶^18F—FDG代谢的变化。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常规显像和延迟显像尿液的SUVmax分别为15.11±11.11和4.73±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5,P〈0.01)。经病理及临床随访,63例患者中,发现膀胱病变18例(恶性15例,良性3例),均为PET/CT检出,3例PET/CT假阳性中,2例无^18F—FDG代谢增高(良性),1例为炎性反应。余45例PET/CT显像膀胱未见明显异常的患者经临床影像学随访6个月以上均未发现病变。16个病灶(16例患者)表现为^18F—FDG代谢增高,其中15例为膀胱癌原发或复发病灶,1例为炎性反应。16例PET显像高代谢病灶中,常规显像SUVmax显示阈值范围下分析,有18.8%(3/16)为阳性;提高SUVmax显示阈值范围后43.8%(7/16)为阳性。结论提高SUVmax显示阈值结合大量饮水排尿后再次充盈膀胱行延迟显像用于可疑膀胱肿瘤及膀胱肿瘤治疗后的^18F—FDGPET/CT显像,可有效提高膀胱病灶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18F—FDG PET/CT所示全身骨髓代谢弥漫性增高临床原因。方法收集2005年8月至2009年11月期间在该院行^18F-FDG PET/CT检查,发现全身骨髓代谢弥漫性增高且已确诊的病例66例,分析影像学表现,并进行临床病程随访和病理结果分析。选择79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骨髓代谢增高组和对照组的骨髓SUVmax和SUVmean以及纵隔SUVmax和SUVmean,并计算最大值比(SUVmax/纵隔SUVmax)及平均值比(骨髓SUVmean/纵隔SUVmean),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全身骨髓代谢弥漫l生增高原因有:近期升白细胞药物注射史27例,血液病21例,发热18例。(2)将上述3组及对照组SUVmean比(3.076±1.955,3.633±2.405,2.546±0.791,1.026±0.190)进行方差分析,F=34.46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健康对照组与3组骨髓代谢增高组进行多重比较,P均〈0.001,提示对照组与骨髓代谢增高组的SUVmean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根据SUVmean比将骨髓代谢增高的程度分为2级:轻度(SUVmean比2.0—3.0)和重度(SUVmean大于3.0)。(4)3组骨髓代谢弥漫增高组中部分患者会伴有肝脾肿大及代谢增高,较常见的为血液病和发热。结论^18F-FDG PET/CT显像可以较敏感和准确地观察全身骨髓代谢的改变情况,良性和恶性病变均可引起骨髓代谢不同程度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