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三叉神经高位撕脱术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23例。手术时上颌神经从翼腭窝段切断,下颌神经从下颌骨乙状切迹内侧下颌隆突处切断,然后撕脱周围皮,效果良好,术后2年复发率为27.78%。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的眶下神经痛,施行眶下神经撕脱术(以下简称撕脱术),时其术后复发单独的原发性的三叉神经上颌支痛,再施行上颌神经切除术(以下简称切除术)时两者疗效观察。方法回顾1994~2005年我们对单独的眶下神经痛35例,经口腔进路眶下神经切断并撕脱1~1.5cm,术后有24例复发出现上颌支痛,再经上颌窦.内镜下入翼腭窝。切断上颌神经并切除神经0.5~1.0cm,进行观察。结果撕脱术35例,经1~4年观察:10例术后4年眶下区麻木,无痛;1例在术后8个月出现下颌支痛,而无上颌支痛;21例术后1~2年虽眶下区麻木,但出现上上颌支其他分支痛;3例眶下区疼痛也不麻木。对复发的24例单独的上颌支无痛,施行切除术,经观察4年22例完全无痛;有2例在1年内上颌支无痛,而出现下颌支痛。结论撕脱术治疗三叉神经上颌支的单独眶下神经痛有一定疗效,手术简单可首选,值得注意的是眶下神经痛可随病程进展易扩展到上颌支的其他分支神经痛。切除术是治疗长期单独的三叉神经上颌支痛有效手术,疗效好,创伤小,出血小,可避免开颅手术的危险,更适用年老体弱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臂丛神经实验外科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动物模型。方法:60只SD大鼠,随即分为3组。A组:切断肌皮神经主干。B组:切断颈6及加入其中的颈7分支后将其近端撕脱。C组:切断颈5、6、7后将其近残端尽量拉出剪断。左例为实验侧,右例为正常侧,进行自身对照。术后定期检测电生理学、组织学及肌肉功能等指标。结果:A组和C组术后实验侧与正常对照侧相比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B组术后早期肱二头肌虽有轻微改变,但晚期实验侧与正常对照侧相比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切断大鼠肌皮神经主干,或者切断颈6的同时将颈5和颈7切断,然后近端撕脱,可以准确模拟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  相似文献   

4.
三叉神经周围支撕脱术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叉神经周围支撕脱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常用方法之一,传统方法术后容易复发[1]。为提高疗效,自1985年以来,我们采用上颌神经高位撕脱和下颌神经多支撕脱术治疗34例,获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简介:王建华,男,1966.09.28生,土家族,重庆市秀山县人,硕士,住院医师,主要从事颌面外科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2篇。电话:(023)68755114-74645  收稿日期:1999-01-30;修回日期:1999-07-15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4例患者,男11例,女23例。年龄3…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下牙槽神经、舌神经干注射阿霉素联合颊神经撕脱术治疗三叉神经(Ⅲ支)痛的疗效。方法对65例第Ⅲ支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下牙槽神经、舌神经干注射阿霉素联合颊神经撕脱术作为联合治疗组。78例进行射频温控热凝术作为射频治疗组。对两组术后治疗效果及5年复发率的差异进行X^2检验。结果联合颊神经撕脱组,治愈60例,好转4例,无效l例,有效率98、46%;射频温控热凝组,治愈71例,好转5例,无效2例,有效率97.44%(P〉0.05)。前者的5年复发率为9.84%,后者为13.33%(P〈0.05)。结论神经干注射阿霉素联合颊神经撕脱术止痛效果与射频治疗相近,远期复发率低于射频治疗,且严重的并发症基本上都可以避免。  相似文献   

6.
臂丛神经根性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死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臂丛神经根笥发断伤及根性撕脱后脊的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死亡情况。方法 选用60只健康成年SD大鼠,分别造成臂丛神经根笥切断僵和根性撕脱伤,于手术后不同时间点取髓标本,观察颈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的变化。结果 臂丛神经根笥切务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无明显变化,而根性撕脱伤1周后神经九目开始减少,2周时神经元数自己减少30%,6周时达70%,撕脱伤与切断伤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相似文献   

7.
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面积皮肤撕脱伤多由于捻挫伤引起,常并发有肌肉、肌腱、神经、血管、骨与关节等深部组织损伤.引起皮下广泛出血,是创伤外科复杂的损伤之一。自1998~2003年年底,我院共收治大面积皮肤撕脱伤患者32例,及时进行撕脱皮瓣原位缝合手术及撕脱皮肤丢弃另取断层皮片移植是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的重要治疗手段。做好术前术后护理是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大鼠不同类型臂丛根性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NOS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成年大鼠不同类型臂丛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一氧化氮合酶(NOS)表达与神经元死亡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用76只健康成年SD大鼠,分别造成臂丛神经根性切断伤与根性撕脱伤,于损伤后不同时间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以及NOS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臂丛神经根性切断伤后,损伤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无明显死亡,且未见NOS表达。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1周,损伤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开始减少,并出现NOS阳性表达。之后随着NOS阳性神经元增多,神经元死亡率也增加,6周后神经元数目基本维持稳定而NOS阳性神经元逐渐减少消失。结论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NOS参与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死亡,或在运动神经元死亡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周围支撕脱术联合近中枢端阿霉素神经干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方法用手术方法解剖出三叉神经周围支,撕脱周围支同时近中枢端神经干注射1%阿霉素治疗9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结果所有病例均于2周内症状消失,经两年以上随访,治愈率90.7%。结论三叉神经周围支撕脱术及近中枢端阿霉素神经于注射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其确切病因尚不清楚 ,治疗方法很多 ,但疗效都不确定 ,三叉神经痛的末梢神经撕脱术是目前治疗三叉神经痛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我院自 1985年~ 1999年采用末梢神经撕脱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87例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87例中 ,男 4 2例 ,女 4 5例。发病年龄 2 6~ 79岁 ,发病部位右侧 50例 ,左侧 2 7例 ,病程 6月~ 12年。眶下神经撕脱术 52例 ,翼下颌多枝撕脱术 2 5例。选择的病例为经药物、酒精注射等保守治疗无效或复发者。根据患者的病史及症状 ,封闭试验确诊 ,并排除非典型性三叉神经痛及肿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下颌神经干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取24例三叉神经痛(第3支)患者局麻下行下颌神经穿刺,电生理测试位置准确后给予60℃-70℃-75℃-80℃射频热凝。结果穿刺成功率为100.0%,优良率为95.8%(23/24),常见并发症为面部感觉减退,2例出现穿刺局部肿胀,1例出现张口轻微受限。术后1年随访,3例8个月后复发。结论下颌神经干行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是一种操作方便、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标本的最佳制作方法。方法常规人体解剖器械凿开下颌管,沿神经分支逆向寻找其主干制作三叉神经标本。结果该方法制作的三叉神经标本显示了下牙槽神经、舌神经加入舌神经的鼓索支、眼神经及分支、颧神经支与泪腺神经两者的交通支、耳颞神经两神经根夹持的脑膜中动脉。结论该方法可行性强,避免了标本制作中下牙槽神经的损坏,显示了睫状神经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得宝松复合液神经阻滞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6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根据罹患分支分别采用得宝松复合液行眶上、眶下和(或)下颌神经阻滞。结果 64例患者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显效47例(73.4%),有效13例(20.3%),无效4例(6.3%)。结论得宝松复合液神经阻滞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5月在我科手术的9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例,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小骨窗开颅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术中采用垫片隔开责任血管和三叉神经。【结果】75例患者术后疼痛完全消失(84%),明显改善10例(11%),总有效率95%,无改善4例(5%)。【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创伤小,对血管和神经均无损伤,效果确切,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三叉神经痛样SD大鼠动物模型神经微循环变化。方法雄性SD大鼠15只,随机分为手术组和对照组。手术组经口内切口行右侧三叉神经的眶下神经结扎术;对照组手术同前,但只分离暴露右侧眶下神经不予以结扎。于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解剖眶下神经,通过明胶-墨汁灌注HE染色和透明标本焦点堆迭观察微循环变化。结果眶下神经外膜的血管沿神经长轴走行,并可见有较粗的微血管纵向贯穿神经全长,途中发出斜向或横向的分支穿入神经束间,并沿神经束分布,相互交织形成微血管网,继而又发出分支穿入神经内膜;手术组眶下神经的微循环在不同的时间点略有不同,微血管网的密度比对照组低。结论大鼠眶下神经长期受压引起微循环障碍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既能根治三叉神经痛,又能保留其神经生理功能的功能性三叉神经痛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对比增强三维时间飞跃法扰相梯度回波(3D-CE-TOF-SPGR)序列对恩施地区无三叉神经痛土家族人群受检者脑池段三叉神经与邻近血管关系进行研究。 方法 选择无三叉神经痛的恩施土家族体检者50例行增强轴位3D-TOF-SPGR序列,结合多平面重建图像观察、了解双侧脑池段三叉神经与邻近血管的关系,观察是否存在责任血管压迫三叉神经;并与文献报道的非少数民族地区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 所有受检者50例100侧三叉神经与邻近血管显示清楚,根据三叉神经与邻近血管距离的远近分成分离、接触、压迫三种情况,分离74侧(74%)、接触24侧(24%),压迫2侧(2%);结果与文献报道的非少数民族地区无三叉神经痛者研究结果(分离77侧,占77%,接触23侧,占23%)进行比较,经χ2检验,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接触及压迫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33,P=0.6218)。 结论 3D-CE-TOF-SPGR序列可用于显示、研究三叉神经和邻近血管的关系,非少数民族人群与恩施土家族人群在无三叉神经痛者三叉神经与邻近微血管接触及压迫率无差异,此结果可为恩施少数民族群体三叉神经痛病因学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许波  杨军  苏踊跃 《重庆医学》2002,31(12):1175-1177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下颌支损伤后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GF)对感觉神经元细胞凋亡及神经电生理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三叉神经下颌支离断硅胶管桥接动物模型,采用TUNEL法观察NGF局部应用三叉神经感觉核区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变化;采用肌电位仪观察三叉神经感觉核区感觉神经元电生理(动作电位潜伏期Lat,波幅Amp,传导速度CV)的变化。结果:外源性NGF治疗组三叉神经感觉核神经元细胞的凋亡数量明显少于单纯桥接吻合对照组。术后30d,NGF治疗组与单纯桥接吻合对照组相比,感觉神经元动作电位潜伏期短、波幅度、传导速度快。结论:外源性NGF在损伤局部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促进神经电生理的恢复,从而对三叉神经损伤后神经的修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6):71-74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在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至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63例,其中采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30例设为观察组,采用中医电针治疗的33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中症状缓解26例,总有效率为86.67%(26/30),对照组症状缓解21例,总有效率为63.64%(21/3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随访时间为(20.53±12.41)个月,1例出现复发(3.33%),对照组随访时间为(18.41±10.48)个月,复发率为36.36%(12/33),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例发生脑脊液漏,对照组无特殊并发症。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术中应注意辨别责任血管,充分减压三叉神经以提高手术疗效并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This study evaluates the clinical profile of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trigeminal neuralgia (TN) and correlates the findings with early response of the patients to medical treatment.

Patients and Methods:

A 4-year prospective study in which patients diagnosed of TN were treated medically and followed up weekly for 8 weeks to determine early treatment outcome, in the University of Benin Teaching Hospital, Benin City, Nigeria.

Results:

Of the 287 patients seen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a total of 14 (4.9%)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of TN. Thirteen (4.5%) of the cases were selected based on compliance to the 8-week follow-up visits, consisting of 8 (61.5%) males and 5 (38.5%) females, giving a ratio of 1.6:1. The mean age of the patients was 50±1.5 years. The mandibular (n = 6, 46.2%) and maxillary (n = 5, 38.5%) divisions of the trigeminal nerve were mostly affected. The lesion was slightly more common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face (n = 7, 53.8%) than the left side (n = 6, 46.2%). Talking (n=4, 30.8%) and chewing (n = 3, 23.1%) were the most frequent trigger factors. The patients mostly described the pain as severe, spontaneous, and sharp (n = 5, 38.2%). Most patients became stable on tablets carbamazepine 200 mg 12 hourly, folic acid 5 mg daily, and phenytoin 100 mg daily. Good response was observed in most patients within 2 weeks (n = 6, 46.2%) of medical treatment, especially in patients at the seventh decade of age (n = 3, 23.1%) and those with lesions involving the mandibular division of the trigeminal nerve (n = 3, 23.1%).

Conclusion:

This study shows early response of TN to medical treatment. We recommend combination therapy of carbamazepine and folic acid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especially elderly patients with lesions involving the mandibular division of the trigeminal ner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