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心中珍藏着一个温馨的故事. 那是几年前的事,我受父亲的重托,去看望生病的舅公,因车子在半路上抛锚,当我下车时夜幕已降临,在别人的指点下,加上自己小时候的记忆就匆匆上路.十几年前,我曾跟奶奶去过舅公家几次,虽然每次去舅公家,路上奶奶都不厌其烦地告诉我路旁各种各样的特征,并要求我们牢记,目的是下次我们自己来时不走错路.  相似文献   

2.
一招灵幼年丧母,未婚姑妈成了我的“亲妈妈”我出生在吃“大锅饭”的年代。母亲逝世时,妹妹两岁,我还不到5岁。母亲患的是脑溢血。我当时以为母亲太累睡着了,而母亲这一睡就没醒来。那时,我还不懂“死”是怎样一个概念,直到看到一动不动的母亲在父亲、奶奶和姑妈的哭号声中被装进了巨大的“木匣子”,放进一个挖得很深很深的土坑中,并被黄土层层掩埋,我才猛然意识到,从此后我将再也见不到母亲了。我大哭着跳进那个还未被填满的土坑中,边用两只小手刨土边喊“:妈,你出来,我不让你走!你走了,夜里就没人搂着我睡觉了啊……”那时,姑妈也只有17岁,见状紧随我跳进土坑中,把我抱在怀里哭着说“:好孩子,你妈妈走了,还有姑妈哪,夜里姑妈搂着你睡……”我是一个孕期只有7个月的“早产儿”,体弱多病“,麻烦”不断,靠家人们的精心呵护才磕磕绊绊地活过了出生后的最初三年。这一次,我在遭受母亲去世的巨大刺激之后,一病不起。为了保住我的小命,邻居们劝父亲把妹妹送人,可父亲把妹妹紧紧抱在怀里,话没说一句,就早已是泪流满面。当时,姑妈和寡居的奶奶与我们这个小家分开单过,听到这个消息姑妈立即跑来,提出两个“小家”再重新合起来,由她和奶奶照料我和妹妹。妹妹虽小,照顾起...  相似文献   

3.
水水 《家庭护士》2006,(11S):8-9
我们那个村子里只有几十户人家,我父亲在乡里中学教书,妈妈一个人种着山坡上的几块梯田,我有一个哥哥,他跟着父亲在乡中学读书,从我们那个村子到乡政府所在的那个小镇要翻过两座大山,走几十里山路,早上太阳没出来上路,到晚上太阳下山才能赶到小镇上。所以我父亲和哥哥一个月最多回家一趟,住一夜。又匆匆离开家。家里只有妈妈、奶奶和我,三个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  相似文献   

4.
父亲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排行老小,有三个姐姐和三个哥哥,贫困的家庭和社会背景迫使成绩优异的父亲过早地离开了学校。叔叔和姑姑各自成家后,为了让上了年纪的奶奶经常吃上白面馒头,父亲在担负起农活的同时,学会了养蜂,他希望家庭经济条件有所改变,希望他的儿女有条件读书。 记忆中在农闲时,几乎家家户户都  相似文献   

5.
抱撼茶园     
在我四岁那年.父亲承包了生产队的茶厂,我们全家就搬过来了。小小的木屋从此成了我们的新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还有小黄狗,我们都很喜欢这里。小黄狗只有三个月大,是我们全家的好朋友,我们亲昵地叫它“小黄”。 父亲在屋后的茶园边栽了甘蔗,又开垦出屋前的一片空地.移植了一片不小的梨园。在父亲做这些事的时候,我们兄妹仨还有小黄便跑前跑后地瞎闹。哥哥大些,比我和姐姐懂事,跟母亲一起帮父亲当下手。比如往挖  相似文献   

6.
我小时候是个活泼好动爱说爱笑的小男孩。那时我跟奶奶生活在乡下,在宽厚仁慈的奶奶的庇护下,健康快乐地生活着。3岁以后,我被父亲接到城里上幼儿园,我快乐的童年从此画上了句号,取而代之的,是斥责与怒吼相伴、棍棒与拳头交加的“苦难”岁月。上三年级时,我的语文考了98分,虽然在班上排第二名,但我还是不敢回家。老师知道后义愤填膺地将我送回了家。可老师走后,我仍然没有避免一顿打骂。那时候我确实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老喜欢打我。后来才知道,是妈妈的离去伤透了他的心。妈妈是在我l岁那年跟一个有研究生学历的老板跑的。没有上过大学的父亲始终认为,是自己读少了书没有能力挣钱才留不住妈妈的。从此以后,他就发誓要把我培养成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才,将来挣很多很多的钱,娶漂亮媳妇,圆他今生无法实现的梦。父亲说,只要我将来能考上名牌大学,出人头地,就是对他最大的孝顺。父亲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训。一开始,这种“棍棒”教育只是用在我的学习上,我的学习成绩还真的“吓”得不敢不名列前茅。父亲尝到棍棒教育的甜头后,便又将这种教育方式引用到我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诸如我把饭撒在地上了、鞋带没系好或走路没有挺直腰等等,都要挨他的打骂。渐渐地,我养成了做任何事情都...  相似文献   

7.
我们那个村子里只有几十户人家,我父亲在乡里中学教书,妈妈一个人种着山坡上的几块梯田。我有一个哥哥,他跟着父亲在乡中学读书。从我们那个村子到乡政府所在的那个小镇要翻过两座大山,走几十里山路,早上太阳没出来上路,到晚上太阳下山才能赶到小镇上。所以我父亲和哥哥一个月最多回家一趟,住一夜,又匆匆离开家。家里只有妈妈、奶奶和我,三个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有一天黄昏,放学后,我又一个人在河滩上低头寻找那些在我看来漂亮的小石头。等我回家时候,有一条小黑狗跟着我,一直跟到我家门口。第二天早上,我开门后发现小黑狗还没…  相似文献   

8.
站起来     
一位父亲很为他的孩子苦恼,因为他的儿子已经十五六岁了,可是一点男子汉的气慨都没有。于是,父亲去拜访一位禅师,请他训练自己的孩子。禅师说:“你把孩子留在我的身边,三个月后,我一定可以把他培养成一个真正的男人。不过,这三个月里,你不可以来看望他。”父亲同意了。三个月后,父亲来接孩子。禅师安排孩子和一个空手道教练进行一场比赛,以展示这三个月的训练成果。教练一出手,孩子便应声倒地。他站起来继续迎接战斗,但马上就又被打倒了。他接着又站起来……就这样反反复复十几个回合。禅师问父亲:“你觉得孩子的表现够不够男子汉的气慨?”父亲说:“我简直羞愧死了!想不到我送他来这里训练三个月,还是这么不经打,被人一打就倒!”禅师说:“我很遗憾你只看到表面的胜负。你就没看到你儿子这种倒下去又能站起来的勇气和毅力吗?这就是真正的男子汉气慨啊。”只要站起来比倒下去多一次,就是成功。站起来  相似文献   

9.
陆妮婷 《康复》2021,(5):后插10-后插11
案例自述:时淑35岁 童年记忆,似噩梦,如影随形 我的父亲是一个脾气非常急躁且十分崇尚棍棒教育的典型.自从我有记忆起,家里的一切都是他说了箅.我的母亲对他百依百顺,只要是父亲说的话,她从来不敢反驳.这就导致了我的童年,是在父亲的“一手遮天”及母亲的“噤若寒蝉”中度过的.现在回忆起来,我依然充满恐惧.  相似文献   

10.
陆妮婷 《康复》2021,(5):后插10-后插11
案例自述:时淑35岁 童年记忆,似噩梦,如影随形 我的父亲是一个脾气非常急躁且十分崇尚棍棒教育的典型.自从我有记忆起,家里的一切都是他说了箅.我的母亲对他百依百顺,只要是父亲说的话,她从来不敢反驳.这就导致了我的童年,是在父亲的“一手遮天”及母亲的“噤若寒蝉”中度过的.现在回忆起来,我依然充满恐惧.  相似文献   

11.
刘凤英 《护理研究》2008,22(6):1689-1690
病人,女,18岁,来自农村,与奶奶一起生活。母亲在病人6岁时离家打工,9年后,病人离家上卫校前回家,母亲与其父亲商量离婚事宜。父亲无业,也常常不在家,家庭经济拮据,基本上是靠母亲的收入养家。奶奶重男轻女,经常和父亲为钱等争吵,使得家里不得安宁。父亲和奶奶对她有较少的情感接纳和温情;8岁那年,上初中的表哥,对她进行过几次性侵犯。  相似文献   

12.
<正>在我们姐妹心目中,父亲总是不苟言笑的,就像朱自清先生笔下那个高大而沉默的背影。他不是在田地里劳作,就是到街上去买卖,很少和我们面对面谈笑。直到我们三姐妹一个个远走高飞,父亲仍坚持住在乡下。可是,他已年过花甲,该是儿孙绕膝的时候了,他与我们隔山隔水,即使没有疾病,也寂寞难耐吧?每过一段时间,我们就回去看看他,或者把他接到家里小住。为了方便联系,我们给他买了一部手机,父亲很喜欢,听音乐,照相,录像,年轻人玩  相似文献   

13.
父亲是一位退休工人,在我的记忆中,他是一位不苟言笑,比较严厉的父亲。就连我的女儿都说:“外公看起来不慈祥也不和蔼。”我们姊妹四个都比较怕父亲,一种原因是它在各个方面对我们要求都比较严,希望我们不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做人方面都要好上加好,以至于我们感到童年过得不像别的孩子那样逍遥自在。另一种原因是因为父亲为了这个家付出的太多,牺牲得太多而使我们产生的敬畏。  相似文献   

14.
老屋     
父亲打电话说,有人想买爷爷奶奶留下的那座老屋,父亲没有舍得卖。 我不禁想念起老屋来。老屋是太爷爷和爷爷亲手盖的,那时候爷爷还是小伙子,砌房子的石头是爷爷一块一块从山里搬回来,一块一块叮当叮当用凿子凿出来的。就在这座房子里,年轻的爷爷把娇羞的奶奶娶进了家门。爷爷总是骄傲地说:“这房子,结实着呢!”  相似文献   

15.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十三年了。但父亲那特有的咳嗽声始终缭绕在我的耳际。无论何时只要听到一声酷似父亲的咳嗽,就好像父亲还活着,瞬间的喜悦虽然短暂,但却能让我沉入对爸爸又一次深深的回忆。 在我记事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严厉、善良、慈爱的人。他中等偏瘦,  相似文献   

16.
1例抑郁症病人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凤英 《护理研究》2008,22(18):1689-1690
1 病例介绍 病人,女,18岁.来自农村,与奶奶一起生活.母亲在病人6岁时离家打工,9年后,病人离家上卫校前回家,母亲与其父亲商量离婚事宜.父亲无业,也常常不在家,家庭经济拮据,基本上是靠母亲的收入养家.  相似文献   

17.
父亲在世时,母亲总爱叨叨,我们做儿女的从不评理也不挡架,因为每次争执都是以父亲一个“坏坏”的笑和一句“好男不和女斗”而平息。当父亲83岁了无遗憾的走向归途后,母亲却怔怔地说:争了一辈子,让了我一辈子,到头来你却招呼都不打就悄悄地走了,往后连个叨叨的人都没了……每当看到母亲发怔,我们就微笑着站在她的身后抚摩母亲的苍苍白发,母亲的皱纹更多了,  相似文献   

18.
今年6月2日《纽约时报》报道,有两个男人都宣称是一个7岁女孩的父亲。女孩的母亲未婚,她指定其中一人是女孩的真正父亲,但是法官却推测女孩的父亲是另一人。于是在律师的请求下,对三个大人和女孩进行HLA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女孩母亲指定的那个男人确实“最像”女孩的父亲,可能性为93.7%。结果法官裁决那个男人应对妊娠负责。  相似文献   

19.
怀念父亲     
洪彦 《当代护士》2006,(8):44-44,49
父亲去世近三年了,我仍然会时时想起他,每当怀念父亲的时候,我就会感到无比的愧疚和自责,心也会针刺般隐隐作痛——。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秉承着农民特有的憨厚朴实和勤劳,父亲不善言,每天只知道起早贪黑地在田间劳作,经常错过了吃牛饭和晚饭的时间,让饥肠辘辘的我们等到父亲一回家就狼吞虎咽地把桌上早已准备的饭菜一扫而光,父亲只是怜爱地看着我和姐妹们却并不责备,自己则和着残羹剩饭将就一餐。而我还在心底埋怨父亲经常让我饿肚子。  相似文献   

20.
父亲走了     
凌展5:30,出租车亮着灯停在医院门口,病重的父亲穿戴整洁,由我们姐弟三人搀扶着离开病房,一步一步走下楼梯。车将出城时,父亲透过车窗,看着一栋栋消失在眼前的建筑说:“我要与这个城市永别了。”这一去,父亲再也没有回来,故乡的一抔黄土掩埋了父亲的遗骨。这已是两个多月前的事了,父亲离开人世,离开我们已有整整七十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