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学中"厥"的含义有二:一为昏厥,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一为厥逆,亦称厥冷,系四肢清冷不温,即肢厥.<伤寒论>第337条云:"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厥逆又分寒厥、热厥.<素问@厥论>首先提出"热厥"一词,"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张仲景论及了外感病阳明实热内结致厥.吴鞠通于<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中指出温病热厥有三,其论补<内经>、仲景言之未尽.然厥证不同,治疗各异.兹依据<条辨>所论,对温病热厥证治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2.
陈振励 《中外医疗》2009,28(17):107-107
养阴生津是温病治疗的基本大法,临床实用价值较高,从养阴补不足、养阴以制火、养阴以透邪、养阴以祛瘀及养阴以敛阳5个方面阐述了养阴生津法在温病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3.
三、厥证的主要证型厥证病因繁多,见症复杂,历代分类颇不一致,有以五脏分的肝厥、肾厥;有以病因分的酒厥、色厥、暑厥、中恶等;伤寒、温病分阴阳寒热,杂病分气、血、痰、食诸厥;本文分类原则一是根据病机分类使之有利于辨证论治,二是合伤寒、温病、杂病诸厥为一体,分为寒、热、气、血、痰、食、蛔、水八类.其中,中恶归于寒厥;痛厥归于寒厥或瘀血;暑厥、酒厥归于热厥;色厥归于血厥;肝厥归于气、寒、热之厥;肾厥归于寒厥、热厥.  相似文献   

4.
伤寒温病亡阴亡阳病机转变迅速。伤寒出现亡阳危候,一般在少阴阶段多见,而温病多在营分血分。一、亡阴亡阳的发展途径(一)由一部位而来。如误服大青龙汤由营卫虚发展至里虚而亡阳(伤寒论38条);误服桂枝汤后(伤寒论16条),重发汗复加烧针(伤寒论20条)以致表里阴阳俱虚而亡  相似文献   

5.
温为阳邪,易化燥伤阴,故养阴法在温病中占主要地位。阴损及阳,或湿热类温病,亦可出现阳衰或阳郁的现象,故通阳与温阳法在温病中仍不可少。本文就笔者学习所得对温病中的通阳与温阳作一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6.
络病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一门独特的学说,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和现代临床应用中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广泛的指导意义.但对于温病中的络脉病变的治疗方法没有系统的整理研究.温病是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具有发病迅速,病情较重的特点,而且在病变过程中每易引起各系统的功能障碍和功能衰竭,甚至动风痉厥等严重症状,导致死亡或者遗留严重的后遗症.而这些病变皆与各种原因引起的络脉病变有关,因此,研究温病中的络脉病变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对于络病学说和温病的防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闭脱痉厥辨     
闭、脱、痉、厥症,在多种疾病中都可出现。伤寒病中有之,杂病中有之,温热病中亦有之。这里简单谈一下在温病发展过程中出现闭脱痉厥及其演变的关系。温病为热病,最易伤津耗液,治不如法,延至后期,由于阴精亏损,每多演变为闭脱痉厥危候。  相似文献   

8.
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方生块根.具有回阳补火、散寒除湿的功能.主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相似文献   

9.
温病是由各种温热病邪引起的多种急性热性疾病。其特点为热象偏重,传变较速,易于出现心营症状。而温邪传至心营则标志疾病发展进入急迫险恶重症阶段,如不及早救治,顷刻将有痉、厥、闭、脱之变。本文仅就学习温病及临床实践的体会,将温病顺传心营,逆传心包,温热酿痰蒙闭心营,热  相似文献   

10.
痉厥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证.一般以筋脉拘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为痉,或称动风;神志不清、四肢厥冷者为厥,但二者常可并见,故合称痉厥.其成因颇多,而总以温热病引起的痉厥为常见.早在《内经》、《伤寒杂病论》中对痉和厥就有所论述,在后世医家中,对痉厥证治的论述,则以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较为详尽.吴氏认为,温病出现"神昏痉厥,舌蹇烦躁,统而言之为厥阴病,然有手经足经之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