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 采用单株菌多次级代谢产物(OSMAC)策略对一株南海深海沉积环境来源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鉴定及活性研究。方法 通过改变培养基组成并筛选合适的发酵条件,采用硅胶柱层析、反相ODS柱层析、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学方法对真菌Aspergillus sp. SCSIO F063的发酵产物进行化学分离,利用NMR, MS等波谱学技术并结合文献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并对化合物进行初步的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 从菌株SCSIO F063中新增分离鉴定5个单体化合物: 6-O-methyl-averythrin(1), (2,4-dichlorophenyl)-2,4-dichlorobenzoate(2),dibutyl phthalate(3),folipastatin(4),di-(2-ethylhexyl)-phthalate(5)。结论 改变培养基组成可以刺激该菌株产生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化合物1-5为首次从真菌SCSIO F063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采集自南海中部1781 m沉积环境的1株曲霉属真菌Aspergillus flavus SCSIO F025进行次生代谢产物及活性研究。方法 通过优化培养条件对菌株进行规模发酵,发酵产物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HPLC等色谱学方法进行化学分离,利用NMR、MS等波谱学技术并结合文献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应用纸片扩散法及DPPH自由基清除法对化合物进行初步抗氧化和抗菌活性测试。结果 从菌株SCSIO F025中分离鉴定5个单体化合物:penicillivinacine(1),arthrographol(2),dehydroxypaxilline(3),ditryptophenaline(4),kojic acid(5)。其中化合物1和2为首次从黄曲霉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对溶藻弧菌和藤黄微球菌有弱的抑制活性,化合物2表现出显著抗氧化及溶藻弧菌和藤黄微球菌抑制活性,化合物3对溶藻弧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有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中国特有红树植物海南海桑内生真菌Bionectria ochroleuca HHS111023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利用多种柱色谱技术对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与质谱数据分析结合理化常数及文献比对,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别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和MTT法对化合物的抗菌活性和细胞毒活性进行测试。结果 从海南海桑内生真菌Bionectria ochroleuca HHS111023的次生代谢产物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Lasiodiplodin (1)、(R)-de-O-methyllasiodiplodin (2)、(5S)-5-hydroxylasiodiplodin (3)、 (5R)-5-hydroxylasiodiplodin (4)、methyl (E)-11,12,15-trihydroxyoctadec-13-enoate (5)、对羟基苯乙醇 (6)、对羟基苯乙酸甲酯 (7)。化合物1和2分别对白色念珠菌和青枯雷尔氏菌具有抗菌活性,且分别对SGC-7901和K-562具有体外细胞毒活性。结论 化合物1 ~ 4为首次从淡色生赤壳菌Bionectria ochroleuca次生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为首次分离自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海南海桑内生真菌Bionectria ochroleuca HHS111023能产生具有抗菌和细胞毒活性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一株采自中国三亚蓝藻(Lyngbya majuscula)来源的真菌Aspergillus sp.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其生物活性评价。方法 利用硅胶色谱、HPLC等色谱学分离方法对真菌Aspergillus sp.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NMR,MS等波谱学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采用CCK8法,用人肺癌细胞株A549和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评价了这6个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从真菌Aspergillus sp.的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methyl asterric acid (1),methyl 3-chloroasterric acid (2),methyl 3,5-dichloroasterric acid (3),dihydrogeodin (4),benzomalvin B (5) 和benzomalvin E (6)。结论 化合物5和6为首次从Aspergillus属真菌中获得,化合物 1-6在40 μM浓度下没有显著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一株采自南海柳珊瑚来源曲霉属真菌Aspergillus hiratsukae SCSIO 7S2001进行次级代谢产物及活性研究。方法 通过条件优化对菌株进行大规模发酵,采用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学方法对其大米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NMR、MS等波谱学技术,结合其理化性质及文献数据对比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并对化合物进行初步抗氧化和抗菌活性测试。结果 从菌株SCSIO 7S2001中分离鉴定9个单体化合物cristatumin F (1),,neoechinulin B (2),,cyclo (Trp-Ana) (3),,cyclo (D-Trp-L-Pro) (4),,cyclo (D-Pro-D-Phe) (5),,Phomoindene A(6),,β-adenosine (7), ,E-6-hydroxy-3-(4-hydroxybenzylidene)-benzo[b]furan-2-one(8a8),Z-6-hydroxy-3-(4-hydroxybenzylid-ene)-benzo[b]furan-2-one(8b9),并对化合物进行抗菌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以及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的测定。化合物1-89均为首次从该菌株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和9为首次从海洋真菌中分离得到的新天然产物。所有化合物均无抗菌活性,化合物6表现出显著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其IC50为8.50 μM,几乎与阳性对照相当(阳性对照IC50=5.58 μM)。化合物1和2表现出微弱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在浓度为50 μg. /mL-1下,抑制率分别为16.44%和19.75%。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 采用单菌多次级代谢产物(OSMAC)策略对1株采自南海深海2 801 m沉积环境的白黄笋顶孢霉属真菌Acrostalagmus luteoalbus SCSIO F457进行化学多样性的初步研究。方法 通过在不同培养基、不同pH与不同盐度条件下对菌株进行培养调控并筛选2种适宜发酵条件进行小规模发酵。采用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层析、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学方法对发酵产物进行化学分离,利用NMR、MS等波谱学技术并结合文献鉴定化合物结构,并对化合物进行初步抗氧化和抗菌活性测试。结果 从菌株SCSIO F457的发酵产物中共新增分离鉴定11个单体化合物,包括paulownin(1)、cyclo(L-Phe-L-Pro)(2)、cyclo(L-Tyr-L-Pro)(3)、cyclo(L-Val-L-Pro)(4)、cyclo(D-Ile-L-Pro)(5)、cyclo(D-Leu-L-Pro)(6)、1-methyoxy-4-(2-hydroxy)ethylbenzene(7)、2-(4-hydroxyphenyl)-ethanol(8)、1-phenylbutane-2,3-diol(9)、3-methoxy-2-methyl-4H-pyran-4-one(10)及3-(hydroxy-acetyl)-1H-indole(11),化合物7表现出较弱的1,1-二苯基-2-苦基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从印度洋深海沉积物中分离到的一株深海来源的放线菌Streptomyces sp. SCSIO 03032进行次级代谢产物分析及其活性研究。方法 对深海来源放线菌Streptomyces sp. SCSIO 03032的发酵产物进行有机溶剂萃取,利用正、反向硅胶层析、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薄层层析等分离手段进行纯化,通过ESI-MS、1H NMR、13C NMR分析及文献查阅鉴定化合物结构,并对化合物进行抗菌及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 从深海来源放线菌Streptomyces sp. SCSIO 03032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3个芳酰胺类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4-甲基苯-1, 3-二氨基甲酸甲酯(1)、2-甲基苯-1, 3-二氨基甲酸甲酯(2)、羰基亚氨基4-甲基-3, 1-亚苯基双[氨基甲酸]甲酯(3);活性结果显示三个化合物均无明显的抑菌活性或抗氧化活性。结论 得到了一株能够产生3个不同芳酰胺类化合物的深海链霉菌SCSIO 03032。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从广西北海斜阳岛海域沉积物中分离的1株海洋源放线菌Streptomyces sp.SCSIO 10428进行次级代谢产物及活性研究。方法对海洋源放线菌Streptomyces sp.SCSIO 10428的发酵产物进行有机溶剂萃取,利用硅胶、凝胶柱层析等手段纯化次级代谢产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及文献比较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对化合物进行了抗菌、卤虫致死以及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从海洋源放线菌Streptomyces sp.SCSIO10428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3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1-甲氧基吩嗪(1),1-羟基吩嗪(2),吩嗪-1-羧酸(3);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1~3对白色念珠...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南极海绵共附生来源真菌Talaromyces sp.HDN1820200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方法对菌株发酵液粗提物利用柱层析(VLC,ODS)、凝胶分子筛(LH-20)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MPLC)等方法进行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利用现代波谱学方法(核磁共振NMR、圆二色谱ECD、红外光谱IR等)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鉴定了8个单体化合物:(2E,4E,6E)-4-methyldodeca-2,4,6-trienoic acid(1)、(2E,4Z,6E)-4-methyldodeca-2,4,6-trienoic acid(2)、Herbaridine B(3)、Kasanosin C(4)、Citrinolactone A(5)、Citreorosein(6)、1,5,8-trihydroxy-3-(hydroxymethyl)anthracene-9,10-dione(7)和Rugulosin B(8)。结论从南极海绵来源真菌Talaromyces sp.HDN1820200中分离得到了化合物1~8,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属于脂肪酸类化合物,无明显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1株红树来源真菌Penicillium sp.中的次级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方法 综合运用硅胶柱层析和半制备型HPLC等方法分离纯化次级代谢产物,利用NMR及MS等现代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以斑马鱼血管抑制模型对其进行活性评价。结果 在细胞毒活性的指导下,从Penicillium sp.中分离出抗肿瘤活性化合物brefeldin A,同时还分离出5个天然产物,分别是 (+)-semivioxanthin (1)、(-)-striatisporolide A (2)、dibutyl phthalate (3)、bisdethiobis (methylthio)-acetylapoaranotin (4) 和alternarosin A (5)。其中化合物1和3分别在1 μmol/L和10 μmol/L浓度下显示出斑马鱼血管抑制活性,但同时会导致一定的脊柱弯曲。化合物3还具有抑制硅藻附着的潜在防污活性。结论 化合物4和5为首次从真菌Penicillium sp.中分离获得。化合物1和3具有潜在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