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超声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应用于临床以来,大量的心脏病学基础和临床研究已经前所未有的揭示了各种疾病导致的心脏房室壁心肌病理生理力学机制。本世纪初,早先被应用于血流标测的超声斑点跟踪成像技术被应用于心肌力学状态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狭窄造成的心肌供氧和需氧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心肌缺血症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及手术治疗,它们能够改善心肌缺血症状。但是对于急慢性心肌梗死患者,上述治疗方法无法逆转已坏死的心肌,因而不能有效改善心脏功能,表现为患者反复发生心力衰竭。其病理生理机制是心肌细胞减少,坏死,凋亡,心肌纤维化和心肌瘢痕形成。如何促进缺血坏死区心肌细胞再生,防止心室重构,已成为缺血性心脏病治疗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以及骨髓干细胞(marrowstemcell,MSC)研究的深入,人们试图通过移植技术将MSC移入受损的心肌组织中并使其增殖再生,以替代坏死心肌,改善心脏功能。本文对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心肌声学造影(MCE)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评价心肌血流灌注的新技术,这一技术主要用于心肌缺血的部位和程度的判定,该技术简单易行,不但能对心肌供血状况做出评估,还能对侧支循环和冠状动脉微循环做出评估,特别是对介入治疗的效果和预后能做出判定,而且对发现有无存活心肌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应用实时心肌造影超声心动图对心肌灌注的定量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确定实时心肌灌注显像技术定量评价左心室各节段心肌灌注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实时显像技术对10条麻醉犬采集左室乳头肌中段短轴观图像。机械指数(MI)分别调至0.1,0.2和0.4,帧速设为20Hz,Optison分别以0.1,0.2和0.5ml/min的速度静脉滴注。在2~3次多普勒诱导微泡破裂后立即记录150帧实时图像。用肉眼和定量两种方法评价左室6节段的心肌浊化程度(前间隔、后间隔、下壁、后壁、侧壁和前壁)。以心肌信号强度对应实时图像制作曲线并拟合指数函数Y=A(1-e^-βt)。结果 采用低MI(MI为0.1或0.2)并以0.2或0.5ml/min的速度静脉滴注Optison的方法,实时显像技术可以获得充分的心肌浊化和清晰的左室心内膜轮廓,并能同时显示心肌增厚率和室壁运动。结论 实时心肌灌注显像技术不仅能够定量评价心肌灌注,而且可以同时评价心肌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前后心肌背向散射(IBS)参数的变化,评价心肌背向散射组织定征技术(MUTC)在CABG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病变并且行左前降支架桥术的病人,于术前、术后2~6周、3个月、半年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测指标包括:M-mode定量左室前壁的运动幅度及室壁增厚率,显示AD状态下心肌的背向散射图像,分析缺血心肌和非缺血心肌,缺血心肌手术前后的背向散射积分(AⅡ)、周期性变化曲线的幅度(CVIB)和形态(IB曲线形态评分)的变化。结果术前缺血心肌较非缺血区心肌的IBS%值升高、CVIB值降低,IB曲线形态评分升高。术后室壁运动恢复节段与无室壁运动恢复节段相比,其术前的CVIB值高、IB曲线形态评分低,两者呈显著性差异。缺血心肌术后IBS%值降低、CVIB值增高,IB曲线形态评分降低,这种变化以术后3月最为明显。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肌背向散射参数有明显改变,MUTC技术所测定的IBS参数能相对客观的预测、评价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6.
随着临床对冠心病及心肌梗死诊疗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缺血心肌恢复血流再灌注成为可能,因此准确判断存活心肌对临床合理选择进一步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存活心肌是指心肌缺血区域呈可逆性功能障碍的心肌。存活心肌不同于坏死心肌,其因缺血所致的功能障碍即收缩运动异常可随缺血心肌恢复血流后逐渐改善恢复。  相似文献   

7.
为了评价Voxel模型动态三维超声重建技术测量左室壁心肌重量的准确性,我们采用三维法和两维法对18例各种心血管病患者进行研究,并与磁共振法对照。结果表明,动态三维重建能够从不同角度清晰地显示左室壁的形态。三维法测量左室收缩末期心肌重量与MRI法测量结果之间高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88,两维法测量结果较逊,相关系数为0.75。有理由认为该技术将能够成为临床上常用的定量测量心室壁心肌重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超声静脉硝酸甘油及CK技术估测存活心肌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超声静脉硝酸甘油介入试验(Nitroglycerinechocardiography,NE)与彩色室壁运动分析技术(ColorKinesis)结合(NE+CK)估测存活心肌,并与血运重建术(CoronaryRevascularization,CRV)后实际改善的心肌节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NE后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明显降低。NE+CK检测冬眠心肌的敏感性为80.95%、特异性为79.31%、准确性为80.53%。NT时仅有收缩压轻度降低,无一例患者因副作用而终止试验。NE+CK检测冬眠心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特别是硝酸甘油(NTG)本身具有抗心肌缺血作用,应用安全、可靠。CK技术能够实时显示心内膜运动轨迹,提高了识别冬眠心肌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正常心肌灌注及心肌造影,研究超声造影心动图评价心肌组织各向异性特点的价值。方法:应用多普勒组织能量成像,二次谐波成像,间歇式超声成像技术对12只犬进行静脉心肌造影,造影剂为自制氟碳(C3F3)造影剂,测量造影前,后左室心肌象素视频密度值及其差值。结果:正常心肌及心肌造影的彩色象素视频密度值(PVI)在心室壁的不同节段具有不均匀性且差异显著(P<0.0001)。正常心肌造影后和造影前的彩色象素视频密度差值在心室壁的不同节段具有不均匀性,且差异显著(P<0.0001)。正常心肌象素视频密度值差值均在35个彩色象素单位以上。结论:正常心肌及心肌造影的彩色象素视频密度在心室壁的不同节段具有不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由心肌本身结构和超声成像技术基础所决定的。MCE能够敏感而准确地判断正常心肌灌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心肌细胞膜流动性评价间断冷晶体灌注、持续微温血灌注及微温不停跳直视手术技术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 将我科30例先心病患者,随机分成持续微温血灌注组(CT组)、微温心不停跳组(OB组)、间断冷晶体灌注组(IC组),于开放升主动脉前取心肌标本,对照组(C组)取自前三组中随机10例转流前心肌标本。测每组的心肌细胞膜流动性,将测得结果进行统计学方差分析。结果 冷晶体组细胞膜流动性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值均小于0.001);温血组与不停跳组无差别(P>0.05);温血组与对照组无差别(P>0.05);不停跳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持续微温血灌注组的心肌细胞膜保护效果最为满意,微温不停跳组次之,二者均明显优于冷晶体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显像(STI)技术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不同时期的左心室心肌应变指标的变化,探讨应变显像舒张指数(SI-DI)对定量评价再灌注后局部心肌舒张功能延迟恢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40例AMI患者,分别在PCI术前、术后1天、7天及1个月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二维应变显像技术测定缺血心肌及非缺血心肌的横向应变峰值(Speak)、应变峰值延迟时间(TPS)及SI-DI,并进行比较。结果 冠状动脉的急性闭塞会引起相应灌注区域心肌收缩及舒张功能的显著降低,与非缺血心肌相比较,缺血心肌的Speak显著降低,TPS明显延长,SI-DI显著降低(P均<0.05)。PCI治疗7天及1个月后,与术前比较,缺血心肌的Speak明显升高,TPS明显缩短,SI-DI明显升高(P均<0.05)。代表收缩功能的Speak和TPS两项参数在术后7天恢复至正常,而代表舒张功能的SI-DI在术后1个月恢复至正常。非缺血心肌的各项参数在各时期的改变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 SI-DI可用于评价AMI患者PCI术后左心室局部心肌舒张功能的延迟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结合二维斑点跟踪成像技术对犬生理状态下左心室前壁局部心肌旋转运动进行力学分析,结合病理技术,探讨局部心肌旋转运动力学状态与心外膜下心肌构筑的时域变化特点。方法 8只健康比格犬开胸模型,随机分为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两组,每组4只,使用高频超声仪采集左心室前壁局部标记点(H、M、L三水平共六点)短轴切面连续三个心动周期二维超声灰阶图像并存盘,脱机应用二维斑点跟踪成像技术软件分析标记点心肌旋转运动力学状态,对同一水平左右两标记点处心外膜下心肌单心动周期内10等分点处心肌旋转位移值组间均数趋势对比分析。实验结束后,分别用10.0%KCl和32.5%的BaCl2溶液处死两组实验犬,令其心肌停留于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6%甲醛溶液固定,制作组织切片和病理切片,显微镜下观察并摄影存图;采用球形检验、多元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二维灰阶超声观察:同一水平左右两标记点处心外膜下心肌片层结构在同一心动周期内存在围绕左心室中心点的旋转运动,同时也存在相对的自转运动;靠近基底H水平运动呈反向,靠近心尖L水平则大部分呈同向;收缩期大部分呈长轴观,舒张期大部分呈短轴观,均呈反向旋转。②组织病理切片观察:收缩末期组:心外膜下心肌增厚,H、M水平左右两标记点心肌纤维多呈长轴观,左右侧心肌片层大部分反向排列;L水平两侧标记点方向较一致,且多向右排列;舒张末期组:心外膜下心肌变薄,H、M、L水平左右两标记点处心肌纤维多呈短轴观,排列方向基本一致。③组间均数趋势观察:H、M水平左右两标记点处收缩早期和舒张末期心肌旋转方向较一致,收缩中晚期及舒张早中期呈反向旋转,左侧为逆时针方向,右侧为顺时针方向,左侧逆时针旋转位移幅度向心尖方向逐渐增加,右侧顺时针旋转位移幅度往心尖方向逐渐减弱,到L水平左右两侧均为逆时针旋转,且左侧大于右侧。④同一时刻点上左右两侧标记点处心外膜下心肌旋转位移在收缩早期和舒张末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收缩中晚期及舒张早中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心外膜下心肌左右两侧标记点旋转位移所构成的扭转角度M水平最大,H水平和L水平相差不大,但三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两位操作者获取结果具有一致性(r〉0.6,P〈0.05)。结论心外膜下心肌片层结构之间在同一水平、同一心动周期大部分时相呈反向运动,其相互运动均数趋势曲线呈"反向螺旋"状,其规律的往复运动与心肌反向排列结构有关,并得到病理证实;采用高频超声结合二维斑点跟踪成像技术能从时域观角度探讨心肌构筑的动态变化,进一步揭示心肌解剖结构和力学机制,有助于临床心脏整体和局部舒缩功能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TI)评价左心室不同部位心肌梗死对右心室心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AMI)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52例患者(AMI组),结合心电图、室壁运动评分指数(WMSI)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下后壁心肌梗死亚组(A组,n=26)和非下后壁心肌梗死亚组(B组,n=26)。另选取26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3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STI技术进行评价,比较左、右心室心肌功能。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B组右心室纵向峰值应变(RV-LS)、右心室面积变化率(RVFAC)、左心室纵向峰值应变(LV-LS)、室间隔纵向峰值应变(Sep-L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减小(P均<0.05),WMSI增大(P<0.05);与A组比较,B组RV-LS、RVFAC、LV-LS、Sep-LS减小(P均<0.05),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与二尖瓣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的比值增大(P<0.05)。RV-LS与LV-LS、Sep-LS和LVEF均呈正相关(r=0.48、0.55、0.39,P均<0.05)。结论 非下后壁心肌梗死患者右心室心肌收缩功能减低,且右心室心肌收缩功能主要受室间隔心肌收缩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技术早期检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左心室局部和整体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 收集46例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狭窄组)和33例可疑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对照组),经胸采集左心室全容积三维动态图像,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心输出量(CO)、每搏量(SV)、左心室舒张末期质量(LVEDMass)、左心室收缩末期质量(LVESMas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整体长轴应变(GPSL),获得左心室17个心肌节段的节段性面积应变值(AS)及整体面积应变均值(GAS);比较两组间及缺血和非缺血心肌节段上述指标差异,对GAS和LVEF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剔除图像不清晰病例,最终冠状动脉狭窄组41例,对照组30例.冠状动脉狭窄组GPSL和GAS均低于对照组 (P均<0.05).冠状动脉狭窄组缺血心肌节段AS较非缺血心肌节段和对照组心肌节段均明显减低(P均<0.01),冠状动脉狭窄组非缺血心肌节段和对照组心肌节段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AS与LVEF呈负相关(r=-0.720,P<0.01).结论 3D-STI可通过测量不同心肌节段面积应变早期评价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心肌收缩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3D-STI)检测犬顿抑心肌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延迟恢复。 方法 结扎12只成年杂种犬左冠状动脉前降支,15 min后行再灌注;分别于缺血前、缺血5 min和15 min、再灌注30 min、60 min、90 min及120 min采集心尖切面三维图像,检测缺血及非缺血心肌峰值纵向应变(LSpeak)、主动脉瓣关闭时的纵向应变、舒张前1/3时点纵向应变,根据公式计算应变显像舒张指数(SI-DI)。 结果 缺血5 min和15 min缺血心肌LSpeak和SI-DI显著降低,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逐渐恢复;LSpeak于再灌注120 min时恢复正常,SI-DI于再灌注120 min时仍低于正常;缺血5 min和15 min非缺血节段心肌LSpeak和SI-DI升高,均于再灌注30 min恢复正常。 结论 应用3D-STI可评价犬顿抑心肌缺血及再灌注阶段左心室局部心肌舒张功能的延迟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及二维应变(2DS)检测冠心病患者心肌运动速度和应变率(SR)的变化,探讨其评价冠心病患者心肌局部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 对心绞痛组20例,心肌梗死组25例,正常对照组30名,应用QTVI及2DS分别获得左心室乳头肌水平短轴切面的动态图像,通过测量前壁和下壁心内膜下心肌收缩期运动速度(Vendo)和心外膜下心肌收缩期运动速度(Vepi),计算相应心肌的应变率(TVI-SR),并用2DS测量局部心肌的应变率(2DS-SR).结果 三组左心室下壁的运动幅度、室壁增厚率、速度和S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前壁的Vendo、TVI-SR、2DS-SR明显下降;与心绞痛组比较,心肌梗死组前壁上述指标也均明显下降,且较室壁运动幅度和室壁增厚率下降明显.结论 QTVI和2DS可以敏感地评价心肌缺血时心脏局部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7.
Hibernating myocardium.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ccording to estimates, up to 50%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impaired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have areas of viable myocardium. This dysfunctional, yet viable myocardial tissue, which can improve functionally after myocardial oxygen supply is reestablished, has been called hibernating myocardium. The possible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 that leads to hibernating myocardium is controversial: is the phenomenon due to persistent ischemia or is it the result of repetitive episodes of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such as myocardial stunning? Regardless of the mechanism, the presence of viable myocardial tissue indicates that structural and biochemical cellular changes occur, and the recovery of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fter revascularization depends on the severity and extent of these changes. Whether these changes reflect a long-lasting state of cellular dedifferentiation, an adaptive process that is reversible, or eventually lead to cellular degeneration has not been determined. Perhaps early detection of hibernating myocardial tissue via noninvasive imaging techniques used to assess contractile response, integrity of the cellular membrane, myocardial metabolism, and myocardial blood flow and subsequent early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may prevent infarction and deterioration in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Knowledge that reversible changes and areas of viable myocardium can occur in patients with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will assist healthcare providers in the care and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hibernating myocardium.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自动功能成像(AFI)评价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MBMC)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临床诊断为AMI患者22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检查及MBMC移植治疗.观察移植的安全性,临床状况,心肌缺血区域的改变及细胞移植术前、后左心室心功能变化.结果 移植后3例于MB MC细胞注入后出现发冷反应,予以地塞米松治疗后好转;3例细胞注入时出现短暂自限性室性期前收缩,术后24 h持续ECG监测未再出现心律失常;手术前、后实验室指标无明显差异.移植3个月后心肌显像示11例原梗死区缩小、活性区增大;超声心动图随访检查发现,MBMC移植后3~6个月内,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7.73%,左心室每搏输出量增加10.81%,AFI显示患者左心室室壁纵向应变术后有明显改善,牛眼图可见缺血节段减小,与PET的靶心图改变一致.结论 经冠状动脉自体MBMC移植修复梗死心肌安全有效;AFI及常规超声心动图可为观察其疗效提供影像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二维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成像(STI)技术精确评价犬不同形式心肌收缩运动的意义及价值.方法 分离结扎11只健康杂种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犬急性心肌梗死,于梗死前后分别行超声心动图STI检查,应用观察实验犬急性心肌梗死前后左心室短轴径向应变(RS)、圆周应变(CS)及心尖长轴纵向应变(LS)的变化.结果 正常状态下左心室心肌各节段RS、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CS高于LS(P<0.05),心尖位左心室心肌LS在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依次递增,基底段最小,心尖段最大(P<0.05),心肌梗死后左心室中间段前壁、前间隔及心尖段前壁、前间壁和后间隔RS、CS及LS均明显低于梗死前(P<0.05).结论 STI可精确评价犬心肌不同形式的运动产生的应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制备携抗P-selectin靶向超声造影剂,探讨其评价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超声分子成像效果。方法 采用“生物素-亲和素”桥接法制备携抗P-selectin靶向超声造影剂,建立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注入携抗P-selectin靶向超声造影剂(MBp)和空白超声造影剂(MBc),行心肌声学造影检查,采图、存盘。应用DFY型超声图像定量分析诊断仪中的彩色编码技术对存储的图像进行脱机处理,观察MBp体内超声分子成像效果。结果 成功制备携抗P-selectin靶向超声造影剂及建立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彩色编码图像示MBp行心肌声学造影可见缺血再灌注区心肌显著增强;MBc于缺血再灌注区心肌造影无明显增强。结论 应用携抗P-selectin靶向超声造影剂行心肌声学造影检查能准确检测再灌注治疗后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