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内皮铺片后用光镜、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观察了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中单核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单核细胞的主要改变是:(1)单个或成群地粘附于内皮表面;(2)穿越内皮;(3)迁入内皮下层;(4)吞噬脂质,转变为泡沫细胞。讨论了单核细胞粘附及转变成泡沫细胞的机制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对颈部血管内膜厚度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评价。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月-2011年7月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9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斑块的发生情况。结果有粥样斑块组IMT平均值为1.27±0.14mm,明显高于无粥样斑块组的0.72±0.19mm,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比例分别为38.8%(19/49)、14.0%(6/4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颈部血管内膜厚度及峰值血流速度均得到明显的改善(P<0.05)。结论超声监测到颈部血管内膜厚度情况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具有关联性,从而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治疗提供指导信息。  相似文献   

3.
徐燕  王梦琳  高旭光 《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1):1206-1209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15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和39例血压正常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行无创24 h动态血压监测,以血压读数的标准差(SD)代表BPV值.根据日间收缩压SD的第50百分位数(P50)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低BPV组(n=76)和高BPV组(n=82),比较两组间动态血压参数和颈动脉IMT的差异.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以颈动脉IMT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高血压组各时间段(24 h、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夜间收缩压SD高于对照组(P<0.0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BPV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双侧颈动脉IMT高于低BPV组(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24 h平均收缩压和日间收缩压SD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PV增高,且独立于平均血压,BPV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加是预测心血管患病率及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测量颈动脉IMT可作为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可靠的替代指标。溶血磷脂酸(LPA)是由活化的血小板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在轻度氧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重要的脂类分子,特别是它在启动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对AS兔血脂、斑块面积及内膜厚度的影响.方法 成熟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70只,适应性喂养10天后随机分为5组(按序A、B、C、D、E).正常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病理对照组及白藜芦醇干预组给予高脂饲料,干预组同时每天分别给予4mg/kg、8mg/kg、16mg/kg的白藜芦醇.分别在第0周(实验开始前)和第12周末(实验结束时),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motic images advanced 3 0图像分析软件)测定斑块面积与内膜面积.结果 高脂喂养12周后,病理对照组血脂TC、TG、LDL-C、HDL-C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1);与病理对照组比较,白藜芦醇干预组可降低AS兔血清TG、LDL-C(P<0.01),随剂量的增长降低幅度更大(P<0.01);中、高剂量白藜芦醇干预组HDL-C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3种剂量白藜芦醇干预组比较TC无明显变化(P>0.05);高脂喂养12周后,成功建立AS模型,病理对照组有严重的AS病理改变,正常对照组无AS斑块,白藜芦醇干预组AS病变明显减轻,斑块面积明显减少(P<0.05),内膜厚度明显降低(P<0.05),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 白藜芦醇可改善脂质代谢紊乱,降低TG和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继而抑制血管内膜的增生及斑块的形成,从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和消退研究的部分工作。在复制AS形成和消退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AS形成和消退中的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云芝多糖预防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PSK预防组12只,对照组9只)进行了病理形态学观察,发现PSK组的主动脉粥样斑块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在腹主动脉区各动脉分支开口斑块形成计数,PSK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心脏上1/3处横切片显示心壁内冠状动脉大、中分支的狭窄程度,PSK组轻于对照组(P〈0.01)。结果表明,PSK能有效地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陷胸汤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清炎症因子及主动脉内膜厚度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饲料联合腹腔注射维生素D3建立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小陷胸汤(低、中、高剂量)组、阿托伐他汀组,各组给予相应药物干预治疗12周。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白介素-6(IL-6)、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急性期反应蛋白(CRP)水平;测定主动脉内膜厚度。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IL-6、ox—LDL、VCAM-1、CRP水平明显升高,动脉内膜明显增厚;与模型组比较,小陷胸汤各剂量组IL-6、ox—LDL、VCAM-1、CRP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内膜厚度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小陷胸汤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抑制内膜厚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脉健(XMJ)对食饵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脂和血管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健康日本大白耳兔50只,随机分出10只为空白对照组、其余40只通过免疫刺激和喂饲高脂饲料复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将造模成功家兔按血脂水平随机分为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血脉健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冷开水,阿托伐他汀组灌胃阿托伐他汀混悬液,每日0.45 mg/kg,血脉健组灌胃血脉健药液0.4 g/kg,连续灌胃1个月。于末次灌胃后2 h兔耳中动脉取血,分离血清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取主动脉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并计算斑块厚度及面积。结果空白对照组主动脉弓内膜光滑平整,未见粥样斑块及脂质点,血管壁三层结构清晰;模型组动脉内膜粗糙、不平,可见大小不等的乳白色斑块,脂质斑块内有泡沫细胞大量积聚和炎性细胞浸润;阿托伐他汀组和血脉健组较模型组病变明显减轻,斑块面积和斑块厚度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和血脉健组TC、HDL-C、LDL-C含量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和血脉健组TC、HDL-C、LDL-C下降(P〈0.01)。结论血脉健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有明显的调节血脂和改善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脂肪肝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132例年龄>60岁的老年住院患者根据B超检查结果分为2组,脂肪肝组62例和非脂肪肝组70例,对2组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脂肪肝组糖尿病患病率、脉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及载脂蛋白B均高于非脂肪肝组,高密度脂蛋白低于非脂肪肝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肝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高于非脂肪肝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脂肪肝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高于非脂肪肝患者,脂肪肝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同区域肥大细胞的分布及与新生血管的关系。方法:将经苏木素一伊红染色筛选出的属于中晚期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脂质核心面积大于斑块面积的40%)的组织块和10例尸检正常冠状动脉标本进行抗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和CD31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在正常内膜、斑块的纤维帽区、核心区、肩区肥大细胞密度(细胞如视野)和新生微血管密度(微血管杉视野)分别为1.2±1.7、2.6±2.1、3.1±2.4、7.2±3.9和0、2.8±1.6、3.6±1.8、8.3±2.6,斑块肩区肥大细胞密度(MCD)和新生微血管密度(MVD)明显高于其它部位(P〈0.05或P〈0.01)且二者存在明显的正相关(r=0.545;P〈0.05)。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肥大细胞的分布与新生微血管密度具有相关性且可能影响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形态学上研究海洛因成瘾致大鼠脑损伤的机制.方法:采用递增法人为建立海洛因成瘾动物模型,设对照组和模型组,取2组大白鼠前额皮质、海马、下丘脑等部位脑组织做电镜观察.结果:海洛因成瘾大白鼠脑内多部位神经元胞体、轴突、树突都出现变性、胀亡、凋亡等超微病理结构改变;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肥大,亦可见退变星形胶质细胞;广泛性出现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增加的超微结构变化,BBB周围星形胶质细胞水肿.对照组电镜超微结构影像正常.结论:海洛因成瘾可通过直接损害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以及BBB的通透性改变等方面损伤脑组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同区域的分布情况.方法:将42例经尸检后获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标本和10例尸检正常冠状动脉标本进行抗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在正常内膜、斑块帽区、核心区、肩区肥大细胞密度(细胞数/视野)分别为(1.2±1.7)、(2.6±2.1)、(3.1±2.4)、(7.2±3.9),斑块肩区肥大细胞密度明显高于其它部位.结论:肥大细胞参与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并通过释放类胰蛋白酶影响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结肠良恶性病变中端粒酶表达及其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正常结肠粘膜、结肠良、恶性病变中端粒酶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32例结肠癌、11例结肠良性病变和16例正常粘膜的手术标本,用半定量端粒重复扩增(TRAP)—银染法测端粒酶活性,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结肠正常粘膜、良、恶性病变的端粒酶相对值的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结肠粘膜、结肠良性病变、结肠癌的端粒酶相对值呈逐渐增高的趋势。结论:端粒酶在鉴别结肠正常粘膜、良性病变及结肠癌中是一项重要的辅助诊断指标,对结肠良性病变癌变危险性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旨在分析乳腺病灶声象图的特征,以压缩中间型(不能区分良恶性)的声象图诊断。将28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乳腺病灶的声象图,按10个征象标准,分归五类不同的诊断级:A级肯定良性;B级倾向良性;C级良、恶性无法区别;D级倾向恶性;E级肯定恶性。重点分析C级的23例声象图。结果:提出完整的包膜回声线是良性病灶的主要征象;而边缘不规则、毛刺,不均质低回声和衰减则是恶性病灶的三个特征。结论:熟悉各类病变独有的声象图特征;对彩色多普勒血流图恰当的评价;分析时抓住主要征象,就能减少中间型声象图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端粒酶(hTERT)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了130例石蜡包埋标本.结果:1.端粒酶(hTERT)主要分布在细胞浆中,在慢性浅表性胃炎(CSG)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非典型增生(DYS) 及胃癌(GC)中表达率分别是0%、10%、30%、78.75%.在GC中表达率最高,GC组中的端粒酶与CSG 、CAG、DYS相比P<0.01.2. 80例胃癌中,端粒酶在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癌中表达率分别为71.43%,75%,75%,各组之间无差异性(P>0.05).结论:端粒酶的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端粒酶检测对胃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很好的恶性肿瘤标记物;端粒酶表达强度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对112例经病理诊断的住院病例进行分析,其中16个病种良性占位病变89例;7个病种恶性肿瘤23例。110例接受了手术治疗;2例单纯放疗。对本组病种概况、44例鼻内手术方式进行了讨论,认为自撑式长鼻镜手术对鼻腔后部、鼻咽部的病变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8.
LAK细胞对肿瘤细胞杀伤作用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用人胚胎中期脾脏和胸腺细胞经人重组IL-2激活而成的LAK细胞与正常人淋巴细胞在形态、活性上的区别。并观察了在体外培养条件下LA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胃癌及癌前病变MG7—Ag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抗胃癌单克隆抗体MG_7ABC法标记正常胃粘膜、胎儿食道、胃、结肠粘膜和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标本.MG_7对胃癌的特异性高,MG_7-Ag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6.7%,强阳性表达率为53.3%,显著高于肠上皮化生及中重度异型增生.MG_7不与正常胃粘膜反应,但可与胎儿食道、胃、结肠粘膜反应.结果表明,MG_7免疫组化有助于胃粘膜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和胃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