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20例女性精神分裂病人进行了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前后的血清催乳素的测定。结果发现:治疗后BPRS和各分量表因子分明显下降,血清催乳素浓度明显升高,血清催乳素浓度与BPRS量表总分及因子分没有相关关系,认为血清催乳素浓度高不能作为精神分裂症状变化的指针。  相似文献   

2.
Ⅰ氟哌啶醇兴奋试验时血浆催乳素变化血浆中催乳素(PRL)浓度与抗精神病药物阻断多巴胺受体的功能有关。由于接受治疗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后,每例患者血中PRL 的浓度各不相同,所以药物治疗有效时,血中 PRL 的浓度是否达到最高值?抑或达到同样血浓度的 PRL 时,是否阻断同量的多巴胺受体?这是饶有兴趣的问题,本试验拟探讨血浆中 PRL 浓度与药物疗效及阻断多巴胺受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氯氮平与利培酮对血清催乳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目的:了解氯氮平或利培酮对首发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催乳素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ELISA方法制定血清催乳素水平,结果:治疗后氯氮平组血清催乳素水平没有显著变化。而利培酮组血清催乳素水平显著升高。结论催乳素水平不能说明精神分裂症发病及严重程度,也不能作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桂附地黄丸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后出现的高催乳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对31例(男21例,女10例)血清催乳素水平〉34.12μg/L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桂附地黄丸18 g/d治疗,抗精神病药剂量不变;8周后测定血清催乳素浓度。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精神症状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桂附地黄丸治疗8周后血清浓度有显著下降(t=2.323,P=0.021),平均降低20.1%。结论:桂附地黄丸能有效降低由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血清高催乳素水平,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依从性。  相似文献   

5.
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妇女都可能服抗精神病药治疗,而抗精神病药对妊娠和哺乳有何影响,一直是精神科医生所关心的问题,本文综述了抗精神病药对妊娠和哺乳的影响。1高催乳素血症1.1机制抗精神病药强效阻断垂体前叶D2受体,迅速增加催乳素分泌,引起高催乳素血症(定义为血浆催乳素浓度〉20μg/L).1.2机率引起高催乳素血症的率利培酮最高(88%,记作90%),典型抗精神病药次之(48%,记作50%),  相似文献   

6.
邓文 《精神医学杂志》2010,23(2):126-127
目的 探讨长期使用利培酮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催乳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120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被随机分为利培酮组和喹硫平组进行2年的随访研究.于治疗前,治疗后2月、12月及24月分别测其催乳素水平进行比较.血清催乳素浓度使用放免法进行测定.结果 喹硫平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而利培酮组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但随疗程的增加差异逐渐缩小,两组间治疗各时点PRL浓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利培酮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PRL差值与BPRS减分率显示无相关性.患者PRL水平与利培酮及喹硫平剂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利培酮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初期血清催乳素水平显著升高,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血清PRL水平会逐步降低;PRL水平的变化与疗效及利培酮的剂量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清催乳素(PRL)水平的影响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采用固定剂量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23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第4周、第8周进行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催乳素水平,以及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定。结果 男性组PRL第4周、第8周与服药前比较均有显著升高,而女性无明显变化;治疗前后PRL的差值与BPRS的减分值以及与利培酮剂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利培酮对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清催乳素有显著影响,但PRL不能作为疗效判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芍药甘草汤治疗高催乳素血症对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探讨芍药甘草汤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利培酮后出现高催乳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利培酮治疗后催乳素水平≥50μg/L伴月经稀发或闭经者纳入交叉对照研究,共18例。利培酮继续原有剂量,先后合并芍药甘草汤或溴隐亭治疗各4周,间隔4周,总疗程12周。测定血清催乳素、雌二醇、睾酮、孕酮浓度,评定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副反应量表(TESS)。结果:芍药甘草汤或溴隐亭治疗均可降低催乳素浓度(P<0.01),服芍药甘草汤后催乳素浓度平均降低(18.0±24.3)μg/L;服溴隐亭后平均降低(25.3±24.4)μg/L,二者相仿(t=-1.054,P>0.05);经治疗9例患者月经来潮。结论:芍药甘草汤可用于治疗利培酮所致的高催乳素血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多巴胺在结节-漏斗部对催乳素浓度具有调节作用。有人假设血浆催乳素浓度的变化可以提示有关中脑边缘/中脑皮质多巴胺受到神经阻滞药阻断的情况,有研究发现催乳素浓度降低与复发的关系,但结果尚有争议。本文对一组间断使用神经阻滞药的患者研究催乳素浓度对复发的预测作用。方法:本组为23例男性门诊病人,均符合RDC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情感障碍标准。在临床稳定期及复发间期进行研究。大部分患者有轻到中度的精神症状,所有患者均无酒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帕利哌酮缓释片与奥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及内分泌的影响。方法:将10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接受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对照组接受奥氮平治疗,每组患者53例。观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重点监测治疗前和治疗2周、4周、8周清晨空腹的血糖(FBS)、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血清催乳素(PRL)水平。结果:经过8周的治疗,三酰甘油及催乳素水平在两组患者中均有明显增高,而奥氮平组患者血清三酰甘油的升高更为迅速,帕利哌酮组血清催乳素浓度升高更加明显。结论:在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时,定期监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代谢及内分泌指标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停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反应的相关因素。方法对71例口服抗精神病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递减法3~5天内将药物全部撤去,并在停药前、停药二周末分别进行BPRS、SAPS、SANS、TESS和催乳素浓度测定。结果停药后27例复发占38%;停药后较停药前BPRS、SAPS和TESS显著增高(P<005),SANS则无明显变化;复发者较未复发者的催乳素浓度降低(P<005)。结论不同年龄、剂量、病程与疾病复发无关,而血浆催乳素浓度变化则与精神疾病复发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2.
精神分裂症患者神经内分泌激发试验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帕罗西汀为探针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中枢5-羟色胺(5-HT)系统的功能。方法:患者组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24例;另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5名正常人为对照组。口服40mg帕罗西汀作为激发剂,每隔1.5h连续抽取静脉血,共5次。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皮质醇及催乳素浓度。结果:试验前患者组血浆基础催乳素及皮质醇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激发试验后患者组2种激素浓度显著高于基础值及对照组;而帕罗西汀对正常人催乳素、皮质醇的释放增加不明显。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枢5-HT功能可能亢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利培酮所致高催乳素血症的女性精神分裂症合并应用小剂量阿立哌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38例利培酮所致高催乳素血症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应用阿立哌唑5mg/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4、8、12、24周末检测血清催乳素水平(PRL)、利培酮血浓度,并评定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结果 合并治疗4周后PRL显著下降[(67.58+49.12)ng/ml vs(36.18±35.32)ng/ml,P=0.000],在合并治疗的第8周末、第12周末PRL的下降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第12周后PRL血浓度基本保持稳定(P>0.05).8周末有效率达86.8%,24周末有效率81.6%.全部患者中,有5例在第24周末的PRL浓度较第12周末反跳性增高,其中2例患者再次超过正常范围.治疗前后PAN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合并小剂量阿立哌唑可在中短期内有效降低利培酮所致的高催乳素血症,不良反应少,但长期效果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喹硫平与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催乳素的影响。方法对71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喹硫平治疗组(33例)与利培酮治疗组(38例),观察12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8周、12周予以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及血清催乳素测定。结果喹硫平组和利培酮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治疗后4周、8周及12周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显著下降(P〈0.01),利培酮组的不良反应高于喹硫平组,主要表现在肌强直、震颤、泌乳(χ^2=5.69,P〈0.01)及闭经(χ^2=6.74,P〈0.01)等不良反应上,利培酮组治疗后4周、8周及12周血清催乳素明显增加(t=13.48,P〈0.01),而喹硫平组治疗前后无差异。结论喹硫平与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均有效,但利培酮不良反应大,明显升高血清催乳素,且有较高高血清催乳素不良反应,而喹硫平对血清催乳素影响较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对抗精神病药所致闭经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69例抗精神病药引起闭经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A组(单用阿立哌唑治疗)34例和B组(用其他抗精神病药联合中药血府逐瘀汤治疗)35例,观察疗程3个月.于治疗前、治疗后1、2、3个月测定血清催乳素浓度,并评定闭经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催乳素浓...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伴迟发性运动障碍(TD)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催乳素(PRL)浓度变化,探讨TD可能的病理机制。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年龄、性别、服药相匹配的35例伴TD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与35例不伴TD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清催乳素浓度进行检测,比较两组间浓度差异,并对血清催乳素浓度与TD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TD组血清PRL浓度显著高于非TD(P〈0.05)。TD严重程度与血清PRL浓度未呈现明显的相关性。结论TD患者存在血清PRL浓度升高,提示TD患者存在结节漏斗部DA神经原变性可能。  相似文献   

17.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比较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疗程8周,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评定临床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RSESE)评定不良反应。结果阿立哌唑组与利培酮组从治疗第1周末起PANSS总分及阳性症状量表得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无显著性;阿立哌唑组从治疗第1周末起阴性症状量表得分明显下降,而利培酮组从治疗第2周末起阴性症状量表得分才开始下降,差异有显著性。阿立哌唑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头痛、恶心、呕吐,利培酮组的不良反应以锥体外系反应(EPS)占首位,其次为血浆催乳素(PRL)浓度升高,而阿立哌唑组的EPS发生少且轻,对血浆催乳素浓度几乎无影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阿立哌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精神病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Ⅱ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音乐治疗前后血清催乳素(PRL)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实验组30例患者在病区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同时接受音乐治疗,疗程6周,音疗前后评定阴性量表(SANS),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音疗前后血清PRL浓度,以30例同型病人及10名健康者作对照。结果 实验组基础PRL水平与对照组及健康者无明显差异;实验组音疗后PRL水平显著升高,且SANS减分显著。结论 音乐治疗可使Ⅱ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血PRL水平升高,对阴性症状的改善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9.
垂体腺瘤是一种良性的颅内内分泌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催乳素(PRL)腺瘤占分泌性垂体腺瘤的40% ~60%,其治疗主要有手术治疗和溴隐亭的药物治疗,少数患者在手术和药物治疗无效时选择放射治疗[1].本文通过回顾我院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102例经手术治疗的催乳素腺瘤患者,分析术前溴隐亭治疗对垂体催乳素腺瘤术后并发症和手术疗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垂体前叶释放催乳素实质上是受下丘脑的控制,ECT诱发抽搐发作引起血清催乳素浓度增高,可能反映了下丘脑受刺激的程度。本文作者为了验证ECT治疗忧郁症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刺激下丘脑的假说,对16例优郁症的男性病人进行了研究,探讨ECT时的催乳素反应。ECT治疗每周三次,治疗前给予阿托品,琥珀酰胆碱等药物,随机采用双侧或单侧电极。在治疗过程中,仅允许使用巴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