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失眠中医学称之为不寐,现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中医治疗失眠注重整体观,多从心论治,注重补心血,滋心阴,养心神,从而达到调理人体元神之府,使生理功能恢复正常的目的。文章根据脑心同源、脑心同病及脑心同治的理论,纵览汉代至今数千年间从心论治不寐的处方,以期为临床治疗不寐提供新的处方思路和依据,也从文献角度佐证脑心同治这一理论与治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失眠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的睡眠障碍,主要特征是睡眠感不满意,属于中医学"不得眠""不寐"范畴。传统多从心、肝、胆、脾、胃、肾论治该病,杜元灏教授认为脏腑机能失调,气血不和,阳不能入阴,阴不能涵阳,神不守舍而致失眠。重视"脑为元神之腑"的理论,且因督脉入络脑,夹脊穴为五脏六腑之气转输、流注之处,杜教授多强调从脑、督脉以及夹脊穴论治失眠,为针刺治疗失眠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心与胃因解剖位置毗邻,经络相连,其生理病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临床上不少冠心病、高血压患者胸闷、心悸、头晕发作时常伴有胸脘胀满、恶心、纳呆等胃肠道症状,也有不少冠心病心绞痛每于餐后发作,或餐后规律性地发生各种心律失常。基于心胃相关理论,导师崔向宁教授在治疗心系疾病,患者伴随胃痞、懊恼烦闷、失眠健忘等症状时,倡导心胃兼顾。从心胃论治胸痹、心悸、不寐的临床验案入手,总结导师运用心胃同治法治疗心系疾病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针灸病证结合治疗不寐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睡眠受某些脑区的控制,是脑功能的体现之一,不寐是脑功能失调的表现.不寐的总病机属脑神失健,神志不安,辨病论治在不寐治疗中非常重要,治疗不寐应强调辨病,注重辩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健脑安神,疏肝养血为不寐的治疗原则.针灸治疗不寐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高希言  时明伟 《中医学报》2011,26(5):624-625,628
目的:通过对近年来有关针灸治疗失眠的文献进行研究,探讨针灸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近年来针灸治疗失眠的文献资料按从心论治、从脑论治、营卫学说、辩证论治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结果与结论:针灸治疗失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刘玲教授在运用中医药治疗不寐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多年的临证发现精神心理因素易诱发失眠,心藏神,肝主调畅情志,从心肝两脏论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肺主气属卫,卫气源于肾而固于肺。若因肺气虚,无力助脾宣发五谷形成卫气,也无力推动卫气循行,则卫气不足,循行失常,导致失眠的发生。若肺宣发肃降无权,津液运行乏力,水道不通,液聚为痰,痰郁化热,痰热扰心,出现心烦不寐之症,肺失肃降,肝失条达,气机不畅,肝郁化火,肝火上炎而急躁不寐。肺藏魄,人的精神意识活动分属于五脏,当脏腑功能失调,令神不安于舍即产生不寐。此外,肺与心、肝、脾、肾等脏腑的相互作用亦与不寐有关。但是,临床上从肺论治不寐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不寐从肺论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可以完善中医治疗不寐的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压力日益增加,不寐人群数量呈现上升趋势。不寐的治疗,历代医家多从心论治,认为心主神明,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均可导致心神不宁,以致不寐。崔德芝教授结合当今社会人文特点以及不寐人群的体质特点,提出不寐从肝虚论治,并应用苁蓉牛膝汤加减治疗,取得甚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逐渐升高,临床上对糖尿病引起的心脑疾病症状的研究越来越多,脑心同治理论也在临床对疾病的治疗上取得了显著疗效。脑心同治以中医脑心同源、脑心同病为依据,提倡中医整体观和异病同治的观念。文章通过在中西医理论上对脑心同治概念的理解,以及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医源性低血糖症与脑部和心脏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分析,并结合笔者先前的研究成果,阐述了脑心同治理论在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路志正教授论治不寐,立足五脏神的理论,五脏神指神、魂、魄、意、志,由五脏之气所化生,又称五脏神。认为五脏功能失调可引起五神的变化而发生不寐。如思虑伤脾,恼怒伤肝,悲哀伤肺,过喜伤心,惊恐伤肾等。治疗上强调审证求因,调理五脏。如心神所伤、从心论治;神魄失守、从肺论治;魂不安舍、从肝论治;意不能藏、从脾论治;志无所定、从肾论治。文章归纳总结了路老论治五脏不寐的临床经验,以资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1.
柴胡桂枝汤治疗顽固性失眠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眠,中医称之为"不寐",传统上治疗多采用养心安神等方法,可有一定效果,但对顽固性失眠,疗效不甚理想.笔者从少阳论治应用柴胡桂枝汤治疗顽固性失眠,常能获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从胆论治焦虑性失眠的思路和方法,为焦虑性失眠的辨治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对相关古今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从胆论治焦虑性失眠的理论基础.根据胆的基本生理特点和研究记载,推导得出胆病不寐的主要病机.再结合历代医家的临床经验,逐步归纳出从胆论治焦虑性失眠的具体思路和遣方用药的方法,最后附上医案二则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3.
肿瘤相关性失眠是肿瘤患者常见伴随症状,因不及肿瘤危害性强,故临证时易于忽视,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且不利于疾病向愈。治疗时西医常以失眠论治,忽视其与肿瘤疾病的相关性。本病属中医"不寐"范畴,主要病位在心,治疗上强调辨证论治。贾英杰教授通过30余载临证经验总结,认为肿瘤患者不寐多归于情志因素,主要责之于肝,且与其他脏腑有密切联系,从肝论治多获良效。文章将围绕"疏利肝气以畅调达""调补肝虚以合肝用""清肝泻火以降肝气""顺应肝气四时变化"来论述调肝法在治疗肿瘤相关性失眠的临证经验与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不寐,即失眠.由于外感或内伤等原因,致使心、肝、胆、证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心神不安而成本病.不寐在传统医学中称为"不得眠","目不瞑",亦有称为"不得卧"者.笔者从1982年至今辩证论治不寐患者60例.临床效果颇佳,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归纳新安王氏医家王任之治疗不寐的学术思想,挖掘其在不寐治疗、处方用药方面的规律和特色。方法从《王任之医案》中选取王氏治疗不寐的有效处方93首,利用Office 2010处理数据,建立数据库,所用药物应用数据分析软件IBM SPSS Modeler 18.0和SPSS22.0分别对用药频数、分类、性味归经、药物组合等进行分析,并建立数据库矩阵。结果用药频次≥11次的药物有酸枣仁、远志、茯神等28味,常用二项药对包括茯神、酸枣仁,远志、酸枣仁等。药类及性味归经频数分析反映共使用安神药、补虚药、平肝熄风药等17类药,其中安神药总用药频次最多。因子分析得到五味子、玉竹,蒺藜、牡蛎、夏枯草,酸枣仁、茯神、龙齿、珍珠母等9组药物组合。结论王任之辨治不寐重视心、肝、脾、肾四脏的论治,法以宁心安神为主,并佐通阳和腑,治以养心、宁神、清脑、强肾之剂,不寐解矣。  相似文献   

16.
从"肝"论治疑难杂症往获疗效。文章记录了一则从"肝"论治失眠合并血精症的临床验案,以"异病同治"和"形神兼治"为治疗原则,将共同病机归纳为肝郁血瘀,治以疏肝养血,活血化瘀,收效显著。文章结合古今各家医论探讨了"肝"之理论与失眠合并血精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 赵步长教授就开始潜心研究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此方法源于中医理论"异病同治""脑心同源""脑心同病", 以中医学及现代医学"脑心相通"理论为基础, 以现代医学心脑密切的生理关系及心脑血管病变共同的病理基础(如动脉粥样硬化)为根据。一直到1993年, 赵步长教授与伍海勤教授、赵涛博士创新性地提出"脑心同治"理论, 从整体观角度诠释心脑血管病的病机与治则, 探讨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与治疗, 指导临床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随后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 证明"脑心同治"是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的创新性理论。  相似文献   

18.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从中医学和西医学理论分析心、脑的生理功能以及心脑之间生理、病理的联系,探讨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发病机制和脑心同治的科学内涵,并阐述了脑心同治理论在疾病的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失眠为临床常见病,临床治疗多从心论治、以安心神为常法,但许多失眠病症因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夹杂,单纯从心论治却效果不佳。我院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牟重临主任认为治病宜知常达变,五脏主五志,有相生相克的关系,故失眠从脏腑论治,往往能收大功。本文从失眠的历代文献、脏腑病因病机及临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并例举牟重临老师相关临床验案,冀希对失眠的治疗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导师陶根鱼教授从事临床和教学、科研工作三十余年。治学严谨、博采精思,继承先贤又不断创新,对中风病等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尤具匠心。笔者有幸随师实践,获益良多,现将其治疗顽固性失眠经验介绍如下。1.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失眠是指经常性地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点的一种神经内科常见病证。既可单独出现,又可并见于其他疾病中。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失当,病情进一步发展,形成顽固性失眠,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失眠证属中医不寐。历代医家多责之于心肾,谓心火不能下通于肾,肾阴不能上济于心,阴阳失交则入夜不寐,但目前临床所及失眠患者每以情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