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方剂实验课 ,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方法 ,是“从传授知识为主 ,向培养能力转变”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课学习 ,学生可以加强理解方剂学理论知识 ,提高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增强学习方剂学的兴趣和自觉性。1 编写适应本校教学条件的《实验指导》80年代以来 ,虽有一些高等中医院校先后开设了方剂实验课 ,并编印了《实验指导》 ,但目前尚未见有关方剂实验方法的教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院方剂学教研室 ,根据方剂学教学大纲规定的学时、实验室的设备条件等情况 ,编写了《方剂实验指导》 ,并用于实验教学…  相似文献   

2.
山西中医学院方剂学科于1986年由著名方剂学家王世民教授创立,是国内最早从事方剂学实验研究与实验教学的单位之一。早在1986年王世民教授就率先以实验方剂学名义招收硕士研究生,并先后组织了两次实验方剂学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在国内形成了较大影响。在王世民教授带领下,学科骨干刘亚明教授、  相似文献   

3.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这个概念一直指导着我国方剂学的教学,随着科学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方剂学也随之出现了新的发展势头,如对方剂的药理研究,成方质量标准的研究,建国以来创制新方组方配伍规律的研究等等。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努力赶上当今科学发展水平,我院应尽早设置方剂学实验课。现就有关问题探讨如下:1 开设实验课的必要性方剂学发展到现在,它的学科内涵已拓宽和更新,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理论方剂学,同时出现了实验方剂学和临床方剂学。通过科学分析处理古今方剂,以课堂讲授理论方剂学…  相似文献   

4.
探讨界定了方剂学的内涵与外延,提出了方剂学科的分化设置方案,指出随着方剂学的内涵不断丰富与发展,方剂学已显露出分化外延为理论方剂学、实验方剂学、应用方剂学和临床方剂学等三级学科的雏形。认为方剂学的研究模式已由以往以文献归纳为主要方法的释理性研究,发展为集药物化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等现代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综合工程。  相似文献   

5.
方剂学科发展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剂学科传统模式已发生重大变化,现代方剂学以计算机和实验为重要研究手段,熔理论方剂学、实验方剂学及临床方剂学于一炉。现代方剂学科模式的建立必将培育出新的知识增长点,丰富学科内涵,促进研究方向和专业课程的调整,提高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新世纪方剂学科发展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6.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3):F0002-F0002
山西中医学院方剂学科于1986年由著名方剂学家王世民教授创立,是国内最早从事方剂学实验研究与实验教学的单位之一。早在1986年王世民教授就率先以实验方剂学名义招收硕士研究生,并先后组织了两次实验方剂学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在国内形成了较大影响。在王世民教授带领下,学科骨干刘亚明教授、闫润红教授在实验方剂学方面也取得了丰厚成绩。  相似文献   

7.
<正>山西中医学院方剂学科是国内最早从事方剂学实验研究与方剂学实验教学的单位之一。王世民教授提出的实验方剂学为国内首创,1 98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 991年,率先在全国中医药高校本科生教学中开展方剂学实验课的教学改革,编写了《中医学基础实验教程》,此项目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三等奖。至2004年,形成了中医方剂的现代药理作用及其物质基础研究、中医方剂配伍作用现代研究、中  相似文献   

8.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3):F0002-F0002
山西中医学院方剂学科是国内最早从事方剂学实验研究与方剂学实验教学的单位之一。王世民教授提出的实验方剂学为国内首创,198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1年,率先在全国中医药高校本科生教学中开展方剂学实验课的教学改革,编写了《中医学基础实验教程》。此项目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相似文献   

9.
方剂学是中医药诸学科中发展较快的一门学科,被诸多学者视为中医药发展的前沿,不但越来越多的中医药科研人员进入这一领域,而且备受海内外医药界及相关学者的青睐和关注。中国中医研究院统计1994年至2000年国内期刊发表的论文中方剂学科的研究论文占60%。特别是近10年来,国家提出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国家科研主管部门将方剂领域的有关研究列入国家重大或重点资助项目。许多国家和地区也投入大量财力、人力积极开展方剂研究,从而引进了系统科学、生物信息学、现代物理学、细胞分子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现代医学以及相关边沿学科的新技术、新方法,采用多途径、多层次、多靶点、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国内许多专家呼吁中医药现代化要与世界接轨,方剂是先导,因此,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方剂研究热潮。由此,一大批崭新的,比较成熟的科研成果已展现在世人面前,方剂学科在内涵上已拓宽与更新。归纳、总结、研究、应用现有科研成果,创新方剂学科结构体系,已摆上方剂学界的议事日程。1学科分化重组目标国内曾有学者对方剂学科的分化重组提出了多种设想,如主张建立理论方剂学、实验方剂学与临床方剂学的三位一体的方剂学结构体系;有主张建立传统方剂学与现代方剂学,以传统与现代...  相似文献   

10.
刘莎  张义兵 《医学教育探索》2010,9(10):1345-1346
从方剂中药物的炮制、剂量、方剂的煎煮方法、服用方法、剂型等细微之处说明,方剂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课堂授课不能只重视方剂的组成、主治证及方解,这些"细节"同样是方剂不可缺少的内容,教师授课时应当注意。  相似文献   

11.
关于方剂学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方剂学研究中医现代研究中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对于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和中药新药的研制开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目前方剂学研究中有关“君臣佐使”的组成原则、方剂的配伍规律、方剂的物质基础以及方剂学科发展方向等方面,就认识、思路、方法以及观点上存在着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其为方剂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方剂教学自身的规律以及方剂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出发,探讨了方剂教学的有关问题,并提出学习方剂的七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各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所以方剂学在中医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但由于我国的方剂学教材在内容设计上还有一些不足,使得好些人在中医临床中只会死搬硬套,不能够灵活运用。那么如何学好方剂学呢,我认为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4.
从方剂学发展史角度对<内经>中的方剂进行了研究,发现<内经>方剂结构简单,以辨病用方为主,方剂概念尚不十分完善.认为<内经>虽然不是方剂学专著,但其记载的方剂对研究西汉以前方剂应用状况及方剂学发展过程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全息方剂是按照全息中药学理论,选择合适的全息药物,酌定用量,按照全息方剂理论合理配制而成,以达防病治病、缓衰延年的目的。全息方剂学是阐述全息方剂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与临床各科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本文对全息方剂学试作概论。1全息方剂学源流纵观医学发...  相似文献   

16.
建国至今方剂学越加受到各界相关学者的青睐和关注,在近20年里尤为显著.培养的人才不仅囊括方剂学专业的硕博研究生,同时还包括大批的相关学科研究人员,其研究特点在于古籍文献整理、组方配伍规律、古方方剂化学成分与药理和临床应用等研究.这些都大大地拓宽了传统方剂的学科内涵,创新了方剂学科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7.
从《小品方》的方剂组成、治法、剂型及煎制、临床应用等几个方面初步探讨《小品方》的方剂学成就。《小品方》组方简单,加减化裁灵活,已经初具方剂学治法体系,体现了"八法"的治疗原则,同对剂型多样,重视煎制法对方剂疗效的影响,临床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18.
从方剂学教学的整体性和教学目的出发,对方剂教学形式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着重阐述启发式课堂教学为主,扩展学生思维;开设实验教学,培养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19.
逐一探讨并分析方剂学概念中所蕴含的内容。认为目前通行的方剂学概念仍存在一些问题:概念中认为治法是方剂学的研究内容之一,但实际情况是,方剂学并未对其展开研究,且治法也远超于方剂学范围;治法与方剂的关系中,"治法起源于方剂"说还是一个未经证实的假说;"治法指导方剂的组方与运用"或不存在,或不足够;而"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无实质性的方剂学研究学意义。尤其重要的是,概念中设计的"方剂理论"在各论中并未阐述,而只是解释已有的方剂。至于概念任务的"方剂运用",不但与相关课程有重复,且多有不一致之处。提出方剂学应是方剂内在机理的学问。在方剂的概念中,"组方原则,妥善配伍"是方剂所独有的内容。其中"组方原则"是配伍理论,"妥善配伍"是配伍的具体方法,"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都应在配伍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进行。  相似文献   

20.
由贵阳中医学院任主编,陕西中医学院、成都中医学院为副主编的《方剂学》一书,即将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由上篇总论、中篇基础方剂、下篇专科方剂和附录四部份组成。共收载方剂1163首,其中正方370首。附方793首。全书以全国统编四版、五版《方剂学》为兰本,调整部分章节和主、附方内容,增加急救剂、健身剂、专科方剂、方剂的实验教学等新内容,务使新《方剂学》既保持中医学说理论,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正确处理继承与发扬的关系,力求反映《方剂学》的新进展。 现将其中肾气丸一节选载如下,敬盼指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