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胆石净溶石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胆石净(由大黄、陈皮等组成)治疗胆结石的机理。在40只新西兰兔胆囊内植入人胆石,并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A)组、胆石净(B)组、胆宁片(C)和UDCA(D)组,除A组外分别予相庆药物治疗8周,观察各组动物的一般情况、结石重量变化及相关生化指标。结果:胆石净对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均有溶解作用;并可增加胆汁中胆汁酸含量,减少胆汁中的胆固醇分泌,使胆汁胆固醇去饱和;降低肝脏、胆汁中β-葡萄糖醛酸酶活力及胆汁中游离胆红素含量。其作用与胆宁片相似。提示胆石净具有和胆宁片相同功效,其优化组方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中药排石汤化裁方对胆总管结石患者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胆汁成分的影响。方法 选择经B超、CT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辅助检查明确诊断为胆总管结石患者7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给予ERCP取石治疗,试验组ERCP取石治疗联合中药排石汤化裁方。留取ERCP术后第1天及第5天鼻胆管引流出的胆汁,检测总胆汁酸、总胆固醇、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钙离子和黏蛋白,以问卷调查方式评估患者症候积分。结果 术后第5天与第1天胆汁成分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总胆汁酸含量升高,总胆固醇、间接胆红素和钙离子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直接胆红素及黏蛋白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直接胆红素及黏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医症候积分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排石汤化裁方在ERCP术后短期服用可以改善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术后病理性胆汁成分,改善胆道内环境,对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后残余结石排出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3.
不同中药对豚鼠胆色素结石模型的生化学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清胆胶囊和养肝利胆颗粒对豚鼠胆囊胆色素结石模型的生化学影响。方法:雄性豚鼠皮下注射林可霉素建立胆色素结石模型,并设立空白组、模型组、清胆胶囊干预组和养肝利胆颗粒干预组,观察各组动物的成石率、胆汁中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游离胆红素(unconjugated bilirubin,UCB)和钙离子浓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清胆胶囊组和养肝利胆颗粒组成石率均显著降低(P〈0.01),胆汁中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和钙离子浓度也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清胆胶囊和养肝利胆颗粒可通过降低胆汁中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和钙离子含量而逆转成石胆汁,起到预防胆色素结石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兔模型,测定兔在胆红素钙结石成石过程中全套血脂质以及胆汁中胆汁酸(BA)含量。结果发现:各实验组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2胆固醇均较对照组降低,除单纯胆道梗阻(BO)1周组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游离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3胆固醇各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胆汁中总胆汁酸在梗阻感染(BOI)1周组已明显减少并持续存在(P<0.05),6周时仅为对照组的24.19%。BO1周组胆汁中8A已开始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至6周时仅为对照组的30.87%,降低显著(P<0.05)。以上结果表明:在胆道梗阻感染情况下,主要是高密度脂蛋白合成减少及成熟障碍,使肝细胞摄取并用于BA合成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少,最终导致胆汁中BA含量下降。并在其他因素参与下共同导致色素性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陆晓伟  陈素文 《中外医疗》2010,29(11):47-48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胆石的特点,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6年10月在深圳盐田区人民医院行外科手术取得的50份胆石进行胆石成份、微量元素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研究。结果50份胆石中,19份(38%)属胆固醇类结石(CS),31份(62%)属胆红素类结石(PS),CS:PS=1:1.68,按性别分类,男:女=1:1.5。其中16份来自胆囊结石,女性占75%,男性占25%。按成分分类CS占52.5%,而PS占37.5%。胆红素类结石患者的胆汁培养阳性率比胆固醇类结石患者显著高。提示胆红素类结石的形成与胆道系统感染有关。我们通过对30份胆石的微量元素(Ca、Fe、Mg、Cu、Mn、Zn)等的测定,发现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深圳地区胆石以胆红素类结石为主,PS:CS为1.68:1,女性患者居多,男女比为1:1.5;女性患者好发胆囊结石,且以胆固醇类结石为主;胆红素类结石患者的胆汁培养阳性率比胆固醇类结石患者高;胆红素类结石其Ca、Fe、Mg、Cu等金属离子的含量比胆固醇类结石高,而Mn、Zn的含量则无明显差异。不同部位的胆石其微量元素含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清胆合剂对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患者胆汁、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6例肝胆湿热型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8例。2组患者均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对照组术后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口服清胆合剂治疗,疗程为8 d。观察2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4天、第8天胆汁引流量、胆汁成分(包括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钙离子、胆固醇含量)及肝功能[包括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汁酸、直接胆红素]的变化情况。【结果】(1)胆汁引流量方面:观察组患者术后的胆汁总引流量为(2 701.94±621.20)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 188.94±788.1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胆汁成分方面:术后第4天和第8天,2组患者的胆汁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含量及观察组的胆汁胆固醇含量均较术后第1天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2组患者术后各观察时点的胆汁钙离子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肝功能方面...  相似文献   

7.
胆乐化瘀片防止食饵性胆固醇结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乐化瘀片防止食饵性胆固醇结石机理。方法通过改变饮食成分诱发豚鼠胆结石。各组连续喂养8周后(各给药组拌入规定剂量的药物),观察肝脏的病理变化,从胆囊中收集胆石,吸取胆囊胆汁,测定胆汁中成分的含量。结果胆乐化瘀片预防组的成石率均显著降低,其高剂量预防组成石率降至0%。模型组动物肝脏发生明显脂肪变性,其发生率为90%;而预防组动物发生率仅为40%(低剂量组)和20%(高剂量组)。结论胆乐化瘀片通过调节胆汁酸的代谢,增加胆汁酸的含量;降低胆汁中游离胆红素的含量;以及利胆等综合作用与防止胆石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8.
胆石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中药作为一种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式,通过改变胆汁中各成分的比例,具有防石、溶石的作用。中药改变胆汁成分的作用可归纳为:(1)降低胆汁中胆固醇、游离胆红素、游离金属离子的含量,提高胆汁中胆汁酸、磷脂的含量,阻断致石性胆汁的形成。(2)抑制成核因子,促进抗成核因子作用发挥,抑制胆汁成核。(3)抗菌消炎,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利胆消石合剂对胆总管结石患者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术后胆汁成分的影响。[方法] 将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及对照组,各35例,治疗过程中两组分别脱落3例和7例,最终中药组完成治疗32例,对照组28例。对照组ERCP术后予常规对症治疗,中药组在该基础上予利胆消石合剂口服5 d。两组患者均在术后第1、3、5日于鼻胆管取胆汁检测总胆汁酸、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总胆固醇、钙离子、β-葡萄糖苷酶(β-Gase)及糖蛋白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第5日,中药组TBIL、非结合胆红素(UCB)浓度和UCB%低于对照组,在复发患者中,中药组β-Gase浓度低于对照组。[结论] 利胆消石合剂能够改善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术后胆汁的成石性。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对30例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及20例对照胆囊胆汁进行成份分析,发现胆固醇结石患者胆汁游离Ca2 浓度增高,胆汁酸构成有改变:二羟基胆汁酸所占比例增高,甘氨酸结合胆汁所占比例降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胆汁游离Ca2 浓度的主要因素是总胆汁酸及胆汁酸构成。认为:胆汁的胆汁酸构成是影响胆汁游离Ca2 浓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胆汁酸构成发生了改变。研究提示:改变胆汁的胆汁酸构成.有可能在胆道内降低胆汁游离Ca2 的浓度,从而促进胆汁中钙盐的溶解.防止胆固醇草木结晶的形成.这对于胆石症的预防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者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33例汉族和维吾尔族胆固醇结石患者和22例正常人胆汁的8种结合胆汁酸进行了测定,旨在探讨汉族、维吾尔族两民族间胆汁酸含量及构成的差异,揭示胆汁酸与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1)汉族和维吾尔族正常人胆囊胆汁总胆酸分别为112.43mg/ml和94.27mg/ml,明显高于瑞典正常人,与国内资料相同,两民族间差别不明显。(2)两民族正常人胆囊胆汁各种结合胆汁酸含量、构成比和比值间存在差别。汉族鸽脱氧胆酸(CDCA)含量明显高于维吾尔族,脱氧胆酸(DCA)含量明显低于维吾尔族。我们认为造成差别的原因可能是两民族膳食成分不同,提示维吾尔族正常人可能较汉族正常人易发生结石。(3)胆石患者胆囊胆汁总胆汁酸低于正常组,胆汁酸构成比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别,说明结石患者胆汁酸组分为均衡减少。胆汁酸含量减少,使对胆固醇的溶解能力下降,易形成结石。  相似文献   

12.
采用兔胆红素结石模型,测定在胆道梗阻与感染胆红素钙结石成石过程中,肝组织脂质含量及肝细胞膜高密度脂蛋白(HDL)受体的变化。结果发现:肝细胞膜HDL受体B_(maxd)于1周时胆道梗阻(BO)及胆道梗阻感染(BOI)组即已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分别为对照组的69.09%和49.09%(P<0.01)。6周时,BO和BOI组分别维持在1周时水平。Kd值1周时BO和BOI组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至6周时,BO和BOI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肝组织游离胆固醇各实验组均较对组照减少(P<0.01)。我们认为:在胆道梗阻与感染条件下,肝细胞膜HDL受体功能存在异常,早期主要是受体数目减少,后期存在亲和力降低。因受体功能障碍,使肝细胞摄取HDL减少,从而减少了用于胆汁酸合成的游离胆固醇量。可能最终引起胆汁酸合成减少,促进色素性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疏肝利胆冲剂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1例肝内外胆管结石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16例,对照组15例,研究组在常规补液、抗感染治疗基础上,给予疏肝利胆冲剂口服,1包/次,每日3次,疗程7d;对照组只给予常规补液、抗感染处理。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血常规、肝功能、血清胆汁生化指标、T管引流液胆汁生化指标和胆汁引流量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和血常规改变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丙氨酸转移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血清前清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两组治疗后总胆汁酸(total acid bile,TAB)、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和结合胆红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两组治疗后T管引流液胆汁TAB、TB、非结合胆红素、总胆固醇和钙离子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两组治疗后平均每日T管胆汁引流量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疏肝利胆冲剂通过促进术后肝功能早日恢复、调节致石性胆汁成分、增加胆汁分泌量,达到促进手术后残余结石的排出和防治术后结石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糖蛋白与胆道黏膜及胆红素结石成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胆道粘膜和糖蛋白在胆红素结石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及防治。方法 利用兔胆红素结石模型对胆道细菌感染诱发成石过程中胆道粘膜下腺体和我院近年收治部份临床胆红素结石病人胆道腺体进行观察。结果 实验组兔胆道粘膜下酸性腺体形成 ,粘多糖存在 ;人胆囊及胆管粘膜下腺体AB、AY阳性 ,电镜证实为粘多糖。结论 胆道粘膜理化性质的改变可导致胆汁中粘多糖含量增高 ,2组在胆石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酸甘利胆法治疗胆石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酸甘利胆中药胆石清片治疗胆石症的作用机理.[方法]利用洁霉素皮下注射诱发豚鼠胆囊结石制备胆结石的动物模型,然后采用纯中药制剂胆石清治疗.[结果]6周后显示,胆石清高、低剂量组胆汁酸含量明显高于致石对照组,而总胆红素及钙离子含量明显低于致石对照组;胆石清高剂量组成石率为27.27%,明显低于致石对照组80%(P<0.05).[结论]胆石清片对豚鼠胆结石具有一定的溶石排石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观察结石性慢性胆系炎症患者手术前后胆汁。sIgA含量变化及意义,利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术中和术后14天胆总管胆汁sIgA含量。发现胆道术后残余结石患者胆汁中sIgA虽低于术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无残余结石患者术后胆汁sIgA显著低于大前和有残余结石患者(P均<0.01)。表明胆汁sIgA含量随局部炎症发生而增高.局部炎症减轻而降低。故胆汁sIgA的测定可作为胆道术后监测胆道炎症变化及有无残余结合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胆道内环境与成石因素的研究(附23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石病的成因研究由于课题局限,常只反映某一侧面,缺乏系统分析,故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我科1992~1997年对胆道内环境的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包括①胆红素、胆固醇、胆酸与胆石病的关系;②粘蛋白和钙在胆石形成中的作用;③体液免疫与胆石病;④氧自由基改变与胆石的形成。选择肝胆管结石患者服用我院研制的中药制剂胆胰和胃冲剂(以下称中药制剂),从调整、改变胆道内环境入手,旨在为防治胆石病提供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法。亚胆汁中胆酸。胆红素、胆固醇和粘蛋白的检测1.1病例的选择36例肝胆管结石病患者,均经B超、CT等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18.
付裕  陈德兴  万东  魏成宽 《吉林医学》2008,29(15):1300-130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道术后拔T型引流管时间的选择,以减少拔管后胆汁瘘的发生率。方法:自1997年7月-2006年11月,我院腹腔镜胆总管留置T型引流管术后拔管或行胆道镜检查出现胆汁瘘8例,根据术后拔管时间及是否行胆道镜检查进行分组,统计拔管后胆汁瘘的发生率。结果:术后造影证实不需行胆道镜检查者于术后2周拔管胆汁瘘发生率2.9%,术后3周拔管无胆汁瘘发生0%;术后需行胆道镜检查者6周行胆道镜检查胆汁瘘发生率1.8%,术后7周行胆道镜检查胆汁瘘发生率0%。结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T型引流管拔管时间:T型引流管造影无残留结石至少术后3周拔除T型引流管;T型引流管造影有残留结石,术后至少7周行胆道镜检查可降低胆汁瘘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胆肠内引流术后再次手术的术式选择田明国温新元霍景山周东风刘振宇(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长期以来,胆肠内引流术被用于胆管狭窄及肝内胆石的治疗。其目的是保持胆汁引流畅通并防止结石复发。但是,由于该术式使某些正常胆道远端括约肌功能被旷置,术后可致返流性胆管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道镜联合等离子碎石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观察组67=30)和对照组0=30),比较两组术后1d、3d、5d、7d经T管检测引流量,胆总管压力、胆管流量、流量阻力,以及术后6周胆管残余结石率及结石取尽率。结果术后两组T管引流量1~5d逐渐增加,第7天开始减少,观察组患者在术后3d及7d经T管引流的胆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1d,两组患者胆管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3d开始至7d,观察组胆管压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7d观察组胆管流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的患者术后3d、5d、7d胆道流量阻力小于对照组(P〈0.05),尤其在术后3d及7d,两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周观察组胆管残余结石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结论腹腔镜下胆道镜联合等离子碎石术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