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阿胶又名傅致胶、盆覆胶、驴皮胶,为驴皮经过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主产于山东、浙江、北京、上海等地,而以山东平阴县东阿镇所产者最为著名,故名阿胶.阿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之为"圣药",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宝"[1],因其补血效果明显,放有补血"圣药"之称.阿胶味甘,性平,主归肺、肝、肾经.有滋阴补血、润燥止血、安胎的作用.阿胶的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及其水解产物明胶、多肽、多种氨基酸、金属元素及硫酸皮肤紊、生物酸等[2].傅青主在《傅青主女科》中阿胶人方7次,现将运用阿胶治疗作一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2.
阿胶又称驴皮胶、盆覆胶,为滋阴补血的良药,与人参、鹿茸一起被誉为"中药三宝".在膏方进补时,其主要原料就是阿胶. 关于服用阿胶,人们在认识上存在不少误区:有人认为它是女性用来补血的,是女人的专用品;有人认为《神农本草经》将阿胶列为可强壮的身体的"上品",并强调"久服益气轻身",所以,不论什么体质、患什么病,都可用阿胶滋...  相似文献   

3.
阿胶的历史沿革、研究现状及相关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胶(Colla Corii Asini)是马科动物驴(Equus asinasL.)的干燥皮或鲜皮经煎煮、浓缩制成的胶块[1],是我国传统名贵的中药,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宝",并有"补血圣药"之称.阿胶的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现代医学界的普遍关注.本文旨在对有关阿胶的历史沿革、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作一综述,并提出自己的思考意见.  相似文献   

4.
复方阿胶浆方源于古典医籍,为医家所推崇,其主要成分有阿胶、人参、熟地、党参、山楂.有文献报告称具有补气养血,用于气血两虚,补气摄血;用于久病难治,虚症当补血益气;用于各种血症,收敛止血的方药.明代<景岳全书>两仪膏加味阿胶又称"驴皮胶"、"盆腹胶".它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的一种名贵中药.  相似文献   

5.
大话阿胶     
袁磊 《开卷有益》2014,(9):11-11
<正>阿胶为马科动物驴皮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胶块,原产于山东东阿县,以东阿阿胶最为正宗地道,已有三千多年的应用历史,与人参、鹿茸被誉为"滋补三宝"。中国科技博物馆里汇集了华厦古国五千年的科技成果精华,东阿阿胶作为中药中两个珍品之一珍藏于此。中药始祖先贤誉其为"圣药"。阿胶味甘、性平,质润无毒,入肝、肾、肺三经,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公认为治病圣药与滋补佳品,具有滋阴补血,润燥止血的功能。善于治  相似文献   

6.
中医专家认为:中药零食并非人人皆宜.无论"中药零食"多么美味,首先是"药",然后才是"零食",既是药,就不仅不能多吃,还要学会对症吃.有适应证的人吃对症的中药零食,可以在享用美味的同时享受健康,而没有对应症状的人吃多了反而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阿胶蜜枣 "甜蜜"难消化 阿胶蜜枣的主要成分是大枣、阿胶.阿胶有补血、滋阴润燥的功用,红枣味甘性温,可以健脾生血,有助于改善面色黄白、心慌怕冷、神疲倦怠、四肢乏力等症状,适合体虚、血虚者和产妇食用. 食用注意:阿胶滋腻、难以消化吸收,脾胃不好的人要少吃,每天不要多于10颗.另外,因其含糖量大,糖尿病患者忌食.  相似文献   

7.
阿胶为妇科常用药,具有补血滋阴、养血润燥、止血之功效,临证时运用其治疗男性不育症、勃起功能障碍、血精等疾病,亦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本文归纳了中药阿胶的组成成分、功效及临床运用,通过诸多学者的研究进一步阐释了阿胶具有补血、止血、抗疲劳、促骨愈合、增强记忆力、美容养颜的作用,并说明了阿胶对免疫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肿瘤、男科疾病的影响作用,为阿胶的深入研究提供文献支持。  相似文献   

9.
阿胶,又名傅致胶、驴皮胶,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所记载,并列为上品.当今中药学界认为其有滋阴补血,安胎,治血虚,虚痨咳嗽,吐血,衄血,便血,妇女月经不调,胎漏的作用[1].  相似文献   

10.
阿胶是一种很好的补血中药,具有补血止血、滋阴润肺的功效,具有调节造血微环境和补血作用、抗疲劳耐缺氧、抑瘤、提高免疫力等药理作用,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吐血、血尿、血淋、月经不调、血枯、血痛、崩中带下、无子以及胎前产后诸疾、阴虚肺燥等症状。  相似文献   

11.
带下,一般认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带下"泛指妇产科疾病;狭义"带下"特指"沃与血相兼,带而下"为主证的妇科疾病。隋朝巢元方之前,"带下"常指广义的妇科疾病。战国初期扁鹊"带下医"之"带下"所指应非带脉之下,而是衣带之下。《金匮要略》以"带下"统称妇科病,如瘕聚、经水不利、带下无子等皆属带下。至巢元方更改仲景原文,将"属带下"改为"必带下",为狭义带下作出了定义,带下也从妇科疾病变为带下之证。宋代妇产科理论逐渐成熟,医家认识到经带疾病的重要性,医书的次序逐步调整为经、带、胎、产。  相似文献   

12.
在农耕生活文化背景下,取象比类是主要思维方式,物有其象则感应而得其用。胶作为黏合剂,自身坚凝且能固着粘物,熬制溶化后又涎滑流利,阿胶亦有此性。因其坚固胶着而能坚筋骨养肝气、养胎安胎安神,治疗五劳七伤六极及摔打导致的脏腑形体松散脆弱、气血崩散,因其固敛而治疗崩、带、吐、衄、便血及二便滑脱之证。因其涎滑流利,故又用以养窍,通利大小便,下燥胎,使胎滑易产。后世专用阿胶,尚阿井水煮黑驴皮而贵其补益之功,从养肝气、轻身益气着意于养阴,由止血变为补血,甚或于胶中加入补益之药,使其可滑可着、可通可敛的作用幽隐不显。从胶到阿胶、从牛皮到黑驴皮的转变,从固敛滑通到补益的偏倚,即是阿胶药用理论的起源与演变。  相似文献   

13.
韩延华教授认为,乳癖多与肝有关,多因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气机阻滞,乳络经脉不畅,日久成瘀,郁而化火所致。韩氏妇科治疗本病,守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的原理,以疏肝泻火、软坚散结为治疗原则,同时也重视精神情志因素对本病的影响,治疗以"百灵调肝汤"为主方。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发病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异位症为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发病机制尚未明了。中医各家也众说纷纭,但以"血瘀"达成共识。而许多研究表明内异症与在位内膜论、遗传、免疫、激素等方面有关。近年来专家们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将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发病机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仲景应用部分"血肉有情之品"如牡蛎、龙骨、文蛤、鳖甲、阿胶、猪肤、人尿、鸡子白、鸡子黄等内涵。[方法]通过梳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有上述"血肉有情之品"的部分条文,剖析仲景应用部分"血肉有情之品"的内涵。[结果]仲景应用部分"血肉有情之品"另有深意,如牡蛎、文蛤、鳖甲、阿胶、猪胆汁及人尿等多用于少阴君火热病。均宗《内经》"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之法则。如用咸寒之牡蛎、文蛤、鳖甲、人尿等清热泻火;君火引动相火,用苦寒之"猪胆汁"清泄相火;少阴热病伤及阴血,用阿胶滋阴补血,人尿补液;火热克肺金,耗伤阴津,用甘寒之猪肤、甘平之白蜜滋阴润肺,甘寒之鸡子白润肺利咽;心火(阴火)产生之源在于脾胃虚弱,用甘温之鸡子黄补脾和中。[结论]仲景应用部分"血肉有情之品"其意主要是针对心君之火所致内伤火病,李东垣之"阴火论"有助于理解其深意。  相似文献   

16.
骨髓微环境是造血干细胞生长发育的场所,在血液系统疾病中,骨髓微环境的稳态对于疾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血液病的临床治疗中,靶向药、免疫调节类药物及骨髓移植等技术不断发展,精准治疗的背后,是否有药物能配合改善骨髓微环境进而提高疗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虫类药“虫蚁搜剔”专能疗“久病入络”之疾。血液系统疾病中骨髓微环境的异常亦是“病在络”的体现。基于此,本文结合中医理论、临床及实验相关研究成果探讨虫类药“虫蚁搜剔”改善骨髓微环境的理论依据,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医各家以“瘀”为本,以祛风、散寒、清热、化痰、补肾等不同治则从瘀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显著.从瘀论治类风湿关节炎可抑制关节炎症反应,改善关节晨僵、肿胀疼痛等临床表现,同时调节患者免疫功能,延缓骨质破坏.此外,药物口服结合熏蒸、针刺、穴位敷贴、药物足浴及药膏外敷等中医传统治疗方法辨治类风湿关节炎具有显著优势.今...  相似文献   

18.
鲍严钟主任医师认为前列腺属于奇恒之府,生理特点是“有藏有泄”,病理特点是“既漏且堵”.辨证重视前列腺直肠指检,丰富了中医四诊的内容。治疗既坚持辨证施治的原则性,又根据“腑以通为用”的特性,重视“从瘀论治”.组方特点乃利湿化痰祛瘀治其标,疏肝健脾补肾治其本。  相似文献   

19.
金琦  杨必安 《中医学报》2022,37(2):254-258
《伤寒杂病论》最早提出血室的概念,但关于其具体的解剖位置,历代医家观点不一。血室之争,根源在于中医重用而轻体、体用不平衡。血室以气血汇聚之处的功能命名,从字形字义也难以揣测其形状与解剖位置。从《伤寒论》第97条、第143条以及第145条可以推测,血室可以理解为肝的别称。妇人经期,"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此又名"热入血室",期门刺之或小柴胡汤主之,邪随经水而去。重用轻体是中医独有的思维,现代中医应将明体与达用并重。中医重用的思维方式,只有落到体的实处,才能更好地发扬经典中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肝藏血,主疏泄"理论的内涵分析,结合西医学研究结果,提出:所谓"肝藏血"并非由"主疏泄"功能所派生,而应是"肝藏血"是"主疏泄"的物质载体,"主疏泄"功能的体现是"肝藏血"于气机调节、脾胃调节、生殖调节、情志调节等各方面的具体反映,"肝藏血"功能的正常和发挥又赖以"肝主疏泄"功能的正常为前提。首次尝试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信号通路途径探讨"肝藏血,主疏泄"的分子机制,并得出结论:EPO既与血液生成、调节相关,又兼具抗抑郁等作用,成为中医"肝藏血,主疏泄"的可靠依据。为探讨抑郁症、经前期综合征等情志病证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