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尤佳教授"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小病防变""病后调护"3个方面,其"未病先防"即见病知源,认清小儿常见病、多发病之根源在脾胃,窥见病之先兆,先期干预,可防病生;"小病先防"即见微知著,注重小儿外感病,晓防变之机在于脾胃,可截断病进;"病后调护"即贵在"调护脾胃"。  相似文献   

2.
白娟  禄保平 《中医学报》2016,(6):818-821
情志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瑰宝之一,以其指导临床,与"治未病"紧密结合,在"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和"病愈防复"各个阶段都能体现出其效力,能够指导治未病理论更好地为健康服务。中医学"治未病"理论以人类身心健康为目标,对个体健康状态全面系统管理,它要求人们在健康和疾病的不同阶段和层次上预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和复发,全方位、全过程维护人的心身健康。概言之,"治未病"就是追求机体趋向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这种健康状态不止是机体方面,也包括心理方面。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对于心、脑、肾等重要器官造成严重损害,且该病有蔓延的趋势。中医"治未病"理论是高血压病分阶段防治的重要理论指导,具体包括"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四个方面的内容。中医外治法包括针灸疗法、耳针与耳穴压豆疗法、敷贴疗法、推拿按摩疗法等多种形式,对于高血压病的防治具有"简、便、效、廉"的特点。在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将中医外治法应用于高血压病防治的各个阶段,对于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减少并发症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治未病"理论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其主要思想内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3个层次,运用"治未病"理论进行疾病的全过程管理有着重要意义与价值。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期女性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及病理机制尚未明确。基于中医学"治未病"理论,结合内异症的发病特点及病机转化规律,研究内异症的防治方法,旨在为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提供治疗思路与选择。  相似文献   

5.
<正>刮痧疗法是一种常见的中医传统疗法,近年来越来越为人们所推崇,被作为中医治未病常见适宜技术之一。本文从"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4个方面,分别对刮痧在临床中的应用做一汇总,为其他中医适宜技术在治未病中的应用提供思路。1未病要先防,刮痧测健康1.1刮痧测健康《灵枢·本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说明脏腑与体表是内外相应的,观察外部的表现,可以测知内脏的变化,从而了解疾病发生的部位、性质,认  相似文献   

6.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溯治未病思想的历史渊源,并结合实际情况,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等角度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中的作用,为临床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慢性乙型肝炎等慢性肝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从任督二脉经穴论治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方法]通过搜集阅读各种文献资料,深究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理论渊源,分析其病机关键,充分考虑患者依从性问题,以期选用最为简便有效、安全无痛的疗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并附一则验案佐证。[结果]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关键病机为阳气不振,主要涉及肝、脾、肾。督脉之大椎穴与命门穴、任脉之神阙穴与关元穴功擅"诸虚百损""五劳七伤",对这些穴位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使阳气振奋,经络通畅,阴阳平衡,促进肝脾肾虚损的恢复,则慢性疲劳综合征之"形劳"与"神劳"自除。所举验案,充分佐证了这一观点。[结论]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从任督二脉经穴论治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新思路具有可行性,在临床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类单股正链RNA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具有传染力强、潜伏期长和涉及范围广的特点,在中医理论中可归于疫病范畴,性质为"温热浊毒"。"血液运行不利,津液代谢失常"的病机贯穿疾病全程,与该疾病的发生、进展及转归关系密切。从"血瘀水停"角度,探讨"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的全周期干预过程中的运用,力求血脉通而邪无所附,水液行而痰无所凝,宣畅被郁之正气,对本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慢性肾脏病(CKD)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内经》中"治未病"的实质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概而言之,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即未病之时,固护正气,预防疾病的发生;已病之时,防止疾病传变;病情缓解之时,预防复发。分别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几个方面来论述《内经》中"治未病"理论在慢性肾脏病防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中医"治未病"思想对肿瘤患者康复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收集、整理、筛选、分析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经验,以进一步了解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肿瘤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地位。结果:随着各个朝代医家的总结及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形成了"未病先防""已病防传""瘥后防复"的理念,对肿瘤患者康复治疗越来越起着指导作用。结论:中医"治未病"思想应贯穿于肿瘤患者治疗始末,在缓解患者心理压力,防治放化疗不良反应,促进手术后恢复,防治肿瘤的转移复发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生理和心理上更好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1.
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虽临床症状不明显,但患者体内仍存在气滞、痰阻、血瘀和肺脾气虚四大病理因素,处于"已病未病"状态。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进行干预治疗,未病先防,已病防变:防虚邪贼风、防气郁化火、防痰郁于肺、防久病入络。可有效预防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发作,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道家思想对《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道家强调防患于先,调和阴阳,养性节欲,形神共养,并且提出"母""子"概念,认为可由母知子、由子知母.《内经》受此启发,提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阴平阳秘、保守精气等理念,形成中医独特的"治未病"理论体系.文章试论述道家思想对《内经》"治未病"理论的影响,为中医"治未病"建立道家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预防为主,中医"治未病"理论最早见于<皇帝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阐述得更为翔实、具体.他十分重视治未病医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将其主要体现于<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一书中,所涉及的范围有未病先防、未雨绸缪;有病早治、防微杜渐;已病防传、举一反三;病盛防危、亡羊补牢;新愈防复、饮水思源五个方面.目前临床中所说的未病具有三重含义:其一是无病,身体健康,此时的"治未病"为预防以养生;其二是各种潜在的病情和病机,病而未发,此时"治未病"为有病而早治;其三是指疾病发展还未到危重阶段,此时"治未病"为从轻防重已病防危.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治未病"其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不断完善。所谓"未病"有3层含义:未患病的健康状态、邪伏而未发病的状态、疾病进程中邪气将要累及的状态。总结起来,"未病"主要包括疾病未生、疾病未发、疾病未传、疾病未复4个方面,相应的临床防治原则依次为未病先防、将病防发、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治未病"思想已深入人心,医者患者都在寻求"治未病"的方法。本文从疾病诊疗的治其未发、欲病先防、既病防变、已愈防复四个方面浅谈小儿推拿在"治未病"的应用,为现代儿科"治未病"方面提供一种纯天然的诊疗方式。  相似文献   

16.
对岭南名老中医医案及医案评析文献进行了研究,认为"治未病"重在脾胃是岭南名医的重要学术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未病先防,顾护脾胃;既病防变,补养脾胃;病瘥防复,调养脾胃。  相似文献   

17.
中医"治未病"思想贯穿于现代预防医学三级预防的三个环节,从"治未病"入手来阐述HIV/AIDS的三级预防,在"未病先防"、"已病防传"、"既病防变"三个方面对HIV/AIDS的防治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灸法治未病的地位也日益突显,由于灸法的有效性、安全性、操作方便性及易被患者接受等诸多优点,使其不仅在临床上得到了广大患者及医务工作者的认可,也使其更具独特的研究价值。中医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3个方面。笔者以"灸  相似文献   

19.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为儿童常见疾病之一,严重危害患儿及家长健康及生存质量。急性发作缓解后,其缓解期的诊疗往往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造成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复发或再发。"治未病"是一种预防思想,就是将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改善机体亚健康状态,是一种防变思想的体现。"治未病"的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思想尤其适用于小儿支气管哮喘各个阶段的防治。  相似文献   

20.
根据慢性疲劳综合征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肝郁脾虚,运用调肝健脾汤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立意深远,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