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死亡、自杀的态度及死亡教育的需求,为学校死亡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基础,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积极的生命观。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应用死亡态度和自杀态度问卷调查广东省4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对研究因素进行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80.8%的大学生认为死亡是生命的必然结局,但面对死亡时仍有54.6%的人会产生悲伤、恐惧等消极态度,说明大学生对生命的本质及意义的认识不够深刻;81.8%的大学生愿意接受死亡教育,说明大学生有死亡教育需求,但仅有20.8%的人接受过死亡教育,反映高校死亡教育缺失,从大学生自杀态度总体情况看,大学生对自杀持中立或矛盾的态度。结论:在高校开展死亡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死亡的认识和思考,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康积极的生命观,降低大学生的自杀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贫困大学生自杀态度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探讨主观幸福感在自杀态度形成中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分层的方法,对5所高校的1 1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自杀态度与生命意义感的调查,分别采用自杀态度问卷(QSA)、生命意义感问卷(MLQ)、生活目的量表(PIL)和幸福感指数量表(IWB)为检测工具,分析贫困大学生自杀态度及其相关因素。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主观幸福感在生命意义感对自杀态度影响中的中介作用。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1 038份,有效率94.4%;其中贫困生316名,非贫困生722名。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对自杀者的态度和生活感受得分均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P<0.05)。贫困大学生中,女生对自杀者家属态度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05);但男生寻求意义感、生活目标和自主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5)。贫困大学生自杀态度与生命意义感和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P<0.05,P<0.01)。主观幸福感在生命意义感对自杀态度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 结论 生命意义感和主观幸福感是影响贫困大学生自杀态度的重要因素,高校应开展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大学生自杀态度的现状,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生命意义感、生活目的在大学生自杀态度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自杀态度问卷、生活目的量表、生命意义感问卷对1050名大学生进行测评,并对变量间的关系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
果大学生对自杀总体持否定和排斥态度。男生比女生更能客观理性地看待自杀行为,农村生源大学生比城镇生源学生对安乐
死更持排斥态度。大学生自杀态度四个维度与生活目的、生命意义感总分及各因子分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结构模型拟
合指数良好(χ2/df=1.924,GFI=0.936,AGFI=0.915,NFI=0.937,CFI=0.940,RMSEA=0.045)。生命意义感和生活目的对大学生自
杀态度具有直接预测作用,多因素影响假设得到结构方程模型的有力支持。结论生活目的和生命意义感对大学生自杀态度产
生重要影响,应开展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对大学生自杀态度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自杀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自杀已占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中的首位。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一直是个盲区。而大学生对生命本体是怎样认识的,他们的生命价值观如何,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首先应掌握的信息。我们在对河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认知态度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大学生生命教育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策略。方法:运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采用自编问卷对温州市3所高校的6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温州市大学生知识、态度与行为的平均得分(x±s)分别为11.58±4.75、8.83±2.00、5.09±1.07;性别、户籍所在地对大学生的生命观有影响(P<0.05);学生是否为医学生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知识、态度有影响(P<0.05);学校、年级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知识、态度、行为存在影响(P<0.05)。结论:温州市大学生对于生命教育KAP总体上处于一般水平,高校需引导大学生拥有健康积极的生命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和谐与自杀态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生命意义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生命态度剖面图量表(LAP)和自杀态度问卷(QSA)对温州市3所高校660名学生进行测评。结果:高校学生对自杀行为、自杀者、自杀者家属和安乐死总体上持宽容理解态度;自我和谐能够有效预测自杀态度;生命意义在自我和谐与自杀态度之间具中介作用。结论:自我和谐能够影响自杀态度,自我和谐能够通过生命意义间接影响自杀态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中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中职护生)的生命意义感和死亡态度现状及其相关性,并分析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因素,为中职院校开展死亡教育课程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汉化版生命意义感量表、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修订版)对四川省某中职院校1 516名中职护生进行调查。结果中职护生生命意义感总分为(40.46±7.27)分,其中寻找生命意义感条目均分(4.60±1.03)分,存在生命意义条目均分(4.41±0.89)分;不同年级、家庭所在地、自觉身心健康状态及自杀念头护生的生命意义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死亡态度各维度得分中自然接受维度得分最高,为(3.37±0.59)分,其次是死亡逃避维度(3.27±0.64)分、趋近接受维度(3.25±0.53)分、逃离接受维度(3.22±0.64)分、死亡恐惧维度(2.91±0.56)分。生命意义感中存在生命意义感维度与死亡态度中的死亡恐惧、死亡逃避、自然接受、趋近接受、逃离接受5个维度均呈负相关关系(P < 0.01),而寻找生命意义感维度与死亡态度中的死亡逃避、趋近接受、逃离接受3个维度均呈正相关关系(P < 0.05~P < 0.01)。结论中职护生的生命意义感处于中等水平,死亡态度以自然接受为主,但仍需正向引导护生,树立积极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8.
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对某高校1 01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只有22.9%的大学生有明确的生命意义?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检出率为6.0%?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与自杀意念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生命价值?生活态度及生活自主三个维度对自杀意念具有预测作用,其中,生命价值维度对自杀意念最具预测力?因此,可利用生命意义感预测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提早进行自杀预防?  相似文献   

9.
郑节霞  戴哲茹  袁野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21,51(7):600-602,封三
目的:探讨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在大学生生命态度与自杀意念之间的多重中介作用。方法:使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生命态度量表、大学生人格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2 572名大学生进行测评并分析结果。结果:相关分析发现,生命态度、心理健康、社会支持、自杀意念两两之间均呈显著相关;中介效应分析发现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在大学生生命态度与自杀意念之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结论:生命态度一方面通过心理健康对自杀意念起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学生生命意义与死亡态度的关系。方法:利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死亡态度描绘量表对杭州市某大学929名大学生施测,对调查结果进行典则相关分析。结果:大学生整体生命意义感偏低,死亡态度中自然接受较高。有2对典则变量的相关系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0.467、0.352(P<0.001),二者累计贡献率为95.40%。生命意义感中的4个纬度与死亡态度中的逃离接受呈负向关系,与自然接受呈正向关系;生命意义中的生活目标与死亡态度中的死亡恐惧、死亡逃避呈负向关系。结论:大学生生命意义与死亡态度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导致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情感受挫、就业压力、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紧张、精神和躯体疾患、内心冲突.提出预防大学生自杀的策略:重视对学生的挫折教育、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大对学生生命伦理观教育的力度、建立大学生自杀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12.
梅思佳  陈庆健 《医学与社会》2013,26(3):72-73,79
目的:探索医学院校开展体验式生命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了解体验式生命教育对大学生自杀态度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浙江省某医学院校600名大学生分为实验组(300名)与对照组(300名),实验组实施体验式生命教育,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形式的干预,以《自杀态度问卷(QSA)》为评估工具对2组被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实验组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F1)改变显著,对自杀者的态度(F2)和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F3)改变极其显著。结论:体验式生命教育的亲历性、情境性、缄默性与反思性等特点能触动大学生主体的生命情感、激发其生命体验;体验式生命教育强调个体差异,注重个体互动,在互动中引发交流、思考与总结,从而有效的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耐受力,并对大学生主体自杀态度的改变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护理本科新生生命态度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护理专业新生的生命态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式抽取某医科大学护理本科2007级新生183人实施问卷调查,问卷包括生命态度量表及自编的14个条目影响因素问卷.结果:护理本科新生的生命态度总均分为388.9士46.43,总均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台湾大学生常模,"家庭中坦然讨论死亡"的学生的总分及因子分均高于"从未谈论过死亡"及"尽量避免谈论死亡"的学生(P相似文献   

14.
针对发生在高校学生社区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从伦理学角度分析高校学生社区自杀事件的起因,根据生命伦理学的学科特点与高校学生社区的属性,从生命伦理学的视角提出预防与干预高校学生社区自杀的措施:营造温馨和谐的社区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根据学生特点,结合生命伦理的内容开展生命价值教育;开展理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生命观;以伦理道德教育为突破口,帮助学生实现个体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5.
鉴于频繁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应该对大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为生命观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从传统文化角度进行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可行性途径有:①通过《大学语文》的教学进行生命观教育;②利用研习国学经典重塑健康充实的校园文化;③适当增加传统武术在大学体育课中的比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震后灾区大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方法 采用生命价值观问卷(LVS)、自杀态度问卷(QSA)对灾区16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①生命价值观各维度上,男生生存价值和精神价值[分别为(1.85±0.57)分,(1.73±0.55)分]高于女生[分别为(1.66±0.43)分,(1.54±0.40)分],男生[(2.59±0.46)分]工具价值低于女生[(2.76±0.51)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超越价值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F=3.710,P<0.05).自杀态度各维度上,男生[(3.01±0.51)分]在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上得分低于女生[(3.28±0.51)分],差异具有显著性(t=3.110,P<0.05),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在性别[男女分别为(2.67±0.37)分,(2.50±0.37)分]、地区[城乡分别为(2.48±0.36)分,(2.61±0.38)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安乐死的态度在性别[男女分别为(2.61±0.71)分,(2.86±0.73)分]、年级(F=3.357,P<0.05)、专业[文理科分别为(2.94±0.65)分,(2.64±0.76)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②回归分析发现社会价值取向对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有显著回归效应,个人价值和工具价值取向对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有显著回归效应,生命价值观总分对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和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有显著回归效应.结论 生命价值观可以预测灾区大学生的自杀态度,心理工作者要加强灾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提高其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中国大学生自杀死亡接触流行现况及其与自杀风险的关系,检验自杀死亡接触史在生活事件与自杀风险之间
的调节效应。方法采用自杀行为问卷-修订版(SBQ-R)、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自编自杀死亡接触及基本情况问卷对
全国6 个地区的8202 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中国大学生近亲自杀死亡史和熟人自杀死亡史的发生率分别为
3.9%和11.8%;②有近亲自杀死亡史大学生的SBQ-R总分显著高于无近亲自杀死亡史大学生的得分(5.51±2.44 vs 4.68±2.11,
P<0.01);有熟人自杀死亡史大学生的SBQ-R总分显著高于无熟人自杀死亡史大学生的得分(5.23±2.48 vs 4.64±2.07,P<0.01);
具有自杀死亡接触史的大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行为率显著高于无相应经历者(P<0.05);③生活事件及其各因
子与自杀风险呈显著正相关(0.11≤r≤0.26,P<0.01);④近亲自杀死亡史×熟人自杀死亡史交互项、生活事件×近亲自杀死亡史
交互项对自杀风险的作用不显著(P>0.05),生活事件×熟人自杀死亡史交互项对自杀风险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高生活事件水平且具有熟人自杀死亡史者自杀风险相对最高。结论中国大学生的自杀死亡接触史、生活事件与自杀风
险关系密切,有近亲自杀死亡史、熟人自杀史、生活事件水平越高,自杀风险越大;熟人自杀死亡史在生活事件与自杀风险的关
系中存在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8.
吕臻  艾明  况利  陈建梅  牛雅娟  费立鹏 《重庆医学》2014,(26):3474-3477
目的:了解重庆市大学生中自杀未遂者对自杀的态度以及社会支持状况。方法采用《自杀态度与心理健康状况问卷》,在重庆市随机抽取的11所大学中调查9808名大学生,比较有自杀未遂行为和无自杀行为的大学生在自杀态度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差异。结果调查显示重庆市大学生自杀未遂的报告率为1.7%。有自杀未遂行为的大学生比无自杀行为的大学生更加肯定自杀的不可预防性、自杀的不可自我控制性、对自杀抱有正性的态度,并认为自杀能改变他人行为。而相对比有自杀未遂行为的大学生而言,无自杀行为的大学生更多的是歧视自杀行为、对自杀行为是负性态度、不认为自杀能改变他人行为及承认自杀的社会重要性。有自杀未遂行为的大学生社会支持量表总分、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及对支持的利用度均比无自杀行为的大学生的评分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自杀未遂行为的大学生,其自杀态度中,自杀的不可预防性、自杀的不可自我控制性、对自杀的正性态度与社会支持总分及社会支持中各维度的分值均呈显著负相关,自杀的社会重要性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的分值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有自杀未遂行为的大学生对自杀更倾向于肯定态度,这部分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较差,提醒高校教育者和社会相关部门应加强自杀相关知识的教育,完善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对有自杀风险的高危学生进行早期干预,以防止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中国大学生自杀死亡接触流行现况及其与自杀风险的关系,检验自杀死亡接触史在生活事件与自杀风险之间的调节效应。方法采用自杀行为问卷-修订版(SBQ-R)、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自编自杀死亡接触及基本情况问卷对全国6个地区的820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⑤中国大学生近亲自杀死亡史和熟人自杀死亡史的发生率分别为3.9%和11.8%;⑤有近亲自杀死亡史大学生的SBQ-R总分显著高于无近亲自杀死亡史大学生的得分(5.51±2.44 vs 4.68±2.11,P<0.01);有熟人自杀死亡史大学生的SBQ-R总分显著高于无熟人自杀死亡史大学生的得分(5.23±2.48 vs 4.64±2.07,P<0.01);具有自杀死亡接触史的大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行为率显著高于无相应经历者(P<0.05);⑤生活事件及其各因子与自杀风险呈显著正相关(0.11≤r≤0.26,P<0.01);⑤近亲自杀死亡史×熟人自杀死亡史交互项、生活事件×近亲自杀死亡史交互项对自杀风险的作用不显著(P>0.05),生活事件×熟人自杀死亡史交互项对自杀风险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生活事件水平且具有熟人自杀死亡史者自杀风险相对最高。结论中国大学生的自杀死亡接触史、生活事件与自杀风险关系密切,有近亲自杀死亡史、熟人自杀史、生活事件水平越高,自杀风险越大;熟人自杀死亡史在生活事件与自杀风险的关系中存在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20.
生命图景与意象以感性体验的方式反映学生的生命态度;生命座右铭则以相对理性的方式表达学生的生命观。对学生生命意象和座右铭进行解读是理解学生的生命观,开展生命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调查显示,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善待生命是医学生生命观的主流思想,树立与医学职业责任相契合的生命座右铭,有助于医学专业精神的弘扬和医学人道主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