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主动脉夹层的CT诊断及价值。方法:1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全部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行CT血管成像处理,仔细观察其CT特征。结果:15例主动脉夹层按DaBaKey分型,其中I型7例,Ⅲ型8例。CT表现有如r特点:(1)病变主动脉增宽;(2)主动脉腔内有稍弯曲的低密度线状内膜片影;(3)撕裂的内膜片将主动脉分为真/假两腔,其内CT值相同或不相同;(4)多数假腔大,真腔小。结论:增强CT可快捷精确地明确主动脉夹层的诊断,CT血管成像可清晰直观地显不士动脉夹层的形态与范围,CT检查对确定本病的治疗方案及疗效观察有十分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及优势.方法 主动脉夹层患者18例全部行16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并行二维三维图像重组.结果 ①按DeBakey分型,Ⅰ型5例,Ⅱ型1例,Ⅲ型12例;②18例均可较好的显示破口、内膜瓣、夹层累及范围和主动脉各分支情况;③2例支架术后复查,显示支架膨胀良好,假腔内血栓形成.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迅速准确诊断主动脉夹层,为临床治疗提供病变详细信息.  相似文献   

3.
64排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等多种后处理技术,并结合原始横断面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32例患者中:Ⅰ型8例(25%),Ⅱ型6例(18.8%),Ⅲ型18例(56.2%).32例AD患者都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不同密度的真假腔以及分隔真假腔的内膜瓣.结合后处理重建图像,所有病例均显示真假腔之间各种形态的低密度内膜片及内膜破口的位置,纵行向下的真腔夹层延伸范围.结论 64排螺旋CT是一种安全、快捷、无创、有效的检查方法,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分型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术前、术后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怀疑为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 T血管扫描,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对扫描的图像进行容积重组(VR),多排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等技术进行后处理,重建与分析血管图像,辅助诊断是否为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结果 本组20例均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所有图像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以及真腔、假腔、内膜片、内膜破裂口等,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部位和范围得到真实直观的显示.根据Debakey分型:Ⅰ型3例,Ⅱ型2例,Ⅲ型15例.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成像分辨率高、诊断检出率高,通过结合三维后处理技术,可清晰地显示夹层动脉瘤的部位和范围,以及破裂口的所在位置,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阳永康  夏欣  龙廉国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6):95-96,F0003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CTA扫描,采用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6排螺旋CT能准确显示夹层动脉瘤的真假腔、内膜片及破裂口位置、夹层的范围、主动脉及分支的受累情况。结论16排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显著诊断价值,能快速、准确、无创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可作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主动脉夹层(A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CT表现,所有病例行平扫和增强扫描,并利用多平面重组法(MPR)、曲面重组法(C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容积成像法(VRT)进行血管成像。结果:21例患者均可观察到真假腔形态、大小、剥脱的内膜片、破口位置和主动脉壁钙化,观察主动脉弓及分支血管受累情况。结论:64排螺旋CT能准确、全面诊断主动脉夹层,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更多的信息,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其三维重建在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价值。方法使用16层螺旋CT对50例主动脉夹层(AD)患者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利用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MPR、MIP、SSD、VR重建。按DeBakey分型,本组病例中,I型20例,II型4例,III型26例,50例均能明确显示真假腔及内膜片。结果按DeBakey分型,本组病例中,I型20例,II型4例,III型26例,50例均能明确显示真假腔及内膜片。结论 MSCT可以明确主动脉夹层分型;详细评估主动脉及重要分支血管情况,器官受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详细影像学依据,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主动脉夹层的64排螺旋CT特征及诊断价值进行研究及判定.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30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均予以超声心电图、64排螺旋CT平扫及64排螺旋CT主动脉造影诊断,并对3种的诊断的准确率.结果:64排螺旋CT主动脉造影诊断准确率为100.00%,64排螺旋CT平扫准确率为73.33%,超声心电图准确率为23.33%,3组诊断准确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DebakeyI型的16例,DebakeyⅡ型4例,DebakeyⅢ型10例,真假腔30例,内膜片29例,内膜破口29例.结论:64排螺旋CT主动脉造影诊断主动脉夹层的准确率高,且可快速、清晰的将血管腔及血管分支受累情况及邻近组织清晰呈现,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9.
陈建国 《中外医疗》2014,(21):191-192
目的:研究分析主主动脉夹层的CT诊断以及价值。方法4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全部进行螺旋CT平扫以及增强扫描并行CT血管成像处理,认真观察其CT的特征。结果40例主动脉夹层按照DaBaKey教授提出的分型,I型有12例病患,占到样本数量的30%,II型有16例病患,占到样本数量的40%,III型有12例病患,占到样本数量的30%。增强扫描并行CT血管成像处理方法准确率为95.0%相比单纯运用螺旋CT平扫的准确率75.0%,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增强CT有利于快捷精确地明确主动脉夹层的诊断;CT血管成像可以清晰直观地显示主动夹层的形态和范围;CT检查对确定该病的治疗方案以及疗效观察有十分重要的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CT平扫与CT血管造影(CTA)对主动脉夹层(AD)的诊断价值。方法我院2008年2月至2013年6月共收治主动脉夹层患者26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然后行CTA检查,并进行比较。结果 20例为典型主动脉夹层,6例为不典型主动脉夹层。按Stanford分型,A型10例,B型16例。20例典型病例中19例CT平扫可见撕裂内膜片,1例只可见主动脉增宽,增强后可见内膜片分隔真假腔内均有造影剂进入。结论主动脉夹层需要增强扫描,但在受各种条件限制、患者不能及时进行检查时,CT平扫可以提示主动脉夹层的存在,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6例已确定或疑似患者行团注、快速容积扫描,将扫描获得数据输入工作站行多种技术图像重建。结果检出46例主动脉夹层,均可确定诊断及分型、破裂口定位,并能准确测量术前所需数据,55例主动脉瘤,5例正常主动脉。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能直观地显示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的特异性征像,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安全、快速、无创、准确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2.
孙蓓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5):79-80,82
目的探讨对主动脉夹层患者应用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进行影像学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0年1~12月我院收治的24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16排螺旋CT胸腹联合平扫以及增强扫描,使用MIP(大密度投影)、MPR(多平面重组)、SSD(表面遮盖显示)和VR(容积再现)等方法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24例患者通过16排螺旋CT扫描后显示出9例为Ⅰ型,6例为Ⅱ型,9例为Ⅲ型,MPR和VR都能够显示出患者的真假腔以及假腔内有大小不等的腹壁血栓。结论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的优势在于扫描速度快、无创、空间分辨率提高和时间分辨率的提高,可以在患者一次闭气的情况下完成整个扫描过程。所得成像清晰,为临床诊断提供了详尽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排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壁间血肿(AIH)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4排MSCT诊断、并经临床/或DSA证实的13例AIH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AIH64排MSCT表现特点。结果 13例AIH中,64排MSCT轴面平扫4例主动脉壁呈新月型增厚,9例环形增厚,其中7例增厚动脉壁密度不均,可见内膜钙化并钙化片内移;CT增强所有病例动脉管腔直径变小,均未发现内膜撕裂破口,增厚主动脉壁不强化。结合三维重建后表现,本组病例按Stanford法分型,B型12例,A型1例。9例合并胸腔积液、2例合并心包积液。结论 64排MSCT平扫和增强可以反映AIH的特点,并能准确区分主动脉夹层与AIH,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例临床怀疑主动脉疾病的患者进行平扫,再用追踪触发技术,进行增强扫描和图像重建.结果 主动脉夹层13例,主动脉瘤7例,均能显示主动脉夹层范围及主动脉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 16排螺旋CT在主动脉疾病的诊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临床上对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进行影像诊断,探讨该诊断方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4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并经过手术确诊的主动脉夹层患者50例,对患者所采用的16排螺旋CT胸腹联合平扫及增强扫描,并采用曲面重建、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以及多平面重组技术(图像采用标准函数重建方法进行分析,重建层厚1.25mm,间隔1.2mm)进行重建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有效的显示主动脉夹层的具体位置及覆盖范围,及真假腔、附壁血栓、破口部位、内膜片的具体形态、夹层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以及病灶的立体图形。结论: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率高,且操作相对简单,患者无痛苦,快速、准确,为该病的治疗提供充足的时间保证,适合在临床上普及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64排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以及三维重建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64排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能够清楚直观地显示主动脉夹层大小,破口位置、内膜移位、主动脉壁钙化、真假腔形态、主要分支血管受累情况,并有助于做出准确分型。结论:运用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以及多种后处理技术,能对主动脉夹层进行准确诊断、分型,以及明确分支血管受累情况;上述技术在治疗方案选择、术前、术后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赵秀勤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4):1668+1680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2年1月12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并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lightspeedTM16层及BrightspeedTM8层CT机进行扫描,再将得到的数据传输进工作站,在工作站采用曲面重建、多层面重建、表面阴影重建等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采用三维重建。结果:在12例观察者中,有5例为DeBakeyⅠ型,3例为DeBakeyⅡ型,剩下的4例为DeBakeyⅢ型。有2例合并马方综合征的三维重建图像中有特征表现,1例主动脉重要分支受累。所有病例均能清楚显示出主动脉的全程和分支,真假腔内膜病变以及夹层动脉瘤位置和范围、管壁钙化情况,附壁血栓与病变的空间位置关系亦可以满意显示。仿真内镜能表现出内膜片和血管的关系及夹层动脉瘤内膜破口情况。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以准确、迅速地诊断出夹层动脉瘤和其分型,协助临床制定相应治疗方案,为手术提供精准的解剖信息,对于评价血管的畅通性及明确有无血管内膜增生及有无支架变形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应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其三维重建在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主动脉增强扫描、扫描范围应包括颈部至髂动脉分叉水平,对所有扫描图像行冠、矢状面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阴影成像(SSD),使得破口最好的重建方式显示。结果:18例患者行主动脉CT成像检查,均确诊主动脉夹层,Ⅰ型夹层动脉瘤10例;Ⅱ型夹层动脉瘤2例;Ⅲ夹层动脉瘤6例;主动脉壁内血肿5例。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时诊断夹层动脉瘤准确、快捷、有效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优势。方法:对2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行MSCTA检查,采用容积重建、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等方法进行三维重建。结果:DeBakeyⅠ型8例(34.8%),Ⅱ型3例(13.0%),Ⅲ型12例(52.2%),壁内血肿3例。主动脉重要分支受累5例(21.7%),均在三维重建中有特征表现。横轴位图像上可观察到真假腔形态、大小、剥脱的内膜片、破口位置及内膜和主动脉壁钙化,MPR重建图像能观察主动脉弓受累情况,确定内膜剥离范围,显示内膜与各分支血管之间的关系。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三维重建能直观、立体显示真、假腔的形态、大小、破口位置及其与大分支血管的关系,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疗的主动脉夹层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使用SIEMENS公司SOMATOM DEFINITION DSCT扫描仪行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 20例AD(主动脉夹层患者)按DeBakey分类法分为DeBakeyⅠ型2例、Ⅱ型2例、Ⅲ型16例。按照Stanford分型法为A型6例、B型14例。"双腔主动脉"即真腔和假腔是AD诊断的主要和直接征象:双源CTA对AD真假腔及内膜瓣的显示率达100%。4例患者假腔内还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栓,表现为假腔内的充盈缺损。结论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为诊断主动脉夹层提供了更有利的指导依据,操作简单且具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