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前后的眼前节结构变化. 方法:对50例78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实施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前及术后1个月进行UBM检查,观察眼前节结构的变化,同时监测手术前后的眼压和术后疗效. 结果:UBM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手术后中央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500(AOD500)、小梁虹膜夹角、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巩膜睫状体夹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虹膜厚度(IT)、虹膜悬韧带距离(IZD)、虹膜晶状体夹角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脱离药物治疗后,手术后眼压稳定在正常范围(10~21mmHg),视力均好于手术前. 结论:单纯性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使房角尚未完全粘连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房角开放、前房加深,有效控制眼压.利用UBM检查可快速、有效、准确地观察眼前节结构,有助于早期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结果来指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前手术方法的选择,观察患者术后房角及其相关结构的改变.方法对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0例(30只眼)行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及术后1个月用UBM测量前房深度(ACD)、小梁虹膜角(TIA)、房角开放距离500(AOD500)、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和虹膜厚度1(ID1),同时记录眼压的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术后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ACD、TIA、AOD500和TCPD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ID1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可明显加深前房,增宽房角,重新开放小梁网,这有助于更好地控制眼压,减少术后浅前房等并发症的发生.远期效果有待于更多的病例积累、更长时间的术后观察.  相似文献   

3.
叶宇峰  张惠成  王雅娜  项燕  董映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7):726-727,F0002
目的观察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合并有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房角结构的变化。方法观察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监测33眼合并有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单纯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前后中央前房深度(ACD)、前房角开距离(AOD500)、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虹膜根部厚度(ID1)等指标的变化。结果30例(33眼)术后视力提高,眼压下降。UBM检查示手术后ACD、AOD500、TCPD增加(P〈0.05),且术后AOD500值与术后TCPD值呈正相关(r=0.575,P=0.006),而与术后ACD无相关性(r=0.299,P=0.188)。而ID1手术前后未见明显变化。结论单独采用透明角膜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能使合并有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前房加深,睫状体位置后移,房角开放度增加。且术后房角开放度与小梁睫状体距离相关,与中央前房深度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前节形态特点。方法选取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6例(40眼,病例组)。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6例(16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0例(24眼);同期另择正常对照者24例(对照组,40眼),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行眼部UBM及A超检查,记录各相关数据,并作组间比较。结果UBM检查结果示,两组间除睫状体厚度Ⅱ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检查指标(前房深度、500μm处小梁虹膜开放距离、小梁睫状体距离、巩膜睫状突夹角、睫状体厚度Ⅰ、睫状体面积Ⅰ、睫状体面积Ⅱ)存在明显差异(P〈0.05或001)。A超检查结果示,病例组患者前房深度及眼轴长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晶状体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睫状体形态具有前部横截面积大、睫状突位置前移、睫状体厚度薄的特点,表明睫状体前部体积增大可能是导致睫状突位置异常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窄角眼房角结构的解剖形态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方法:选取门诊窄房角患者21例(32只眼);宽角30眼作为对照,分别采用A超测厚仪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对研究对象及正常对照组分别进行观察并运用专用软件给与测量。结果:与宽角眼相比,窄角眼具有浅前房、晶体厚度增加、眼轴缩短、相对晶体位置前移、睫状体变薄、小梁虹膜角变窄,房角开放距离变小、虹膜厚度缩小、虹膜晶体接触距离增大等解剖特点;晶体厚度和前房深度与睫状体厚度测量位置1与位置2有明显相关性。结论:窄角眼具有前房浅、晶体厚,晶状体相对位置偏前、眼轴变短、睫状体位置前移、小梁虹膜角变窄、房角开放距离变小、虹膜厚度缩小、虹膜晶体接触距离增大等解剖特点;窄角眼中睫状体变薄是晶体前移,厚度增加,前房变浅的重要相关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14例16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在眼压控制或未能满意控制后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随访3~6个月,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手术前后前房深度和前房角形态结构变化,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和眼压的变化。结果 14例16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前房角较术前均有明显开放、加宽,眼压稳定。中央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500(AOD500)和小梁虹膜夹角(TIA)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可靠,可避免传统小梁切除术引起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闭角型青光眼手术前后前房角超声生物显微镜下的变化。方法选取山西省眼科医院于2015年1—11月收治的28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虹膜周边切除手术治疗,术前、术后给予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与检查。观察并比较患者手术前后小梁虹膜夹角、房角开放的距离以及眼压。结果患者术后小梁虹膜夹角、房角开放的距离以及眼压均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虹膜周边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可显著提高其临床效果,且该手术切口较小,安全性较高,建议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各种类型原发性青光眼的睫状体脱离发生情况,探讨睫状体脱离发生的机制,寻找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方法,评价超声生物显微镜在其诊断及预防术后浅前房发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5月~2009年12月收住入院的162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术前常规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其中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82例,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5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35例。根据是否有睫状体脱离,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眼分为睫状体脱离组(A组)和无睫状体脱离组(B组),B组眼压控制正常后手术,A组术前予以降眼压、使用或不使用激素治疗后手术,观察两组前房深度、眼压及术后浅前房情况。结果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中未见睫状体脱离,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中仅急性发作期眼检出睫状体脱离,发生率为12.2%,余各期均未检出睫状体脱离。睫状体脱离激素治疗有效,治疗后恢复时间和脱离的高度相关。A组和B组术后浅前房均见于小梁切除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2)。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可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经皮质激素治疗能痊愈,术前有睫状体脱离者不会增加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术前行UBM检查,能有效的发现睫状体脱离,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使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定量评估白内障手术引发的原发房角关闭患眼的前节结构及睫状突改变。设计:回顾性、干预性病例研究。受试者:31例接受白内障手术的原发房角关闭或原发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31只眼。白内障术前,10只眼接受了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1只眼接受了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方法:在白内障术前及术后3个月使用UBM检查前房结构。主要观察指标:使用UBM测量前房深度(ACD),500μm处房角开口距巩膜突的距离(AOD500)及小梁睫状突距离(TCPD)。结果:与术前相比,白内障术后ACD、AOD500及TCPD均明显增大(P<0.001)。术后AOD5…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手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72例(81眼),行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比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的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关闭情况。结果治疗后,65.43%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视力有所提高,眼压控制良好,而且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组优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术后前房深度增加,房角开放。结论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操作安全、简捷,能有效控制眼压,迅速提高视力,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优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客观评价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CPACG)进展期小梁切除加虹膜根部切除术前后眼前节结构变化,探讨眼压变化机制。方法:以18例CPACG为研究对象,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ic,UBM),于降眼压前及手术后第7 d分别进行眼前节结构定量测定,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反映瞳孔阻滞的参数前房深度和虹膜晶状体接触距离,手术前后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lt;0.05);反映眼前节结构拥挤状况的参数小梁睫状体距离和巩膜睫状体夹角,手术前后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gt;0.05);反映房水循环状况的参数睫状突厚度和房角开放距离500,手术前后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gt;0.05)。结论:小梁切除加虹膜根部切除术后,没有根本改变CPACG眼前节结构整体前移所致的拥挤状况。手术后眼压的变化仍然依赖滤过泡的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睫状体脱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8月-2012年12月本院眼科诊断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患者138例共169只眼作为研究对象,积极降低患者眼压,并对UBM检查发现的睫状体脱离患者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169只眼(急性发作期)中有43只眼并发睫状体脱离(25.44%);发生睫状体脱离者与未发生者在年龄、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者比较,角膜厚度、前房深度、巩膜与睫状体夹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睫状体厚度、小梁与睫状体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睫状体脱离患者前房角镜检查示房角均未完全关闭,至少有2个时钟点未关闭。结论:UBM可以对睫状体脱离作出客观准确的判断,指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前的治疗并随访观察,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Nd:YAG虹膜激光术前和术后的检查并观察前房、房角、虹膜的变化,探讨激光孔径的大小与手术疗效的相关性。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包括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共35例46眼。男16例,女19例,年龄48~72岁,平均57.88岁。其中临床诊断为  相似文献   

14.
吴仲新  朱萍  张文 《浙江医学》2009,31(6):847-848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解剖特点是浅前房、窄房角、晶状体相对较大、睫状体较发达,其中晶状体因素在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摘除晶状体可以扩大后房空间,使虹膜后移、前房加深,从而解除因晶状体因素引起的瞳孔阻滞及房角关闭。我院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伴有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晶状体超声乳化手术对早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对64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组32例32眼(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和B组32例32眼(周边虹膜切除术),观察两组术前术后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及视力情况。结果A组术后1d眼压升高,术后3d以后恢复正常。术后中央前房平均深度为(2.62±0.33)mm,与术前中央前房平均深度(1.54±0.38)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房角增宽,视力提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增宽程度及视力,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对早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具有加深前房、开放前房角和提高视力的效果,而且又可避免青光眼的发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查眼前房角结构的结果,评价Pentacam作为房角结构检查技术对临床诊断工作的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临床前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以及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缓解期各30眼,共90例(90眼)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Pentacam及UBM(超声生物显微镜)进行房角检查,对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种方法运用于检查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前房角(ACA)、前房容积(ACV)、中央前房深度(ACD)等所得数据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前房角(ACA)、前房容积(ACV)、中央前房深度(ACD)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P<0.05);两种方法运用于检查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缓解期前房角(ACA)、前房容积(ACV)、中央前房深度(ACD)等所得数据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前房角(ACA)、前房容积(ACV)、中央前房深度(ACD)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P<0.05);两种方法运用于检查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前房角(ACA)、前房容积(ACV)、中央前房...  相似文献   

17.
超声生物显微镜对早期闭角型青光眼药物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用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早期闭角型青光眼药物治疗前后房角的变化.方法 30例(50只眼)早期闭角型青光眼分A、B、C三组,确诊后A组10例16眼使用1%匹罗卡品滴眼液滴眼,B组10例20眼使用0.5%噻吗心胺滴眼液滴眼,C组10例14眼使用1%派立明滴眼液滴眼治疗,用药前后均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房角开放度和虹膜膨隆度的变化.结果 A组房角开放距离增加129 μm,小梁虹膜角增加7°,晶体虹膜角减少9°,虹膜悬韧带距离减少24 μm,A组平均眼压下降8.1 mmHg;B组平均眼压下降6.4 mmHg,房角开放度及虹膜膨隆度无变化;C组平均眼压下降5.1 mmHg,房角开放度及虹膜膨隆度改变不明显.结论 1%毛果芸香碱使虹膜小梁角明显开放,碳酸酐酶抑制剂和β-阻滞剂对前房角无明显增大,三种药物局部应用完全可以控制早期闭角型青光眼眼压于目标眼压范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吸出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6例(61 眼),利用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其治疗,对比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的视力、眼内压、前房深度、房角关闭情况.结果 治疗后,68.9%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视力有所提高;眼压控制良好,而且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组优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术后前房深度增加、房角开放.结论 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良好的控制眼压,迅速提高视力,而且操作安全简捷,可以作为本病的初始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前房形态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60例(87只眼)2007年-2010年间皮质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按Chylack分期均为皮质型Ⅲ期。随机分成3组,A组为植入三片式(Senser)人工晶体组、B组为植入一片式( Natural )人工晶体组、C组为植入一片式( Rayner )体积较大组。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用超声生物显微镜( UBM)量化测量前房深度和前房角宽度变化,观察人工晶体位置。结果(1)A、B、C 3组术前中央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500μm处( AOD500)、房角开放距离-250μm处( AOD250)、小梁虹膜夹角( TIA500)与术后3个月比较均明显增大,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术后3个月时,3组间ACD:A组及B组变化大于C组(P<0.05),A组与B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500μm处小梁虹膜夹角A组及B组变化也明显大于C组(P<0.05),A组与B组间无明显差异。250μm处前房角开放距离在3组间均无明显差异。500μm处前房角开放距离A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B组与C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前房与术前相比,前房明显加深,房角明显加宽。三片式(PMMA襻拱5°夹角)对中央前房深度影响较大,对于闭角型青光眼预防及治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前房角粘连关闭程度将60例(60只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分为三组:房角开放者采用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房角粘连小于180°者采用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房角粘连大于180°者采用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所有患者视力,前房中央深度,眼压、房角检查结果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房角粘连均重新开放,三种治疗方案均改善了患者的平均视力、前房中央深度及眼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和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或合小梁切除术均可改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患者的视力状况、眼压水平及前房深度,疗效安全可靠。对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治疗应结合房角关闭程度选择合适的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