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霏 《河北中医》2001,23(3):193-193
引经药是指对一定经络、脏腑作用较强 ,能直达发病部位的药物 ,并可引导其它药物直达发病部位从而增强药效 ,缩短疗程。在临床工作中笔者对治疗头痛的引经药略有体会 ,兹简述如下。1 头痛按经络分类头为“清阳之府” ,五脏六腑之血气 ,皆上注于头。三阳经脉上循 ,并与足厥阴肝经交会于巅顶。倘遭六淫外袭 ,或脏腑内伤 ,常可上干头部而致头痛。故头痛不仅有外感内伤之别 ,而且有经络部位之分 ,即六经病变皆可出现头痛。头痛按经络分类 ,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如《灵枢·经脉》云 :“膀胱足太阳之脉 ,……是动则病冲头痛 ,目似脱。”“胆…  相似文献   

2.
裘黎明 《北京中医》2007,26(7):446-446,455
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常突然发病,且病势较剧。头痛的病因病机复杂,病程迁延难愈。正如王肯堂《证治准绳》所云:“头像天,三阳六腑清阳之气,皆会于此;三阴五藏精华之血,亦皆注于此。于是天气所发,六淫之邪,人气所变,五贼之逆,皆能相害……。”经络辨证是辨证纲要的主要内容。经络遍布全身,贯穿脏腑,联络内外,运行气血,把人体连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3.
《广西中医药》2017,(5):74-77
<正>《黄帝内经》云:"通则不痛,不通则痛。"头为精明之府,诸阳之会,而脑为髓之海,其气与肾相通,手足三阳、足厥阴和手少阴之脉皆上于头。故六淫外感,七情内伤和精气亏虚,髓海不足,经络脏腑气逆,邪遏清阳,皆可致头痛。在外感六淫之中,尤以风寒之邪最易侵袭人体。赵永烈等~([1])认为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纪青山教授~([2])运用针刺结合雷火灸治疗头痛,以温经  相似文献   

4.
目前,祖国医学对《伤寒论》少阳位置的认识,尚未统一,因此对少阳病的生理病理以及对寒热往来的解释亦有争议,故笔者不揣荒陋,陈以拙见,请教于同道。一、从阴阳消长看少阳的位置《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洽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在《素问·经脉别篇》文中亦提出“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一阴厥阴,二阴少阴,  相似文献   

5.
李宗庭 《中医研究》2008,21(7):47-48
头为上焦之至上,诸阳之会,脑为清灵之府,三阳六腑清阳之气皆会于此,三阴五脏精华之血亦皆注于此。《类证治裁》说:“头为天象,诸阳经会焉,若六气外侵,精华内痹,郁于空窍,清阳不运,其痛乃作。”外感六淫之邪、内伤诸不足或脏腑经络发生病变皆可令脑络阻痹,清阳不达,浊阴翳蔽,因而发生头痛。所以一般把头痛分为风寒、风热、肝阳、血虚、痰浊、瘀血等。  相似文献   

6.
百会穴,一名三阳五会,头为诸阳之会,该穴为足太阳,手、足少阳,督脉,足厥阴交会之处,百病皆治,故名百会。据有关文献记载:足太阳之脉交巅,手少阳之正别于巅,足少阳之脉交巅上,督脉入脑交巅,足厥阴与督脉会于巅,可见百会穴是足太阳与手、足少阳与足厥阴、督脉...  相似文献   

7.
<正> 印某,男,13岁。1986年3月16日初诊。头痛、尿失禁1个月。刻诊头两侧疼痛,痛时小便正常,元头痛时小便失禁,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用五苓散治之:白术10g,茯苓10g,泽泻15g,猪苓10g,桂枝6g。两剂,每日一剂,水煎服。3月18日复诊:药后头痛消失,小便正常。方药对证,继服六剂病愈。按:《灵枢·经脉》云:“膀胱足太阳之脉……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故头侧痛属足太阳经病变。《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云:“膀胱虚寒……重者为不禁”,本  相似文献   

8.
“三阳结谓之隔”语出《素问·阴阳别论》。此“三阳”自唐·王冰以后迄至近代,皆认为是手太阳小肠与足太阳膀胱。但笔者在研究过程中认为,手足太阳经脉所出现的一系列主要病证中,与隔病不符,各注家所解说的发病机理与实际情况亦有出入。“三阳结谓之隔”之“三阳”应按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改为“二阳结谓之隔”。这既符合杨氏原文,也符合于阳明经脉所出现的主要症状。  相似文献   

9.
《灵枢·邪客》云:“卫气者,……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藏六府。”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经讲义》(1984年版)释;“足少阴之分间,指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交接处。”《黄帝内经灵枢译释》和《灵枢经校释》均释为“足少阴肾经之起点”,历代注家于此或阙如弗释,或增义为训。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的内涵及辨证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柴瑞震  陈业兴 《河南中医》2012,32(4):397-399
《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对外感病的阴阳划分,分为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若只见三阴三阳就视为"六经脉",不见后面的"病"字,是错拿三阴三阳六个概念硬套经脉。"六经"并不等于《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不能强加"六经"于《伤寒论》。应该使用"三阴三阳六病辨证"或简称"六病辨证",才符合《伤寒论》的原义。  相似文献   

11.
1 六经头痛学说的理论渊源 《内经》在许多篇章中论述了头痛的证候,如《素问·奇病论》言“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而将头痛分经论治则首见于《灵枢·厥病》,厥者,气逆也,该篇对经气上逆所引起的头痛,根据疼痛部位和兼症采用了分经取穴的治疗方法,如“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厥头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头面左右动脉,后取足太阴”;“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令去血,后调足厥阴”等等,这就为后世六经头痛学说的形成与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部份     
《伤寒论》中伤寒二字的涵义是什么? 《伤寒论》中的伤寒二字,作为病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伤寒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所引起的急性热病,即一切外感疾病的统称。如《素问·热论》中记载:“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云“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难经·五十八难》也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所谓“伤寒之类也”和“伤寒有五”  相似文献   

13.
〔结语〕《素问·热论篇》云:“太阳为开。”太阳主一身之表,凡外感六淫之邪,无不先犯太阳。“太阳之为病,脉浮颈项强痛而恶寒”是太阳经病证的提纲。每经提纲,首冠以“之为病”是指某经的主要脉证。如太阳之为病,意即太阳经所具有的主要脉证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多冠于条文首句,其含义多指外感风寒,如一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脉证。也有个别条文的“太阳病”是指外感热病如6条:“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太阳病的共有症状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即有经病,又有府病。经病是邪在肌表的病证。由于感受邪气不同,如2、3条“风寒二邪,常相合侵入人体,但却有孰少孰多。太阳中风,虽为外感风寒  相似文献   

14.
头痛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可以是单独的一种疾病,也可以是其他疾病伴发的一种临床表现,临床以头痛反复发作,痛有定处固定不移或痛无定处,剧烈头痛或隐隐阵痛为主要特征,其主要病机为“脑髓失养”,凡外感六淫病邪,内伤杂病均可引起头痛,《张氏医源》:“六脏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朝会于高巅,天气所发六淫之邪,人气所变五脏之逆,皆能上犯而为灾害。”外感风寒、风湿、风热而致头痛多见,  相似文献   

15.
偏头痛属中医学头风、夹脑风、偏头风范畴,西医称为血管神经性头痛。中医认为偏头痛是由于外感与内伤,导致头部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致,治疗以缓急止痛为要务。本文拟对中医治疗偏头痛的用药规律作初步探讨。 1 祛除病邪 偏头痛的病邪外指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济生方·头痛论治》云:“凡头痛者……风寒暑湿之邪,伤于阳络,伏留不去者,名曰厥头痛。”内邪指痰湿、瘀血。《丹溪心法》谓:“头痛多主于痰。”《医林改错》则认为头痛多因瘀血所致。内邪的形成或因病前饮食内伤,七情郁结,跌打损伤所致,或为病后邪气停聚,气…  相似文献   

16.
中医理论之魂——论三阴三阳与开阖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勇 《光明中医》2015,30(1):12-14
<正>1《黄帝内经》(以下简写为《内经》)三阴三阳《内经》中的三阴三阳即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在中医古籍里有29种序次不同的三阴三阳[1],《内经》中的三阴三阳主要有10种不同的说法,其理论核心主要是天之六气的三阴三阳和人体之三阴三阳。1.1天之六气的三阴三阳《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医学的血管神经性头痛,其病因尚未明了,症状复杂多变,治疗也较困难。从本病的症状特点来看,与祖国医学中的某些头痛、偏头痛、头风等疾病相类似。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脑为清灵之府,五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此,故外感、内伤诸种因素皆可令脑络阻痹,清阳不达,浊阴翳蔽,因而发生头痛。《素问·方盛衰论》云:“气上不下,头痛巅疾”。后世之《类证治裁》一书亦说:“头为天象,诸阳经会焉,若六气外侵,精华内痹,郁于空窍,清阳不运,其痛乃作”,亦即此理。  相似文献   

18.
六经非“经”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三阳病,自宋·朱肱《类证活人书》直以“太阳经”、“阳明经”等称之以后,汪琥响应此说,谓“仲景书止分六经,不言手足,其实则合手经而皆病。”(《伤寒论辨证广注》)遂致“六经”之说蔓延开去,沿袭至今,影响甚大。《伤寒论》诸多谬说曲解者,皆与这一“经”字有关。今当力斥其非,拨乱反正。三阴三阳六病不能称“六经”的理由一、“六经”之说原著没有根据仲景只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等,从未说过“太阳经病”、“阳明经病”、“太阴经病”。《伤寒论》全书找不出“六经”二字,“六经”之说,实强加于仲景。诚如章太炎先生说:“仲景本未用  相似文献   

19.
热病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热病,是指外感六淫之邪与疫疠之邪而引起的热性疾病,又称外感热病.祖国医学研究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有三部专论,是极为重要的,它们是《素问·热论》、张仲景的《伤寒论》和叶天士的《温热论》.这三部专论,都是划时代的代表作,它们标志着外感热病理论的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可以说是三大里程碑.一、《素问·热论》开创了热病辨证理论的先河.《素问·热论》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指出热病是属于伤寒的范畴,热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伤于寒"所致.显然这里的"伤  相似文献   

20.
<正>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论病邪传化有四种基本形式,即六经传化、脏腑传化、卫气营血传化、三焦传化。现就四种传化形式的各自特征及规律探讨如下。 1 六经传化 即病邪随六经经脉传注变化,是《伤寒论》论外感病主要传化形式,也是六经辨证论治的基础。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每一经包括手足两经,共为十二经脉。此“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枢·海论》),网络表里内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