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扁鹊三兄弟从医》是中医“治未病”中最有名的故事.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洽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文王说:“你说得好极了.”  相似文献   

2.
<正>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于保障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日益增长。新的医学模式和健康理念告诉我们,人们防治疾病和维护健康不能单纯依靠被动的医疗技术服务,而应强调自身主观能动作用,进行积极主动的预防保健。  相似文献   

3.
当今骤增的亚健康已经被世界医学界广泛关注,成为社会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因为其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所以被称为"世纪病"。在中国亚健康人群所占比例逐年升高,截止到现在已高达60%。如果能深入的研究亚健康,将能对人类的医学研究作出重要的贡献。本文通过对"亚健康"、"治未病"的由来进行探讨,指出"治未病"思想是中国自古就流传下来的思想,并且亚健康和"治未病"的联系十分紧密,只有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理论预防并治疗亚健康,才能最终达到健康的目标。在实践中可以看出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治未病"是中医所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其以防治结合的养生思想为基础,主张通过饮食调理、科学锻炼、情志调摄等方式来预防人体阴阳失衡,保持"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良好身体状态,实现疾病预防效果。本文介绍了"治未病"的含义,分析了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养生中的应用,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6.
治未病源自《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率先提出治未病原则,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观的不断发展,洽未病已有了更深层次的现实意义,人口的老龄化和医疗负担的不断加重也给中医学治未病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医学强调的运动、心理、饮食、生活方式、气功等方面的中医未病养生理念对现代人们的养生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魏萍 《中国卫生》2010,(4):67-69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近日在北京召开第三届“治未病”高峰论坛。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发表了主旨讲话,他在回顾总结“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所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重点强调了“维护提升健康状态”的内涵和创立“治未病战略联盟”,加快推进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治未病”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特色和优势。此学说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是目前国内外医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随着中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唐继志 《健康研究》2013,(6):401-403
中医"治未病"思想是我们祖先提出的最早的"预防为主"的战略思想。努力挖掘和发扬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精髓,以"治未病"思想指导社区高血压健康管理工作,从而降低高血压的患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基层公共卫生工作的不断深入,把中医"治未病"的"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防复"的方法运用于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预防保健体系是我们近年来倾力探索的方向。一、加速观念转变,促进基层"治未病"队伍不断壮大(一)培训促进观念转变。我们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推进中医"治未病"工作全面开展、满足辖区居民不断增长的中医药健  相似文献   

11.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思想的体现,是中医学防治理论中一条非常有特色的重要原则。黄帝内经已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观点。综观历代医家医著,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主要分3个层次:一为“未病先防”,即采取各种手段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中医“治未病”理念是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核心思想,对引导人们的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居民全面健康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从中医“治未病”理念引导健康管理的文化观、中医“治未病”理念引领中医健康养生模式、中医“治未病”理念促进居民健康行为三个层面,论述“治未病”理念对居民健康管理方式的影响和价值,为实现“治未病”理念更好地提升居民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侯玉铎 《健康向导》2009,15(3):44-45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运动变化维持着人体生理状态的平衡协调,即人体内阴阳的对立统一。这种对立统一与平衡协调又是相对的,从总的生命过程而言,统一与平衡无时无刻不在被打破,从而构成了生、长、壮、老、死的自然规律。为了减缓这个过程的进展,控制早衰,预防疾病发生,求得健康和长寿,具体方法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4.
刘杰  张玉兰 《现代保健》2010,(19):167-168
目的痛风是一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痛风病的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开展社区医学干预,降低痛风病的发病。方法采用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即是采用预防和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降低痛风病在社区的发病率。结果通过社区医学干预和相应的健康教育,是提高本病健康知晓率,预防社区发病的重要途径。结论开展社区医学干预,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对于降低痛风病在社区的发病率、致残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静 《中国卫生产业》2014,(27):192-193
目的:分析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脂肪肝健康教育中的实践。方法选取我院脂肪肝患者共124例,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行健康教育;对照组患者则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对两组患者的脂肪肝发病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将“治未病”思想应用于脂肪肝健康教育中后,脂肪肝发病率为24.2%(15/62);对照组行传统教育后,脂肪肝发病率为56.5%(35/62),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观察组患者脂肪肝发病率明显较低(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将中医“治未病”思想应用于脂肪肝健康教育中,能够有效降低脂肪肝发病率,在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岳新 《现代保健》2010,(17):177-178
治未病,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起源于两千多年前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由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进一步阐发,后经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目前已经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理论和实践框架.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中医养生、中医药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进行干预,能够起到较好的预防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世界卫生组织(WHO)新的医学分类为4类:保健医学、预防医学、治疗医学、康复医学。前两者反映无病预防,既病早治的思想,后两者说明已病需要通过医学手段给予治疗,从而达到治愈康复的目的。"治未病"是中医理论体系的1个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囊括了WHO的医学分类,  相似文献   

18.
药膳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药疗作用的膳食。药膳食疗指药膳在中医药理论知识指导下,将药物的药性和食物的食性经合理搭配,烹调加工而成的一种特殊膳食。药膳中使用的食物和药物一样有一定的性味功效。无论是药物或食物在中医药学的理论下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作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医院》2020,(1):90-92
随着人民健康理念的转变以及国家提出疾病防治重心前移,治未病理念的推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8年启动全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战略,以构建中医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为目标,基层医疗服务单位构建"治未病"社区健康服务体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探索,从加强科普宣传"治未病"文化提高大众认知、产学研结合推广"治未病"适宜技术、"治未病"养生康复指导平台的建立与前景等方面阐述分析,表明构建"治未病"社区健康服务体系,探索特色社区治未病服务平台,不仅对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拓展中医药服务有重要意义,亦有利于减轻财政压力、医疗保障压力以及推动医疗改革,完善社区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中医“治未病”理念应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是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举措.首先简单介绍了中医“治未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意义,系统论述了杭州某区卫生系统2008年开始对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进行创新,2009年开始将中医“治未病”应用于社区卫生服务,阐述了中医“治未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初步实践、具体措施、主要成效,并对中医“治未病”的服务模式提出了建议,以期为传统医学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