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直立倾斜试验对不明原因晕厥患儿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晕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一些患儿晕厥反复发作,而常规进行的心脏、神经系统检查正常,因而称之为不明原因的晕厥(unexpIained syncope)。血管迷走性晕厥是儿童晕厥常见的原因,对此以往缺乏有效的实验室检查方法。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报道应用直立倾斜实验(head—up tils,HUT)能有效地诱发易感患者的血管迷走性晕厥发作,因而成为重要的诊断手段。本文通过对30例不明原因晕厥患儿的分析,旨在探讨其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2.
胡连新 《现代保健》2011,(11):188-189
目的 探讨儿童晕厥的病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10年以晕厥为主诉在笔者所在科住院的3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儿年龄为2~14岁,平均10.0岁;男12例,女24例,男/女为1/2.心源性晕厥4例,占11.1%;脑源性晕厥4例,占11.1%;贫血性晕厥1例,占2.8%;低血糖性晕厥3例,占8.3%;血管迷走性晕厥18例,占50.0%;原因不明性晕厥6例,占16.7%.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中女性占83.3%,平均年龄11.4岁.结论 儿童晕厥的病因复杂,良性疾病占绝大多数.血管迷走性晕厥是青春期女孩晕厥的主要原因,防范措施应根据不同病因制定.  相似文献   

3.
直立倾斜试验对血管迷走性晕厥疾病的直接诊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对科研教学,国内外学术交流将产生较大影响。本文根据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方法和要求,设计了实时数据处理的直立倾斜实验诊断分析系统,为医学提供较为可靠的临床辅助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4.
以往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只能依靠典型的病史,并需仔细排除晕厥的其他诸多原因疾病,而现在倾斜试验(tilttabletesting,TTT)为血管迷走性晕厥(VS)提供了直接诊断依据与准金标准[1]。结合本院自1996年至今所做的TTT试验,探讨其对晕厥诊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特征和血浆5-羟色胺(5-HT)的变化。方法:以2007年3月~2012年8月经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T)确诊的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患儿45例为观察组,以健康儿童32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晕厥诱因和先兆症状、晕厥发作时间、VVS患儿静息状态各亚型血压、心率、血浆5-HT水平变化等临床特点。结果:45例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的性别比为男∶女=2∶1;存在VVS先兆症状42例次(93.3%),其中头晕36例次(80.0%);儿童VVS发作前常存在诱发因素,其中长久站立比例最高,达86.7%(39/45);BHUT阶段平均反应时间为(20.6±8.6)min;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激发倾斜试验(SNHUT)阶段平均反应时间为(5.0±2.2)min;VVS患儿基础状态和HuTT阳性时血浆5-HT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3±2.5)μg/ml和(28.2±2.4)μg/ml,t=1.527,P=0.617]。结论:VVS患儿具有明显的临床特征;VVS患儿基础状态和晕厥(或晕厥先兆发生时)血浆5-HT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长春市小学生晕厥发病率及临床特点。方法:对长春市3所全日制小学发放调查问卷,对于发生过晕厥的学生进一步电话咨询家长,并行直立试验。结果:1 780例小学生中发生过晕厥者98例(5.51%),女孩较男孩多见。晕厥前有诱因者83例(84.69%),主要是持久站立52例(62.65%),环境闷热24例(28.92%),体位改变22例(26.51%),精神紧张9例(10.84%)。有晕厥前兆者79例(80.61%),主要是视物模糊或眼前发黑72例(91.14%),头晕66例(83.54%),面色苍白49例(62.03%),出冷汗42例(53.16%)。83例(84.69%)曾到医院就诊,其中3例(3.61%)诊断为心源性晕厥,1例(1.20%)诊断为脑源性晕厥,38例(45.78%)诊断为血管迷走性晕厥,17例(20.48%)诊断为体位性心动过速,2例(2.41%)诊断为体位性低血压,22例(26.51%)未明确晕厥原因。直立试验阳性42例(42.86%),其中血管迷走性晕厥21例(50.00%)、体位性心动过速19例(45.24%)、体位性低血压2例(4.76%)。结论:晕厥发作前常有诱因和前兆。晕厥原因主要是血管迷走性晕厥和体位性心动过速,直立试验可用于初步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神经介导性晕厥患者各自诱因的特点。方法将80例神经介导性晕厥患者分成4组,分析各组发病诱因的特点。结果血管迷走性晕厥居首位,占50%,其次为情境性晕厥,占31%。晕血为血管迷走性晕厥中最常见诱因.排尿为情境性晕厥中最常见诱因,而颈部按摩为颈动脉窦晕厥最常见诱因。结论不同类型的神经介导性晕厥诱因特点各有不同,临床上可针对不同诱因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8.
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与其他神经反射性晕厥综合征,过去只能依靠经典的病史,并需仔细地排除晕厥的其他诸多病因。而今,倾斜台试验(tilt table testing)为血管迷走性晕厥提供了直接的诊断依据与接近金标准的准金标准。本文编译用倾斜台试验诊察晕厥的规则,作为合理使用与普及推广这一技术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妊娠期妇女晕厥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期妇女发生晕厥的原因,为临床的诊治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以“晕厥”为主诉的124例妊娠期妇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期妇女晕厥的原因较多,主要以血管迷走性晕厥为主,占65.88%,妊娠不同时期导致孕妇晕厥的主要原因不一。妊娠早期主要以早孕反应过重导致低血糖综合征(8.06%)及血管迷走性晕厥(49.19%)多见;妊娠晚期主要以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2.42%)及神经系统痰病(4.84%)引起的晕厥多见;妊娠中期上述情况均有发生,以血管迷走性晕厥(18.55%)为主。结论导致妊娠期妇女晕厥的原因复杂,各个妊娠时期孕妇发生晕厥的主要原因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儿童境遇性晕厥的临床特点,以协助临床医生早期诊治该类疾病.方法:收集2012年-2015年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境遇性晕厥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5例境遇性晕厥患儿,所有患儿均大于6周岁,男女比例为3:2,其中排尿性晕厥8例(53%),排便性晕厥4例(27%),梳头性晕厥2例(13%),颈动脉窦过敏晕厥1例(7%),直立倾斜试验阳性12例(80%),均经过系统治疗后好转.结论:儿童境遇性晕厥主要见于学龄期儿童,男性多见,以排尿、排便为诱因居多,直立倾斜试验是诊断该类疾病的重要方法,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前,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it testing,HUT)已成为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重要手段,使用硝酸甘油作为刺激药物,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我国大多使用异丙。肾上腺素作为刺激药物,本试验通过舌下含服硝酸甘油HUT,评价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在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倾斜训练联合毕索洛尔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疗效。方法对23例经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倾斜试验阳性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给予倾斜训练,同时口服毕索洛尔10mgd,1个月后复查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倾斜试验。结果23例患者晕厥发作时均伴有血压的明显下降和或心率减慢。其中有4例服药后出现心动过缓,2例减为5mgd,2例不能耐受停药,治疗后21例患者重复行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倾斜试验,20例转阴,转阴率为95.2%,血压和或心率与平卧位相比无明显下降。结论倾斜试验联合毕索洛尔是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2012年9月—2014年6月某高校医院门诊收治的81例大学生晕厥患者,发生晕厥的主要原因有:血管迷走性晕厥、体位性低血压晕厥、低血糖性晕厥、剧烈运动性晕厥和药物过敏性晕厥、精神性晕厥,针对疾病发生的机理与特点,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以预见性地防范各类晕厥的发生,并对晕厥患者进行有效的急救护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单腔起搏器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急性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86例急性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8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采取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单腔起搏器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5%(41/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77%(30/43),两组比较,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2.33%(1/43),对照组复发率为18.60%(8/43),两组比较,P<0.05。结论:采用单腔起搏器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急性血管迷走性晕厥,临床疗效确切,复发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儿临床资料分析,为该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36例经直立倾斜试验(HUTT)证实VVS患儿的临床和实验室数据。结果 236例VVS患儿中诱发因素多见持久站立152例(64.40%);HUTT阳性率中女性组高于男性组(P0.05),12岁以上组高于12岁以下组(P0.05);晕厥家族史组高于无晕厥家族史组(P0.05)。结论 VVS小儿年龄、性别、晕厥家族史等临床特征对预测HUTT结果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参阅文献,从临床实践的角度出发,依据病理机制和病因学选择心源性晕厥的诊断手段,依据回顾性分析中得到的各项诊断指标的效能参数制定出合理的诊断程序;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评价该诊断程序的合理性、科学性及其综合诊断效能。以期提高心源性晕厥人群的诊断效率,降低诊断成本。方法本研究对2010~2012年间就诊于我院的328例晕厥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其中83例经过严格而细致的检查并进行了1~3年(平均1.57年)的随访获得心源性晕厥诊断。对回顾性研究中各项不同的诊断指标进行评估,得到不同诊断指标的评价参数(例如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根据不同病因和机制的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诊断程序,并在2012~2014年间进行前瞻性研究,对序贯进入我院就诊的345例晕厥患者根据回顾性研究中制定的诊断程序进行诊断,同时对入组患者中出现二次晕厥的患者(包括已经明确诊断的患者和未曾明确的患者)重复采用诊断程序进行诊断,进一步验证诊断程序的诊断效能。结果 345例晕厥患者经过整个诊断程序可明确诊断患者为295例,85.51%;50例为诊断不明,占14.49%。最常见的病因为血管迷走性晕厥共182例,占61.69%;其次为心源性晕厥共85例,占24.63%;16例为精神性晕厥,占5.42%;12例为代谢性晕厥,占4.06%。12例不明确诊断的二次晕厥患者中,有6例明确了诊断,均为血管迷走性晕厥。20例明确诊断的二次晕厥患者中,18例依旧明确为之前诊断,2例为心源性晕厥新增合并血管迷走性晕厥。结论该心源性晕厥诊断程序能较好及较早的协助明确心源性晕厥的诊断且重复性良好,建立简单、高效、廉价的心源性晕厥诊断程序并将其运用于临床工作,可有效地提高心源性晕厥的病因学诊断率从而有利于及时对病人进行治疗和抢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发作的相关因素,为VVS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方法  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心血管科住院的126例晕厥患儿为研究对象,经直立倾斜试验(HUTT)确诊为血管迷走性晕厥73例儿童为VVS组,另外53例儿童为对照组,回顾性调查其相关因素。  结果  VVS组与比较组在年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2,P<0.05),VVS组有家族史、有晕厥史、有持久站立诱因、心电图异常、维生素D缺乏构成比(43.84%,31.51%,47.95%,34.25%,30.14%)与对照组(15.09%,13.21%,20.75%,15.09%,9.4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71,5.67,9.79,5.83,7.82,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家族史与患VVS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3.13,11.06,P值均<0.05)。  方法  年龄、家族史与VVS的发作相关。应积极关注患儿高危因素,早识别、早诊断,以预防儿童VV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神经介导性晕厥是指由于大脑一过性缺血缺氧所致的短暂性意识丧失,多伴有肌张力丧失而不能维持自主体位,是儿科门诊中的常见急症。约有15%的儿童及青少年18岁前至少发生过1次晕厥, 晕厥患儿占所有儿科急诊的1%。近三十年来随着直立倾斜试验及晕厥诊断程序的提出,不明原因晕厥患儿的比例逐渐下降,但仍有14%左右的晕厥儿童病因未知,且晕厥发病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本文结合近年来相关领域新进展,介绍儿童青少年神经介导性晕厥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制、诊断程序及未来研究方向,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青少年神经介导性晕厥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我国儿童晕厥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9.
马洁 《职业与健康》2002,18(4):121-122
晕厥即突然短暂的意识丧失,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引起,40%~60%原因不明,其中血管迷走性晕厥,亦称血管抑制性晕厥占70%。近年来研究发现其与心脏血管的神经调节有关,故称之为神经心源性昏厥[Neurocardiac laint  相似文献   

20.
正晕厥是指大脑血液灌注不足引起一过性意识丧失,发作时间短,且意识能快速、完全恢复。然而,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晕厥,都是一种令人恐惧和难忘的经历,只要发生过一次,患者和家属就会非常担心。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原因晕厥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有些很严重,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肥厚性心肌病、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脏原因,我这里要谈的是良性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我本人就发生过两次血管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