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逆汤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由甘草、附子、干姜三味药组成,乃仲景为少阴寒化证所设,具有回阳救逆之功效,主要用于少阴病阴盛阳虚、四肢厥逆之证。笔者临床以此方治疗妇科疾病辨证属阳虚内寒证者效果良好,兹举验案数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四逆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名方,方由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和炙甘草二两组成,具有回阳救逆之效,是辨治少阴阳虚阴寒证的重要代表方,主治少阴病如阳虚欲绝、冷汗、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症。历代医家通过对四逆汤进行加减化裁,使其治疗范围不再局限于少阴,还扩大至太阳、阳明、少阳等病变。现代医学上的临床应用上,四逆汤被广泛用于治疗心力衰竭、休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现代药理研究已表明,四逆汤具备强心、抗休克、舒张血管、抑制炎症、抗氧化及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现对四逆汤防治心血管疾病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予  相似文献   

3.
四逆散是古今临床常用的效方,具有选药精契、治效快捷的特点。此方原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所主治的“四逆”(四肢厥冷),非少阴病虚寒内盛、阳气式微所致之“四逆”,故不能用温阳救逆之四逆汤(附子,干姜、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中的附子汤证,大都以阳虚寒盛或阳虚寒湿作解,笔者以为不够确切,尚欠明朗。少阴病阳虚寒盛的临床特点多是身踡欲寐,下利脉微,四肢逆冷,甚则格阳戴阳,治用四逆汤辈,附子生用,意在破阴回阳,而附子汤证与此绝然不同,且附子炮用,显见其区别于一般的阳虚寒盛。但其也并非阳虚寒湿,有关阳虚兼有寒湿者,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等自是的对之方,无须再以附子汤充数。不能因症见身疼骨节疼,方用苓术,就认为有寒湿。那么附子汤证到底属于何证呢?笔者认为此证当是少阴经表寒化证。 所谓少阴经表寒化证,是指少阴邪从标化寒,移寒于太阳,而见类似太阳伤寒之表证而言。少阴之寒,移于太阳,由于太阳行于背及  相似文献   

5.
吴佩衡十分推崇《伤寒论》“温扶阳气”思想,临床除继承张仲景重视附子与干姜配伍,擅用四逆汤及其类方治疗阳虚阴寒证外,还善用附子与肉桂配伍以增强附子强心回阳之功,减缓附子毒性,避免附子、干姜的温燥之性.  相似文献   

6.
四逆汤首载于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计有13条论及此方。本方由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炙甘草二两组成,具有回阳救逆之功,主治少阴病,四肢厥逆、下利清谷、神疲欲寐、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微细以及太阳病误汗亡阳之证。《伤寒论》中,用生附子只有四逆汤方,且生附子必配干姜;其余皆用熟附子,且不与干姜配伍。经云:“寒淫所胜,治以  相似文献   

7.
王付教授运用四逆汤辨治杂病三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胜林  张敏 《中医药学报》2010,38(3):137-137
合理配伍和得法应用四逆汤对少阴阳虚证和少阴阳虚寒湿证的治疗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相似文献   

8.
四逆汤有回阳救逆之功,是治疗少阴病四肢厥逆的重要方剂.《伤寒论》论及本方证有10余次之多,足见其重视程度.本方由附子、干姜、甘草3味药组成,但柯韵伯提出本方方中还应有人参,因为"仲景凡治虚证,以补中为主.  相似文献   

9.
从临床角度研究经方辨治不孕症,发现仅用一个经方辨治不孕症尚有一定局限性,若能将2个或3个经方合方应用,常常能取得预期最佳治疗效果,如茵陈蒿汤与当归四逆汤合方辨治肝经湿热,血虚阳虚证不孕症;天雄散、薏苡附子败酱散与桂枝人参汤合方辨治阳虚夹热,寒湿浸淫证不孕症;小半夏加茯苓汤与右归丸合方阳虚夹痰湿证不孕症;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与四妙丸合方辨治湿热瘀阻血虚证不孕症;四逆散与二仙戟蚣汤合方辨治阳虚肝郁证不孕症,温经汤与栀子豉汤合方辨治寒瘀血虚夹热证不孕症。  相似文献   

10.
张菁教授擅用经方治疗各种疑难杂证。张师认为睡眠问题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但欲寐"是心肾阳虚、阴寒内盛的征象,以少阴病主方麻黄细辛附子汤,配伍黄连温胆汤、小柴胡汤、半夏秫米汤等复方图治,和阳解凝,痰、浊、瘀渐清,气血调畅、心脾得养,症状明显改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四逆汤出自《伤寒论》,为少阴病主方,由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其组成药对贯穿于少阴病始终,主要功效为回阳救逆.《伤寒论》原文:治下利清谷,三阴厥逆恶寒,脉沉微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将微量生物热技术引入中药四逆汤加减配伍对细菌生长代谢影响的研究中。方法:模型菌采用大肠杆菌,建立热动力学模型,分析大肠杆菌在单药、附子配伍及四逆汤中的热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附子、干姜可增加大肠杆菌的代谢功率,甘草可使大肠杆菌的代谢功率略增加。附子与干姜配伍,可明显增加大肠杆菌的代谢功率;附子与甘草配伍后,可略降低大肠杆菌的代谢功率。四逆汤可明显增加大肠杆菌的代谢功率。结论:本研究结果可印证中医关于"附子性大热,干姜性热,甘草性平"及"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缓"的理论,为中药配伍加减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吕向阳 《河南中医》1998,18(3):165-165
四逆汤治疗阳虚内风证举隅吕向阳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455000)主题词四逆汤/治疗应用脑缺血,暂时性/中药疗法眩晕/中药疗法震颤/中药疗法四逆汤出自《伤寒论》,乃仲景为少阴证脾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设。药仅甘草、干姜、附子三味,有回阳逐阴之功效。笔者以...  相似文献   

14.
白通汤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方由葱白(四茎)、干姜(一两)、生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3味药组成,具有补阳破阴之功效,主治少阴寒证兼阳虚下利。方中附子、干姜大辛大热,温补少阴,扶阳祛寒;葱白破阴通阳,交通阴阳。笔者师其方义,近年来用于治疗少阴阳虚所致的有关疾病,疗效颇佳,现举验案3则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四逆汤中干姜与其他药味配伍后,姜辣素成分6-姜辣素,8-姜辣素和6-姜烯酚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以四逆汤、干姜单煎液、干姜-附子合煎液、干姜-甘草合煎液为供试品,采用HPLC测定供试品中3种姜辣素成分的含量,流动相0.1%冰乙酸(A)-乙腈(B)梯度洗脱(0~30 min,60%~10%A;30~35 min,10%~60%A),检测波长275 nm。结果:干姜配伍不同药味后,3种姜辣素成分含量均升高,依次为干姜-甘草合煎液四逆汤干姜-附子合煎液干姜单煎液。结论:干姜配伍附子后干姜中姜辣素成分含量升高,可为干姜可助附子回阳救逆提供参考;干姜配伍甘草后干姜中姜辣素成分含量大幅度升高,为甘草配伍干姜提升温补阳气之力提供了一定实验数据;干姜与附子、甘草共同配伍后干姜中姜辣素成分含量明显升高,说明四逆汤方中3味药相互依托、相互制约以共奏回阳救逆之效,体现了四逆汤组方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6.
四逆汤源于张仲景的《伤寒论》,是治疗少阴虚寒证的代表方剂,为少阴证脾肾阳虚、阴寒内盛之“脉微细,旦欲寐”所设,主要用于少阴病之亡阳救逆。该方由甘草、干姜、附子组成,具有回阳救逆之效。考《伤寒》、《金匮》两书中共14条原文论述该方的适应范围,归纳起来主要用以下4种病证:①阳虚寒盛证:证见四肢逆冷,恶寒贪卧,神疲欲寐,舌质淡,脉沉细;②脾阳虚衰证:腹满胀痛,下利清谷,呕恶不食,脉沉迟;③汗下误治,亡阳虚脱证:恶寒,  相似文献   

17.
四逆汤诸方可包括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等六方,均载《伤寒论》实为一法之加减。而张仲景分六方论述,实寓深义。一、证治方药此六方证之病机,药味等,同中有异。主方为四逆汤;主要药为附子、干姜,主要病机是阳衰阴盛;主要脉证为恶寒(足卷)卧,手足逆冷,下利清谷,脉微细。兼亡血津脱者加人参,阴盛格阳者去甘草加葱白;寒极格热,热药难入者,加人尿、猪胆汁。六方的药物配伍,皆有附子、干姜。附子温肾,干姜温脾胃,先后天健运则全身振奋,阴霾可祛。附子与干姜同用,可减除附子之毒性。人参伍附子、干姜能温阳固阴;葱白伍附于、干姜则温阳通里之力增;人尿、猪胆汁伍附子、干姜能起反佐作用,使热药不为假热所格拒而得以下咽。可见,四逆汤主温守,白通汤及通脉四逆汤主温通;四逆汤偏重温阳,四逆加人参汤温补并重、回阳益阴;自通汤及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人尿既为反佐,又能降逆止呕除烦。  相似文献   

18.
1,附子:长于回阳救逆,温肾助阳,散寒止痛。用治阳虚欲脱(亡阳厥逆)证,急以本品回阳固脱如阴寒内盛者可配干姜、炙甘草(四逆汤);如气血两虚者配人参(参附汤);如大汗淋漓,气促喘急者配人参、龙骨、牡力。用治肾阳虚衰证,常以附子配肉桂,或配鹿角胶、熟地、枸杞、菟丝子、巴戟天、阳起石等补肾药物。用治寒凝腹痛证配干姜人参、白术、甘草(附子理中  相似文献   

19.
四逆汤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应文 《时珍国医国药》1999,10(11):865-866
四逆汤出自《伤寒论》,由甘草、干姜、附子组成,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的功能。近几年来,对四逆汤的临床研究报道趋多,现综合如下。1配伍研究张氏等对四逆汤中附子与干姜、附子与甘草以及3味药物配伍前后有效成分变化,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附子与干姜配伍后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增高36.40%,但加入甘草后含量又降低;附子与甘草配伍后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降低28.68%,再加入干姜后含量又升高;而附子与甘草、干姜配伍后乌头碱的含量增加17.54%。该研究结果为中医学所谓“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缓”…  相似文献   

20.
四逆汤源于张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治第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功在回阳救逆,主治少阴病,症见四肢厥冷,恶寒蜷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或太阳病误汗亡阳。四逆汤乃临床用于急救,回阳救逆的首选方剂。笔者认为,在临床使用时常规剂量太轻,因而丧失了该方应有的临床疗效,可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加大剂量,方能体现原方的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