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孕前超重、肥胖及孕期体重增加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715例孕前体质指数(BMI)正常、超重和肥胖单胎初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孕前BMI及美国医学会(IOM)2009年最新修订的孕期增重指南作为孕妇分组的标准。根据孕前BMI的不同分为正常BMI组(18.5≤BMI25)和超重肥胖组(BMI≥25)。正常BMI组和超重肥胖组按照孕期增重是否合理再分为体重增长不足、体重增长正常和体重增长过多组并记录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巨大儿、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结果孕妇孕前BMI为正常和超重肥胖者分别占75.2%、24.8%。正常BMI组与超重肥胖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分别占9.3%、22.0%,妊娠期高血压为4.1%、14.1%,剖宫产为36.6%、58.8%,早产为7.2%、13.6%,低出生体重儿为4.8%、9.6%。超重肥胖组孕妇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BMI组(均P0.05)。体重增长过多孕妇中正常BMI组孕妇和超重肥胖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分别为9.4%、22.4%,妊娠期高血压为5.1%、13.8%,剖宫产为41.4%、61.2%,早产为5.1%、12.5%。结论孕前超重肥胖或妊娠期体重过度增加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上海市嘉定区不同孕前体质量孕妇孕期体质量增长幅度与产科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关系,了解孕期体质量适宜增长范围。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研究方法,对2016年10月-2017年3月按纳入标准在上海市嘉定区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建卡、正规产检并分娩的1 977例孕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前体质指数(BMI)将研究对象分为偏瘦组(344例)、正常体质量组(1 285例)、超重肥胖组(348例)。分析比较各组孕期增重、新生儿体质量、妊娠期合并症及分娩情况,计算不同BMI组的孕期适宜增重范围。结果不同BMI组的新生儿体质量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超重肥胖组巨大儿发生率明显高于偏瘦组和正常体质量组(P0. 05)。不同BMI组孕期增重不同,偏瘦组孕期增重最高,超重肥胖组增重最少,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分娩巨大儿的孕期增重高于平均增重。分娩正常体质量新生儿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剖宫产低于偏瘦组及超重肥胖组,能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孕前不同BMI组获得正常体质量儿的孕期适宜增重分别为:BMI18. 5 kg/m~2者增重12. 30~18. 00 kg; BMI 18. 5~23. 9 kg/m~2者增重11. 50~17. 50 kg; BMI≥24 kg/m~2者增重8. 25~15. 15 kg。结论孕期体质量营养的管理,应关口前移,在孕前基础状态时就要调整到合理范围内,根据孕妇的孕前BMI及孕期增重对孕妇进行个体化的营养指导及体质量管理,指导孕期增重在合理范围内,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3.
孕妇体重指数对母婴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钱哨  于珊  段明英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9):1260-1262
目的:探讨孕妇体重指数(BMI)对母婴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3年6月~2004年10月在该院系统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足月单胎初产妇294例按孕前BMI分为正常组(18·5≤BMI<23)、超重组(23≤BMI<25)和肥胖组(BMI≥25)三组。再根据整个孕期BMI的总增幅,将全部观察对象分为A组(BMI的增幅<4),B组(4≤BMI的增幅≤6),C组(BMI的增幅>6),并分别随访其妊娠结局。结果:①孕前BMI与母婴预后的关系,肥胖组、超重组孕产妇的妊娠期并发症、巨大儿、胎儿窘迫、剖宫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孕期BMI的增幅与母婴预后的关系,B、C组妊娠期并发症、巨大儿、胎儿窘迫、剖宫产率明显大于A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孕前高体重指数及孕期BMI增幅过大的孕妇,应加强营养指导,合理膳食,进行适宜运动,密切监测BMI的增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孕前及不同孕期孕妇体重指数(BMI)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及巨大儿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3月该院孕妇1 10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消瘦组、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对比孕前、不同孕期4组孕妇GDM发生率及巨大儿发生率;对比非GDM患者孕前、孕期不同体质量巨大儿发生率;对比孕前及不同孕期各层次BMI的GDM孕妇巨大儿发生率。结果 (1)孕前及孕早期超重组和肥胖组孕妇巨大儿及GDM发生率均明显较消瘦组和正常组高;孕中期肥胖组GDM发生率最高,随BMI增加,巨大儿发生率增高;分娩前4 h肥胖组巨大儿发生率最高(P0.05)。(2)非GDM孕妇中,孕前超重组和肥胖组巨大儿发生率较高;孕早期、中期超重组和肥胖组巨大儿发生率较另两组高;分娩前4h巨大儿发生率随BMI增加而升高(P0.05)。(3)GDM妇女巨大儿发生率较非GDM孕妇高,孕前及孕期肥胖组巨大儿发生率均为最高(P0.05)。结论(1)孕前及早期超重、孕中期肥胖增加了GDM发病率,孕前及孕早期超重可增加巨大儿发生率,孕晚期体质量越大则巨大儿发生率越高。(2)非GDM孕妇中,孕前肥胖超重可增加巨大儿发生率,孕早期、中期、晚期BMI越大则巨大儿发生率越高。(3)GDM中,孕前及孕期肥胖可导致巨大儿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BMI)与孕期体重增长对孕妇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及妊娠结局的影响,为临床预防和治疗GDM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进行分娩或产前检查的2 069例孕妇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孕妇孕前BMI大小分为A组(BMI18. 5 kg/m2)、B组(18. 5 kg/m~2≤BMI≤24. 0 kg/m~2)、C组(BMI24. 0 kg/m~2) 3组。对3组孕妇妊娠期内体重增长及GDM发病进行观察统计,并对各组孕妇的妊娠结局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研究观察的2 069例孕妇中有197例出现GDM,发病率为9. 52%。且3组孕妇GDM的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即C组最高,B组次之,A组最小,初步表明孕妇GDM的发病率随着孕前BMI的增加而升高。(2) A、B、C 3组孕妇中体重增长≤9 kg GDM发病率显著低于体重增长9 kg孕妇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提示孕期体重增加会增加孕妇GDM。(3) A组孕妇低体重胎儿、流产率高于B组、C组,B组孕妇正常产率高于A组、C组,C组孕妇剖宫产率、巨大胎儿、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于A组、B组,且各组中体重增长9 kg孕妇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高于体重增长≤9 kg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孕妇孕前高BMI及孕期体重增长过快会显著增加孕妇GDM的发病和增加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出现。因此控制孕妇孕前和孕期体重增长在正常范围,可降低孕妇GDM和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使得孕妇获得良好的妊娠、分娩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孕前体重指数(BMI)与妊娠期糖尿病发生风险及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择取围生期孕产妇420例,调查孕前BMI、妊娠期糖尿病及妊娠结局。结果超重和肥胖孕妇发生GDM的风险显著增高;超重、肥胖孕妇的剖宫产率、早产率、巨大儿发生率高于体重正常孕妇;肥胖孕妇孕期体重增加水平、孕期BMI指数增加水平较体重正常孕妇低;超重孕妇新生儿血糖水平均较体重正常孕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BMI与G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和胰岛素抵抗呈正相关,孕前高BMI是GDM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孕前体质指数(BMI)和孕期增重与巨大儿发生率的相关性,为孕妇孕期体质量管理和新生儿体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在义乌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分娩并具有完整产科资料的1 124名孕妇为研究对象,依据BMI将孕妇分为消瘦组(218名)、正常组(807名)、超重肥胖组(99名)。分析3组孕妇孕期增重和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巨大儿发生率的关系,比较3组低出生体质量儿和巨大儿发生率。结果消瘦组、正常组孕妇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呈正相关(P0. 05);超重肥胖组孕妇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无相关性(P0. 05)。3组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巨大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孕妇孕期增重百分位超过P85时,消瘦组和正常组巨大儿发生率明显增加,超重肥胖组巨大儿发生率无显著变化。结论孕期增重幅度与巨大儿发生率密切相关,因此合理控制孕期增重可有效降低巨大儿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重/肥胖孕妇膳食摄入量情况,妊娠并发症,妊娠结局的特点,为超重/肥胖孕妇妊娠保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4年10月—2016年2月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某家医院分娩并具有完整产科资料的230例单胎初产妇,按孕前体质指数(BMI)分为体重正常组(18≤BMI24)130例、超重/肥胖组(BMI≥24)100例;采用食物频率法和24 h膳食回顾法详细记录2组孕妇在孕32周~分娩期间(孕晚期)任意1天所摄入的各种食物品种及数量。数据用营养计算器软件进行分析和评价,最后对2组孕妇妊娠结局进行比较。结果 2组孕妇身高,分娩孕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孕妇年龄,孕前体重,孕期增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组孕妇每日膳食摄入量中能量、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叶酸、锌等摄入量均高于体重正常组摄入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组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巨大儿发生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保持正常体重,进一步加强对孕妇的营养教育,定期监测孕妇体重增长情况是保障良好妊娠结局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宁凤芝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4):5468-5469
目的:探讨孕期体重指数(BMI)及其增长对母婴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在该院系统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单胎初产妇590例,按孕前BMI分为正常组(18.5≤BMI<23)、超重组(23≤BMI<25)和肥胖组(BMI≥25)3组。再根据整个孕期BMI的总增幅,将观察对象分为正常组(BMI增幅<4)、超重组(4≤BMI增幅<6)和肥胖组(BMI增幅≥6),并分别随访其对母婴预后的影响。结果:①孕前BMI对母婴预后的影响:肥胖组、超重组孕产妇的妊娠并发症、巨大儿、剖宫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②孕期BMI的增幅对母婴预后的影响:超重组、肥胖组孕产妇的妊娠并发症、巨大儿、剖宫产率明显大于正常组。结论:对孕前高体重指数及孕期BMI增长大的孕妇应加强营养指导,合理膳食,进行适当的运动,限制期限BMI增长,对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母儿并发症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福州地区孕期增重与围产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6月份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围产保健门诊建档并定期产前检查、分娩的单胎孕妇3086例,回顾病历资料,依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预防控制指南,将研究对象按孕前体质指数(BMI)分为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及肥胖组,参照美国医学研究院(Institute of Medicine,IOM)发布的妊娠期增重推荐标准,将孕期增重分为增重不足、增重达标、增重超标3组。分析3组早产、巨大儿、妊娠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孕前低体重730例(23. 66%)、正常体重2059例(66. 72%)、超重与肥胖297例(9. 62%)。孕期增重不足467例(15. 13%)、增重达标1318例(42. 71%)、增重超标1301例(42. 16%)。调整孕妇年龄、文化程度、孕次、产次及孕前BMI。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与孕期增重达标孕妇相比,低体重组和正常体重组,孕期增重不足增加早产的发生风险,OR值分别为2. 67(95%CI:1. 19~6. 0)、2. 19(95%CI:1. 38~3. 93),孕期增重超标增加巨大儿的发生风险,OR值分别为2. 72 (95%CI:1. 13~6. 52)、2. 22(95%CI:1. 42~3. 46);正常体重组和超重肥胖组,孕期增重超标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风险,OR值分别为1. 80(95%CI:1. 04~3. 13)、9. 03(95%CI:1. 18~68. 86)。结论孕前低体重、正常体重的孕妇孕期增重不足增加早产的风险,增重超标增加巨大儿风险,正常体重和超重肥胖孕妇,孕期增重超标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BMI)和孕期增重对妊娠结局产生的影响,获得最适宜增重范围,为孕期体重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9月在清远地区医院(连州镇中心医院、清远市保健院、清远市中医院、清远市清城区医院、清远第二人民医院)系统定期产检及分娩的首次怀孕的初产妇10 56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前BMI值不同将其分为体重过低组、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与肥胖组,统计其孕期增重,并对妊娠并发症及妊娠结局作分析及描述性研究。结果超重组与肥胖组孕妇的妊娠并发症发生率高于体重过低组及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远地区孕期适宜增重12~17.8 kg。孕期内适当增重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结论孕前BMI及孕期增重对围产期并发症及新生儿有重要影响,孕妇孕前适宜体重及孕期体重增长在适宜水平能降低孕妇及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子痫前期的妊娠结局,了解孕妇孕前不同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不同增加量与子痫前期的妊娠结局关系。方法将130例基层医院建档产检的子痫前期孕妇按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增加量分为:孕前体重指数(BMI)正常,孕期体重增加正常组29例;孕前BMI正常,孕期体重增加超重组30例;孕前BMI超重,孕期体重增加正常组22例;孕前BMI超重,孕期体重增加超重组49例。分析四组孕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结果孕前BMI正常,孕期体重增加超重组较孕期体重增加正常组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增加。孕前BMI超重,孕期体重增加超重组较孕期体重增加正常组妊娠期糖尿病及重度子痫前期、剖宫产发生率均增加。无论孕前BMI是否正常,孕期体重增加超重组均较孕期体重增加正常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加。结论在基层医院对于高危人群,孕前进行干预,重视合理控制体重,孕期规律产检,控制体重增加在合理范围内,可减少孕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孕前体质指数(BMI)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为改善GDM患者的妊娠结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6月参与天津市孕产期系统管理并确诊为GDM的孕妇1 000例为研究对象,按不同的孕前BMI分组:BMI18.5 kg/m2为低体重组,18.5 kg/m2≤BMI24.0 kg/m2为正常体重组,24.0 kg/m2≤BMI28.0 kg/m2为超重组,BMI≥28.0 kg/m2为肥胖组,以分娩方式、妊娠期高血压、新生儿出生体重为观察指标,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肥胖组和超重组剖宫产率(分别为81.0%和73.3%)高于正常体重组(6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肥胖组和超重组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分别为20.0%和8.2%)高于正常体重组(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不同组间巨大儿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肥胖组的巨大儿发生率最高(17.6%)。结论控制妊娠前及妊娠早期肥胖可以改善GDM孕妇的妊娠结局,减少剖宫产率、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和巨大儿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重和肥胖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门诊产检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kg/m2)分为:正常体重组(BMI 18.5~24.9)、超重组(BMI 25.0~29.9)、肥胖组(BMI≥30)。使用饮食控制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水平。观察其妊娠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结果 604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中BMI正常体重241例(占39.90%),超重211例(占34.93%),肥胖152例(占25.17%)。超重与肥胖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经辅助生育技术后妊娠,高龄产妇,巨大儿与急诊剖宫产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组;肥胖组胎膜早破与子痫前期发生率,剖宫产率显著高于超重组及正常组;肥胖组顺产率显著低于正常组,肥胖组早产胎膜早破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结论妊娠前肥胖和超重可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加强健康教育,适度控制孕前体重,可预防妊娠期糖尿病并发症,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孕前不同体重指数对阴道分娩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至5月在我院住院并进行阴道试产的初产妇975例.按照孕前体重指数分为低体重组(BMI〈18.5)93例、正常体重组(18.5≤BMI〈23)604例、超重组(23≤BMI〈25)176例、肥胖组(BMI≥25)102例,观察孕前BMI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1)孕前肥胖组的妇女的第一产程时限、第二产程时限明显长于其它组的妇女,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三产程时限在不同孕前BMI组间比较没有显著差异;(2)随着孕前BMI的增长,孕妇的剖宫产率逐渐增加.各组间剖宫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5),其中肥胖组妇女的剖宫产率为33%。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妇女的阴道助产率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各组妇女的镇痛分娩比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中肥胖组妇女的分娩镇痛率显著高于其它BMI组的妇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间妇女分娩巨大儿的比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孕前BMI的增加,妇女分娩巨大儿的比率也增加,其中以肥胖组妇女分娩巨大儿的比例最高为17.6%。各组妇女发生肩难产的比例没有统计学差异。各组妇女分娩的新生儿转入新生儿监护的比例没有统计学差异,其中以正常体重组妇女分娩的新生儿NICU转入率最低,为27%,而以肥胖组妇女分娩的新生儿NICU转入率最高,为35%。结论孕前肥胖导致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延长.同时会增加剖宫产率、镇痛分娩率、分娩巨大儿的比例以及新生儿转监护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加和妊娠年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随机抽样对850例单胎初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孕前体重指数分为消瘦组(BMI18.5)、正常组(18.5≤BMI25)和超重肥胖组(BMI≥25);再按照孕期增重是否合理分为体重增长不足组、体重增长正常组和体重增长过多组,并记录GDM、HDP、早产、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窒息及剖宫产的发生率。结果超重肥胖组孕妇GDM、HDP、早产、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和剖宫产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和消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增长不足组GDM与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高于体重增长正常组和体重增长过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增长过多组HDP、巨大儿和剖宫产的发生率比其他两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控制孕前体重和孕期体重过度增长及在正常妊娠年龄分娩可有效降低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分娩方式和新生儿体重的影响,为孕妇体质量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天津市第一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及顺利分娩的GDM孕妇124例,对孕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孕妇孕前BMI将其分为体重过低组、体重正常组、体重超重组及肥胖组,比较并分析各组孕妇的分娩方式及新生儿体重。结果肥胖组剖宫产率为81.25%,显著高于体重过低组、体重正常组、体重超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过低组顺产率为43.75%,显著高于体重正常组、体重超重组、肥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低体重儿发生率明显高于体重过低组、体重正常组、体重超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巨大儿发生率明显高于体重过低组、体重正常组、体重超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M孕妇的分娩方式及新生儿体重均与孕妇孕前BMI有一定关系。孕妇孕前BMI≥28会增加剖宫产率及巨大儿发生率,对新生儿健康产生一定影响。因此,为改善GDM孕妇的妊娠结局,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应对孕前BMI过高的孕妇给予积极治疗,将BMI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孕前体脂肪率(FAT%)与孕前体质指数(BMI)对子痫前期预测价值及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1日-2017年6月1日期间在该院产科分娩的360例育龄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根据孕产妇的孕前BMI、FAT%分为肥胖组、超重组、正常组和消瘦组。比较孕前FAT%与孕前BMI对子痫前期预测价值以及与产妇和新生儿转归情况等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结果按孕前BMI分组,消瘦组、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分别有32例、148例、125例、55例,孕前BMI可显著影响分娩方式、分娩期的并发症、新生儿的情况(除新生儿窒息)等妊娠结局(P0. 05)。按孕前FAT%分组,消瘦组、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分别有35例、150例、122例、53例,孕前FAT%可显著影响妊娠结局(P0. 05)。子痫前期发病率为13. 33%(48例),孕前BMI对子痫前期发病率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 05),但孕前FAT%可显著影响子痫前期发病率(P0. 05)。孕前FAT%预测子痫前期的最佳临界值为29. 75%,ROC曲线下面积为0. 865,预测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5. 45%、81. 96%。结论肥胖可导致子痫前期的发生及不良妊娠结局,孕前FAT%与妊娠结局关系更为密切,采用孕前FAT%定义肥胖可有效预测肥胖孕妇子痫前期发病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肥胖孕妇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单胎初产妇360人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按照孕前和产前体质指数(BMI)及孕期BMI增幅﹤4为①组、4≤BMI≤6为②组、﹥6为③组分组,随访妊娠结局。[结果]孕前肥胖组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前肥胖剖宫产、新生儿出生体重明显增加(P﹤0.05);孕期BMI增幅≥4剖宫产、孕期BMI增幅﹥6巨大儿明显增加(P﹤0.05)。[结论]孕前、产前BMI及孕期BMI增幅与妊娠结局有关,控制孕期体重过度增长,可降低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剖析不同孕前体质指数妊娠糖尿病孕妇经医学营养治疗后的妊娠结局.方法 2015年1-6月来无锡市妇幼保健院产检中符合要求的257例愿意行医学营养治疗(MNT)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按照体质指数(BMI)分为低体重组(BMI<18.5 kg/m2)、正常组(18.5 kg/m2≤BMI≤23.9 kg/m2)、超体重组(BMI> 24 kg/m2).比较分析各组间胰岛素使用、早产率、低体重儿、巨大儿、剖宫产、产后葡萄糖耐量异常情况的差异.结果 经医学营养治疗后,孕前体重超重组胰岛素使用高于正常组(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前不同体质指数妊娠糖尿病孕妇都可通过MNT取得较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