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分析HIV-1+2蛋白印迹试验中HIV-1确证阳性同时出现HIV-2带型样本的基因亚型。方法将HIV-1+2确证试验中同时出现HIV-2带型的样本,通过基因诊断确认是否为HIV-2共感染;同时扩增HIV-1 gag,env基因段,通过测序和系统进化树的构建,分析具有HIV-2带型的HIV-1毒株的基因亚型。结果在34份出现HIV-2带型的标本中,基因诊断发现均为交叉反应,并非HIV-1和HIV-2共感染。出现交叉反应的毒株中以AE亚型为主,占73.5%(25/34),BC重组和B亚型分别占17.7%(6/34)和8.8%(3/34)。结论HIV-1+2蛋白确证试验中HIV-1确证阳性,同时出现HIV-2带型的阳性样本,并非HIV-1和HIV-2共感染,而是交叉反应。出现交叉反应的HIV-1毒株以AE亚型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河北地区治疗失败HIV-1感染者体内获得性耐药基因的突变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河北省2019年1—12月抗病毒治疗后病毒载量≥1000 CPs/mL HIV-1感染者的人口社会学信息及血浆标本,通过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IV-1 pol基因序列,将测序结果与美国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比对,分析HIV-1感染者耐药基因突变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获得性耐药发生率为76.47%(104/136),其中94.23%(98/104)对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耐药,EFV(依非韦伦)和NVP(奈韦拉平)耐药率高且多呈现高度耐药,主要突变位点为K103N、V106M和Y181C;68.26%(71/104)对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耐药,3TC(拉米夫定)和FTC(恩曲他滨)高度耐药最严重,主要突变位点为M184V/I。患者多选择一线药物为治疗方案(68.38%,93/136),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和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的耐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民族和传播途径是影响耐药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从笔者发现的4例HIV-1耐药感染者分离获得的HIV-1毒株是否为耐药毒株。方法用RT-PCR法连续检测13例HIV-1感染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血浆病毒载量的变化情况;用HIV-1感染者淋巴细胞与健康人淋巴细胞共培养的方法从13例HIV-1感染者分离获得HIV-1毒株;从4例耐药感染者分离获得4株HIV-1毒株,在其培养液中加入逆转录酶抑制剂,检测毒株逆转录酶活性。结果13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中的9例从治疗开始第1个月到第15个月中,病毒载量明显下降,感染者对于治疗药物敏感;其余4例从治疗开始第1个月到第10个月,病毒载量明显下降,从第11个月到第13个月病毒载量维持在此水平,但从第14个月到第19个月,病毒载量明显上升,持续在此水平并有上升趋势,确认为耐药感染者。病毒分离培养发现13例血样从第2周开始均出现HIV特有的细胞病变,逆转录酶的活性检测和P24抗原检测结果为阳性,成功分离获得HIV-1毒株13株。4例耐药HIV-1感染者分离获得的4株HIV-1毒株体外培养中加入逆转录酶抑制剂,发现HIV-1感染特有细胞病变持续存在,逆转录酶的活性检测和P24抗原检测结果也始终为阳性,说明此4株HIV-1毒株为耐药毒株。结论从耐药HIV感染者成功分离获得耐药HIV毒株,流行病学检测发现4例HIV-1感染者来自同一地区,有耐药毒株传播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张家口市HIV-1遗传基因多样性和原发耐药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使用In-house方法扩增HIV-1蛋白酶和逆转录酶编码区基因序列,通过系统进化分析和耐药数据库比对确定HIV-1基因型和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张家口市未治疗人群中共有5种HIV-1基因亚型毒株在流行,其中CRF01_AE是最主要流行毒株,占到45...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分析云南省一株HIV-1独特重组毒株的基因结构和重组特点了解云南省独特重组毒株的演变情况。方法 对云南省艾滋病关爱中心抗病毒治疗的耐药患者进行耐药监测后,从耐药监测序列库中200条序列进行全长扩增,扩增成功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独特二代重组毒株进行研究。采集血浆500μL,分离血浆并提取纯化血浆中的RNA。全长序列分为三个部分,运用RT-PCR的方法分别扩增该病毒基因的3′半分子,gag区和pol区,扩增产物测序后获得该毒株近全长基因序列。用Genotyping、BLAST、RIP和jpHMM在线分析工具和Simplot3.5软件进行重组分析。结果 获得8 850 bp近全长HIV-1基因序列,重组分析显示,该条序列是以C亚型为骨架,B(B′)和C亚型作为片段插入的一条位置重组毒株,该条序列共有10个重组断点将序列分为11个片段,其中5个为C片段,4个B片段,2个CRF01_AE片段。结论 云南省HIV-1URF的多样性不断演变,尤其是以C、B(B′)和CRF01_AE亚型的二代重组,需要持续监测,以应对诊断、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和预防方面日益增加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保定市HIV-1感染者治疗前耐药情况。方法采用In-House方法,对血浆样本进行pol基因区扩增并测序,将拼接好的序列提交至美国斯坦福大学的HIV耐药数据库,分析HIV-1毒株基因亚型和耐药突变位点。结果本研究中60例HIV-1感染者出现基因位点突变,然而只有10例出现低度以上耐药,原发耐药率为5.56%(10/180)。蛋白酶抑制剂(PIs)、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的原发耐药率分别是0.56%(1/180)、0.56%(1/180)和4.44%(8/180)。HIV-1耐药毒株主要分布在CRF01_AE(50.00%,5/10)、B亚型(20.00%,2/10)、B+C亚型(20.00%,2/10)和A亚型(10.00%,1/10)中。结论保定市HIV感染者原发性耐药率高于WHO中等警戒线水平,应引起警惕,并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河北省哨点监测人群中HIV-1感染趋势、新发感染因素和病毒基因分型。方法 使用趋势卡方检验分析2015—2019年哨点HIV-1阳性病例发展趋势;通过限制性抗原亲和力酶联免疫试验和in-house法分别进行HIV-1新发感染检测和基因型检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IV-1新发感染影响因素。结果 2015—2019年间在24岁以下(P=0.047)、检测咨询(P<0.001)和专题调查(P<0.001)中的阳性病例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MSM人群HIV-1新发感染率从2015年的4.2%上升到2017年的5.7%,后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到2019年下降到3.0%。MSM人群新发感染在25~49岁年龄段(P=0.017)、样本来源为专题调查(P=0.008)的人口社会学特征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哨点MSM人群中流行着10种基因亚型毒株,占比最高的为CRF01_AE 51.07%(335/656),其次是CRF07_BC 33.23%(218/656)、B 9.76%(64/656)、URFs 2.59%(17/656)、CRF55_01B 1.68%(11/...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青海省首次发现的HIV感染者HIV-1毒株的基因特征及亚型。方法:从2例感染者外周静脉血淋巴细胞中提取前病毒DNA,使用套式PCR方法,扩增HIV的Env基因,对其Env C2-V3及邻近序列进行分析。结果:两个毒株与国际参考序列的Coon间的基因离散率最小为4.93%,而远离其它亚型,2个毒株间的基因离散率为1.35%,进一步的系统树分析显示,2个毒株与Ccon聚集在一起。结论:2个毒株均为C亚型,而且HIV-1毒株刚进入青海省且流行的时间不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HIV-1病毒包膜蛋白gp120的V2区突变对其他结构域的中和抗体识别的影响。 方法 使用假病毒构建系统包装野生型和V2区突变型的HIV-1假病毒,分别测试抗CD4结合位点中和抗体和CD4诱导的中和抗体对两种病毒的中和作用。使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试CD4结合位点中和抗体和CD4诱导的中和抗体对gp120野生型和突变型蛋白的亲合力。结果 CD4结合位点中和抗体和CD4诱导的中和抗体均无法中和野生株JR-FL WT假病毒,但2种中和抗体对V2突变株的中和活性显著提高,在低浓度下即可中和该病毒。野生株和突变株gp120单体与抗CD4结合位点中和抗体的结合力无明显差异,而gp120单体与CD4诱导的中和抗体的结合实验ELISA曲线却明显分离,CD4诱导的中和抗体与突变型JR-FL L175P gp120的结合强度均明显高于它们与野生型JR-FL WT gp120的结合强度。结论 HIV-1 V2区突变可影响中和抗体的抗病毒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男男性行为人群(MSM)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I型(HIV-1)新发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云南省2012-2014年某检测平台MSM人群HIV和梅毒血清学检测资料。结果 1 113名调查对象HIV抗体阳性检出率12.94%(144/1 113),梅毒血清学阳性检出率6.83%(76/1 113)。144例HIV感染者中,HIV-1新发感染77人,年龄17~62岁,平均28.73±8.85岁,34岁及以下占80.52%(62/77)。以未婚(占80.52%,62/77)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55.84%,43/77)居多。年平均新发感染率15.19%(95%CI:11.80%~18.58%)。梅毒患者较非梅毒患者更易发生HIV新发感染(OR=4.013,95%CI:2.115~7.614,P0.001)。MSM人群中年龄、婚姻状况和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未成为HIV新发感染的统计学变量(P0.05)。结论 MSM人群的HIV感染率和HIV-1新发感染率较高,男男性传播对青年人的威胁值得关注,受教育程度提高并未减少HIV新发感染发生,预防和规范治疗梅毒等性传播疾病是预防HIV传播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T、B、NK细胞亚型与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T、B、NK细胞亚型与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1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和30例健康献血者外周血CD3+、CD4+、CD8+ T细胞、B细胞、NK细胞的构成比,并计算CD4+/CD8+比值,分析其与病情、病程和抗组胺治疗之间的关系。结果 慢性荨麻疹患者CD8+ T细胞构成比27.20% ± 8.22%低于正常人对照组29.9% ± 3.74%(P < 0.05),CD4+/CD8+比值(1.48 ± 0.62)、NK细胞构成比21.20% ± 10.84%高于正常人对照组(分别为1.24 ± 0.27,17.5% ± 3.56%,P < 0.05);抗组胺治疗无效组CD3+ T细胞61.81% ± 11.70%、CD8+ T细胞24.00% ± 7.79%、B细胞10.78% ± 2.07%构成比低于抗组胺治疗显效组(分别为75.74% ± 2.36%,34.22% ± 9.30%,15.25% ± 4.10%;P < 0.05,P < 0.01, P < 0.05),CD4+/CD8+比值(1.67 ± 0.76)、NK细胞构成比28.61% ± 12.62%均高于抗组胺治疗显效组(分别为1.17 ± 0.41,12.78% ± 6.02%,P < 0.01)。慢性荨麻疹患者的CD3+、CD8+ T细胞构成比与症状评分呈负相关性(r = -0.31,-0.28,P < 0.05),B细胞构成比与症状评分、病程呈正相关性(r = 0.53,0.55,P < 0.01)。结论 慢性荨麻疹患者存在T、B、NK细胞亚型构成紊乱,在慢性荨麻疹及其耐抗组胺的发病机制中,可能有体液免疫参与。  相似文献   

12.
通过复习过去5年里的有关文献,概括了HIV-1初期感染(2个月内)的临床、病毒学和免疫学特征。明确了HIV-1初期感染大多数有症状,表现为一种临床综合征,比1986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提出的定义更具特异性且范围更广,并讨论了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认识HIV-1初期感染的临床表现,可以限制感染的播散,对控制艾滋病的流行和蔓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江门市HIV-1抗体阳性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抗体蛋白免疫印迹试验(WB)带型特征,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免疫印迹试验、流式细胞术检测2018-2019年江门市新确诊的HIV-1感染者外周血中的HIV抗体、CD4+T淋巴细胞,结合该人群的人口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4例HIV-1抗体阳性者中,男156例(72.90%),女58例(27.10%);平均年龄(44.70±14.00)岁;CD4+T淋巴细胞≤350个/μL的占68.69%。WB带型以次全带为主,缺失条带类型以p55和p17为主。不同性别间的WB带型仅p55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1,P=0.036)。在不同途径感染人群间gp41(χ2=16.31,P<0.01)、p51(χ2=8.75,P=0.013)的抗体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免疫水平的人群间WB带型gp41(χ2=9.26,P=0.010)、p24(χ2=5.3...  相似文献   

14.
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S)是一组常染色体显性的遗传性疾病,研究表明本病存在角蛋白K5/K14基因点突变。EBS的各个亚型突变发生部位有一定差异,其中Weber-Cockayne亚型(WC-EBS)突变多位于K5/K14的连接区L1-2。本研究设计了扩增K5基因L1-2区DNA片段的引物,应用PCR对-WC-EBS家系的患者及未发病成员进行扩增。PCR产物测序发现患者K5第346密码子发生了A→C的碱基替换,导致色氨酸(TAT)变成丝氨酸(TCT),而未发病成员则未见有碱基突变。结果表明,通过PCR结合DNA直接测序不失为快速、准确检测基因突变的方法。此外,连接区在角蛋白结构中不如螺旋区重要,因而此区基因突变对角蛋白二聚体形成的影响不大,这与临床上WC-EBS病情相对较轻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男男性行为者(MSM)艾滋病病毒感染相关辅助受体CCR5、CCR2、CXCR4和SDF1基因多态性与HIV-1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收集HIV-1抗体确证阳性者纳入病例组,HIV抗体筛查阴性者作为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测序法,检测两组MSM样本CCR5基因△32(rs333)和59029A/G(rs1799987)、CCR2、SDF1、CXCR4基因外显子区域的等位基因多态性,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分布差异与HIV-1感染的相关性。结果:共收集病例组102例,对照组91例,两组样本CCR5基因rs333位点未检出杂合子和纯合子突变,rs1799987A/G位点突变频率为59.59%,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差异分析显示,rs1799987A/G位点变异可能为影响HIV感染的风险因素[比值比(OR)=2.998,95%可信区间(CI):1.034~8.696];rs1799987A/G、rs1799864、rs1799865、CXCR4、SDF1基因突变频率分别为59.59%、19.95%、26.61%、11.92%和0.26%;CCR2第三外显子测序产物多态性...  相似文献   

16.
作者对132例血清(43例麻风病人,21例结核病人,5例麻风接触者,33例正常健康的印度人和30例健康的欧州人)也通过印迹试验测定抗 HIV—1 IgG 抗体。在63例健康者的血清中,仅有1例出现明显的 P17带。在其余69份血清中有44例(43例麻风病人中的33例,结核病人21例中的7例,麻风接触者55例中的4例)血清中也发现了1或数条带。在这些实验对象中有17例出现 HIV—1特殊 P24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云南省4县(市)暗娼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暗娼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云南省4县(市)出租屋、小旅馆、发廊、浴室以及街边揽客,每次商业性行为平均价格低于80元的390名暗娼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34.65±10.18)岁,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80.51%。暗娼与新客、熟客和丈夫的安全套使用比例分别为79.74%,65.72%和14.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每次性服务收费(OR=1.97,95%CI 1.32~2.95)与熟客安全套使用有统计学关联;每次性服务收费(OR=1.48,95%CI 1.06~2.05)与新客安全套使用有统计学关联。结论云南省4县(市)暗娼艾滋病知识需要进一步提高,通过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改变不安全性行为,促进安全套的使用,减少艾滋病经暗娼的传播与蔓延。  相似文献   

18.
微量明胶颗粒凝集HIV-1近期感染检测方法(PA-LS)的研发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一种操作简便、价格便宜、无需特殊设备、易于推广的,用于区分HIV-1近期感染的实验方法。方法自行设计“微量明胶颗粒凝集HIV-1近期感染检测方法(PA-LS),并从检测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一致性、重现性几个方面与其它常规使用的试验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该方法与其它常规使用的试验方法的检测结果有很高的一致性。结论该方法对HIV-1初筛有100%敏感性,99%特异性;区分近期感染的敏感性为97%,长期感染的敏感性为96%;重现性为100%,是一种经济便宜、操作简单的实验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细胞周期蛋白A、D1、B1和E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A(Cyclin A)、Cyclin B1、Cyclin D1和Cyclin E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28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皮损和18例正常人对照皮肤中的Cyclin A、D1、B1和E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28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中26例皮损表达Cyclin A和Cyclin B1,27例有Cyclin D1和Cyclin E表达,正常组织无表达或弱表达。结论:细胞周期蛋白A、D1、B1和E可能通过诱导细胞增殖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表皮中HLA Ⅰ类分子重链A、B、C位点启动子区甲基化与疾病的关系。方法 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检测46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和非皮损表皮中的HLAⅠ类分子重链A、B、C位点启动子区域CpG岛的甲基化率,与28例正常人皮肤组织进行对照研究。PASI评分评价银屑病患者皮损的严重程度。结果 在银屑病患者皮损、非皮损和正常人皮肤组织中,重链A位点均未检测到发生甲基化,B位点的甲基化率分别是4.35%( 2/46)、4.35%( 2/46)和0,C位点的甲基化率分别是4.35% (2/46)、21.74%( 10/46)和0。3组样本比较,C位点启动子区甲基化率非皮损明显高于皮损和正常人皮肤组织,但与病情严重程度无关;HLA Ⅰ类分子重链A和B位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HLA Ⅰ类分子C位点启动子区甲基化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