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Wistar-Kyoto(WKY)抑郁模型大鼠前额叶皮层与海马组织中树突棘的变化,并探讨解郁丸在其中的作用。方法:以成年雄性WKY大鼠为实验组,选用同品系SPF级Wistar大鼠为其对照组。首先,用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检测大鼠行为学变化,并作为其基线;然后将实验组所有WKY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解郁丸组和西酞普兰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21 d灌胃给药,再用相同的行为学方法检测给药后行为的变化。采用Golgi染色观察前额叶皮层与海马组织中树突棘的病理特点。Western blot检测前额叶皮层与海马组织突触后致密区蛋白95(PSD-95)的表达水平。结果:给药前,WKY大鼠表现出明显的抑郁样行为,前额叶皮层与海马组织中树突棘的密度明显降低(P0. 01),且PSD-95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 01);经药物治疗后,WKY大鼠的抑郁样行为明显减少,前额叶皮层与海马组织中树突棘的密度升高(P0. 01),PSD-95蛋白的表达水平也提高(P0. 01)。结论:解郁丸能明显减少WKY大鼠抑郁样行为,且影响树突棘的结构改变及PSD-95的蛋白表达。树突棘可能是抑郁症早期改变的重要结构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磷酸二酯酶4(PDE4)抑制剂咯利普兰对酒精中毒戒断诱导的抑郁样行为的作用及对小鼠海马和前额叶皮质脑区环磷酸腺苷(cAMP)、蛋白激酶A(PKA)、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磷酸化CREB(p-CREB)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取60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空白+咯利普兰组、慢性酒精模型组和咯利普兰治疗组(0.1、0.5和1 mg/kg)。给予酒精28 d期间每周进行酒精戒断处理。慢性酒精处理后,进行强迫游泳测试(FST)和悬尾测试(TST),观察小鼠抑郁样行为;ELISA检测小鼠海马和前额叶皮质cAMP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小鼠海马和额叶皮质PKA、CREB、p-CREB和BDNF的表达。结果:随着饮酒天数及戒断次数的增加,小鼠表现出明显嗜酒现象,饮酒量增加(P0.01),FST和TST测试中的不动时间增加(P0.01)。小鼠给药咯利普兰(0.5和1 mg/kg)28 d后,FST和TST不动时间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减少(P0.05),且能改善小鼠的嗜酒现象,小鼠饮酒量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减少(P0.01);相比于正常组,模型组小鼠海马和前额叶皮质cAMP含量明显降低(P0.01),并且海马和额叶皮质PKA、p-CREB和BDNF也明显低于正常水平(P0.01)。咯利普兰(0.5和1 mg/kg)给药28 d后,海马与前额叶皮质cAMP含量明显增加(P0.01),酒精抑制的海马脑区PKA、p-CREB和BDNF表达被逆转(P0.05),且酒精抑制的前额叶皮质PKA和p-CREB表达被逆转(P0.05)。结论: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咯利普兰能明显改善酒精中毒及戒断引起的抑郁样症状,且能减轻嗜酒症状,机制可能涉及第二信使cAMP通路。咯利普兰通过抑制PDE4,增加海马与前额叶皮质cAMP水平,进而激活PKA-CREB-BDNF通路,从而产生抗抑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海马CA1区注射米诺环素对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CCI)大鼠的抑郁样行为、海马和前额叶皮层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影响并分析其机制。方法:成年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CCI模型组、CCI+米诺环素组。糖水偏好及旷场实验检测大鼠抑郁样行为;免疫组化观察海马以及前额叶皮层Iba-1表达;取海马以及前额叶皮层组织,real-time PCR观察Iba-1、NLRP3和caspase1 mRNA表达,ELISA测定IL-1β和IL-18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CCI大鼠7、10 d和14 d的糖水偏好明显降低(P 0. 05),旷场中央活动距离和中央活动时间明显减少(P 0. 05);与CCI组相比,CA1区注射米诺环素后CCI大鼠7 d和14 d的糖水偏好明显升高(P 0. 05),旷场中央活动距离和中央活动时间明显增加(P 0. 05)。与假手术组相比,CCI组大鼠海马CA1、CA3及DG区和前额叶皮层Iba-1阳性细胞数目显著增多(P 0. 05),Iba-1、NLRP3和caspase1 mRNA表达明显上调; IL-1β和IL-18含量也明显升高(P 0. 05)。与CCI组相比,注射米诺环素后,CCI大鼠海马CA1、CA3及DG区和前额叶皮层Iba-1阳性细胞数目减少(P 0. 05),Iba-1、NLRP3和caspase1 mRNA表达降低(P 0. 05),IL-1β和IL-18含量降低(P 0. 05)。结论:海马CA1区注射米诺环素明显抑制CCI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其机制可能是抑制海马和前额叶皮层小胶质细胞激活,下调NLRP3和caspase1表达,从而使IL-1β和IL-18产生减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 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通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发挥抗抑郁作用。然而,NMDA受体拮抗剂调控BDNF表达的机制尚不清楚。方法口服皮质酮(CORT)诱导大鼠抑郁样行为。采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蔗糖偏好实验、旷场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观察动物的抑郁样行为,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动物背侧和腹侧海马DG脑区成熟BDNF(mBDNF)和前体BDNF(proBDNF)的表达。结果慢性给予CORT诱发大鼠抑郁样行为。NMDA受体拮抗剂地佐环平(MK-801)可减轻动物抑郁样行为,增加大鼠背侧和腹侧海马DG脑区中mBDNF的表达,同时降低proBDNF的表达(P0.05)。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拮抗剂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SAHA)能够减轻动物抑郁样行为,增加海马脑区的mBDNF表达,降低proBDNF的表达(P0.05)。然而,预先给予MK-801后,SAHA对大鼠抑郁样行为、海马DG脑区的mBDNF和proBDNF表达都无显著的影响。结论 MK-801可通过组蛋白乙酰化改变大鼠海马DG区mBDNF和proBDNF的表达,发挥抗抑郁作用,这将为抗抑郁治疗提供新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毛蕊花糖苷(acteoside)对抑郁症大鼠行为学及前额叶皮层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的影响,探讨毛蕊花糖苷的抗抑郁机制。方法:将108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氟西汀(20 mg/kg)组和毛蕊花糖苷低、中、高剂量(30 mg/kg、60 mg/kg、120 mg/kg)组,每组18只。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结合孤养的方式制备大鼠抑郁模型。氟西汀组和毛蕊花糖苷各剂量组分别按剂量连续灌胃给药3周,对照组和模型组每日以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采用旷场实验和糖水偏好实验观察大鼠抑郁样行为变化;免疫荧光组化法检测大鼠前额叶皮层ERS通路的关键因子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和C/EBP同源蛋白(C/EBP homologous protein,CHOP)的表达情况;分光光度计检测大鼠前额叶皮层caspase-3的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氟西汀组及毛蕊花糖苷各剂量组大鼠旷场实验总行程、中间停留时间及糖水摄取量均下降,前额叶皮层GRP78和CHOP的表达均明显增加,caspase-3酶活性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和毛蕊花糖苷各剂量组旷场实验总行程、中间停留时间及糖水摄取量均增加,GRP78和CHOP的表达均明显降低,caspase-3酶活性明显下降(P0.05)。结论:毛蕊花糖苷可以改善抑郁症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前额叶皮层ERS通路并减少神经元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足底电击应激对小鼠前额叶皮层、海马、杏仁核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雌性成年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足底电击应激组。应激组给予不可逃避足底电击,隔日1次,持续14d。足底电击应激结束次日进行糖水偏爱实验评估小鼠抑郁样行为;提取小鼠前额叶皮层、海马、杏仁核,试剂盒检测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GABA)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检测去甲肾上腺素(NE)和5-羟色胺(5-HT)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足底电击应激小鼠糖水偏爱指数明显降低;足底电击应激小鼠杏仁核谷氨酸水平显著升高、前额叶皮层及海马GABA水平显著下降;前额叶皮层、海马谷氨酸及杏仁核GABA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足底电击应激小鼠前额叶皮层5-HT、杏仁核NE水平显著升高;前额叶皮层、海马NE,以及海马、杏仁核5-HT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结论:足底电击应激引起小鼠抑郁样行为,上调杏仁核谷氨酸、NE以及前额叶皮层5-HT的表达,下调前额叶皮层、海马GABA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旨在阐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过表达对脑卒中后抑郁症(PSD)大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方法;构建BDNF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先结扎阻断大脑中动脉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再采用孤养结合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MUS)建立PSD大鼠模型。然后海马注射BDNF过表达慢病毒(PSD+LV-BDNF组),应用Real-time PCR和免疫印迹检测海马BDNF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BDNF过表达慢病毒注射后第28天,PSD+LV-BDNF组的BDNF mRNA、蛋白表达均多于PSD组。分别于CMUS后、手术前和注射后28 d采用糖水消耗试验和旷场试验检测大鼠抑郁样行为,PSD+LV-BDNF组的糖水消耗量及水平移动次数比PSD组均显著增加。结论:在PSD大鼠海马内BDNF、的过表达可改善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抑郁样行为,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慢性应激对不同月龄大鼠行为、前额叶皮质、纹状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慢性轻度不可预知性应激建立动物模型,观察2月龄和15月龄48只Wistar大鼠的行为学、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细胞形态学及BDNF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青年应激大鼠水平运动、直立次数均明显减少,这一变化在老年应激组更明显.应激组糖水偏爱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并持续到应激结束后一周;老年应激组的糖水偏爱百分比低于青年组.应激组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神经细胞呈程度不同的损伤现象,且老年应激组的损伤较青年组严重.应激组前额叶皮质和纹状体BDNF表达明显下调,老年应激组下调明显.应激后一周,青年应激组BDNF表达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慢性轻度不可预知性应激引起老年大鼠明显的行为学改变,提示老年大鼠对应激的反应性和耐受性降低.应激导致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细胞的变性、萎缩和死亡及BDNF表达下降,这一变化在老年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皮质酮注射对小鼠抑郁样行为以及脑糖原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雄性C57BL/6N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模型组小鼠连续4周给予皮质酮皮下注射,构建慢性应激抑郁障碍小鼠模型。采用强迫游泳实验和旷场实验验证慢性应激模型的建立;放免法测定小鼠血清中皮质酮(CORT)水平;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海马突触素(SYP)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荧光间接测定法检测海马组织的糖原以及糖原合酶和糖原磷酸化酶的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强迫游泳静止不动时间延长(P0.01)、自主活动能力降低(P0.01),表明慢性皮质酮注射诱导小鼠产生抑郁样行为。抑郁小鼠的皮质酮明显升高(P0.01)。皮质酮注射降低海马SYP和BDNF的蛋白表达(P0.01),同时海马组织糖原含量减少(P0.05),糖原合酶的活性降低(P0.05),而糖原磷酸化酶活性增加(P0.05)。结论:慢性皮质酮注射引起的海马神经元损伤和诱导小鼠抑郁样行为,可能与皮质酮降低海马糖原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小鼠慢性酒精中毒及戒断过程中抑郁样行为的改变,进一步探讨酒精中毒与抑郁症的共病机制。方法: 构建新型慢性酒精中毒小鼠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及慢性酒精7 d、14 d、21 d和28 d组。在第6、13、20和27天分别进行酒精偏好度测试,测试后戒断酒精1 d,随后次日进行抑郁行为学测试,测试结束后处死小鼠取海马与额叶皮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5-羟色胺(5-HT)及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含量。结果: 随着酒精饮酒天数及戒断次数的增加,小鼠表现出明显嗜酒现象,并且在强迫游泳和悬尾测试中,表现出明显的不动时间增加。7 d组小鼠额叶皮层内5-HT水平升高(P < 0.05),海马与额叶5-HT水平在21 d与28 d组降低(P < 0.01);7 d和14 d组小鼠海马与额叶NE水平无明显变化,21 d和28 d组NE水平降低(P < 0.05)。21 d和28 d组小鼠海马与额叶内p-CREB/CREB比值及BDNF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 < 0.05),7 d与14 d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酒精中毒、戒断阶段与抑郁的共病机制涉及5-HT。5-HT-cAMP-CREB-BDNF信号转导通路可能为酒精中毒与抑郁症的共病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对药酸枣仁-合欢花对抑郁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丝裂原细胞外激酶(MEK)-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环磷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探讨对药酸枣仁(SZS)-合欢花(AJF)抗抑郁作用的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control)、模型组(CUMS)、对药酸枣仁-合欢花组(SZS+AJF)、盐酸文拉法辛组(Venlafaxine)、PD184161组(PD),采用孤养加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CUMS)复制抑郁症大鼠模型,并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各组大鼠不同时间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应用ELISA法测定血清BDNF水平,应用real time RT-PCR法测海马CREB、BDNF mRNA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法测定海马ERK、p-ERK、p-RSK及p-CREB蛋白表达。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CUMS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从第14 d开始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或P 0. 01),血清BDNF含量减少(P 0. 01),海马CREB、BDNF mRNA和ERK、p-ERK、p-RSK、p-CREB蛋白表达量减少(P 0. 05或P 0. 01)。与CUMS组比较,SZS+AJF组、Venlafaxine组、PD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提高(从第14 d开始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或0. 01),血清BDNF含量增加(P 0. 05),海马CREB、BDNF mRNA和ERK、p-ERK、p-RSK、p-CREB蛋白表达量增加(P 0. 05或P 0. 01)。与SZS+AJF组比较,PD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减少(第21 d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血清BDNF含量减少(P 0. 05),海马CREB、BDNF mRNA和ERK、p-ERK、p-RSK、p-CREB蛋白表达降低(P 0. 05)。结论:对药酸枣仁-合欢花能够提高抑郁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具有抗抑郁效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抑郁模型大鼠BDNF-MEK-ERK-CREB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注射阿立哌唑(ARP)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大鼠焦虑样行为及额叶脑源性神经影响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48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2)和模型组(n=36),模型组大鼠通过单程长时应激(SPS)建立PTSD大鼠模型,根据腹腔注射药物的不同将PTSD大鼠分为vehicle、ARP14d和ARP21d组;通过旷场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焦虑样行为;行为学检测后处死动物并取材,利用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检测各组大鼠额叶BDNF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与vehicle组比较,ARP21d组大鼠在旷场中心停留的时间、旷场中心区域运动的距离、在高架十字迷宫开放臂停留时间及进入开放臂次数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vehicle组大鼠额叶BDNF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ARP14d和ARP21d组大鼠额叶BDNF表达水平显著高于vehicle组(P0.05)。结论腹腔注射阿立哌唑可以改善PTSD大鼠焦虑样行为,可能与额叶BDNF表达水平升高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慢性不可预见轻度刺激(CUMS)致大鼠抑郁模型与海马病理形态改变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异常的关系.方法 大鼠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应用CUMS建立大鼠抑郁模型;以开场(open-field)法、黄嘌呤氧化法和硫代巴比妥酸法、HE染色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大鼠行为、皮质MDA水平和SOD活力、海马病理形态和海马BDNF表达.结果 与对照大鼠相比,接受28 d CUMS大鼠开场实验得分明显降低,皮质SOD活力显著下降和MDA含量明显增高,海马神经元呈明显核固缩和BDNF表达显著降低(吸光度值803±422vs237±96,P<0.01).结论 CUMS致大鼠明显抑郁行为,其机制可能与神经元氧化-抗氧化系统失衡,自由基生成增加,由此致海马神经元受损和BDNF表达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慢性束缚应激时大鼠皮层和海马BDNF、TrkB的变化以及逍遥散、四君子汤、金匮肾气丸3种中药复方对其影响。方法: 用特制束缚架连续束缚7 d与21 d,每天3 h的方法制作大鼠束缚应激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检测大鼠皮层和海马CA1区BDNF、TrkB的变化。结果: 连续束缚7 d、21 d后大鼠大脑额叶皮层与海马CA1区的BDNF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 P<0.01),尤以21 d模型组明显。连续束缚7 d、21 d后大鼠大脑额叶皮层与海马CA1区的TrkB分别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3个中药复方均能升高皮层BDNF的积分吸光度和海马中BDNF的阳性细胞数;逍遥散能降低海马和皮层中的TrkB阳性细胞数和海马TrkB的积分吸光度;四君子汤和金匮肾气丸能降低皮层TrkB的积分吸光度;金匮肾气丸能降低皮层TrkB的阳性细胞数;逍遥散升高皮层和海马中BDNF的作用比四君子汤和金匮肾气丸明显。结论: 皮层和海马CA1区BDNF下降参与慢性应激的变化,疏肝、健脾、补肾的中药复方均有一定程度的逆转作用,但以逍遥散的作用较强,优于四君子汤和金匮肾气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银杏酮酯对抑郁大鼠前额叶与海马区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及其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方法:将5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银杏酮酯低、中、高剂量组。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配合分养方法建立抑郁大鼠模型,采用荧光实时PCR检测大鼠前额叶、海马ERK1/2和磷酸化p-ERK1/2 mRNA表达水平,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前额叶、海马ERK1/2蛋白和磷酸化p-ERK1/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给药前比较,银杏酮酯低、中、高剂量组旷场试验得分显著提高(P0.05),模型组旷场试验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前额叶与海马p-ERK1/2 mRNA与蛋白质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银杏酮酯低、中、高剂量组前额叶与海马p-ERK1/2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各组ERK1/2 mRNA与蛋白的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酮酯可改善抑郁模型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其机制可能与上调前额叶与海马ERK1/2磷酸化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西红花苷对阿尔茨海默症(AD)大鼠前额叶皮层突触后致密物蛋白95(PSD-95)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B(Trk B)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西红花苷改善AD大鼠学习记忆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ntrol)、Aβ_(25-35)处理组(Aβ)。Aβ_(25-35)+西红花苷组(Aβ+crocin)。除正常组外,其余两组大鼠右侧脑室注射Aβ_(25-35)建立AD大鼠模型,Aβ+西红花苷组从次日开始每天于固定时间腹腔注射西红花苷(40 mg/kg),连续注射14 d。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前额叶皮层PSD-95、BDNF、Trk B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β组逃避平台潜伏期时间明显延长(P 0. 01),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P 0. 01),穿越原平台次数减少(P 0. 01)。与Aβ组比较,Aβ+西红花苷组逃避平台潜伏期时间明显缩短(P 0. 01),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增加(P 0. 01),穿越原平台次数增加(P 0. 01)。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β组海马PSD-95、BDNF、Trk B的表达显著性减少(P 0. 05);与Aβ组比较,Aβ+西红花苷组PSD-95、BDNF、Trk B的表达明显增加(P 0. 05)。结论:西红花苷可以通过激活BDNF-TrkB信号通路,增加前额叶皮层BDNF和Trk B的表达,使学习记忆相关蛋白PSD-95的表达增加,改善A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高亲和力受体酪氨酸激酶B(TrkB)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24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抑郁组、脑卒中组及PSD组,每组6只。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卒中)模型;采用孤养方法建立抑郁模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加以慢性不可预见的中等应激刺激和孤养法建立PSD模型;并设正常组做为正常对照。应用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造模后第29天大鼠海马BDNF和TrkB免疫阳性细胞数的表达变化。结果:PSD组海马BDNF免疫阳性细胞数最少[(8.56±1.67)个/视野]。PSD组、抑郁组及脑卒中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BDNF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减少(P0.05);PSD组海马TrkB免疫阳性细胞数最少[(6.44±1.13)个/视野],与各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D大鼠海马BDNF及其高亲和力受体TrkB蛋白表达减少可能在PSD发病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大鼠海马CA1区和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突触小泡蛋白(synaptophysin)的表达,探讨PTSD大鼠空间记忆损伤的机制。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8只。模型组采用单次延长应激(single prolonged stress,SPS)构建PTSD大鼠模型。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2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利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检测海马CA1区和PFC突触小泡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经过Morris水迷宫实验,模型组大鼠从第2天开始逃避平台的潜伏期较对照组均显著延长(P 0.01),目标象限的停留时间均明显降低(P 0.01),穿越原平台位置的次数也明显减少(P 0.01)。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中,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和PFC突触小泡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 0.05或P 0.01)。结论:创伤后应激障碍大鼠空间记忆能力减退,可能与海马CA1区和PFC突触小泡蛋白的表达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CPP)复燃大鼠前额叶皮层和海马区兴奋性氨基酸转运蛋白3(EAAT3)的表达变化,探讨前脑皮层及海马区EAAT3在阿片类药物复吸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CPP建立(Es)、消退(Ex)、复燃2 h(Re2)、复燃4 h(Re4)组,每组8只。腹腔注射吗啡(10 mg/kg)连续10 d,建立CPP模型;停止给药使CPP逐渐消退;单次腹腔注射吗啡 2.5 mg/kg诱导已消退的CPP复燃。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大鼠前额叶皮层和海马区EAAT3蛋白表达变化。 结果: (1)腹腔注射恒定剂量的吗啡10 mg/kg, Es组大鼠在伴药箱的停留时间比control组明显延长(P<0.05),成功建立CPP模型;待CPP消退后,吗啡2.5 mg/kg腹腔注射诱发Re2和Re4组大鼠在伴药箱的停留时间再次比control组明显延长(P<0.05),CPP复燃。(2)Es组前额叶皮层EAAT3比control组表达减少(P<0.05),CPP消退的Ex组表达回升,在Re4组表达再次减少(P<0.05)。(3)海马区EAAT3在各组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而Es、Ex组海马CA1区EAAT3比control组表达明显升高(P<0.05)。 结论: 吗啡诱导CPP复燃时,前额叶皮层EAAT3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重现CPP建立时的变化,提示阿片类药物复吸行为的形成可能与前脑皮层EAAT3的表达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槲皮素治疗联合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模型大鼠抑郁样行为的治疗作用。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卒中抑郁组(PSD)、槲皮素组(QUE)、运动组(EXE)和槲皮素+运动组(QUE+EXE)。通过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技术制备大鼠卒中后抑郁模型。通过悬尾实验(TST)和糖水偏爱实验(SPT)来评估各组大鼠抑郁样行为;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和前额叶皮质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a)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含量;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中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B (Trk-B)、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表达。结果:行为学检测结果显示PSD组大鼠不动的时间显著增加(P<0.05),同时糖水摄入量及糖水偏爱百分比均显著下降(P<0.05),而槲皮素和运动训练均逆转了这些行为(P<0.05)。ELISA检测显示PSD组大鼠血清及前额叶皮质中TNF-α和IL-1β表达升高(P<0.05),而槲皮素和运动训练均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