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药通报》2011,(5):20-20
伤寒千态万状,只虚实二字尽之。一实一虚,则邪正相为胜负,正胜则愈,邪胜则死。若正气实者,即感大邪,其病亦轻;正气虚者,即感微邪,其病亦甚。故凡气实而病者,但去其邪,攻之无难,所可虑者,惟伤寒挟虚为难耳!最可恨者,有曰"伤寒无补法",惑乱人心,莫此为甚。独不观仲景立三百九十七法,脉症之虚寒者一百有余;定一百十三方,用参者三十,用桂、附者五十余。  相似文献   

2.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攻之,虚者补之。这是常规的治法。但疾病是错综复杂的,有寒热错杂者,治宜寒热并用;有体虚病实,宜攻补兼施;有邪未退而正先伤,宜扶正以祛邪;亦有先补后攻,先攻后补,甚或先用攻法,病邪虽衰而未尽,正气已不复支,乃转攻为补,待正气恢复,实邪重现,再用攻法,攻后正虚,复调补其虚者。如何灵活运用这些法则,是治疗中的关键所在,倘不能正确掌握,则有诛伐无辜,或壅补留邪之弊。虽然疾病复杂多变,但在治疗上总有一定的原则,倘能正  相似文献   

3.
<正>中医临证的治则治法大多源自《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1]。虽然这段文字比较全面地总结了中医的治则治法,但是在中医临证所遇成千上万的患者中,总有一些患者的病情非常复杂,比如寒热交错,虚实相间,阴阳格拒,邪盛正衰,甚则寒热正虚邪实相兼,  相似文献   

4.
<正> 痹证为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虽有行、痛、着、热痹之分,因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故痹证以风为主邪者诚非鲜见。风之中人,除有兼邪为害,随机而有寒热之变外,更有客表入里,窜扰内伏之异;又因证有久暂,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中,关于“火”的名称很多,但就其性质而论,则有内外之分,邪正之别,虚实之异,少壮之殊。凡属正火,在内在外都具生化之机,不可一日而无;凡属邪火,于人于天,均有为害之性,不可一日而有。精气夺者为  相似文献   

6.
正所谓时邪者,冬寒、春温、夏暑、秋凉,受之者曰时邪;又有冬宜寒而温,春宜温而寒,夏宜热而凉,秋宜凉而热,所谓非时之寒热,故直谓之时邪。其受寒凉,有由太阳而入者,必有头项痛、腰脊强等症;或传阳明,必有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等症;或传少阳,必有胁痛,耳沉、口苦等症。此当按三阳治法,勿使传里,此所谓小伤寒也,但亦当小其治耳。其受温热者,大抵由口鼻而入,不走太  相似文献   

7.
葛根桑叶辨     
<正> 或谓陆九芝之治温病,与叶派轻以祛实、辛凉透邪的观点趋一致,是说也,因其小同,遂勿大异,有肺胃不分之弊焉。观陆氏书,有“葛根桂枝辨”,有“葛根麻黄辨”,乃仿之而作葛根桑叶辨。叶派之轻以去实,辛凉透邪,用药如桑叶者,治肺也;陆氏之轻以去实,辛凉透邪,用药如葛根者,治胃也。轻以去实虽同,治肺治胃大别。盖叶氏之治温病,独重肺系,故谓“温  相似文献   

8.
和解之剂     
《光明中医》2014,(5):1086-1086
小柴胡汤属性:柴胡八两半夏半升人参甘草黄芩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邪在表者可汗,邪在里者不可汗也;邪在表者可吐,邪在里者不可吐也;邪在里者可下,邪在表者不可下也。须知此之所谓半表半里者,乃在阴阳交界之所,阳经将尽,乎欲入太阴,营卫不和,阴阳交战,并非谓表里受邪,若大柴胡可表可下例也。  相似文献   

9.
正"用药须使邪有出路"语出清代周学海《读医随笔》。《素问·热论》云:"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尽管汗、吐、下之治法有异,但皆为"使邪有出路"的具体体现。笔者个人临床及跟随盛丽先老师学习期间,深感"用药须使邪有出路"之因势利导在治疗小儿病中的重要意义。兹举例如下。1咳嗽咳嗽初起,主要以感受外邪为主,其中又以感受风  相似文献   

10.
石卫东 《光明中医》2011,26(3):421-423
人之有病,是正邪斗争的结果,“正邪相搏”即是此意。如果正气旺盛,虽有邪气侵入,可以不发病。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祖国医学的治病特点,就是调整正虚邪实,扶正祛邪,使未病者不发病,使已病者得以愈。  相似文献   

11.
邪正象一根红线贯穿于祖国医学“辨证施治”法 则之中。明确认识邪与正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就能正确掌握祖国医学的治疗原则。 邪正的定义 过去,一般认为:“邪”就是外来的,能引起人体疾病的邪气;“正”就是内生的,能维持人健康的正气。近来则有学者认为邪气与正气就是现代医学中所说的病原体和抵抗力。究其实际,这两种说法,都欠全面。第一,祖国医学中所说的邪,内容包括很多,不仅限于外来的邪气,如《素问·调经论》“夫邪之生也,得之饮食起居,阴阳喜怒。”《难经·十难》:“何谓五邪?然:有中风、有伤暑、有饮食劳倦、有中湿,此之谓五邪。”《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殸禾)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可见古人把  相似文献   

12.
<正> 《证治准绳》曰:“疗之四围赤肿名曰护场。”即疔疮周围红肿不散漫,有此者易治。反之为不护场,难治。护场是病体自身的防御反应,是机体以正克邪的明征,有利于“围歼毒邪”。病者或痒痛难忍、或碍于仪表;有者却掉以轻心,挤压疮疖,使“毒邪”突出重围,侵入营血,酿成凶险之症一疔疮走癀或脓毒血症。  相似文献   

13.
<正>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具有扶正驱邪之功,在清除里邪的同时又可透达表邪,既可疏肝解郁又可健脾益气,其用药在寒热补泻方面无明显差别。方中柴胡配黄芩,君臣相使,一者轻清升散,一者清少阳相火,协同起到和解少阳的作用。柴胡、黄芩得半夏之力以攻邪,加入益气之人参、甘草  相似文献   

14.
《经》曰:"痹之安生,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病之发生,有正气不足之内因,外加风寒湿邪侵着而致病。其有单邪致病者,有兼邪致病者,总的来说,其单邪致病,如风邪、寒邪等因毒侵及人体,较易治愈。其多邪致病者,如风寒湿热等兼之邪侵及人体,往往缠绵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179条曰:“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对于此条,历来注家,包括现行中医院校《伤寒论》统编教材部认为:本条主要是讨论阳明病的来路和成因。如成无己指出:“邪自太阳经传之入府者,谓之太阳阳明;邪自阳明经传之入府者,谓之正阳阳明;邪自少阳经传之入府者,谓之少阳阳明。”至于其成因,《伤寒论译释》指出“太阳阳明由于津亏,正阳阳明由于阳旺,少阳阳明由于误治”。“正由于他们的来路和成因不同;  相似文献   

16.
慢性疑难病的病机关键在于邪实,治疗当以攻邪为大法,可用峻猛毒药,审病之轻重而缓攻或急攻。邪实而正气不伤者,当着重于速战速决,猛攻猛泄,以阻止病邪之深入,祛邪以扶正;邪方实而正已虚者,攻泄邪实当先略急攻后缓攻,首先略急攻以去邪实,以祛其大邪,其次,待邪势稍衰,当峻药缓投;邪实而正气已大虚者,当以峻药缓投之法。  相似文献   

17.
正凡温暑等证,有因邪而作汗者,有虽汗而邪未去者,皆表证也。总之,表邪未除者,在外则连经,故头身或有疼痛;在内则连脏,故胸膈或生躁烦。在表在里,有证可凭,或紧或数,有脉可辩,须察其真假虚实,孰微孰甚而治之。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对于发热的论述约占条文十分之七,然主要讨论由外感而引起。其发热类型有微热、烦热、恶热、潮热及往来寒热等,其性质有实证、虚证及虚实挟杂之证。笔者就《伤寒论》的发热证治规律探究如下,以冀对临床辨治有一定指导意义。1 《伤寒论》的发热证治规律 发热亦称身热,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循其因机,在表者多为外感风寒,邪正相争,营卫失和;在里者则为表邪入里,化热成实,里热蒸腾;还有病邪在半表半里或表里同病,亦有真寒假热、水极似水之  相似文献   

19.
论虚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邪之名 ,首见于《内经》,而且论述甚多 ,概念明确。略后亦有论及 ,如《诸病源候论》、《千金方》等。但愈后则论及较少 ,概念似亦渐趋模糊 ,更缺乏较系统的专题研讨。笔者认为 ,不论从理论还是临床应用方面 ,虚邪都是一个不容忽视并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特以此为题 ,作如下探讨。1 虚邪的概念1 .1 虚邪是八正之虚邪气 ,亦名虚风、贼风《素问 .八正神明论》:“虚邪者 ,八正之虚邪气也。”“八正者 ,所以候八风虚邪以时至者也。”八正即四时八节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的正常风向及所带来的气候特点 ,为春季…  相似文献   

20.
刘晶晶  张广德 《环球中医药》2020,13(7):1269-1271
老年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临床多发,魏子孝教授分期辨证论治疗效确切。从病机而论,间歇期正虚为主,中气亏虚,代谢失常为本;急性期邪犯为主,湿热侵犯,胶结不解为甚。从治疗原则而言,间歇期重视补中益气扶正固本;急性期依邪正盛衰论标本之治,若正气尚能抗邪,则以清热利湿祛邪为治,若正气已衰则应扶正与抗邪兼顾。选方用药方面,间歇期擅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扶正治本兼以祛邪,急性期邪盛为主者以八正散、四妙丸攻其邪,正虚者补中益气汤等扶正之品亦需加入。本文对魏教授分期论治老年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经验进行整理,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