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对"竭"字取义不同,历代学者对《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中的"三焦竭部"及相关文字理解不尽一致。结合三焦功能、三焦之间关系,联系上下文,"三焦竭部"之"竭"取其本义负戴、负竭更符合上下文逻辑和临床实际。"三焦竭部"即上、中、下三焦在输泻机制运行过程中,作为各自环节的运行主体,负竭于前一主体承负相应功能者。从气在三焦中授受运行的角度来说,"三焦竭部"即三焦中任意二者中的受气者。三焦输泻往复交织、迭相负竭。三焦相竭则三焦输泻通畅。 相似文献
2.
\"三焦竭部\"首见于《金匮要略》,历代医家多将\"三焦竭部\"解读为三焦所属脏腑功能虚乏。通过对\"三焦竭部\"释义、原文解析以及体现\"三焦竭部\"原则的相关条文进行探讨,明确\"三焦竭部\"是指上、中、下三焦所属脏腑之间相互影响,互相传变,且由于中焦脾胃的生理特性,《金匮要略》\"三焦竭部\"原则重在中焦对上、下二焦的影响。通过探讨《金匮要略》\"三焦竭部\"原则及其临床应用,可更好地将\"三焦竭部\"这一原则用于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3.
探讨《伤寒论·平脉法》中“三焦不归其部”的含义.通过对历代学者的代表性观点进行辨析,结合《金匮要略》及《礼记》中的相关内容,认为“三焦不归其部”之“部”,实为《金匮要略》所言之“三焦竭部”,“三焦不归其部”即三焦竭部不复,指上、中、下三焦分别作为负竭之部,受其所在部位之气或其他二焦传来之气的病理变化影响,生理状态随之发...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医经及历代本草方书、医籍并结合现代文献,笔者对《金匮要略》紫参汤及泽漆汤中所用紫参的异名、基源、采收炮制等内容进行系统性本草考证,以期为推进经方原方临床应用提供文献支持。经考证可知,历代紫参除牡蒙、童肠、众戎外,异名众多,并通过牡蒙、草河车分别于王孙、蚤休相混。紫参基源涉及蓼科、唇形科、毛茛科、百合科、蕨类等多种。考证结果认为,《金匮要略》所用紫参应为蓼科蓼属植物,且与珠芽蓼Bistorta vivipara和水蓼Persicaria hydropiper的吻合度更高。 相似文献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遣方用药思维。认为在方证相对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经方的拆合、药物组成的加减、药量和炮制、煎煮方法的改变以适应病证的变化,为仲景临床遣方用药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麦门冬汤在宋校《金匮要略》吴迁本、邓珍本,《金匮玉函经》《外台秘要方》《备急千金要方》文字记载的对校研究,推测该方在诸书文本混乱讹误的现象,或由于宋臣校书理念所致,或源于参考资料的差异,或囿于宋臣中医学术水平的局限.提示:一是要充分认识传世宋校医书文献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二是对经典方剂关键信息的研究考证,切忌局限... 相似文献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李春红教授运用温经汤治疗不寐的临床经验。认为寒热错杂、瘀血阻络型不寐,可予温经汤清上温下、养血祛瘀。并举验案2则。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有经济特区,《金匮要略》则有病证“特区”或日“特区”式病证。所谓“特区”式病证,是指《金匮要略》中的部分病证在病位或病性或证状方面与其所在篇章的篇名所标示的病证名截然相反,或在某种疾病所涵盖的证型之外,或其临床表现与众不同,或基本上已演变成其他病证。本文拟对其作一初探,并揭示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十四条曰:“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上言支饮病症“喘而不能卧,加短气”,下却又言“其脉平”,然而,“脉平”究指何脉?若为正常平和之脉,脉症不符,难以理解;若为病脉,当谓何脉呢?对此历代医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证《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现版药典未收录药名临床应用情况,使古今应用实物一致,保证临床疗效。方法:查阅古今大量资料,结合现代名家应用情况。结论:考证了38味现药典未收录药名实际应用品种,保证临床用药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第294条中少阴病误汗造成的下厥上竭之危重证候,张仲景只说为难治,并未指出是何厥证,也未给出具体方药,历代医家对于此条的理解不尽相同.本文总结前贤之论述,分析各阶段的病机认为此证为少阴病强汗动血的变证,厥应从属于少阴寒化证.下厥上竭是由于元阳不足、阳不敛血,导致阳气衰于下、阴血出于上.针对此症状及... 相似文献
14.
浆水历史源远流长,临床价值大,各代医家对浆水的认识存在一定争议,笔者对《金匮要略》中部分有关浆水进行讨论.在《金匮要略》狐惑病篇第13条赤豆当归散证(亦可见于下血病篇第16条)、疟病篇第5条蜀漆散证、第五篇矾石汤证、呕吐病篇第20条半夏干姜散证,妇人妊娠病篇第10条白术散证中均提到用浆水煎服.张仲景祖籍南阳浆水的做法以小麦、绿豆、红薯为原料,通过发酵制成浆水,入药可分生、熟,生浆水味甘酸性凉可清热解毒不伤正;熟浆水具有和胃调中,降逆止呕,益胃生津等作用.张仲景充分利用浆水善行的特点,助宣通化滞物,用其性凉入血分之性以解热.因此寻仲景之所思所用,应将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条文中提出诸多"病家",如"疮家""衄家""失精家""中寒家"等等,多指各种宿疾日久,导致机体阴阳气血、脏腑经络受损而形成的不同疾病体质。"病家"体质说无"平人""病家"体质说不同于已病体质,"病家"体质说是方证思维的基础,仲景开创了"病家"体质说的中药治疗后,促进了后世中医不同流派的发展,使《内经》天人相应的体质分类有了药物的支持,更重要的随着对"病家"体质的研究,为中医调体养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和临床治疗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伤寒论》中汗、吐、下等治法的剖析,探究《伤寒论》中关于"给邪以出路"的思想。认为汗、吐、下等治法实为治病祛邪的一种手段,根据祛邪方式可分为外路、上路、前路、后路、络路,使有形或无形之邪有路可出,以达邪去正安之效。并举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7.
吴鞠通,名瑭,江苏淮阴人,清代著名医家,撰写《温病条辨》一书,书中创立了温病治疗的三焦辨证系统,并提出温病三焦分治大法,对温病的治疗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1三焦辨证思想的内涵温病三焦辨证和《黄帝内经》所说的三焦并非一个概念。《内经》中所言三焦系指上、中、下三个部位而言,是将人体躯干所属脏器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即横膈以上的胸部为上焦,包括心、肺两脏;横膈以下、脐以上的脘腹部为中焦,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提到白酒的运用。用白酒通阳且助药势。《金匮要略》所言白酒同现在所说白酒不同,并无异议。然而,《金匮》所用白酒究竟是米酒、米醋、黄酒还是高粱酒,历代医家看法不一,争议较大。笔者以为"白酒"是古人根据酒的外观,质地,或者是制作方法,对古代酒的一种称呼。白酒非高粱酒、米醋、黄酒。《金匮》所讲之"白酒",应该是古时的"米酒",因为汁糟混合,或者是因为色白而称"白酒"。米酒色白味甘,酒度极低,热饮甚良,煎煮无妨,性辛温轻扬,具行药势、通血脉、厚胃肠、润皮肤、散湿气、宣通气机等作用,可适用于治疗胸痹。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其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将水气病分为四水与黄汗."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肤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该篇第5条、第25条提出里水病名."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而里水并未出现在开篇第一条的总论分类里,关于里水,古往今来众医家持有不同看法,现笔者将历代医家对"里水"的论述整理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20.
作者认为提出治则三纲没有意义,因为它会造成混乱,同时也没有抓住《金匮要略》的实质。最后提出了研讨中医典籍务在求实。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