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丹溪六郁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南宋永嘉医派和李杲脾胃升降观的影响,十分重视气机的升降。六郁学说的特色为:凡郁皆在中焦,中焦致郁多见;无郁不关乎气,六郁相因为病。六郁学说充实和发展了中医郁证理论,开郁证专题研究之先河。学习和研究朱丹溪的六郁学说对临床治疗郁证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治郁调为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郁者,抑而不伸之义.<黄帝内经>中提出"五郁"之说,认为五运之所乘可致郁.<丹溪心法>中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乎郁."郁,即气血郁阻,积滞不通,正如<医经溯洄集>中所言"凡病之起也,多由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意".因郁而显诸多症状者,即为郁证,郁证是临床常见病证,在难治病、慢性病中尤为多见.明代医家戴原礼认为:"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久郁之病见矣."阐述郁证的发生与气机升降不利,中焦传化失常有关.可以说,郁证的基本病机是五脏气血郁滞,中土枢纽失灵.  相似文献   

3.
朱丹溪首创“气、湿、热、痰、血、食”六郁,人生诸病,多发于郁,“六郁皆在中焦”。中焦升降失常、寒热错杂、阴阳失调,六郁乃生。由此可见,在临床治疗上欲解六郁,分别可从升降相宜、寒热调和、阴阳兼补这三个方面,调和中焦。  相似文献   

4.
徐陆周主任医师是吴门医派、孟河医派传人,见解独到,用药简约,出奇制胜。经过多年的临证研究,他认为食管瘅可从"六郁理论"论其病源,分而治之,重视中焦气机升降,疗效显著。本文通过总结徐陆周从"六郁"辨治食管瘅经验,以资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理中丸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兆兰 《河北中医》2000,22(9):686-687
理中丸出自《伤寒论》,又名人参汤 ,由人参、干姜、白术、甘草组成 ,主治脾胃虚寒 ,症见自利不渴 ,呕吐腹痛 ,腹满不食以及霍乱等 ;阳虚出血 ,小儿慢惊 ,病后喜唾涎沫及胸痹等证由中焦虚寒所致者。综观本方虽治多病 ,实为中焦虚寒所设 ,以温中散寒 ,补益脾胃为宗旨。笔者在 30多年临床中 ,运用本方“异病同治”疗效显著 ,兹举病例如下。1 泄 泻崔某 ,男 ,5岁。呕吐、泄泻、高热来势凶险。延诊 ,热退吐止 ,乃泻 ,有轻、中度脱水 ,建议转诊 ,经治7日 ,脱水纠正 ,但泄泻仍作 ,到某医院治疗 ,1 4日后泄泻未瘥 ,遂出院。复延余诊 ,症见 :神疲体…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15,(7):1244-1245
毒郁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发展及迁延难愈的关键因素,临床宜从毒郁论治,以健脾养胃、滋阴护膜之扶正为基,通郁化滞、清热解毒之祛邪为要,将阻滞于中焦的毒郁,分而治之,"给邪以出路"。  相似文献   

7.
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腹泻(简称甲亢性腹泻),属于中医“瘿病”“泄泻”范畴。李乃卿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肠,与肝脾关系密切,核心病机为土气郁结、中焦失运,病因有虚实不同,实责之于气滞、湿、热,虚责之于脾虚。李教授临证强调从“夺之”论治,根据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治法,包括疏肝运脾,夺气之郁;清热燥湿,夺湿热郁;健脾化湿,夺湿浊郁,以恢复脾胃升降之能,取得较好疗效。结合临床病案对李教授基于“土郁夺之”治疗甲亢性腹泻的诊疗思路和用药经验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8.
论治久泻不可拘泥于虚郭素珍华中理工大学职工医院(430000)主题词腹泻/中医药疗法;医案泄泻乃临床常见病,一般初泻属实,久泻属虚。临床上见久泻者,常用温补之药,然径我十余年临床观察,泄泻日久未必均属虚证亦术必均用补法。病本湿热.上壅木郁,而连投补涩...  相似文献   

9.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PLGC)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转化为胃癌的重要病理阶段,其发病机制与朱丹溪在《 丹溪心法》中提出的"六郁"理论存在内在关联。基于"六郁"理论,PLGC之病机可归纳为:气郁中焦,升降失调;瘀血内停,胃失濡养;痰浊中阻,胃络郁滞;火郁中焦,火炼生癌;湿浊困脾,脾失健运;食积脾胃,运化失司。据此病机,临证以气郁顺之、血郁行之、痰郁消之、火郁发之、湿郁化之、食郁导之为原则治疗,获效满意。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0.
小儿泄泻病因以湿热为主。病机为脾胃升降失调,以致清浊不分。常分实证和实中兼虚,实证多见湿热阻滞中焦或兼食滞,或夹风邪。兼虚证,常见脾虚失运致水谷反滞,合污而下。治宗吴鞠通:“中焦如衡,非重  相似文献   

11.
半夏泻心汤为寒热并用、补泻兼施之代表方剂,属中医和法范畴,本证的证治要点为"但满而不痛",用其治疗中焦脾胃寒热错杂证,使药效各趋其所,多获良效。临床上广泛应用于上热下寒、胃热脾寒、胃寒脾热所致的多种中虚痞、满寒热错杂证。笔者在临床上运用该方治疗属中焦虚实互见,寒热错杂,湿热中阻,气机升降功能失常导致的不寐、咳嗽、胃脘痛、泄泻等,疗效显著,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七情学说是中医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喜、怒、忧、思、悲、恐、惊概括了七种常见的情感致病因素。其并没有包括"郁",很多医家把忧和郁归属一类,实则不然,"忧"重愁思而"郁"重郁结,临床多见因"郁"致病者,治疗方面不同医家亦各有侧重。掌握郁病的症因及证治规律,全面认识郁证本质,这对于完善中医情志致病理论、提高临床疗效、丰富临床治疗方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焦郁证,系指由气、湿、食、痰、火等(不含肿瘤与寄生虫)郁结中焦而致的胸膈满闷、脘腹胀痛或胀满、呕吐、暖气、嘈杂吞酸、不思饮食等脾胃证候。因其病机皆与郁有关,病位居中焦,故名。笔者临证自拟解郁汤临症施治每获良效,略述之。一、中焦郁证的形成 1、脏腑功能失调。肝、脾、胃、功能失调,可致气郁不行,湿郁不化,食郁不消,此为中焦郁证之主要病机。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触胃湿邪等皆可致伤肝、脾、胃而成中焦郁证。肝郁克脾、脾不升则胃不降;土壅木郁,气不行则湿不化;木郁土虚,脾不运则食  相似文献   

14.
肠易激综合征主要是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同时伴有大便性质改变,但无任何器质性病变,属于祖国医学"肠郁""腹痛""便秘""泄泻"等范畴。中医临床多数医家从肝脾论治,虽暂有疗效,但少能控制其反复发展。葛来安主任从事脾胃肝胆疾病多年,研习古方,创肠郁方,临床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较佳,可有效减少发病次数。  相似文献   

15.
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中医称之为小儿外感泄泻,以感受外邪为主。笔者认为,小儿外感泄泻外邪侵袭与湿相合郁而化火,"火郁"之邪不得外散,伤阴耗气,久则传变为气阴两虚、阴竭阳脱等重症。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病因外邪,急当祛邪攘外,医家却首当补脾健胃,其变化之速、变症之重,若仅固守脾胃、固涩止泻,实恐变证难挡。然治外之法鲜尽其详,本研究根据《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发之"来阐释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病因证治之缘由;并举医案以说明,以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焦宣痹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热郁型的疗效。方法: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两组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中焦宣痹汤加味治疗,两组均治疗60天为一疗程。结果:显进率治疗组81.25%、对照组59.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焦宣痹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热郁型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为临床多发的功能性胃肠疾患,发病原因复杂、缠绵难愈,中医主要归为"泄泻""腹痛""肠郁"范畴。"风胜湿"理论是指导腹泻相关性疾病治疗的重要理论,自古有之,通过从病机、治法方面阐述风胜湿理论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论治,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土郁夺之"为《内经》五郁之一。"土郁"应当包括脾胃郁滞所致的各种病证,主要以心腹胀满、肠鸣泄泻、胁肋疼痛、呕吐、下肢肿胀等为临床表现,与湿、食、热、痰等密切相关。"夺"法首当理解为通下之意,还包含消、汗、吐等治法,使用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土的重要性。"土郁夺之"的临床应用颇为广泛,包括脾胃系的诸多疾病,以及冠心病、水肿等皆可应用。  相似文献   

19.
明代医家戴思恭基于丹溪“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的理论,结合临证经验,对郁证作了深刻的论述。首先,提出郁证的病机重点在于传化失常,诸郁证以中焦致郁居多;其次,对六类郁证的脉症作了透彻的辨析;再次,指出治郁之法有中外四气之异,用药宜升降兼施。这对目前见郁疏肝,率以柴胡、逍造散辈通冶之弊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韵  刁娟娟  陈鲁 《吉林中医药》2021,41(11):1532-1535
小儿泄泻是我国儿科重点防治和研究的"四病"之一,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性决定了小儿泄泻脾虚证在临床较为多见,在脾虚基础上进行进一步辨证,常见参苓白术散证、健脾丸证、异功散证、七味白术散证,均可在四君子汤基础上进行加减施治.通过梳理四君子汤类方在治疗小儿脾虚泄泻的现代临床运用情况,为临床对脾虚泄的辨证论治和立法处方提供借鉴和依据,以更好的运用经方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