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郑德育  何冰 《海南医学》2016,(6):1009-1010
目的:探讨难治性鼻出血的治疗方法、出血部位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均找到出血点并射频止血,1次找到出血点并治愈为94例(91.3%),2次找到出血点并治愈为9例(8.7%),总治愈率为100%;出血部位依次为:下鼻道后上穹隆63例(61.2%),嗅裂鼻中隔部21例(20.4%),中鼻道后上穹隆16例(15.5%),鼻中隔中后端偏曲凹陷处3例(2.9%)。结论鼻内镜下射频治疗难治性鼻出血效果好,治疗的关键是寻找到出血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疗效与安全性,统计难治性鼻出血的常见出血部位、各年龄段性别分布特点。 方法 对2014年11月-2017年12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75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鼻内镜下一次甚至两次寻找出血点的诊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难治性鼻出血的治疗效果,分析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统计难治性鼻出血常见出血部位、各年龄段性别分布特点。 结果 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治愈率为100%,并发症发生率为2.67%。68例患者在鼻内镜下发现出血点(第一次发现出血点64例),在双极电凝止血后,未再次出血。全部患者为动脉性的单一出血点,大多位于鼻腔隐匿部位,分别为下鼻道(50.67%,38/75),嗅裂鼻中隔面(13.33%,10/75),中鼻道(5.33%,4/75,其中筛泡2例,筛窦前壁1例,上颌窦自然口1例),鼻中隔后端(6.67%,5/75),鼻中隔凹陷(4.00%,3/75),鼻中隔偏曲侧后方(6.67%,5/75),中鼻甲基板、中鼻甲后端、中鼻甲腋部各1例(1.33%,1/75),未找到出血点7例(9.33%,7/75)。7例未发现明显出血点的患者,采用双极电凝方法,处理可疑出血及渗血的黏膜,并鼻腔局部填塞治疗,均未出血。所有患者没有选择蝶腭动脉凝固(结扎)术。鼻出血发病男多于女,40岁以后发病在增加,50岁以后女性发病在增加。 结论 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疗效好,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符合精准、微创的理念,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常见出血部位、各年龄段性别分布特点可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3.
鼻内窥镜下治疗难治性鼻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疗效。方法在鼻内窥镜引导下,寻找31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的出血点,并行等离子双极电凝治疗。31例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结果难治性鼻出血常见出血部位以下鼻道后端顶部为主,占55%。患者均1次治愈。结论鼻内窥镜下可准确寻找出血点并采用等离子双极电凝止血,有效治疗难治性鼻出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疗效。方法在鼻内窥镜引导下,寻找31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的出血点,并行等离子双极电凝治疗。31例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结果难治性鼻出血常见出血部位以下鼻道后端顶部为主,占55%。患者均1次治愈。结论鼻内窥镜下可准确寻找出血点并采用等离子双极电凝止血.有效治疗难治性鼻出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难治性鼻出血的出血特点及鼻内镜下微创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6年12月至2017年11月到我科就诊的35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经鼻内镜检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35例鼻出血患者,发生在嗅裂鼻中隔区15例(44.1%),下鼻道后端10例(29.4%),鼻中隔偏曲周边区5例(14.7%),中鼻道4例(11.8%),所有患者均治愈,定期随访3个月无复发。结论鼻内镜检查及微创治疗治疗难治性鼻出血操作简单、治疗时间短、患者痛苦小、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可以作为难治性鼻出血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樊贤超  吴元庆  初亭  夏萍 《黑龙江医学》2009,33(12):924-925
目的总结成人难治性鼻出血高发位置分布规律及有效微创处理方法。方法通过鼻内镜找出成人严重鼻出血位置,并以电凝进行止血。结果41例成人难治性鼻出血患者出血部位中,鼻中隔嗅裂区及鼻顶前端17例(41.5%);下鼻道后端穹隆部12例(29.3%);蝶筛隐窝下方4例(9.7%);中鼻道2例(4.9%);中隔后上端4例(9.7%);部位不明2例(4.9%)。查明出血部位的39例患者为动脉出血,均予电凝止血。结论鼻中隔嗅裂区、鼻顶前端和下鼻道后端穹隆部为鼻出血高发部位;鼻内镜下大多数出血部位均可发现;鼻内镜下电凝止血创伤微小,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难治性鼻出血常见的出血部位及治疗方法。方法:对62例常规鼻内镜检查未发现出血点,并经规范的鼻腔填塞未能控制填塞的鼻出血患者的出血部位、与年龄的关系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血部位依次为:下鼻道顶部53.2%(33/62)、嗅裂鼻中隔部17.9%(11/62)、中鼻道后上部8.7%(9/62)、还有部位不明者14.5%(9/62)。出血部位与年龄有一定的相关关系。49岁以下年龄组以下鼻道顶部出血最为常见,62例中,除2例嗅裂鼻中隔部出血行明胶海棉堵塞及1例中鼻道出血因电凝止血失败而施行血管造影颌内动脉栓塞外,其余59例均采用电凝止血。全部病例1次治愈52例(83.8%),2次5例(8.0%),3次4例(6.4%),4次1例(1.6%),随访3~6个月无复发。结论:鼻内镜技术结合中、下鼻甲骨折移位对探查鼻腔深部的出血点具有重要意义,对出血部位进行准确电凝或堵塞,是止血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内镜下电灼止血治疗难治性鼻衄68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难治性鼻衄有效及微创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鼻内镜技术治疗的68例难治性鼻衄出血部位分布、手术技巧及疗效.结果:68例中,1次电灼治愈89.7%(61/68),2次治愈10.3%(7/68),总有效率100%(68/68);出血部位依次为:下鼻道穹隆顶部55.8%(38/68)、中隔嗅裂区27.9%(19/68)、中鼻道后部8.8%(6/68)及部位不明者7.4%(5/68).结论:鼻内窥镜技术是治疗难治性鼻衄有效方法,对鼻腔深部的出血点具有定位准确、止血简单可靠及创伤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寻成人严重鼻出血位置分布规律及有效微创处理方法。方法:通过鼻内镜观察成人严重鼻出血位置,并以微创手段进行止血。结果:129例成人严重鼻出血患者出血部位:鼻中隔嗅裂区及鼻顶前端68例(52.7%);下鼻道后端穹隆部37例(28.7%);蝶筛隐窝下方10例(7.8%);利特尔氏区8例(6.2%);中隔后上端5例(3.9%);部位不明1例(0.8%)。查明出血部位的128例患者为动脉出血,均予电凝止血。结论:绝大多数患者出血部位在鼻中隔嗅裂区、鼻顶前端和下鼻道后端穹隆部;鼻内镜下绝大多数出血部位均可发现;鼻内镜下电凝止血创伤微小,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0.
鼻内镜下治疗难治性鼻出血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难治性鼻出血在鼻内镜下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局部压迫、鼻孔填塞等传统方式难以控制鼻出血的患者资料,均在鼻内镜下电凝或局部填塞止血,并随访。结果:经鼻内镜查找出血部位多发生在嗅裂区、中鼻道后端、鼻中隔后端、下鼻道穹窿等处,且中老年人占多数,1次治愈23例,2次治愈11例,3次治愈4例,总有效率100%。结论:鼻内镜下检查及电凝、局部填塞治疗难治性鼻出血,具有视野清晰、创伤小、止血准确、并发症少、安全、可靠等优点,符合微创外科的观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鼻腔深部出血的治疗方法。方法对鼻腔深部出血的52例患者在鼻内窥镜下行微波治疗。结果出血部位依次为:下鼻道后段22例,鼻中隔后部21例,中鼻道后段5例,鼻腔顶部4例。52例患者中一次治愈48例(92.3%),二次治愈4例(7.7%)。随访6个月~1年,其中2位患者失访,其余均无复发。结论鼻内窥镜下微波治疗是处理鼻腔深部出血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杨立  唐梓轩  黄红星  余文兴 《西部医学》2012,24(10):1941-1942,1945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应用于急诊处置难治性鼻出血的可行性,手术适应症及术中注意事项。方法对34例经常规前、后鼻孔填塞或鼻内镜下填塞止血失败的患者分别施行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11例)、中鼻甲部分切除术(9例)、下鼻甲骨折内/外移术(11例)、下鼻甲部分切除术(3例),矫正解剖畸形及鼻腔局部扩容以助明确出血部位,再局部填塞或电凝止血。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出血部位位于嗅裂区10例,下鼻道穹窿12例,中、下鼻甲后方3例,中鼻道3例,鼻中隔后份2例,蝶窦开口1例,出血部位不明3例。所有病例均一次成功止血,未出现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随访3个月以上,未发生严重的鼻出血。结论在难治性鼻出血处置中合理运用鼻内镜手术有利于较快明确出血部位,切实止血。  相似文献   

13.
鼻内镜下电凝治疗顽固性鼻出血78例体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刚  颜家渝  黄映红 《西部医学》2010,22(4):723-724
目的探讨顽固性鼻出血常见的出血部位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顽固性鼻出血患者在鼻内镜下检查和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出血部位依次为:下鼻道穹隆部60.25%(47/78)、嗅裂鼻中隔部20.51%(16/78)、中鼻道后上部7.69%(6/78)和下鼻道底壁11.53%(9/78)。出血部位与年龄有一定的相关关系。49岁以下年龄组以下鼻道后方穹隆部出血最为常见,其次为下鼻道底壁,无一例发生于Woodruff静脉丛。78例中,除7例因出血汹涌先行区域性填塞待48h后电凝,其余71例均采用电凝后局部明胶海绵填塞止血。结论鼻内镜下电凝治疗顽固性鼻出血,视野清晰,止血迅速准确,方法简单有效,患者痛苦小,无并发症,无需特殊设备,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周汝环  曹峰  刘斌  徐明安  谢金 《实用全科医学》2011,(10):1560-1560,1589
目的探讨顽固性鼻出血的出血部位、治疗方法和防治策略。方法对68例经规范的鼻腔填塞未能控制的鼻出血患者出血部位与季节、年龄、性别、伴随疾病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血部位依次为:鼻中隔中后部、下鼻道顶部、嗅裂、中鼻道后上部及部位不明者。出血部位与季节、年龄、性别、伴随疾病有关。68例中,除2例电凝失败而行血管造影颌内动脉栓塞外,其余66例均采用电凝吸引器止血。全部病例1次治愈61例,2次治愈4例,3次治愈1例,随访1~3个月无复发。结论鼻内镜技术结合电凝吸引器及中、下鼻甲骨折移位,对探讨顽固性鼻出血具有重要意义。一旦出血发生,治疗重点应放在首次治疗上,多种形式的综合治疗也是其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电凝止血治疗重症鼻出血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48例重症鼻出血患者使用鼻内窥镜检查寻找出血部位,使用自制的套有一次性输液器的金属吸引器管,用前端金属头接触出血点,边吸血边用电刀触碰吸引器后端金属部分,以达电凝止血效果。结果:48例中,鼻内窥镜下电凝止血一次成功46例,回病房后再次出血,又行二次止血成功2例。结论:采用鼻内窥镜下电凝止血,能明确各鼻道及鼻顶等隐蔽部位的出血,有效止血;减少患者因鼻腔填塞紧、时间长引起的局部及全身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谢金  殷世武 《安徽医学》2008,29(2):161-162
目的 探讨顽固性鼻出血的常见出血部位与治疗效果。方法 106例患者中,93例鼻内镜下微波、双极电凝点灼治疗,13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其中12例DSA后超选择颌内动脉或面动脉明胶海绵栓塞,8例鼻出血停止期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结果 后鼻孔外侧、下鼻道、蝶腭动脉孔区、鼻中隔后上部、筛泡附近是鼻出血好发部位,通过使用微波、双极电凝控制出血占87.7%(93/106)。结论 鼻内镜下的微波、双极电凝治疗能作为首选,不成功患者选用DSA及动脉栓塞可获得治愈。  相似文献   

17.
郑彬  苏立众  梁婧 《浙江医学》2017,39(9):740-742,746
目的研究利多卡因/肾上腺素表面麻醉和全身麻醉2种不同麻醉方式对成人后鼻腔出血内镜探查术中出血点发现率的影响。方法根据患者意愿及病情情况将164例后鼻腔出血患者分为表面麻醉组118例和全身麻醉组46例,分别在利多卡因/肾上腺素表面麻醉(1%利多卡因+0.01%肾上腺素配比液10ml,用棉片收缩鼻腔黏膜及表面麻醉),或全身麻醉(在全麻基础上使用0.01%肾上腺素配比液10ml,用棉片收缩鼻腔黏膜)下施行内镜探查止血术。观察2种麻醉方式在出血点发现率、术后鼻腔填塞情况以及单次手术治愈率方面的差异。结果表面麻醉组术中发现确切出血点80例,术后鼻腔填塞16例,单次手术治愈102例;全身麻醉组术中发现确切出血点22例,术后鼻腔填塞17例,单次手术治愈36例。表面麻醉组术中出血点的发现率为67.80%,全身麻醉组为47.83%(P<0.05)。表面麻醉组术后鼻腔填塞比例为13.56%,全身麻醉组为36.96%(P<0.05)。结论在鼻内镜探查止血术中,利多卡因/肾上腺素表面麻醉下探查鼻腔出血点的成功率显著高于全身麻醉,有利于降低术后鼻腔填塞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