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0 毫秒
1.
钱思轩  朱广荣  夏薇  盛瑞兰 《江苏医药》2000,26(10):790-792
目的 探讨WT1基因mRNA表达与恶性血液病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应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法 (RT PCR)测定 141例不同类型恶性血液病患者和 10名正常人外周血WT1基因的表达。结果  6 9 9%急性白血病 (AL)WT1表达阳性 ,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6 5 2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77 8% ;40 0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WT1表达阳性 ,其中 7例急变者全部为阳性 ;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RAEBTWT1表达阳性 ;非霍奇金氏淋巴瘤 (NHL)、多发性骨髓瘤 (MM )均为低表达 ;3例MDS RA ,10名正常人WT1表达阴性。结论 WT1基因在各类型白血病、MDS中均能表达 ,表达水平与体内白血病细胞的数量、病程进展等相关。可作为化疗和骨髓移植后微小残留病检测的敏感指标 ,也是研究白血病、MDS发病、发展和预测预后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 目的 探讨Wilms瘤基因(WT1)在白血病、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5年1月血液内科收集的77例白血病、29例多发性骨髓瘤和30例淋巴瘤患者进行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三组骨髓中WT1基因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白血病患者的WT1基因水平显著的高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和淋巴瘤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和淋巴瘤患者的WT1基因表达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白血病患者的WT1基因水平显著的低于初诊的白血病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和淋巴瘤患者与初诊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和淋巴瘤患者的WT1基因表达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T1在白血病患者表达水平较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呈显著的高,同时治疗后白血病患者的WT1基因表达水平较初诊白血病患者显著的降低。  相似文献   

3.
张欣  陆亚岚 《安徽医药》2016,20(12):2281-2283
目的 探讨Wilms瘤基因(WT1)在白血病、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77例白血病、29例多发性骨髓瘤和30例淋巴瘤患者进行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三组骨髓中WT1基因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白血病患者的WT1基因水平(0.105±0.019)显著的高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0.027±0.008)和淋巴瘤患者(0.026±0.01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和淋巴瘤患者的WT1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白血病患者的WT1基因水平(0.062±0.016)显著的低于初诊的白血病患者(0.157±0.01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和淋巴瘤患者与初诊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和淋巴瘤患者的WT1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T1在白血病患者表达水平较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呈显著的升高,同时治疗后白血病患者的WT1基因表达水平较初诊白血病患者呈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类细胞周期调节蛋白依赖性Myb样蛋白1(hDMP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93例初诊AML患者及19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骨髓标本,以β胆色原脱氢酶(GAPDH)表达水平为内参,应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hDMP1及肾母细胞瘤基因(WT1)的表达水平。分析hDMP1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资料、染色体核型的关系。结果AML患者骨髓细胞中hDMP1在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476.6vs.2103.0)(P<0.01),WT1基因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202.6vs.1.2)(P<0.01)。hDMP1和WT1基因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有无肝脾淋巴结肿大、起病时外周血WBC计数、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AML亚型、染色体核型分组无关。结论 AML患者hDMP1的低表达伴随WT1基因高表达,两者均参与AML发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WT1基因在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方法:采用逆转录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158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者WT1基因的表达。结果:急性白血病(AL)WT1基因阳性表达率为45.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I)慢性期及加速期无WT1基因表达,而急变期WT1基因表达阳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WT1的阳性表达率为22.4%。淋巴瘤及恶性组织细胞病WT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9.1%和41.7%。而正常人无WT1基因的表达。结论:WT1基因在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高表达。随着疾病的的进展,WT1阳性表达率增高。  相似文献   

6.
WT1基因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WT1基因在急性白血病(AL)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动态检测60例初治AL患者WT1基因的表达,评估AL患者的缓解率、复发率及完全缓解后微小残留病(MRD)检测.结果:初治AML各亚型中M3基因表达阳性率最高,为82.4%,其WT1基因中位表达水平最高,达1579.6,显著高于其他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患者中,WT1基因表达阳性组CR率显著低于阴性组,阳性组缓解后半年内复发率显著高于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初治组、复发组及未缓解组AL患者WT1基因中位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完全缓解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T1基因在AL患者骨髓细胞中表达水平可作为临床评估疾病的发生、发展、判断预后及检测MRD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母细胞瘤基因(WT1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的水平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66例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36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检测10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WT1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WT1基因表达阳性表达率为77.3%(51/66),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WT1基因表达阳性表达率为88.9%(32/36)在阳性表达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M1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WT1基因表达水平最高,M3型较低,各亚型相比,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WT1基因表达水平异常增高,且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便于评估白血病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癌基因研究中影响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巢式 RT- PCR)扩增效果的因素。方法 :以巢式RT- PCR法检测 5 5例大肠癌患者门静脉血和 5 4例卵巢癌患者及 10例妇科良性肿瘤患者骨髓中细胞角化蛋白基因 - 19(CK- 19) m RNA的表达 ,并对实验方法进行了改良和优化。结果 :大肠癌中有 5 4.5 %检得 CK- 19阳性 ,卵巢癌中有 6 3.0 %检得 CK- 19阳性 ,10例妇科良性肿瘤无 CK- 19表达。结论 :经过上述三方面措施改良后的巢式 RT- PCR能够用来检测恶性肿瘤患者 CK- 19m RNA的表达 ,因而成为监测这类肿瘤患者造血及血液循环系中癌细胞分布情况的一种有效的分子生物学手段  相似文献   

9.
多药耐药基因在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mdr-1基因在肺癌中的表达状况,预期指导临床个体化疗。方法 应用RT—PCR方法检测48例肺癌患者外周血淋苣细胞mdr-1表达水平。结果 28例肺癌患者初治组原发阴性表达18例,占64.3%,低阳性表达6例。占21.4%,高阳性表达4例,占14.3%;而在化疗后的20例患者中,mdr-1阴性表达2例,占10%,低阳性表达18例,占90%,高阳性表达6例,占30%,均显著高于初治组。结论 RT—PCR方法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mdr-1基因表达取材方便,结果可靠,提示不同程度的mdr-1基因表达水平可以客观地反映不同个体的药物耐受情况,为临床个体化疗提供指导性信息,以提高化疗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葡萄糖神经酰胺合酶(GCS)和多药耐药1(MDR-1)基因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建立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0CS、MDR-1和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基因的方法,检测CML初发组25例和急变组25例患者外周血GCS、MDR-1基因表达水平,以GAPDH为内参基因,两组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采用△△CT相对定量法.结果 外周血GCS水平CML急变组较初发组显著增高(4.84倍,P<0.01),MDR-1表达CML急变组9例阳性(36%),CML初发组均为阴性.结论 GCS和MDR-1基因高表达在CML急变患者的多药耐药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水平检测可为CML急变预后判断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肠腺癌标本中WT1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建立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了27例大肠腺癌标本和11份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WT1基因及内参照β-actin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大肠腺癌标本中WT1基因表达水平的范围5.4×10-5~8.9×10-1,在11份正常肠黏膜中有5份存在WT1的低表达,范围从7.6×10-5~7.2×10-4,其余6份未检出表达,81%(22/27)的患者癌组织中WT1 mRNA表达水平高于正常肠黏膜组织,另外,研究表明WT1 mRNA表达水平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WT1基因在大肠腺癌中高表达,可作为诊断和治疗大肠癌新的分子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WT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及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WT1在48例结肠癌及14例正常结肠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等关系.结果 WT1在结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T1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分化程度无关(P>0.05);而与肿瘤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生存分析显示WT1阳性表达组患者的生存期与阴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T1的高表达可能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设想以WT1为靶点进行基因治疗,有可能为结肠癌的治疗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14.
Leukemias are common worldwide. Wilms' tumor1 (WT1) protein is highly expressed in leukemic blast cells of myeloid and lymphoid origin. Thus, WT1 mRNA serves as a tumor marker for leukemias detection and monitoring disease progression. Curcumin is well known for its anti-cancer property.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urcumin on WT1 gene expression in patient leukemic cells. The leukemic cells were collected from 70 childhood leukemia patients admitted at Maharaj Nakorn Chiang Mai Hospital, Chiang Mai, Thailand, in the period July 2003 to February 2005. There were 58 cases of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 10 cases of acute myeloblastic leukemia (AML), and 2 cases of 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 (CML). There were 41 males and 29 females ranging from 1 to 15 years old. Leukemic cells were cultured in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10 mM curcumin for 48 h. WT1 mRNA levels were determined by RT-PCR. The result showed that curcumin reduced WT1 gene expression in the cells from 35 patients (50%). It affected the WT1 gene expression in 4 of 8 relapsed cases (50%), 12 of 24 cases of drug maintenance (50%), 7 of 16 cases of completed treatment (44%), and 12 of 22 cases of new patients (54%). The basal expression levels of WT1 gene in leukemic patient cells as compared to that of K562 cells were classified as low level (1-20%) in 6 of 20 cases (30%), medium level (21-60%) in 12 of 21 cases (57%), and high level (61-100%) in 17 of 23 cases (74%). In summary, curcumin decreased WT1 mRNA in patient leukemic cells. Thus, curcumin treatment may provide a lead for clinical treatment in leukemic patients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主控基因RUNX1及其靶基因SLC9A3R1、人类白细胞抗原(HLA)-C及磷酸激酶(PKC)-βⅠ的mRNA表达,进一步了解RUNX1及其下游基因与银屑病外周血T细胞活性异常的关系。方法取20例银屑病患者及20名健康对照外周血,分离、培养、扩增外周血T细胞并鉴定纯度;提取纯化mRNA并反转录合成cDNA,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FQ-PCR)检测RUNX1、SLC9A3R1、HLA-C及PKC-βⅠ在mRNA水平表达。结果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RUNX1、SLC9A3R1、HLA-C及PKC-βⅠ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银屑病组RUNX1、SLC9A3R1、HLA-C及PKC-βⅠmRNA与对照组的表达水平比值分别为1.807 1、2.249 4、2.074 4及2.378 4。结论 RUNX1及其靶基因表达水平的增高可能引起外周血T细胞的活化,并参与银屑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通过检测 Wilms’肿瘤基因 1 (WT1) 特异性 CD8+ T 细胞对乳腺癌细胞的杀伤活性, 探讨正常外周血中提取的 WT1 特异性 CD8+ T 细胞用于治疗乳腺癌的可行性。方法 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20 例人白细胞抗原(HLA) -A2 血清阳性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 WT1 特异性 CD8+ T 细胞的浓度, 通过 WT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连锁状多聚体磁珠分选 WT1 特异性 CD8+ T 细胞并进行培养, 细胞毒性实验检测 WT1 特异性 CD8+ T 细胞的功能。结果 20 例 HLA-A2 血清阳性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均可检测到 WT1 特异性 CD8+ T 细胞, 12 例健康外周血中 WT1 特异性 CD8+ T 细胞的浓度>0.5%, 其中 4 例>1%。WT1/MHC 连锁状多聚体磁珠分选后, 其浓度明显增加至 80%左右。WT1 特异性 CD8+ T 细胞可特异性杀伤 WT1 多肽负载的乳腺癌细胞株。结论 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可检测到 WT1 特异性 CD8+ T 细胞, 该细胞可能对乳腺癌细胞具有特异性杀伤作用, 提示 WT1 特异性 CD8+ T 细胞用于乳腺癌过继性免疫治疗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肝素酶基因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62例NSCLC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及15例正常人外周血中淋巴细胞肝素酶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28例淋巴结转移患者肝素酶基因阳性表达率89.29%(25/28),34例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肝素酶基因阳性表达率89.29%(25/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15例正常人外周血中淋巴细胞肝素酶均呈阴性表达。25例有淋巴结转移的肝素酶基因阳性NSCLC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中淋巴细胞肝素酶基因表达水平高于10例无淋巴结转移的肝素酶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手术前后外周血中淋巴细胞肝素酶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鳞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中淋巴细胞肝素酶基因阳性表达率低于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CLC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肝素酶基因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有关,它可能成为预测非小细胞肺癌转移与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尔基体蛋白73(GP73)血清及其基因表达在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05例PHC、106例肝硬化患者和102例健康人的血清GP73和甲胎球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对各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GP73 mRNA的拷贝数进行检测,采用Ct值比较法计算GP73 mRNA相对表达水平,并检测12份正常肝组织以及12份肝癌组织的GP73 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PHC组GP73中位血清浓度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PHC组和肝硬化组患者的AFP中位血清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P73诊断肝癌的敏感度为72.7%,特异度为70.8%,AFP的敏感度为49.8%,特异度为95.9%。两者联合检测肝癌的敏感度为79.6%,特异度为80.3%。3组间全血GP73 mRNA含量无统计学差异,肝癌组织GP73 mRNA表达量(12.87)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GP73诊断PHC具有较好的敏感度,GP73与AFP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早期肝癌的敏感度。肝组织标本GP73 mRNA可为诊断原发性肝癌的肿瘤标志,但存在创伤大、风险大等弊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