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优选白芷微型饮片切制工艺参数,建立具有高流动性、高煎出特征的白芷微型饮片的制备工艺。方法 对比白芷传统饮片与微型饮片的有效成分煎出率、煎膏率差异,证明微型饮片的优势;以饮片烘制时间、饮片粒径、烘干温度为考察因素,饮片的成品率、煎膏率、流动时间、欧前胡素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白芷微型饮片制备工艺。结果 白芷微型饮片的有效成分煎出率、煎膏率优于传统饮片;白芷微型饮片制备工艺为白芷药材切制成粒径为1~2 mm的小丁块,烘干温度为60 ℃,烘制10 h。结论 白芷微型饮片煎膏率和流动性明显提高,更加适用于饮片自动调剂及智能煎煮设备,白芷微型饮片切制工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2.
以传统性状鉴别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的中药质量常数饮片评价方法划分山豆根饮片等级。应用中药质量常数评价方法从饮片外观形态与指标含量测定入手,通过计算得到不同来源批次的山豆根饮片质量常数和百分质量常数等数值,探讨山豆根饮片等级划分情况。结果表明,所收集的15批山豆根饮片质量常数介于0.004~0.063;以百分质量常数≥80%为一等饮片,≥50%且<80%为二等饮片,<50%为三等饮片,则所收集的山豆根饮片中,其质量常数≥0.050为一等饮片;质量常数≥0.032且<0.050为二等饮片;<0.032为三等饮片。通过研究将15批山豆根饮片成功划分为一等1批,二等为4批,三等10批。中药质量常数评价方法科学、客观、其操作简单易行,将其应用于山豆根饮片等级划分,结果合理,具有较好的推广性,有助于促进中药市场对山豆根饮片的分类分级,为该饮片优质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李耿  高峰  毕胜  杨洪军 《中国现代中药》2021,23(7):1139-1154
通过对中药饮片(以下简称"饮片")产业数据分析,结合相关政策及产业态势,探究饮片产业现实困境背后的深层原因,剖析产业未来面临的潜在风险,探讨饮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策略方案。当前,饮片在产品上呈现特色化与专业化态势;饮片企业由单一生产型向生产服务结合转化;饮片加工生产从机械化、电气化逐步迈向自动化、智能化;中药炮制学科对饮片产业的支撑仍有待强化。当下,饮片产业面临显著的困境,短期压力主要来自:需求侧,中成药工业下滑,拉低了对饮片原料的需求;供给侧,饮片生产受监管和环保方面的影响日益加大;支付端,受医保控费影响,饮片的医保支付承受压力等现实原因。从中长期来看,未来饮片产业还可能面临下列问题:前期针对饮片的扶持性政策可能逐步弱化或退出的政策风险;行业集中度低、竞争格局零散、竞争机制不清晰带来的竞争困局;存在发生饮片质量危机的可能性,出现严重舆情事件,乃至引发信任危机的潜在风险;中药配方颗粒快速增长,占据饮片市场份额;中药炮制理论和饮片创新产品困境,行业新增长点缺失;饮片炮制加工可能退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带来外部竞争。多重因素叠加之下,饮片产业未来一段时期或面临更严峻的困境。进而提出了饮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列策略建议:破局饮片流通壁垒,构建全国大市场,引导形成以"饮片大品种"为中心的竞争机制;变革中药标准理念及工作思路,建立符合饮片特点、契合监管现实需求,"最严谨"的饮片标准,提高检验效率与监管效能,强化监管实效;强化中药炮制传承与饮片产品创新,理顺饮片与其他品类产品的定位关系,引导规范产业秩序;以"优质优先"为目标,构建基于优质标准的优质饮片产品体系,平衡饮片价格与品质。应对饮片产业可能的困境,业界亟待未雨绸缪,共同探寻饮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破局之道。  相似文献   

4.
金银花压制饮片和传统饮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金银花压制饮片和传统饮片进行比较研究.方法:从外观和TLC鉴别对金银花压制饮片和传统饮片进行对比;以绿原酸含量和干膏率为指标,对金银花压制饮片和传统饮片的煎煮溶出情况及二者在复方银翘散中煎煮溶出情况进行对比;对压制饮片和传统饮片的绿原酸溶出曲线进行对比,并进行f2相似因子比较.结果:金银花压制饮片外观形态良好;压制饮片和传统饮片TLC斑点清晰、分离度好;在单味饮片和复方银翘散的煎煮中,压制饮片干膏率和绿原酸提取量均略高于普通饮片;f2相似因子比较表明压制饮片和传统饮片溶出行为相似.结论:金银花经压制后未改变药材质量,不影响金银花绿原酸成分的煎煮溶出,可保证汤剂煎煮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姜半夏一体化饮片与传统饮片在成分含量及药理作用方面的一致性与差异性,以阐释姜半夏一体化生产的合理性。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TLC)、浸出物测定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别对姜半夏一体化饮片和传统饮片的TLC鉴别、水溶性浸出物、白矾残留量及草酸钙针晶、蛋白质、总生物碱、多糖、3种核苷(肌苷、鸟苷、腺苷)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统计学比较;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模型和家兔眼结膜刺激性实验,对姜半夏一体化饮片和传统饮片的抗炎作用和刺激性进行比较。结果 姜半夏一体化饮片的白矾残留量、草酸钙针晶含量、蛋白质含量、多糖含量、肌苷含量、鸟苷含量及3种核苷总量较传统饮片分别降低16.95%、21.27%、23.78%、4.74%、52.12%、0.24%、26.04%;水溶性浸出物、总生物碱及腺苷含量较传统饮片分别增高7.62%、114.83%、125.42%;姜半夏一体化饮片与传统饮片对小鼠耳肿胀均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抗炎作用具有一致性;2种姜半夏饮片对兔眼结膜均无刺激性,且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安全性相似。结论 姜半夏一体化饮片与传统饮片的成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抗炎和刺激性作用相近,且一体化饮片质量略优于传统饮片,为姜半夏一体化饮片的工业生产和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传统饮片煎煮服用和破壁饮片冲泡服用的模式,从水分、浸出物、有效成分溶出率、指纹图谱和稳定性方面进行对比研究,为破壁饮片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5种传统中药饮片(天麻、当归、罗汉果、党参、三七)与相应破壁饮片按照药典方法进行水分、浸出物、有效成分溶出率、指纹图谱及破壁饮片稳定性研究,在各自最优溶出方法下比较各主要成分的溶出差异。结果:传统饮片的水分含量均大于破壁饮片;浸出物含量基本一致;壁破饮片的溶出量为传统饮片的55%~200%;指纹图谱结果显示溶出成分未见明显差异;12个月的常规稳定性实验表明除当归中阿魏酸的含量不稳定以外,其他基本稳定。结论:中药破壁饮片在水分含量上有各自新的限度;破壁不影响饮片浸出物含量;破壁饮片冲泡的有效成分溶出量基本低于饮片煎煮溶出量;破壁不会改变原饮片物质组成;稳定性除含特殊成分的饮片外,12个月内基本稳定,从服用便捷全草入药综合考虑仍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研究麻黄汤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盐酸麻黄碱溶出量,为复方中药超微饮片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定麻黄汤中麻黄、桂枝;水溶性、醇溶性浸出物定量测定;HPLC测定麻黄碱含量等化学分析方法,对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化学成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薄层色谱结果可见在对照品相应位置上两种饮片均出现相同斑点;水溶性及醇溶性浸出物重量,超微饮片分别是传统饮片的1.5,1.25倍;超微饮片中盐酸麻黄碱溶出量是传统饮片的1.77倍.结论 中药饮片经超微粉碎后,药材的性质没有改变,水溶性及醇溶性成分溶出量增加,效应成分麻黄碱溶出量显著大于传统饮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精准煮散饮片与市售原饮片成分溶出及质量均一性差异。方法:应用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对枳壳饮片进行鉴定;比较枳壳市售原饮片及精准煮散饮片的干膏收率;采用HPLC-DAD法进行3批次饮片混合粉碎前后质量均一性、指纹图谱及相似度评价。结果:枳壳煮散饮片出膏率略高于市售饮片出膏率;精准煮散饮片提取液中柚皮苷溶出较市售饮片高,市售饮片柚皮苷、新橙皮苷批间溶出量有明显的差异性RSD分别为9.71%及24.71%,混合制成煮散饮片后差异缩小RSD分别为4.73%、4.94%。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结果显示,制成煮散饮片后相似度提高,且共有峰峰面积均有提高。结论:枳壳市售饮片制成精准煮散饮片基本属性没有变化,但精准煮散饮片能提饮片的煎煮效率及均一性,发展精准煮散饮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研究枸杞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枸杞多糖溶出量,为中药超微饮片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定枸杞;水溶性、醇溶性浸出物定量测定;UV法测定枸杞多糖含量等化学分析方法,对超微饮片及传统饮片化学成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薄层色谱结果可见在对照品相应位置上两种饮片均出现相同斑点;水溶性及醇溶性浸出物重量,超微饮片分别是传统饮片的1.33,1.25倍;超微饮片中枸杞多糖溶出量是传统饮片的1.72倍。结论中药饮片经过超微粉碎后,药材的性质并没有改变,水溶性及醇溶性成分溶出量增加,效应成分枸杞多糖溶出量显著大于传统饮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饮片质量均一性是中药稳定临床疗效的基础。本文基于成分分析与DNA分子鉴定手段,考察金银花精准准煮散饮片与市售原饮片质量差异,探索精准煮散饮片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应用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对金银花饮片进行鉴定;对比金银花市售原饮片及精准煮散饮片的干膏收率;采用HPLC-DAD法进行3批次饮片混合粉碎前后指标成分含量、指纹图谱及相似度评价。结果:金银花煮散饮片出膏率及指标成分绿原酸含量均略高于市售饮片;市售饮片绿原酸的批间溶出量有明显的差异性,RSD为11.93%;混合制成煮散饮片后差异降低,RSD为8.29%。指纹图谱相似度结果显示,混合粉碎后指纹图谱相似度提高,标定共有峰7个,峰面积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金银花精准煮散饮片与市售原饮片基本属性相一致,但煮散饮片的出膏率、成分溶出及质量均一性均有明显提高,表明煮散饮片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HPLC、UV等方法测定并比较黄芪趁鲜切制饮片与黄芪传统饮片的指标性成分及体外抗氧化活性,为不同加工方式的黄芪饮片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HPLC、UV等方法对黄芪趁鲜切制饮片与黄芪传统饮片的7种指标性成分(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总黄酮、总多糖、水溶性浸出物)进行含量测定,采用熵权法结合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评价不同产地加工方式对黄芪药材质量的影响,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对黄芪趁鲜切制饮片与黄芪传统饮片进行区分和比较,同时以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为评价指标对黄芪趁鲜切制饮片与黄芪传统饮片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结果 通过熵权综合评分法比较2种不同加工方式对黄芪饮片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黄芪趁鲜切制饮片综合评分均高于黄芪传统饮片;同时,黄芪趁鲜切制饮片组与黄芪传统饮片组在体外抗氧化活性方面,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5.560、8.168mg/mL,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的IC50分别为10.994、15.045mg/mL,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IC50分别为8.126、14.546mg/mL,表明黄芪趁鲜切制饮片体外抗氧化活性强于黄芪传统饮片。结论 通过熵权TOPSIS综合评分法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及体外抗氧化活性对黄芪趁鲜切制饮片与黄芪传统饮片进行分析,为不同加工方式的黄芪饮片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地骨皮饮片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技术评价地骨皮饮片的质量。方法:采用HPLC建立10批地骨皮饮片的指纹图谱,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以生成的对照指纹图谱检验45批市售不同产区地骨皮饮片的质量;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评价地骨皮饮片质量。结果:建立了地骨皮饮片HPLC指纹图谱,共标定14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在0.90以上;45批地骨皮饮片的相似度为0.282~0.998,整体质量存在一定差别;聚类分析将45批地骨皮饮片聚为5类;主成分分析显示45批地骨皮饮片综合得分以D19、D18、D22较高。结论: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可实现对地骨皮饮片的科学、准确评价,为地骨皮饮片的质量评价和合理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文对制何首乌精准煮散饮片用药形式进行探索研究。方法:比较制何首乌饮片及煮散饮片的出膏率;比较3批制何首乌饮片及采用相同饮片制备的煮散饮片质量的均一性,并对其化学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采用相对峰面积比较共有峰含量和质量均一性。应用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对何首乌原药进行鉴定。结果:制何首乌精准煮散饮片出膏率为原饮片的2.5倍;3批原饮片煎煮液二苯乙烯苷平均含量为3.56±2.61g·mg-1,RSD为73.28%,煮散饮片煎煮液二苯乙烯苷平均含量为13.23±0.37g·mg-1,RSD为2.82%;煮散饮片与原饮片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基本一致,但煮散饮片各共有峰的含量、均一性明显提高。ITS2序列对何首乌药材可实现准确鉴定。结论:制何首乌煮散饮片显著提高煎煮率及质量均一性,可节约资源,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去皮与不去皮白芍饮片鉴别方法,并进行含量测定比较研究,为白芍饮片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TLC和HPLC对去皮与未去皮白芍饮片进行定性鉴别,并对芍药苷含量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两种白芍饮片的TLC图谱及HPLC图谱差异显著,未去皮白芍饮片比去皮白芍饮片多出1个斑点;HPLC图谱显示两种饮片均含有12个共有峰,但未去皮白芍饮片比去皮白芍饮片多出2个色谱峰,可以用于两种饮片的鉴别;未去皮白芍饮片中芍药苷含量高于去皮白芍饮片中芍药苷含量。 结论: 白芍去皮后,芍药苷含量有所下降;建立的TLC和HPLC鉴别方法简便易行,可有效地区分去皮与未去皮白芍饮片,丰富了白芍饮片的质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中药饮片生产现状,提出饮片生产应在继承传统经验的基础上,从生产技术、设备和管理等方面变革现有的饮片生产模式,实现中药饮片生产的区域化和专业化;在可行性研究基础上,大力推广中药饮片产地加工生产模式;利用现代先进的检测手段和控制方法补充传统的经验判断,加强饮片生产的过程控制,建立科技含量高、专业化程度高的饮片生产线;充分利用"九五"以来的研究成果,制定具有饮片个性特色的质量评价方法及标准.从饮片生产的源头、生产过程,直至饮片质量评价全过程可确保饮片的质量和临床疗效,有利于饮片产业的科学化管理,对于饮片产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鱼腥草破壁饮片抗内毒素(LPS)作用,并与传统饮片作用进行比较。方法采用BALB/c小鼠鼻滴LPS建立肺部炎症模型,检测血液中炎症细胞数和病理学观察肺组织炎症程度;采用尾iv内毒素致大鼠炎症模型,检测血液中白细胞数和血浆中LPS含量,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含量;采用鲎试剂试验法,观察鱼腥草破壁饮片提取物体外抗细菌内毒素作用。结果鱼腥草破壁饮片和传统饮片均可不同程度降低BALB/c小鼠全血中白细胞含量,减轻肺组织病理炎症细胞浸润,且破壁饮片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鱼腥草破壁饮片与传统饮片均可不同程度显著降低大鼠全血中白细胞、血浆中内毒素和血清中IL-6、IL-1β和TNF-α含量;与传统饮片比较,鱼腥草破壁饮片可明显降低血清中IL-1β、TNF-α含量;相同剂量或相同稀释比例下,鱼腥草破壁饮片体外抗细菌内毒素作用均显著强于鱼腥草传统饮片。结论鱼腥草破壁饮片具有良好的抗内毒素作用,且在一定程度上优于鱼腥草传统饮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临床疗效与中药饮片规格及质量是否均一密切相关,本文采用化学指纹图谱法结合DNA分子鉴定技术,考察陈皮精准煮散饮片与市售原饮片质量差异。方法:比较原饮片及精准煮散饮片的干膏收率;采用HPLC-DAD法进行3批次饮片混合粉碎前后质量均一性、指纹图谱与相似度评价。应用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对陈皮饮片进行鉴定;比较市售原饮片及精准煮散饮片的干膏收率;采用HPLC-DAD法进行3批次饮片混合粉碎前后质量均一性、指纹图谱与相似度评价。结果:陈皮煮散饮片出膏率略高于市售饮片出膏率;精准煮散饮片提取液中橙皮苷溶出较原饮片高,市售原饮片批间溶出量有明显的差异性RSD为18.93%,混合制成煮散饮片后差异较小RSD为6.28%。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结果显示,混合粉碎后指纹图谱相似度提高,标定共有峰16个,峰面积均有提高。结论:陈皮精准煮散饮片与市售饮片基本属性相一致,并提高中药的浸出率、成分溶出率及质量均一性,表明煮散饮片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18.
中药饮片的分级规格质量评价及优质优价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饮片生产和流通市场调查,以传统的药材和饮片分级方法为依托,在充分尊重和继承传统饮片分级方法的基础上,充实现代科学内容,进行中药饮片规格和质量评价标准的应用基础研究。制定商品饮片规格及其质量评价标准;为管理部门制定、实施饮片注册标准、饮片条码身份证和饮片的优质优价管理办法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何首乌标准饮片的HPLC特征图谱,并与何首乌原形饮片、原料药材、对照药材的HPLC特征图谱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采用HPLC,Waters BEH-C_(18)色谱柱(4. 6 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A)-0. 1%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20 min,15%~30%A; 20~35 min,30%~40%A; 35~55 min,40%~75%A; 55~75 min,75%~100%A),柱温30℃,检测波长270 nm,流速0. 8 mL·min~(-1),进样量10μL;对何首乌标准饮片及其原形饮片、原料药材、对照药材的HPLC特征图谱进行相似度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构建了由7个色谱峰组成的何首乌标准饮片HPLC特征图谱;何首乌标准饮片与原形饮片特征图谱的相似度达0. 999,优于原料药材、对照药材与原形饮片特征图谱的相似度;标准饮片与原形饮片的图谱在色谱峰个数上无明显差异,而对照药材与原形饮片图谱在峰个数上有明显差异;并且标准饮片与原形饮片、对照药材大体上聚为一类,而原料药材大体上聚为一类。结论:相比较原料药材和对照药材,所建立的何首乌标准饮片HPLC特征图谱能更好地反映原形饮片的内在质量,可用于何首乌饮片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比较丹参传统饮片、普通破壁饮片与冷冻破壁饮片之间的差异,并建立丹参传统饮片、普通破壁饮片及冷冻破壁饮片的主要化学成分薄层鉴别方法。方法:以丹参酮ⅡA为对照品,甲苯-乙酸乙酯(19∶3)为展开系统;另以丹酚酸B为对照品,甲苯-乙酸乙酯-三氯甲烷-甲醇-甲酸(2∶4∶3∶0.5∶2)为展开系统;采用薄层色谱法,对10批采用不同加工方法得到的丹参饮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丹参传统饮片、普通破壁饮片、冷冻破壁饮片与对照品、对照药材在相应的位置上均显相同颜色的斑点。结论:建立的薄层鉴别方法简单可行,重现性好,可为丹参破壁饮片的深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