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目的比较游离病毒感染与T细胞介导的感染方式对SIV感染内皮细胞的影响,探索SIVmac239感染内皮细胞的主要途径,从而为SIV入侵血脑屏障的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游离SIV病毒直接感染内皮细胞和SIV感染的CEMx174细胞与内皮细胞共培养的两种方式,通过巢式PCR、间接免疫荧光法、Western blotting以及ELISA检测内皮细胞的感染程度。结果两种感染方式都能在内皮细胞内检测到前病毒DNA,感染细胞与内皮细胞共培养时,内皮细胞内前病毒DNA含量,SIV P27蛋白表达量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P27含量远高于游离病毒直接感染的方式。结论细胞介导的感染方式相较于游离病毒直接感染方式对内皮细胞的感染能力更强,可能是SIV病毒入侵血脑屏障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血清抗体阳性后能迅速进入大脑导致HIV相关神经认知疾病(HAND)。HAND的临床前期诊断较为困难,而无创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有成为生物标记物的潜能。本文综述一些神经成像技术在HIV阳性个体的应用,包括质子磁共振波谱(1 H MRS)、基于体素形态学分析(VBM)、扩散张量成像(DTI)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这些神经成像方法可以用于早期检测和干预不同程度HAND,研究HAND功能、结构损伤及其发生机制,监测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疗效,基于神经成像可以找到评估HAND早期、敏感的可视化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可以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脑组织,引起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紊乱,导致神经系统失调,即HIV相关认知功能障碍(HIV-associated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HAND)。传统诊断HAND主要通过详细的神经心理认知测试及临床随访,早期发现的能力有限。磁共振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因其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及多种成像技术,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检测方法。相关研究表明,MRI相关技术有助于HAND的早期发现。因此,本文就MRI相关HAND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NK细胞作为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HIV/SIV感染后的免疫机制及如何发挥抗病毒作用成为近几年艾滋病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中发现,伴随HIV/SIV的感染,NK细胞亚群比例发生改变同时伴有功能缺陷,这种变化与HIV/SIV慢性感染阶段病毒复制水平有显著相关性.并且由于归巢受体表达的改变引起NK细胞在HIV/SIV感染者体内不同组织间的重新分布.NK细胞表面的受体KIR3DL1和KIR3DS也表现出对HIV感染的抵抗作用.这些发现为我们进一步研究NK细胞的抗HIV/SIV病毒感染的免疫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主要感染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和免疫系统,导致感染者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受损、免疫功能缺陷等神经病理性改变,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病毒蛋白对于病毒的病理变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综述HIV-1的感染机制、HIV-1病毒蛋白及其对细胞膜通道的调制作用,以期为治疗AIDS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调查中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1,HIV-1)感染者神经认知损害情况。方法通过国际HIV痴呆量表和神经心理评估,结合症状评分和临床相关资料对我国HIV-1感染人群HIV相关神经认知障碍(HIV-1associated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HAND)患病情况进行初步调查。结果①我国HIV-1感染人群HAND患病率为37%;②认知障碍是主要症状,其次是行为异常;③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病毒载量与外周血病毒载量密切相关,但与HAND无关,同样HAND与CD4计数也无关。结论结果显示中国HIV-1感染人群HAND患病率约为37%,以认知障碍症状为主;CSF与外周血病毒载量呈一致性变化,但是CD4计数和病毒载量不能作为诊断和预测HAND病情的指标,上述结果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调查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出现脂肪分布异常的HIV/AIDS患者的HIV相关神经认知功能障碍(HAND)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HAART后出现脂肪分布异常的40例HIV/AIDS患者纳入观察组,无脂肪分布异常的40例HIV/AIDS患者为对照组。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定所有患者的认知功能评估。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间,以及观察组内HAND患者与非HAND患者间临床资料的差异。分析观察组发生HAND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体质指数、MoCA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HAND发生率及其他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中,与非HAND者比较,HAND者年龄更大,基线及入组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更低(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加、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降低是观察组患者发生HAND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HAART后出现脂肪分布异常的HIV/AIDS患者HAND发生率较高,其认知功能差于无脂肪分布异常者,其中年龄较大、CD...  相似文献   

8.
巫晓宇  刘凤  刘利民  邢维昊  熊静 《医学研究杂志》2024,53(2):184-187, 198
病原体感染被认为是导致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神经变性的假说之一,其中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病毒感染与AD关系最为密切,而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损伤是CNS病毒感染与AD之间的重要联系。病毒可以通过直接感染脑血管内皮细胞、转胞吞作用、特洛伊木马作用、破坏神经血管单元等多种方式导致BBB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促进AD发生和发展。本文主要综述了CNS病毒感染和AD中的BBB损害,特别是病毒穿越及破坏BBB的方式与AD之间的重要联系,希望能对AD的治疗方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组织蛋白酶S(cathepsin S,CTSS)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相关神经认知功能障碍(HIV-associated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HAND)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随机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期间笔者医院收治的30例HAND患者和30例HIV非神经认知功能障碍患者(non-HAND)进行研究,分析脑脊液(CSF)和血浆中CTSS、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HIV RNA、HIV外膜蛋白gp120水平。结果 HAND组患者脑脊液和血浆中CTSS mRNA、CTSS、HIV RNA和gp120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non-HAND组,Cys C mRNA和Cys C蛋白水平显著低于non-HAN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脑脊液和血浆中CTSS mRNA和蛋白水平与HIV RNA水平、gp120蛋白水平均呈正相关(r=0.61、0.60、0.53、0.60,0.79、0.64、0.64、0.59)。脑脊液和血浆中Cys C mRNA和蛋白水平与HIV RNA水平、gp120蛋白水平均呈负相关(r=-0.71、-0.50、-0.52、-0.43,-0.76、-0.36、-0.44、-0.57)。结论 HAND患者体内CTSS水平显著升高,CTSS可能促进HIV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从而促进HAND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血脑屏障(BBB)是维持中枢神经系统(CNS)内环境稳定的结构基础,当血脑屏障受到破坏后,会导致一系列CNS相关性疾病的发生。近几年的研究发现,PKC信号通路在血脑屏障的损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深入研究PKC信号通路在血脑屏障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可以更好的阐明血脑屏障损伤的机制,为血脑屏障损伤相关的CNS性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和预后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由活性氧诱导的DNA氧化损伤在感染了艾滋病毒的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组织中的积累。方法利用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1)的患者的尸检脑组织的额叶皮质来分析HIV-1亚型,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PCR克隆测序分析脑细胞中核和线粒体DNA损伤。结果中枢神经系统感染HIV会导致大脑细胞中核和线粒体DNA基因组的损伤。对HIV相关的神经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尸检皮质组织进行检测可以发现有高水平的核和线粒体DNA 8-氧鸟嘌呤(8-hydroxyguanine,8-oxoG)损伤。在HIV相关的神经认知障碍的一个亚型脑组织中有逐渐增加的线粒体DNA突变和缺失,这与病情已经得到控制的情况大为不同。结论在HIV相关的神经认知障碍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中高水平的氧化损伤对HIV引发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的神经免疫和凋亡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血脑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 BBB) 存在于血液与脑组织之间, 是一种特殊的保护性屏障.BBB的主要功能是选择性阻止大部分血液运载的溶质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 避免CNS受到损害, 从而有效维持着CNS内环境的稳定和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在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 BBB也阻碍了大部分治疗性药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影响了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有效治疗.因此, 如何安全、可逆地开放BBB成为近年来研究的重点.近年来研究表明, 低频聚焦超声联合微泡 (focused ultrasound-microbubbles therapy, FUS-MB) 能够瞬时、局部和可逆、无创地开放BBB, 开辟了颅内疾病的靶向给药治疗的新途径.对以FUS-MB技术打开BBB的研究进展及其机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血脑屏障(BBB)是以内皮细胞为核心形成的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微环境稳态的重要结构。在缺血性卒中的病理条件下,局部的各种炎症反应与细胞自身表型、结构的改变使BBB的完整性遭到破坏、通透性上升,外周血中的各种成分,尤其是激活的炎症细胞/炎症因子可穿过受损的BBB而到达脑实质并损害正常或加重已经受损的神经细胞的功能。本文通过描述BBB各组分的和其他炎症细胞的激活和功能改变来回顾缺血性卒中后BBB的受损机制,并简要总结我们团队目前修复缺血性卒中后BBB损伤的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14.
血脑屏障体外实验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应用培养的CBA/J小鼠脑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VEC)构建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体外实验模型.方法:将BMVEC种植在明胶包被的24孔板细胞插入器的微孔滤膜上培养至汇合状态,通过4 h液面渗漏实验、扫描和透射电镜、血脑屏障形成前后膜两侧的电阻以及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的通透性和RMP-7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调控作用来证实BBB的形成.结果:BMVEC培养至汇合后,4 h液面渗漏实验成为阳性;扫描电镜显示细胞形成单层,透射电镜证实细胞间形成紧密连接;跨细胞电阻(the transendothelial electrical resistance,TEER)分别为汇合前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3.2倍和7.7倍;对HRP的通透率分别为前对照组的13.4%和6.7%;RMP-7处理使HRP在BBB的通透率增加了2.7倍.结论:构建的BBB体外模型在形态学、电阻和通透性方面具备了BBB的基本特性,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跨BBB能力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自发转化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ECV304和分离纯化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试图建立一种具有重复性好、细胞纯度高、培养操作简便、接近在体状态的体外血脑屏障模型。方法:分3步:(1)分离纯化培养大鼠星形胶质细胞;(2)建立体外血脑屏障BBB模型(内皮细胞系/星形胶质细胞非接触共培养);(3)模型鉴定。结果:利用ECV304与原代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建立的血脑屏障模型无论是在形态学、屏障功能上还是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的表达水平上都与在体血脑屏障的特性相似。结论:可以利用ECV304与原代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  相似文献   

16.
选用57只家兔,采用各种不同大小的胶体金(CG)微粒示踪,研究脑损伤后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变化,并检测脑组织水含量。同时给予脑损伤兔静脉注射山莨菪碱(654—2).剂量为0.3mg/kg.观察其对脑损伤BBB通透性及脑组织水含量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脑损伤后30min BBB通透性已升高,有5nmCG微粒进入内皮小凹和微绒毛;伤后3h,10nmCG透过BBB.伤后6h.BBB通透性增高达高峰,较多15nmCG以胞饮转运或经开放的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处透过BBB入脑.脑组织水含量明显升高。与BBB通透性变化直接相关。山莨菪碱具有显著地降低BBB通透性的作用.有利于外伤性脑水肿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检测人血脑屏障(BBB)损伤新型标记物外周循环血中脑微血管内皮细胞(cBMECs)的实验方法。方法选取
33名AIDS脑病病例与13名健康对照分组实验,应用免疫磁珠吸附AIDS脑病病例组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内皮细胞后涂片,
免疫荧光三重染色法检测涂片中的cBMECs及相关内皮细胞(cECs和EPCs),并观察其与BBB损伤的关系。结果免疫荧光三
重染色法成功检测到细胞型为CD146+/CD133-/S100B+的cBMECs 细胞,CD146+/CD133-/S100B-的cECs 细胞和CD133+/
CD146+/S100B-的EPCs细胞。结果显示,病例组三种细胞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cBMECs、cECs、EPCs分别为
t=4.298,P<0.01;t=4.886,P<0.01;t=4.889,P<0.01)。此外,以cBMECs含量与HIV病毒载量做散点图,可见cBMECs含量随病
毒载量增加而增加,且具有统计学意义(r=0.928,P<0.01)。结论用临床病人标本成功建立了在外周血中检测BBB损伤新型标
记物cBMECs的实验方法。BBB损伤病人外周血中cBMECs含量显著高于健康人。新型标记物cBMECs在无创检测BBB损
伤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明确前列腺素E2(PGE2)在肺癌脑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并探讨阿司匹林(PGE2抑制剂)降低肺癌脑转移的可能机制。方法 体外细胞培养,放射免疫法测定给予阿司匹林(8 mmol/L)后不同时间点肺癌细胞培养液中PGE2质量浓度的变化;将肺癌细胞和阿司匹林(8 mmol/L)加入Transwell构建的体外血脑屏障模型上室后,Western blot法动态检测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内occludin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辣根过氧化物酶检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的通透性改变,Hemocytometer法计数通过体外血脑屏障模型的肺癌细胞数。建立肺癌脑转移动物模型,观察阿司匹林对裸小鼠肺癌脑转移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在细胞水平上研究发现,给予阿司匹林后,肺癌细胞培养液内PGE2质量浓度降低,于阿司匹林作用120 min时降至最低。模型中脑微血管内皮细胞occludin蛋白的表达于阿司匹林作用后增加,且于阿司匹林作用120 min时增加程度最大。与此同时,模型中血脑屏障通透性和肺癌细胞透过血脑屏障的数量亦于给予阿司匹林120 min时降至最低值。动物模型观察发现,阿司匹林可以明显降低肺癌脑转移的发生率( P<0.05)。结论 阿司匹林可以降低肺癌脑转移的发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为阿司匹林抑制肺癌细胞释放PGE2,进而上调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从而降低了血脑屏障的通透性。  相似文献   

19.
经血脑屏障载药纳米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克服血脑屏障的有效方法,是利用纳米粒作为载体将药物转运到中枢神经,使载药纳米粒通过血脑屏障。方法制作经聚山梨脂(TweenR80)修饰的纳米粒,使其通过血脑屏障。检测小鼠的存活率,跟踪脑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吸收量。结果小鼠的存活率明显的增加(存活率达到6个月的小鼠增加到40%)。结论经聚山梨脂80修饰的阿霉素纳米粒药物对通过血脑屏障有很重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