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国产(ASA-601V)神经导航设备,对29例颅内病变患者进行导航引导下的显微手术,其中肿瘤26例,炎性病变3例,病变体积为0.13cm3~150.25cm3,平均36.65cm3.结果:病变全切20例(68.97%),次全切除3例(10.34%),大部切除4例(13.79%),部分切除2例(6.90%),无手术死亡.导航引导的注册精度误差平均为3.7mm.结论:在显微手术中运用导航技术可以更精确地寻找和切除脑内深部及微小的病变,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神经导航下颅脑肿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院使用美国Stealthstation手术导航系统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2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临床资料:男12例,女14例,年龄18-62岁,平均41岁。临床表现头痛、头昏22例,恶心、呕吐16例,肢体活动障碍8例,视力减退7例,视野缩小5例,肢端肥大4例,性功能减退4例,泌乳2例。肿瘤位于鞍区8例,额叶6例,颞叶5例,顶叶5例,枕叶2例。病理性质为胶质瘤10例,垂体腺瘤8例,脑膜瘤和转移瘤各4例。 2.神经导航与手术:患者于术前1d术野部备皮后,于病灶颅表投影范围贴敷MRI成像标记物8枚,行层厚2 mm的MRI轴位扫描,通过MRI室的图像获取设备,将磁盘放进驱动器上,接收由MRI主机发送的图像。再将磁盘放进导航工作站的传输设备,即可将影像数据输入Stealthstation计算机工作站,显示三维影像,建立模拟头颅立体模型,显示肿瘤的三维形状、方位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毗邻关系。 相似文献
3.
神经导航在神经外科显微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在神经外科显微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应用神经导航系统完成191例神经外科显微手术并对其平均注册误差,术中病灶的精确定位,正常结构的保护及手术疗效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91例平均注册误差为(1.2±0.4)mm,术中病灶定位准确;全切除154例,次全切除23例,大部分切除11例,部分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术后神经功能保留良好。结论神经外科显微手术中应用神经导航技术,可以准确定位和切除病灶,保护神经功能和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辅助下显微手术切除血管母细胞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3年12月神经导航辅助下显微手术治疗的26例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囊性血管母细胞瘤瘤结节全切除;5例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中,3例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术后辅以γ-刀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1年,治愈24例,21例行γ-刀治疗者肿瘤未见增大迹象,无死亡病例。结论 神经导航辅助下显微手术切除血管母细胞瘤,创伤更小,对于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及瘤结节位于浅表的囊性血管母细胞瘤,神经导航均可准确定位,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神经导航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方法运用美国stealthstation手术导航系统对30例垂体腺瘤行经鼻蝶入路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结果全切除16例(53.3%),次全切除9例(30%),大部切除5例(16.7%),导航误差平均1.9mm。结论在显微手术中运用导航技术具有定位准确、损伤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治疗脑功能区肿瘤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系统辅助下脑重要功能区肿瘤显微手术的治疗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1999年12月~2002年6月应用StealthStation神经导航系统辅助切除邻近脑重要功能区肿瘤10例,对神经导航系统术中应用的优越性、精确性等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平均注册误差为(2.8±0.9)mm,肿瘤和重要解剖功能结构定位准确,肿瘤全切除率77.8%。术后神经功能未受明显影响,无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结论神经导航系统对于切除邻近脑重要功能区肿瘤具有定位准确,动态示踪和实时导航,侵袭性小,安全、可靠等特点,有助于提高肿瘤全切率及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干背侧肿瘤在神经导航引导下手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5年12月采用神经导航引导下手术切除的16例脑干背侧肿瘤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在神经导航引导下进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肿瘤全切12例,次全切4例。16例术后原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3例桥脑背侧肿瘤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经治疗后逐渐恢复。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1例儿童髓母细胞瘤在术后6个月幕上、椎管内多处复发,家属放弃再次手术,药物治疗2个月后死亡;2例WHO Ⅱ级星形细胞瘤术后口服替莫唑胺化疗,定期随访,没有复发迹象;2例次全切除室管膜瘤因为级别低,术后随访无复发,未进行放、化疗。结论 对于脑干背侧肿瘤,在神经导航引导下手术能够精确了解肿瘤范围及与周围结构关系,可以更大程度地切除肿瘤,并能更好地保护脑干功能。 相似文献
9.
神经导航在神经外科手术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1986年美国Roberts发明了首台安装在手术显微镜上,运用超声定位的无框架立体定位系统;几乎在同时,德国的Schlondorff和日本的Watanabe发明了关节臂定位系统,并由后者首次将其命名为“神经导航系统”(Neuronavigator)。 神经导航系统把病人术前的影像资料与术中病人手术部位的实际位置通过高性能计算机紧密地联系起来,能准确地显示神经系统解剖结构及病灶的三维空间位置与毗邻,因此,与有框架的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相比,神经导航系统不但可应用于包括活检在内的所有手术,而且还具有以下优点:①术前设计 相似文献
10.
神经导航在颅内肿瘤显微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在颅内肿瘤显微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应用神经导航系统完成28例颅内肿瘤手术并对其平均注册误差,术中病灶的精确定位,正常结构的保护及手术疗效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8例平均注册误差为2.87±0.56 mm,术中病灶定位准确,全切除19例(67.9 %),次全切除3例(10.8 %),大部分切除4例(14.2 %),部分切除2例(7.1%),无手术死亡,术后神经功能保留良好。结论颅内肿瘤显微手术治疗应用神经导航技术,可以准确定位和切除病灶,保护神经功能和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Brain Lab整体超声导航实时监测并切除脑深部肿瘤,探讨术中超声结合导航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Brain Lab整体超声导航系统对30例脑深部肿瘤进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结合导航图像,术中超声动态了解病变移位情况,实时显示病变边界,进行移位后病灶的全切除.结果 术中实时超声证实在30例导航手术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灶移位,在超声引导下,探寻残余肿瘤并在监测下进一步全切除,术后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结论 术中整体超声导航不仅可以在移位情况下重新准确定位肿瘤边界,而且可以在实时超声监测下进一步切除肿瘤,缩短手术时间,增加了全切除率,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脊柱内固定技术在切除多节段(3个或3个节段以上)椎管内肿瘤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脊柱内固定技术结合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12例多节段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资料。在显微镜下手术,应用体感诱发电位监测脊髓神经功能,在切除肿瘤的同时行椎弓根或侧块(颈段)钉棒内固定技术重建脊柱后柱。结果 5例室管膜瘤、2例脊膜瘤和2例硬膜外血管畸形均全切除,2例脂肪瘤大部切除,1例星形胶质细胞瘤部分切除;内固定时无神经、脊髓、血管损伤。术后无感染。9例术前有下肢肌力下降,术后2周明显好转;2例脂肪瘤术后出现下肢疼痛和麻木,但未出现肌力下降加重。术后X线检查示,内固定置入物基本符合要求。术后随访无固定装置断裂、移位病例。结论 脊柱内固定联合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是在切除多节段椎管内肿瘤的同时、维护脊柱稳定性并巩固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桥小脑角肿瘤术中面、听神经监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术中监护下桥小脑角肿瘤显微镜下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在41例桥小脑角肿瘤切除手术中,均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面神经肌电图监护。结果肿瘤全切除者33例,次全切除者7例,大部切除者1例。41例患者均达到了面神经解剖保留,27例(65.9%,27/41)患者保留听力,其中14例为听神经瘤,占听神经瘤的56.0%(14/25)。结论术中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面神经肌电图监护对于桥小脑角肿瘤切除术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术中超声联合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切除颅内肿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联合神经导航在颅内肿瘤切除手术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选择16例颅内肿瘤患者,利用MRI介导的神经导航系统引导开颅,采取合适的皮层入路,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颅内肿瘤,利用术中超声判断病变切除的程度和范围,随访患者术后情况。结果所有病灶均在神经导航引导下开颅,神经导航术前对病变定位准确率为100%,骨窗暴露满意;术中超声能纠正术前神经导航定位的漂移;在其引导下14例获得全切除,2例获得次全切除;术后1例有对侧肢体肌力下降,1例轻度运动性失语,无颅内感染及死亡病例。结论术中超声联合神经导航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能提高颅内肿瘤定位的准确性,减少手术副损伤,提高肿瘤全切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手术中瘤周血管保护的意义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与手术资料,全部病例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镜下切除肿瘤。结果听神经瘤64例,其中肿瘤全切52例(81.25%),次全切12例(18.75%)。术中小脑上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及其主要的分支完整保留58例(90.62%)。面神经未能解剖保留11例(17.19%);术后早期面瘫21例(32.81%),6个月至6年的随访期中14例无改善;术后死亡3例(4.69%)。结论手术中注意保护肿瘤周围正常的供血动脉,对于减少相关的并发症,改善预后十分重要。熟悉解剖和细致的显微操作是提高听神经瘤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Summary Angiomas situated within the pontocerebellar cistern lie superficially on the ventrolateral aspect of the brain stem. Occasionally, minor extensions penetrate into the adjacent nervous structures. Five patients bearing such lesions were operated upon, using a microsurgical technique. Radical excision was performed in all cases. Within 2 to 12 months the patients had returned to their previous occupations, being fully able to work or attend school. There is increasing evidence for the effectiveness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angiomas of the ventrolateral aspect of the brain stem and the cerebellopontine angle. The illness usually presents with hemorrhages of varying severity, ranging from mild to devastating. Impairment of consciousness, contralateral hemiparesis and ipsilateral cranial nerve palsies are the most frequent neurological signs after bleeding. The outcome following excision is primarily related to the preoperative condition. No additional deficits or only minor further impairment can be expected from surgical interference. Exploration is advisable whenever the malformation appears to lie on the surface rather than within the brain stem.
Zusammenfassung Die in der ponto-zerebellären Zysterne gelegenen Angiome befinden sich oberflächlich auf der ventrolateralen Seite des Hirnstammes. Gelegentlich dringen sie in geringer Ausdehnung in die benachbarten Nervenstrukturen ein. Fünf Patienten mit solchen Mißbildungen wurden mit mikrochirurgischer Technik operiert. In allen Fällen wurde eine radikale Exstirpation ausgeführt. Alle Patienten nahmen ihre frühere Tätigkeit innerhalb von 2–12 Monaten nach der Operation wieder voll auf. Es gibt zunehmende Beweise für die Wirksamkeit der chirurgischen Behandlung der Angiome der ventrolateralen Seite des Hirnstammes und des Kleinhirnbrückenwinkels. In der Regel tritt die Krankheit mit Blutungen verschiedenen Ausmaßes auf. Bewußtseinsveränderungen, gegenseitige Hemiparese, gleichseitige Hirnnervenlähmungen sind die häufigsten neurologischen Zeichen nach einer Blutung. Das Ergebnis nach Radikalexstirpation hängt in erster Linie von dem präoperativen Zustand der Patienten ab. Der chirurgische Eingriff verursacht keine oder nur geringfügige neue Ausfälle. Eine chirurgische Exploration ist immer dann ratsam, wenn die Mißbildung auf der Oberfläche zu liegen scheint, anstatt im Hirnstamm selber.相似文献
17.
神经内镜与显微手术切除前、中颅底肿瘤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与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切除前、中颅底肿瘤中的意义和手术方法。方法应用神经内镜辅助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前、中颅底肿瘤89例,其中包括颅眶沟通瘤9例、颅鼻沟通瘤7例、颅眶鼻沟通瘤6例。在显微镜下尽可能切除可见的肿瘤部分,再用神经内镜寻找残余的肿瘤并切除。结果在常规显微神经外科切除肿瘤后,仍有不同程度的残余肿瘤,在内镜下进一步切除,80例(89.9%)肿瘤达全切除,6例(6.7%)获次全切除,3例(3.4%)为部分切除,无手术死亡。结论神经内镜辅助与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前、中颅底肿瘤有助于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囊性肿瘤的手术技巧及经验,以期提高颅内囊性肿瘤的手术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03年8月至2010年8月手术治疗的47例颅内囊性肿瘤,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影像学检查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囊性脑胶质瘤22例,囊性脑膜瘤8例,囊性恶性脑膜瘤3例,囊性室管膜瘤4例,血管网织细胞瘤4例,囊性脑转移瘤6例.根据肿瘤部位选择合适骨瓣开颅,于显微镜直视下手术. 结果 显微外科手术后经影像学复查,全切31例(65.96%),次全切除16例(34.04%),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近期出现神经功能障碍6例(12.77%),其中三叉神经、外展神经损害各1例,面神经功能障碍1例,舌咽神经损害1例,肢体瘫痪2例;术后脑积水2例.随访41例,随访期0.5~6年,8例(17.02%)复发,死亡2例,其余存活良好. 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能提高囊性脑肿瘤全切率,减少损伤,有效保护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岩斜区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自2010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岩斜区肿瘤23例,分别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11例)、乙状窦后经小脑幕入路(7例)和幕上幕下(颞下-乙状窦后)联合入路(5例)进行手术切除。结果 23例岩斜区肿瘤中脑膜瘤9例,神经鞘瘤12例,胆脂瘤2例。颞下经小脑幕入路11例中,肿瘤全切9例,次全切2例;乙状窦后经小脑幕入路7例均全切除;幕上幕下联合入路5例中,次全切4例,部分切除1例。23例患者随访6~36个月;术前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为(83.0±7.0)分,术后1月为(75.2±9.0)分,术后6个月为(80.0±6.0)分;6例次全切除及1例部分切除患者术后1月行伽玛刀治疗,在随访时间内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根据岩斜区肿瘤的不同类型,选择颞下经小脑幕入路、乙状窦后经小脑幕入路和幕上幕下联合入路,可以提供肿瘤全切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