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立忠教授在治疗内科疑难杂症时善于从痰论治。对痰邪壅肺型风痰咳嗽治以疏风固表,化痰止咳;对痰湿中阻型眩晕治以化痰和胃,健脾补肾利湿;对痰火内扰型失眠治以化痰和胃,清热除烦;对风痰阻络型面肌痉挛治以祛风活血,化痰通络;对痰火上扰型耳鸣治以清肝泻火,祛痰和胃,均获良效。治疗内科疑难杂症时善于从痰论治是王立忠教授临证特色之一。同时,王老在治疗中注意固护脾胃,强调健脾运脾,所谓“脾胃为生痰之源”之理。通过介绍王老从痰论治内科杂病的学术经验及辨治验案,与同道共同学习。  相似文献   

2.
《慈禧光绪医方选仪》外治特色浅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博采众方,集外治之大成;穴位外贴.疔内伤杂病;洗熨之剂,治风湿外伤;擦涂外伤,除五官皮肤之疾;预防保健,以熏、洗,擦之剂常用等五个方面评述了《慈禧光绪医方选仪》的外治特色,并通过各类外治代表方的评述,展示了清代中药外治水平及《慈禧光绪医方选仪》总结中药外治经验的成就,揭示《慈禧光绪医方选仪》是研究中药外治的珍贵资料,内病外治有着广阔的前景。随着中药外治的广泛应用,将会为治疗疾病提供新疗法,开发新剂型,为开发新药品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3.
《医门法律》之咳喘辨治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门法津》以之形寒饮冷,比类暑湿火之邪,扩充了对咳嗽病因病机认识和治疗;纠正了《内经》中“秋伤于湿”乃“秋伤于燥”之误,立“燥气伤肺”之论,以甘寒立法治之;久病咳喘责之痰饮、留饮、伏饮,治之趋胃趋肠而下。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干燥诸症的病机以肾液受损、五液内亏的内燥为主。其六经辨治从少阴;肾阳虚为主以辛甘温润,温阳化气、阳生阴长以治之;肾阴虚火旺以泻火存阴、滋阴敛阳,阳杀阴藏以治之;肾阴虚为主以甘寒养阴合辛以润之以治之。  相似文献   

5.
久汗怪证治验江都市宜陵中心医院(225231)仇璧庭汗证有自汗、盗汗之分,是由于人体阴阳偏盛偏虚,营卫失调,津液外泄所致。阳虚自汗者,治宜温阳固卫;气虚阴耗者,治宜益气养阴;肝火湿热者,治宜清肝泄热化湿,并佐以固涩敛汗之品。此为临床治疗之常法。然而,...  相似文献   

6.
刘熹 《新中医》1993,25(11):7-9
认为在治疗冠心病时要掌握二大点:一是掌握通与补的辩证关系,冠心病的病机是本虚标实,主张在心绞痛发作期治之以通,缓解期治之以补;二是掌握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冠心病是整本中的局部病变,中医治疗冠心病,既要着眼于局部治疗,更应重视整体治疗。  相似文献   

7.
朱良春教授辨治痹证的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良春教授辨治痹证经验丰富,如认为顽痹及肾,治以补虚化瘀、标本兼顾;痹证症情复杂,其辨治要点是痛、肿、僵、挛;治疗用药经验是热痹寒之、须热药辅佐等。  相似文献   

8.
连华敏 《河南中医》2003,23(8):16-17
傅山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妇产科疾病,每多效验。如治妊娠水肿,不用利水之法,而是用加减补中益气汤“补脾之血与肺之气”,使气升水散,肿消胎安;治产后腹胀,主张“大补气血,以补中虚”;治恶露不绝,“必用补中益气汤送三消丸,则元气不损,恶露可消”;治胞衣不下,补中益气,升清降浊。  相似文献   

9.
辛增平  张军 《江西中医药》2004,35(10):17-18
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与成人颇有差异,脏腑娇嫩,正气未充,稚阴稚阳之体。一旦发病,易寒易热,易虚易实,发展迅速,变化莫测。故古有“宁治十个男子,不愿治一妇人;宁治十个妇人,不愿治一小儿”之说。治疗用药的总体原则:一是抓住病势,及时果断、不失时机地处方用药,以阻断病势的发展,提高方药的治疗效果;二是慎用疏肝利水之品,因为小儿为纯阳之品,滥用有损伤肝肾功能之虞;三是少用或不用峻猛有毒药物,比之成人,此类药物极易伤正;  相似文献   

10.
《圣济总录·诸痹门》涉及痹证的外治方有7首,分别为治疗痛痹的当归摩膏方,治疗著痹的摩风膏摩之方、龙虎膏方,治疗皮痹的蒴藋蒸汤方,治疗风湿痹的无名熨方、陈元膏方及涂摩膏方。通过归纳总结,可知《圣济总录·诸痹门》痹证外治七方有以下特色:疗法不一,摩法为主;专治寒湿,兼治他因;多以辛温,用药峻猛;配以脂类、调味之品。探析《圣济总录·诸痹门》痹证外治七方的组方思路、用法操作,对当代运用外治法治疗痹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临证话苍术     
苍术辛苦温,有健脾燥湿、芳香化湿、祛风除湿之功,临床运用颇广。可用于治疗人体各部位的湿证,配羌活、防风、白芷散上部风湿;配川朴、茬香、佩兰化中焦之湿;配苡仁、牛膝、车前利下焦之湿;配入解表药治风寒感冒雨兼身重胸痞者;配桂枝、木瓜、络石藤等以疗痹证;配豆卷、草、防己治肌肉重痛;加入苓桂术甘汤二术并用,可治辨证属痰饮病范畴之胃炎、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诸证。苍术配黄柏、牛膝称为“三妙”,不仅可治湿热下注所致的下肢痿痹足疾,如加入银花、野菊、蒲公英等味亦可用于治疗下肢湿热疮疡。三妙加苡仁名四妙,再加土茯苓…  相似文献   

12.
总结国医大师张震运用消疹止痛煎分期治疗带状疱疹的经验。带状疱疹发作时疼痛剧烈,常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治疗不当易转化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张师在临床及科研实践中形成“拟定专方、分期论治、内外合用”的治疗特点。拟定消疹止痛煎作为本病的专用方,方有清热泻火、解毒祛湿之效,可化裁运用于各期治疗。结合疾病进展各期皮损及病机特点将本病分为出疹初期、出疹期、出疹后期、后神经痛4期,出疹初期多为风热外犯,治以祛风清热解毒;出疹期为火毒凝聚,治以清热泻火、解毒祛湿,辅以行气活血;出疹后期多属正虚邪恋,治以扶正祛邪,以散尽余毒;后神经痛期多为气滞血瘀,治以行气活血兼以泻火解毒。并配合外治法的运用,每每治疗屡获良效。  相似文献   

13.
通过梳理、分析、总结近年来有关放射性膀胱炎(RC)的中医药文献,对其病因病机及其相关治疗研究进展进行阐述。RC病变初期,多以热毒之邪为主;病变中期,多以瘀热夹浊毒为主;病变晚期,多以虚实夹杂为主。故疾病初期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化浊解毒;疾病后期治以扶正祛邪、健脾补肾。  相似文献   

14.
试谈糖尿病从脾论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秀荣 《北京中医》1998,17(5):30-31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病,属中医的消渴病范畴。历代医家治疗多遵循上消治肺、中消治胃、下消治肾的原则;病机认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贯穿疾病的始终,每以寒凉、滋润之剂治之。近年来,随着对糖尿病深入研究及长期临床观察,糖尿病证与脾虚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5.
夏小军 《中医研究》2008,21(11):5-7
1源流 塞流、澄源、复旧,乃古人治疗崩漏之大法。崩之与漏,病势已有缓急之分,病性亦有虚实之别,且可相互转化,然总因冲任损伤,经血失固所致。欲治崩漏,首当调养冲任,镇注血海,以控制出血;之后究其根源,治其本根,以调整周期,乃治法之真谛也。  相似文献   

16.
心悸是临床常见的症状,王道成教授认为心悸虽病位在心,但其病因病机与心肝脾肺肾均密切相关,五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心悸,心悸的治疗亦当从五脏入手,辨别和调节五脏之虚实;临床遣药组方则以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为基础,在心治以酸收、咸软、咸补;在肝治以甘缓、辛散、辛补、酸泻;在脾治以苦燥、苦泻、甘缓、甘补;在肺治以苦泄、酸收、酸补、辛泻;在肾治以辛润、苦坚、苦补。临证时谨察病机,随证加减,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总结钦丹萍教授内治与外治结合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经验。临证强调辨寒热,重视寒热错杂之病机;辨脏腑,重视肝脾、肺脾之间的关系,善用宣肺利水、调肝理脾、温阳散寒之法。针对难治型炎症性肠病,善用收敛生肌之品,强调活血化瘀之法,常用雷公藤或雷公藤成分提取物以发挥免疫调控之效;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倡导中药灌肠以快速缓解炎症活动,并建立中药灌肠治疗二步法,即先以中药灌肠诱导炎症缓解,继以灌肠为基础,酌情联合他法以维持疗效。  相似文献   

18.
王淑娟  艾群 《中医药学刊》2004,22(11):2128-2130
三穴均为足太阴脾经的腧穴,均可调理脾胃,用于治疗脾胃疾病。太白为脾经原穴,凡有脾胃之疾皆可取之.但以虚证最为适宜,同时也可通络止痛;漏谷除健脾和胃外又有利水除湿之功,脾失健运之小便不利、水肿多取之;地机为脾经之郗穴,既可治疗急性腹痛、肠鸣、泄泻,又可治妇女月经不调、痛经。  相似文献   

19.
刘云芹  张玉栋 《光明中医》2008,23(8):1223-1224
依据祝谌予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经验及李振中、尹翠梅对糖尿病性眼底出血的论述,提出视网膜出血,多为瘀阻眼络,治以活血化瘀为主,佐以治血。视网膜前和玻璃体新鲜出血,多缘于血管破裂,治以凉血止血为主,佐以活血;出血已止住形成陈积瘀滞,仍治以活血化瘀为主,佐以止血。如果,以活血化瘀为主,佐经止血是治疗糖尿病性眼底出血之常法。仅在视网膜前,玻璃体突然大量新鲜出血时,本着急则治其标,才采用凉血止血,佐以活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仲景论治眩晕病的微细精妙之意。方法:分析《伤寒论》67条、92条、16条、25条、142条、171条、93条、297条、46务微妙之处。结果:仲景立“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总治疗原则。用“中阳虚者,治以苓桂术甘汤;下焦肾阳虚者,治以真武汤”之法,辨治眩晕的,临床用药及预后处理。结论:仲景治疗眩晕病善从细微处着手而获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