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2.
目的观察比较缬沙坦与苯那普利治疗老年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0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治疗组给予缬沙坦80~160mg/d,对照组给予苯那普利10~20mg/d,观察两组患者4周和8周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第2周后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在整个治疗期间血压持续平稳下降;缬沙坦与苯那普利治疗4周降低舒张压总有效率分别为86.4%及84.3%,8周降低舒张压总有效率分别为92.3%及90.2%,两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是一种安全、有效、长效。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的降压药物。  相似文献   

3.
苯那普利联合洛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97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金环  李和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24):2450-2451
近年来关于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TⅡRA)为主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报道较多,但是对于二者联合应用治疗的报道不多。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104例2型DM患者均系本院住院及专科门诊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 DM诊断标准,男58例,女46例,年龄46~76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联合苯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合理选择用药提供依据。方法80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联合治疗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降血糖治疗,包括严格控制饮食、适当体育运动、降血脂、口服降血糖药物,部分患者注射胰岛素制剂,使HbA1c在6.5g/L以下。治疗期间均停用其他降压药物。替米沙坦组用替米沙坦片60mg/d;联合治疗组用替米沙坦片30mg/d,苯那普利片10mg/d,疗程均为3月。观察治疗前后各组血肌酐(Scr)、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中总蛋白(TP)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HbA1c、TP、肌酐(SCr)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中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后两组HbA1c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尿TP、血Scr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联合苯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更有效、更合理,并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苯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6.
苯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14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岚 《山东医药》2007,47(26):105-106
2004年1月~2006年12月,我们应用苯那普利(洛汀新)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146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是糖尿病早期肾脏微血管病变的标志 ,若在此阶段即进行干预治疗 ,则可更有效延缓或阻断早期糖尿病肾病 (DN)向终期肾功能衰竭的方向发展。我们选择肾脏保护疗效较肯定的培哚普利为治疗对照组〔1,2〕,探讨和比较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缬沙坦对血压正常的老年早期DN患者肾脏的保护作用。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 :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 1997年颁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选择我科 2 0 0 0年 3月至 2 0 0 2年 6月住院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 80例 ,年龄 6 0~ 76 ,平均 (6 2 2± 7 2 )岁。入选患者血压为 10 0~ 14 0 / 6 0…  相似文献   

8.
洪世华  肖常青 《内科》2008,3(6):839-841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联合苯那普利及前列腺素E1(PGE1)治疗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DN)微量白蛋白尿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临床确诊2型糖尿病(T2DM)早期肾病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的基本治疗是控制饮食和胰岛素皮下注射降血糖。对照组在基本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苯那普利,治疗组在基本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PGE1及苯那普利,疗程均为2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排泄(UAE),血肌酐(SCr)j尿素氮(BUN)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自身对比,24小时UAE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UAE下降更为明显(P〈0.05)。治疗前后血肌酐均无明显的变化(P〉0.05)。治疗后对照组BUN明显上升(P〈0.05),而治疗组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ACE1能降低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排泄;在ACEI治疗基础上加用PGEI,降低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排泄方面疗效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苯那普利联合治疗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效果。方法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苯那普利治疗组、低分子肝素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分别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0、4、8、12周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尿白蛋白排泄率(AER)、血肌酐(Cr)等。结果对照组随观察时间延长,AER略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苯那普利组、低分子肝素组治疗后4、8、12周AER均低于同期对照组水平(P〈0.05),联合治疗组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水平(P〈0.01),治疗后联合治疗组较同期低分子肝素组或苯那普利组也差异显著(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与苯那普利联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可明显减少尿白蛋白排泄,保护肾功能,较单一用药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苯那普利联合厄贝沙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肾功能、血浆脂联素(adiponectin,APN)和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C response protein,hs-CRP)的影响。方法纳入2011年1月~2012年6月北京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早期DN患者84例,所有患者均伴有1级高血压。随机分为常规组(n=42)及联合组(n=42),常规组予苯那普利(10~20)mg,联合组予苯那普利10mg联合厄贝沙坦(150~300)mg,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 rate,Ccr)、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 h-UPE)及血浆APN和hs-CRP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Ccr及血浆APN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24 h-UPE和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组相比,联合组治疗后24 h-UPE[(124±23.1)mg/L vs.(167±38.1)mg/L]和hs-CRP[(12.8±1.1)mg/L vs.(4.1±1.3)mg/L]水平更低,而Ccr[(95±11.1)mL/min vs.(83±9.4)mL/min]和血浆APN[(6.1±1.6)mg/L vs.(4.9±1.5)mg/L]水平更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那普利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可更好地保护早期DN患者的肾功能,这可能与其能够较好地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和降低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1.
前列地尔与洛汀新联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观察早期短时间联合应用前列地尔 (PGE1,凯时 )和洛汀新 (ACEI)对糖尿病早期肾病的尿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取 2 0 0 2 - 0 4~ 2 0 0 3- 0 4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 6 3例 ,年龄 4 3~ 6 8岁 ,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 32例 ,洛汀新组 31例。两组控制血压、血糖方法相同 ,均服用洛汀新 10mg ,每日 1次。联合用药组静脉滴注PGE110 μg ,每日 1次 ,连续 14d。 结果 和洛汀新组相比 ,联合用药组于治疗 2周后 2 4h尿蛋白及白蛋白排泄率明显降低 (P <0 0 5 ) ,治疗后 6个月尿蛋白仍维持于较低水平。洛汀新组仅在治疗 6个月后尿蛋白较前明显减少 (P <0 0 5 )。结论 在糖尿病早期肾病阶段 ,早期联合应用PGE1和洛汀新可快速降低尿白蛋白排泄率 ,并使尿蛋白长期维持于低水平 ;避免多疗程应用PGE1,减少医疗开支 ,减轻医疗负担。  相似文献   

12.
大鼠均进行单侧肾切除,部分大鼠再以链脲佐菌素制备糖尿病模型。这些大鼠分成单侧肾切除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苯那普利治疗组,4周后观察肾小管-间质形态学变化及Ⅳ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mRNA表达,结果提示苯那普利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间质损害有明显保护作用,部分机制是抑制TGF-β1基因与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成3组,缬沙坦联合胰激肽原酶组、缬沙坦组及对照组各30例,观察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尿β2-微球蛋白(β2-GM)、平均动脉压(MAP)、血清肌肝(Scr)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化。结果治疗后缬沙坦联合胰激肽原酶组及缬沙坦组UAER及尿β2-MG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缬沙坦联合胰激肽原酶组较缬沙坦组下降更为显著(P〈0.01),3组治疗后MAP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3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早期DN疗效确切,可有效减轻糖尿病肾病患者白蛋白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苯那普利(benazepril)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肾脏产生及尿液排泌内皮素-1(Et-1)的影响。方法 通过放射免疫方法测定54例糖尿病(DM)患者血浆Et-1浓度(PEt)及24小时尿Et-1排泌量(UEtV),其中39例糖尿病肾病(DN)患者观察苯那普利治疗前后PEt及UEtV的变化。结果 糖尿病患者UEtV、PEt均显著增加(P<0.05);DN患者较无肾病之糖尿病(DNM)UEtV更高(P<0.05);伴糖尿病多膜病变及高血压较之不伴有DN的患者UEtV更高(P<0.05);苯那普利治疗两个月后,DN患者UEtV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UEtV与尿白蛋白排泄率及血糖化血红蛋白无相关;UEtV与尿β2微球蛋白(β2MG)及糖尿病病程正相关。结论 DN患者肾脏受损产生的Et-1致尿液排泌Et-1增多,苯那普利可能抑制肾脏产生Et-1致尿液排泌Et-1减少因而对DN患者肾脏起着一定保护作用,为今后进一步探索临床治疗DN提供一个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缬沙坦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 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高糖、高脂饮食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 (STZ) 30mg/kg制作 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 ,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及缬沙坦治疗组 ,检测各组大鼠的血糖、血胰岛素、血肌酐、尿素氮、尿白蛋白、肾脏肥大指数的变化 ,免疫组化检测PAI 1的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缬沙坦治疗组较非治疗组尿白蛋白明显减少 (P <0 .0 1) ,尿素氮水平下降 (P <0 .0 5 ) ,肾脏肥大指数改善 (P <0 .0 5 ) ,免疫组化显示 ,糖尿病组大鼠肾小球PAI 1蛋白表达增多 ,治疗组PAI 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 结论 缬沙坦对 2型糖尿病肾脏病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糖尿病大鼠PAI 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剂量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或贝那普利预防老年持续性房颤转复后房颤复发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5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持续超过7d),经药物或电复律后随机分为三组:胺碘酮组(Ⅰ组),胺碘酮+缬沙坦组(Ⅱ组),胺碘酮+贝那普利组(Ⅲ组),各50例;治疗随访时间为1年,比较三组治疗后房颤的复发情况以及治疗前,治疗后第2周、3月、6月、12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142例完成治疗,随访12月,与I组比较,Ⅱ组和Ⅲ组心房颤动复发率(37.50%比17.39%比18.75%)明显降低,左房内径[(38.11±1.24)mm比(34.11±1.37)mm比(34.13±1.36)mm]明显缩小(P均〈0.05),而Ⅱ组和Ⅲ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胺碘酮分别与缬沙坦和贝那普利联合用于持续性房颤复律后预防房颤复发,较单用胺碘酮有效,长期服用可逆转左房扩大,抑制电重构,从而防止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17.
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肾病的骨密度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型糖尿病(T2DM)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它们之间有无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研究探讨了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肾病(DN)的骨矿物质密度(BMD)变化与相关因素,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按1999年WHO诊断标准确诊为T2DM的≥60岁女性114例,年龄60~75岁,平均(66.3±  相似文献   

18.
不同病理类型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并比较不同病理类型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1990年12月至2004年4月在我院肾脏病研究所住院并行肾穿刺活检的150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其中弥漫性系膜硬化病变(DIF)患者73例,结节性肾小球硬化病变(NOD)患者77例。分析并比较以下指标: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体重指数(BMI),眼底病变,HbA1C血浆白蛋白,血脂水平,24h尿蛋白定量,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渗透压,肌酐清除率。结果(1)NOD组患者糖尿病病程较DIF组患者长[(122.0±8.1 vs 56.0±7.8)个月,P〈0.01],高血压病程较DIF组患者短[(49.0±10.3 vs 84.0±12.6)个月,P〈0.05],BMI较DIF组患者低[(24.1±0.4 vs 26.1±0.4)kg/m^2,P〈0.01],尿蛋白水平较DIF组高[(3.8±0.3 vs 1.9±0.2)g/24h,P〈0.01],肌酐清除率较DIF组患者低(45.2±3.1 vs 64.4±3.6)ml/min;(2)NOD组患者中,92%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显著高于DIF组的13%(P〈0.01)。结论不同病理类型的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特征不同,NOD组患者的糖尿病病程更长,肾脏损害更明显,更容易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F患者高血压病程更长,BMI更高。  相似文献   

19.
t-PAA、PAIA活性测定在糖尿病肾病临床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临床中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与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A)的相关性。地71例糖尿病患者和30例正常人的UAER和t-PAA、PAIA进行测定,并对其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糖尿病组t-PAA随着UAER的增高而降低,而PAIA则随着UAER的增高而增高,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组、临床蛋白尿组t-PAA与UAER呈显著负相关(P〈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