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闫承彬 《中医杂志》2007,48(8):763-764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此药临床应用甚广,正如《本经疏注》曰:“能利关节,温经通脉,其用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其功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和营其首功也.”[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桂枝为樟科肉桂的嫩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本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本经疏注》“能利关节,温经通脉……,其用之道有六:曰合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其功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和营其首功也”。《本草求真》“行痹,其是有因风、因湿、因痰、因寒、因瘀、因虚之瘀,需用桂枝以为向导”。《大同药物学》“合麻黄能发汗,合五味能降冲,合茯苓能利水,合桃仁能消瘀,合芍药饴糖能建中”。张寿颐曰:“桂枝,祛营卫之风寒,主太阳中风而头痛。立中州之阳气,疗脾胃虚馁而腹痛。宣通经络,上达肩痹。温辛胜水,则抑降肾水,下定奔豚,开。肾家之痹着,若是阳微溲短,斯为通溺良材”。下面就《伤寒论》中桂枝的六大功用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桂枝为樟科常绿乔木肉桂的嫩枝,主要栽培在我国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以干燥嫩枝入药,是一种常用的传统中药。1桂枝的性能桂枝,辛、甘、温;人心、肺、脾、膀胱经;发汗解肌,温经通阳,气化行水。《本经疏证》概括桂枝六大功效为:“用之之道有六:日和营,日通阳,日利水,日行瘀,曰中。”《本草求真》记载:“驱风散邪,为解肌第一要药”。《本经》还记载桂枝“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本草思辨录》云:“桂枝所优,为在温通经脉,内外证咸宜,不得以桂枝为汗药也”,《用药心得十讲》有记载“桂枝有横通肢节的特点,能引诸药横行至肩、臂、手指,故为上肢病的引经药”。  相似文献   

4.
魏彦巍 《河南中医》2005,25(10):76-77
桂枝,首载于《本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此药临床应用甚广,《本经疏注》作了精辟概括:“能利关节,温经通脉……其用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其功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和营其首功也.”纵观古今医家,大都对桂枝的其中五种功效用得出神入化,并且留下了诸多经方、验方,但对其“曰下气”功能的临床应用论述较少且不够系统,十分可惜.笔者临床十余年,喜用桂枝,尤擅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加用桂枝,以取其“曰下气”作用来治疗各种气逆证,确有画龙点睛之妙,余不揣肤浅,采撷几例典型者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本经》日:“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桂枝临床应用广泛,医圣张仲景治病就善于用桂枝,在《伤寒论》、《金匮要略》许多方剂中均有配伍,现将桂枝在经方中的配伍意义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一、桂枝功在入营化气,不在发汗《本经》谓桂枝:“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别录》:“温筋通脉,止烦出汗”。从这两部本草著作可看出,桂枝虽味辛性温而为阳药,但主要入脏腑,走经脉,行于阴分。陆九芝称桂枝“能入营而出卫也”。《汤液本草》描述了桂枝治汗证的机理:“用桂枝发其汗,此乃调其营气则卫气自和,风气无所容,遂自汗而解,非桂枝能开腠发出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调和营卫,则邪从汗出而汗止,非桂枝能闭汗孔也”。因此,桂枝是通过其辛温之性  相似文献   

7.
呼敏凤 《河南中医》2007,27(12):14-14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首载于《本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此药临床应用甚广,正如《本经疏注》曰:“能利关节,温经通脉……其用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其功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和营其首功也。”笔者临证数年,对桂枝的应用体会颇多,现总结如下。1下气平冲张某,女,57岁,2005年6月20日就诊。发作性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感,胸部闷紧,咽部如窒,状若小猪奔突,遇寒则症状加剧或由受寒而诱发,伴心悸,自汗,舌淡苔白,脉紧。在当地医院经中西药治疗(具体药物不详)效果不佳,遂求治于余,时证…  相似文献   

8.
桂枝,药用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性味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功效为发汗解表,温经通阳。《本经》曰:"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本经疏证》曰:"和营、通阳、下气、利水、行瘀、补中为桂枝六大功效。"医方之祖  相似文献   

9.
产后或人工流产后,因失血伤气,营气不足,卫气不固,腠理不密,往往因身劳汗出,外来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滞于肌肤,留于经络,而致肩背、四肢或腰部酸困麻痛之症,似如《金匮》中所述之血痹:“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在临床上取该方能温阳益气,和营行痹;酌加养血活血之品,有“治风先活血”之意。同时,再加上固肾除  相似文献   

10.
骆云丰  陈锦团 《光明中医》2016,(18):2726-2728
正桂枝一药,外可达表,内可入里,解肌通经,温阳降逆,功用甚广,《神农本草经》言其功效曰:"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本经疏证》言其用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临证验之,略有所得,援列数例,以  相似文献   

11.
桂枝解     
教科书多把桂枝归为辛温解表药,但经方派用其主治多种病证,可知不仅限于解表。 《伤寒论》113首方中有桂枝者约占其半,而书中第一个处方即桂枝汤,用于治疗汗出、恶风、发热的中风之证。桂枝有辛温发汗解表作用,这是无疑的,但不能忽视它的其它功能。考桂枝,《神农本草经》谓:“桂枝,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张锡纯对桂枝深有研究,认为:“桂枝,味辛微甘,力善宣通,能升大气,降逆气……而本经论牡桂(即桂枝),开端先究其主咳逆上气,似又能降逆气为桂枝之特长,诸家本草鲜有究其能降逆气者,是用桂枝而弃其所长也…  相似文献   

12.
桂枝 ,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功能发汗解表 ,温经通阳。因其味甘辛 ,气香性温 ,故能入足厥阴行血分 ,走经络而达营郁 ;善解风邪 ,最调木气 ;升清阳脱陷 ,降浊阴冲逆 ;舒经脉之挛急 ,利关节之壅塞 ;入肝胆而散遏抑 ,极止痛楚 ,通经络而开闭涩 ,甚去湿寒 ;能止奔豚 ,可安惊悸 ;并能化膀胱之气而利小便 ,四散通经络 ,走而不守。桂枝一味 ,仲景用之最广 ,作用甚大 ,是辛甘化阳之上品良剂。《伤寒论》、《金匮要略》方中用桂枝者 ,约有七十六方之多 ,其中以桂枝汤加减变化出二十八方 ,桂枝甘草汤加味配伍出十一方。以下就这两首经方作一…  相似文献   

13.
郭海虹  汪栋材 《新中医》2023,55(2):197-201
以《神农本草经》所载“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为基础,分析《伤寒杂病论》中桂枝的用药特点,认为桂枝在《伤寒杂病论》同一方中常表现为一药多用,组方精妙,仲景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对桂枝的应用多有创新发挥。故在临床中使用桂枝宜兼顾其性味、功效及配伍,并结合实际情况灵活施治,切不可局限于一药治一证。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中芍药作用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芍药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谓其“气味苦、平 ,无毒 ,主邪气腹痛 ,除血痹 ,破坚积 ,寒热疝瘕 ,止痛 ,利小便 ,益气”。秦汉时期芍药尚无赤、白之分 ,直至梁代《本草经集注》中才有赤、白芍的记载。仲景在《伤寒论》中将其精心配伍 ,灵活运用 ,除体现了《本经》所述作用外 ,又有新的发挥。本文就此略举有关汤证浅议如下。1 益阴和营芍药具益阴和营之功 ,仲景方中多有体现。如桂枝汤是治疗太阳中风的代表方剂 ,其功效解肌祛风 ,调和营卫。太阳中风证是风邪外袭以致“卫强营弱”,“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所致。桂枝汤之所以能治此证 ,在…  相似文献   

15.
桂枝一药出自《本经》,其文曰"气味辛温无毒,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历代医家对其论注颇多,然而用之最广者首推仲景的《伤寒论》,其中所含桂枝的方剂41方,约占总方数的30%,不但外感常用,内伤亦多配伍。近年来,广泛用于治疗肺结核[1]、肝硬化[2]、溃疡病[3]急性心肌梗塞[4]、风湿性心肌炎[5]等。现将我跟随金老师学习一年间,观察临床所用,以及近几年自己反复学习《伤寒论》所得点滴体会,归纳如下:1仲景对桂枝的应用本文观察仲景对桂枝的临床应用见表1。综上所述,桂枝在仲景的处方中,有解肌祛…  相似文献   

16.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具有益气温经,和营通痹之功。由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和大枣五味药组成。笔者在临床中用于治疗皮肤科诸多疾病,均有很好的疗效,兹例证如下:  相似文献   

17.
痹证是指以肢体及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并对关节红肿疼痛者称为“热痹”。痹症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就临床所见痹证虽常不离风湿之邪,但寒热夹杂之病尤为多见,如常见患者关节疼痛、恶寒,而又兼有咽喉红痛,或关节局部红肿,肢体又感酸冷疼痛。笔者认为,在临床痹证属纯热及纯寒者较为少见,立法处方也须立足寒温并用,方能切合病情。张仲景所曰“诸肢节疼痛”,所谓“诸”即指各种肢节疼痛,确实含义至深。  相似文献   

18.
仲景用药悉遵《神农本草经》,据谢观利恒考证,古代医学流派,“其传承派别可以推见者,华元化为《黄帝针灸》一派,仲景为《神农本经》一派,秦越人为《素女脉诀》一派。”仲景用桂枝,其义有五:①调和营卫,方如桂枝汤,以桂枝为主药。之所以能调和营卫,是通心气以调营卫。心主营,营不调则卫亦滞。故调和营卫是利用桂枝通心气,鼓舞心阳的作用。②通心阳,方如桂枝甘草汤。此方治“叉手冒心,心下悸”为心阳虚见证,故用桂枝通阳,炙甘草补中气,使桂枝通行血脉,鼓舞心气,推动血脉运行,气行则血不滞。③化气利水,方如五苓散。五苓散用桂枝通阳化气,气行…  相似文献   

19.
干姜气热,味大辛,入肺、脾、肾三经,而偏入脾、胃经,具有温中焦脾胃之殊功,故《本草思辨录》云;干姜为“温中土之专药也”。干姜的温中作用始论于《神农本草经》,谓:“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嗽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痹下利”。对于干姜的温中作用,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进行发挥,扩大了其适用范围,除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出血、下利  相似文献   

20.
桂枝的记载首见于《神农本草经》,言其"味辛,温。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本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应用桂枝的83首方剂进行整理,分析认为其功效的发挥因其所配伍的药物不同而改变:和营多与等量芍药配伍;补中多伍甘温益气类药物;温通心阳多配伍炙甘草、通阳利水之方多与茯苓相配伍、通阳散结可配以桃仁、川芎等活血祛瘀药物、温通经脉常需与附子、细辛等辛散药物同用;下气多配以茯苓或取用大剂量桂枝。文章旨在分析枝功效与配伍关系,以期在开阔临床思路、扩大经方应用范围等方面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