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卒中是中国致死率最高的疾病,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71%。尽管溶栓和取栓治疗领域的突破使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取得巨大进展,但无法接受血管再通治疗的患者仍然众多,实现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仍面临挑战。在临床前研究中,许多药物表现出神经保护的治疗前景,但在临床试验中未能证明其有效性,目前尚无对缺血性脑卒中有明确疗效的药物。本文阐述了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总结了具有治疗前景的神经保护药物和目前正在进行的临床研究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尤以非瓣膜性房颤为著。房颤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临床常见,且病情重、出血转化率高、复发率高,给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有效的药物,可减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口服抗凝药可减少房颤相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抗血小板治疗对房颤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也有一定的二级预防作用。鉴于房颤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所特有的临床特征,选择适宜的药物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全球每年约有9%的死亡病例由脑卒中引起,而缺血性脑卒中的比例占80%,其发病率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疾病。因此对缺血性脑损伤进行有效防治具有重要的医学和社会意义。现经临床证实唯一能缩小梗死体积、减轻神经损伤的治疗药物是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ecombinant tissue plaminogen activator,t-PA),且其有效治疗时间窗只有3h,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病康复治疗仪配合药物对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恢复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8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予脑病康复治疗仪,30min/次,配合药物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滴,qd,连续治疗14d为一个疗程;对照组单用药物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加入到生理盐水250ml静滴,qd,连续治疗14d.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2组治疗前后疗效、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降低,治疗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病康复治疗仪是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氯吡格雷是用于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药物,但相当一部分患者接受氯吡格雷治疗后仍有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且血小板功能检测证实血小板聚集不能被有效抑制,这种现象称为氯吡格雷抵抗。本文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新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登记、连续随访,评估卒中人群二级预防药物使用情况,及ABCD2-1评分与卒中再发的相关性。方法新发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登记患者基本情况,危险因素、用药情况、ABCD2-1评分,分别于发病后3、6、12月进行随访。结果脑卒中的易发年龄为45~60岁,且男性多于女性,分析其相关因素,如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发现男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吸烟比例高于女性相关(P0.01)。随访中调查二级预防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汀类药物)的使用能够有效地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P0.05),但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患者二级预防药物的使用率逐渐下降。对患者进行ABCD2-1评分,显示ABCD2-1评分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二级预防药物的使用能够有效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ABCD2-1评分可有效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再发风险,应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建立完善的评估、长期连续性随访系统,提高二级预防药物使用率,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再发风险。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性脑卒中因其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而成为现代社会不得不面对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资料表明 ,尚未有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一个正在兴起的研究领域 ,就是通过使用抑制脑损伤而保护缺血脑组织的药物 ,以提高病人的预后 ,改善其生活质量 ,乃至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神经保护药物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现状作一阐述。1 神经保护药物的概念神经保护药物系指增强神经元对缺血的耐受性而最终促进功能恢复的药物。在药学方面是指直接作用于神经细胞 ,具有保护作用的药物。在血流还没有完全恢复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低分子肝素的应用,国内脑梗死的抗凝疗法明显较过去增多,但其适应证尚未统一.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大多数情况均建议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而抗凝治疗多用于伴有房颤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目前最新指南仍不推荐将抗凝治疗用于早期缺血性卒中;但如果进一步的数据表明早期给予抗凝治疗对继发于大动脉血栓形成有效,这一建议还会改变[1].本研究旨在比较大脑中动脉狭窄急性脑梗死患者两种方法的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9.
抗血小板治疗是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影响脑卒中再发率的重要因素。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药物的联合应用以及新药的研究已成为时下热点。由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早期再发率较高,因此早期以及长期二级预防中的抗血小板治疗方式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二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危险因素控制及抗栓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03—2015-03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8例,对其中62例二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控制策略,并进一步提高抗栓治疗的依从性。结果二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和总胆固醇;控制高血压、糖尿病,治疗房颤,干预总胆固醇水平,同时加强抗栓药物的治疗效果。患者治疗前后NIHSS及改良Rankin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注意控制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和总胆固醇,可有效避免二次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同时采取合理方案抗栓治疗,建议联用阿司匹林,可明显促使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TOAST分型标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临床上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出定位及定性诊断比较容易,但在病因诊断方面是比较困难的.目前国内外尚缺少通用的病因诊断标准.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 TOSAT)亚型分类标准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学分类标准.该标准来源于一个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研究.TOAST亚型分类标准侧重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学分类,根据这一分类方法提出的大、小血管病变学说在脑梗死的发病机制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1993年该标准公布以来[2-4],已得到临床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是人类第二位致死原因和成人主要致残原因,其中缺血性卒中占43.70% ~ 78.90%.在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116 ~ 219)/10 万人,脑卒中发病率(259.86 ~ 719.00)/10 万.脑卒中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负担[1].关于急性缺血性卒中预防和治疗的研究不乏文献报道,但高级别证据证实有效的方法仅包括卒中单元、超早期溶栓治疗和阿司匹林治疗等.  相似文献   

1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实践指南的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stroke,AIS)治疗研究的异常活跃以及制药工业的迅速发展,可供选择的药物种类日趋繁多,但这些药物是否真正有效,人们并不十分清楚.同时,人们越来越期望得到效果好、价格合理的医疗服务,而众多的疗法中何种疗法能满足这种需要也是不明确的.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是一类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急性脑血管病,每年在全球范围内导致约70万人死亡或残疾[1],严重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复杂,包含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溶栓是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手段,但不可避免会导致神经细胞再灌注损伤,因...  相似文献   

15.
目前关于临床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有早期溶栓、保护脑细胞及抗血小板聚集等方法,有效的治疗措施只有极早期的溶栓治疗,但是很少有患者受益.近年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Cs)可以分化为神经细胞[1],使其成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研究的热点.关于其机制的研究较多的集中于各类生长因子及营养因子,而对于信号转导系统方面未见报道.故本研究欲观察BMCs移植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死亡或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颈动脉狭窄占缺血性脑卒中病因的15%~20%[1].对于由重度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采用外科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血管内介入技术治疗比单纯的药物治疗更有效.但最近15年来,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有取代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趋势,尤其是对于施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有高风险的患者[2-4].随着血管内介入器材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治疗经验的增加,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可能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最近发表的颈动脉血管重建剥脱术与支架比较试验(CREST)的研究结果表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可能是一种较安全的治疗选择,尤其是对于<70岁患者[5-6].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对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醒脑静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醒脑静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接受醒脑静注射液20ml/d静滴,经14天治疗后,与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的30例对照组在死亡率、总有效率、病类诊断总积分方面作疗效对比.结果醒脑静治疗组在死亡率上与对照组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总有效率、病类诊断总积分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缺血脑组织的不可逆性损害。目前已有多种治疗应用于临床,但迄今为止。尚无一种方法被证明普遍有效。众所周知,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神经功能转归不仅取决于脑缺血程度,同时取决于缺血持续时间。本文对照观察了两组不同时间开始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对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早期治疗的临床意义进行初步探讨。资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脑卒中是我国老年人逐年增多的常见疾病之一,目前有效治疗手段不是很多,因而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重要.我院自2008-11-2009-10在使用尼莫地平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辅酶Q10治疗缺血性脑卒中6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是指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因各种诱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威胁全人类健康,现已成为致死与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生脑卒中患者达200万,发病率高达120/10万,致残率高达75%,每年脑卒中患者死亡120万.因此对脑卒中进行有效防治具有重要的医学和社会意义.经临床证实缺血性脑卒中除了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以外,没有其他有效的治疗手段.该治疗手段虽能缩小梗死体积,减轻神经损伤,但因其有效治疗时间窗只有3 h,因而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另外,即使接受了有效的溶栓治疗仍有很多患者遗留下神经功能缺陷.因此,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寻找新的治疗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