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 ,男 ,4 4岁 ,农民。因“双下肢游走性疼痛 1年 ,发热半月 ,昏迷 1d”入院。 1年来患者无明显原因出现双下肢游移性疼痛 ,伴行走障碍 ,在当地按“风湿病”治疗 ,效果欠佳 ,近半月来出现高热 ,体温达 39℃以上 ,入院前 1d出现视物模糊 ,言语混乱 ,并呕吐咖啡色液体 1次 ,约 10 0ml,随即出现昏迷。既往体健。查体 :中年男性 ,浅昏迷 ,重度贫血貌 ,查体欠合作。皮肤粘膜苍白 ,未见黄染及出血点 ,压眶反射阳性 ,眼底无出血 ,体温 38.2℃ ,血压 18 11kPa ,心肺无异常 ,腹部压痛无反应 ,双侧巴氏征 (+) ,血WBC 2 1.8× 10 9 L ,H…  相似文献   

2.
迟青  张伟 《实用全科医学》2006,4(3):332-333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purpura,TTP)是一种罕见的致命性微血管病性出血性疾病,误诊率高,病死率高。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TTP病例报告如下,并就有关临床特征及诊治问题加以讨论。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20岁,农民。因血尿5 d,晕厥4 h于2000年3月9日入院。  相似文献   

3.
丙种球蛋白与强地松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对 46例小儿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患儿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 (IVIG)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随机分组治疗对照观察。结果表明 :两组治疗方法均有效 ,虽IVIG组的显效率高于激素组 ,但经秩和检验两组疗效无显著差异 (P >0 0 5 )。提示对中重度以上的ITP ,首选大剂量IVIG治疗可尽快改善临床症状 ,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简称ITP) ,是小儿常见的一类出血性疾病。现将我院 1989~ 1998年共收治 177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77例中 ,男 10 0例 ,女 77例。年龄 5 1天~ 14岁。 <6月 12例 ,~ 5岁 10 3例 ,~ 10岁 44例 ,~14岁 18例 ,四季均有发病。具有前驱疾病的 97例 (5 4 8% ) ,其中上感 6 8例 (70 1% ) ,肠炎 12例 ,肺炎 7例 ,水痘 6例 ,腮腺炎 4例。急性型 139例(78 5 % ) ,系首次发作或反复发作 ,但病程未超过 6个月。慢性型 38例(2 1 5 % ) ,病程最长 10年。 2例母亲有血小板减少史。1 2 临床表现 :本组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网织血小板(RP)的百分比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30例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RP的百分率,并与1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30例正常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30例ITP病人治疗前网织血小板百分比(RP%)为(27.2±8.3)%,治疗后的ITP病人RP%为(8.3±2.4)%,治疗前后相比有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RP%为(8.4±2.3)%,治疗前的ITP病人R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的ITP病人RP%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15例AA的RP%为(6.3±2.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RP%测定,有助于ITP的诊断及治疗监测.  相似文献   

6.
7.
1 临床资料 患者67岁,男性,因皮肤出血点2个月,咳嗽咯血10余天入院。2个月前出现四肢广泛出血点,查Plt40 ×109/ L,骨穿后确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给子强的松(pred.)、环磷酞胺(CTX)、大剂量丙球等治疗,血小板维持在80 × 109/L。10余天前,突然出现咳嗽、咯痰、痰中带血,胸部X线发现两肺多发性结节,考虑为肺内占位,入本院肿瘤外科。经抗感染、止血等治疗数日,症状有所好转。复查胸部CT发现原双肺结节的大小、形态、密度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变化,且出现空洞,认为…  相似文献   

8.
病例:女,38岁,因月经多,发现皮肤粘膜出血点、瘀斑9月于2001年12月27日入院。查体:神清,贫血貌,皮肤、粘膜无黄染,双下肢密布出血点及瘀点、瘀斑,面部、双上肢、腰腹背部、舌尖及咽后壁散在出血点及瘀斑,大小约0.1×0.1~3×2cm,压之不褪色。心、肺、腹无异常。入院后查骨髓象巨核细胞增多,成熟障碍,血小板少见,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液分析示WBC 7.9×10~9/L,RBC 1.85×10~(12)/L,Hb 72g/L,BPC 10×10~9/L;尿常规示BLD+++,PRO++。腹部B超示脾轻度肿大,右输尿  相似文献   

9.
10.
我科自1993年1月~1998年9月对出血倾向重、血小板明显减低的35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采用中剂量甲基强地松龙冲击治疗,其疗效短、起效快,用药总量少,副作用轻,减少近期死亡,其疗效优于其他常规疗法,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1病历报告患者,25岁。因停经39+2周,规律腹坠痛0.5小时,于2004年2月5月2时入院。G1P0,孕期顺利,无口鼻腔出血史,无阴道流血史。未做过产前检查。患者15岁时因皮肤黏膜有出血点,在我院血液科确诊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愈。入院查体:一般状况好,无贫血貌,皮肤黏膜无出血点及瘀斑。血压110/60mmHg。产科检查:宫底剑下3横指,头位衔接,胎心140次/m in;肛查宫口开3 cm,先露棘平;宫缩间隔4~5分钟,持续30秒。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25g/L,白细胞17×109/L,血小板4×109/L;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正常,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在正常范…  相似文献   

12.
1 病例资料患者女 ,39岁 ,2 0 0 1年 10月 12日入院。该患于 10天前出现乏力、头痛、右侧肢体麻木、全身皮肤散在瘀斑 ,在当地疑诊ITP口服中药治疗无好转。该患者于 11日出现癫痫样发作 2~ 3次 ,7小时前出现昏迷、呕吐、尿失禁。查体 :体温38℃、脉搏 110次 /分、呼吸 2 0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氧自由基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ITP)关系,观察维生素C对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方法:采用放免法测定ITP血清丙二醛(MDA),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 SOD)、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歧化酶(GSH Px)水平,并给予维生素C治疗。结果:32例ITP血清MDA、T SOD、Mn SOD水平较正常人高(P<001),GSH Px水平正常(P>005);维生素C治疗后,氧自由基水平下降(P<001)。结论:氧自由基水平升高可能与ITP有关,维生素C具有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29岁,图书管理员,因头昏,心悸,乏力7d、血尿5d入院。7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心悸,乏力,以活动后明显。5d前出现血尿,呈浓茶样,以晨起时明显,午后自行减轻,伴腰痛、巩膜黄染,皮肤有少量瘀斑,无发热、头痛、少尿及浮肿,未予重视。自行就诊于肝炎门诊,查肝炎全套检查阴性,后以“血尿原因”收入肾内科治疗。既往体健,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史。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其寿 《广东医学》2001,22(12):1185-1185
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多以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为首选,其次免疫抑制剂,脾切除术,其近期疗效尚可,但药物副作用大,难以维持,远期疗效差,易复发。我院自1992~2000年10月对48例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及单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的42例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两组均为完整的住院患者,并作长期追踪观察,诊断标准符合1984年第二届全国血液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中西结合组48例,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14~35岁,平均18.4岁,病程 5 d~1年。其中轻型 …  相似文献   

17.
补中益气汤出自干<脾胃论>,方由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是治疗脾胃气虚,气虚下陷诸证的主方,其功效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主.笔者在此基础上加减治疗脾虚气不摄血型紫癜,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67岁,教师。因反复心慌、胸闷2年余入院。既往有散在性全身皮下瘀斑史4年。入院时查体:一般情况可,神志清楚,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双下肢足背部及小腿内侧可见大片紫色瘀斑,以右侧为甚,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余无异常发现。入院后血象:RBC 4.6×10~(12)/L,Hb 136g/L,WBC 4.1×10~9/L,N 0.68,L 0.32,BPC 71×10~9/L,PT 14.8 s,PTR 1.2,KPTT 37.2 s。两次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均提示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右髂前、髂后两次骨髓象均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红比例及形态未见异常。两次全片仅找到巨核细胞2个及0个,散在血小板少见。细胞学诊断:结合临床考虑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相似文献   

19.
20.
庄万传 《安徽医学》2010,31(10):1272-127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被国际ITP工作组正式统一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thrombocytopenia),仍简称ITP。本病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加致其数目减少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主要以自身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增加致血小板短暂或持久减少为特征,主要临床表现为皮呋黏膜瘀点、瘀斑、月经量多、尿血,严重者可因颅内出血而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