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比较CT小肠造影(CTE)和常规对比增强CT(CECT)对疑似克罗恩病(CD)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9月胃肠内科收治的疑似CD患者50例,均接受CTE和CECT检查。比较CTE和CECT对CD诊断、病变肠段的定位以及显示肠壁和壁外影像学特征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CTE对CD诊断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均显著高于CECT(P<0.05),两者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于病变肠段的定位,CTE对小肠CD定位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均高于CECT(P<0.05),而对于回结肠和结肠CD的定位,CTE和CECT水平相似(P>0.05)。检测肠壁影像特征时,CTE对肠壁增厚、肠壁高增强、肠壁分层强化及肠管狭窄的诊断比CECT有更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P<0.05)。CTE在检测瘘管方面比CECT具有更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P<0.05),但两种方式在检测其他壁外影像特征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E检查在CD诊断、小肠病变定位以及检测CD相关的肠壁特征和瘘管方面优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CD)的X线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CD患者行全消化道钡剂造影检查的影像学资料.结果:病变部位和受累肠段:单发1例,空肠1例,回肠2例,空肠、回肠同时发病3例,其中1 例回肠病变多达12处.X线表现为局限性环形狭窄4例,裂隙状、尖刺状溃疡6例,典型的节段性分布4例.结论:小肠克罗恩病X线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是克罗恩病的重要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杨磊 《北方药学》2012,(10):48-49
目的:探讨X线和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小肠Crohn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我院2007年6月~2012年6月收治小肠Crohn病患者,对其分别给予X线和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检查,统计两种检查的影像学表现。结果:25例患者中,X线表现为:黏膜增粗24例,卵石征18例,多节段病变20例,线形溃疡19例,假憩室样改变8例,肿块/脓肿4例,肠腔狭窄16例,瘘管/窦道8例;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表现为:肠壁增厚25例,肠壁分层16例,多节段病变21例,强化增加24例,肠腔狭窄11例,蜂窝织炎18例,窦道/瘘管9例,肠系膜血管增多("梳征")14例,假憩室6例,病变肠管周围纤维脂肪增多9例,多发淋巴结肿19例,脓肿和炎性肿块7例。说明X线造影对黏膜病变敏感,CT诊断对肠壁病变敏感。结论:X线和CT对于病例的检出各有所长,通过X线和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结合应用,更加有利于对小肠Crohn病的正确诊断,能够帮助临床及时发现并发症全面评估病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病例13例。所有病例均作CT小肠造影(口服足量等渗甘露醇水对比剂充盈肠管后行多期增强扫描)。采用多平方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血管生成(AVA)后处理技术显示肿瘤及其周围组织结构,供血动脉及门静脉侧枝循环、动静脉瘘等影像表现。结果发生于十二指肠2例,空肠7例,回肠4例。良性4例,潜在恶性6例,恶性3例。CT表现:腔外型4例,腔内型3例,腔内外型6例。多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直径2—8em。平扫通常密度均匀,也可不均匀,大者可有中心或偏侧坏死区。增强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持续明显强化,肿瘤供血动脉均得以显示,5例见门静脉侧枝循环,2例出现动静脉瘘。结论256层螺旋CT小肠造影结合后处理重建功能对小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及肿瘤术前分期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宋福端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6):2466-2467
目的 比较食管癌X线气钡双重造影与CT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 50例食管癌患者分别进行X线气钡双重造影及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结果.结果 X线气钡双重造影对食管癌诊断符合率为66.0%,表现为黏膜破裂、增粗、迂曲、充盈缺损、龛影、局限性管壁发僵或有钡剂滞留、管腔狭窄、管壁蠕动消失、黏膜紊乱、软组织以及腔内型的巨大充盈缺损而近端管腔增宽等;CT检查诊断食管癌符合率为88.0%,CT表现为管壁增厚、软组织肿块、肿瘤向周围组织侵犯、淋巴结肿大及远处转移等.结论 X线气钡双重造影对于食管早期黏膜病变及功能性改变具有优势;CT对判断食管癌外侵程度准确性高;两种方法结合应用,可为食管癌的术前分期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烟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9例烟雾病患者均行CT平扫和MSCTA检查,在工作站上做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容积重建(MPR)。结果14例脑出血,4例脑梗死,1例大脑发育不良,MSCTA可清晰显示狭窄、闭塞的颈内动脉、颅底异常血管网,其中双侧颈内动脉闭塞12例,单侧颈内动脉闭塞伴同侧大脑后动脉狭窄1例,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6例,侧支血管表现为相应血管及其分支的粗大、增多、迂曲延长。结论MSCTA可以清晰显示烟雾病血管改变特点,检查方法简单、快捷,VR重建能显示狭窄血管的三维空间关系,较好地显示颅底烟雾状血管,而MIP和MPR在显示细小血管方面较好。CTA是怀疑此病的首选无创筛查方法,为手术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提高对小肠间质瘤CT征象和临床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主要症状为黑便、贫血、腹部不适、腹痛、呕吐、发热及腹部包块等。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本组病例中,CT共检出病灶14个,均为单发,发生于十二指肠3例,回肠7例,空肠4例。良性9例,CT平扫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块影,瘤体最大径均≤4.0cm,密度均匀,明显均一强化。恶性5例,分叶状或不规则形,瘤体最大径均>4.0cm,多为腔外生长,肿瘤内可见囊变坏死,不均一强化,其中肝脏及肺转移各1例。结论 CT对小肠间质瘤具有重要诊断价值;以瘤体最大径4.0cm为界值对肿瘤的良恶性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自1963年Holdsworrth等提出爆裂骨折以来,尤其是CT扫描应用于临床后,脊椎爆裂骨折的诊断和治疗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本回顾分析临床及手术证实的脊椎爆裂骨折20例,就其X线平片及CT扫描的影像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 CT 造影在不同扫描时相下对小肠肠壁及血管的显示效果, 确定最佳扫描时相, 评价该时相的临床诊断效能。方法 将 286 例行小肠 CT 造影的住院患者分别进行动脉期、 肠道期及门脉期扫描, 测量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肠壁 CT 值、 血管显示数量及血管 CT 值, 比较分析后选择最佳扫描时相, 评价该时相 CT 图像小肠及血管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 (1) 十二指肠、 空肠及回肠肠壁 CT 值均为肠道期高于动脉期和门脉期 (P<0.05), 而动脉期和门脉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回肠动脉在各时相 CT 值比较: 动脉期>门脉期, 肠道期与动脉期、 门脉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回肠静脉在各时相 CT 值比较: 肠道期>门脉期>动脉期 (P<0.05)。(3) 小肠 CT 造影诊断小肠疾病的灵敏度为 95.8%, 特异度为 94.9%, 正确率为 95.1%, 阳性预测值为 79.3%, 阴性预测值为 99.1%。(4) 小肠 CT 造影证实小肠淋巴瘤 22 例、 间质瘤 10 例、 腺瘤 1 例、 血管瘤 3 例、 克罗恩病 8 例、 小肠结核 1 例、 缺血性肠病 3 例, 对于血管瘤的诊断需结合动脉期。结论 小肠 CT 造影肠道期对小肠肠壁及血管有较好的显示效能, 利用动脉期及肠道期双期扫描方式进行小肠 CT 造影检查, 可对大多数小肠疾病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多模态MR与CT小肠造影在小肠肿瘤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多模态MR与CT小肠造影诊断小肠肿瘤性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60例疑有小肠肿瘤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由两位有资质的影像科医师对CT和MR图像进行阅片,从肠壁形态、病变部位(十二指肠、近段回肠、远段回肠、近段空肠、远段空肠)及累及范围进行分析,并与手术及内镜活检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60例患者经手术及内镜活检证实有33例患者存在35处小肠肿瘤性病灶(5例腺癌、6例淋巴瘤、18例间质瘤、3例神经内分泌肿瘤、2例海绵状血管瘤及1例脂肪瘤);CT对小肠肿瘤性疾病诊断的特异度、敏感度及准确度分别为100%(27/27)、90.9%(30/33)、95.0%(57/60),MR分别为100%(27/27)、97.0%(32/33)、98.3%(59/60),两者的诊断效能相近。结论 多模态MR与CT小肠造影均是小肠肿瘤性疾病的有效诊断手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自1963年Holdsworrth等提出爆裂骨折以来,尤其是CT扫描应用于临床后,脊椎爆裂骨折的诊断和治疗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本文回顾分析临床及手术证实的脊椎爆裂骨折20例,就其X线平片及CT扫描的影像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X线和CT扫描对食管穿孔与破裂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食管穿孔与破裂的X线与CT表现,并对两种检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8例中X线与CT扫描表现相似,X线检出率94.1%,CT检出率为98.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T对穿孔与破裂的定位优于X线(P<0.01).结论 CT较X线能更准确地判断食管穿孔与破裂的部位,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我们于1990年1月~1998年12月应用胃复空促排法进行小肠X线造影,与常规的生理排空法对比,共观察200例,认为该方法检查时间短,经济、方便、实用,无明显副作用,适于在临床推广。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本组共观察200例,男112例,女88例;年龄12~70岁,平均54岁。12 方法 随机将200例病人分为2组,分别采用胃复安促排法和生理排空法小肠X线造影,进行比较。胃复安促排法:小肠X线造影观察组的检查方法:检查当日晨禁食水,造影前口服胃复安20~40mg(14岁以下每次0.1mgkg,极量:0.5mgkg),服药后即服50%(WV)硫酸钡混悬液,5min后检查…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在小肠肉瘤类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建春  郭亮  沈海林  胡春洪  张文  陈卫昌  康苏娅 《江苏医药》2006,32(7):664-665,F0005
目的 分析病理证实小肠肉瘤类肿瘤的多层螺旋CT资料,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36例均做CT平扫,32例增强CT扫描。结果 小肠平滑肌肉瘤6例,间质肉瘤11例,原发性小肠淋巴瘤19例。CT扫描均确诊为原发性小肠肿瘤,定位诊断符合率为100%。平滑肌肉瘤的主要CT表现为腔内或腔内外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间质肉瘤表现为腔外不规则肿块,肿块内有多灶性低密度坏死区或溃疡;淋巴瘤表现为肠壁增厚或肠腔内外息肉状肿块。结论 多层螺旋CT能清楚地显示小肠肉瘤类肿瘤的全貌以及病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是主要的定位诊断方法,对鉴别诊断有较大的帮助,对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肺结核不典型影像学表现分析总结,提高认识,避免误诊。方法23例肺结核不典型表现病例中,男15例,女8例,年龄18~78岁,平均48岁,23例摄胸正位,侧位8例和定期复查胸片,其中3例做CT扫描,全部病例均经临床或病理确诊。结果(1)发病部位:9例位于两下叶基底段,5例位于中叶.4例位于舌叶,5例病变位于结核好发部位。(2)病变形态:8例为孤立肺段或肺叶阴影,7例表现略淡的单发或多发片状影,6例为孤立球形病灶,浅分叶,边缘.光滑或模糊,2例肺门区肿块,密度不均匀。结论肺结核发病呈上升趋势,老年肺结核增多,其影像学表现多样化,应根据各种影像综合分析,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T和胃双重造影对胃癌的分期诊断及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法的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54例胃癌病人的CT和胃双重造影影像资料及手术、非手术的治疗方法。结果 早期胃癌28例,行R0、R1手术;胃周围淋巴结转移胃癌82侧,行绝对根治术及扩大根治术;腹膜转移广泛粘连、脏器转移胃癌30例,2例梗阻症状严重者行姑息手术,其他支持疗法;14例出现腹水者,选择中医药治疗。结论 CT和胃双重造影方法是诊断胃癌准确、全面的方法,对胃癌治疗方法的选择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肺栓塞的X线平片、CT平扫及CT肺血管造影(CT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表现,探讨三者在P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临床综合诊断的480例PE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探讨PE的X线平片、CT平扫及CT肺血管造影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480例PE中,65例X线有轻微异常,表现为肺浸润影、少量胸腔积液、肺不张、心脏增大、肺动脉高压;215例CT平扫可见异常,表现为栓塞区的肺血流的低灌注、肺血流的不均匀灌注(马赛克灌注)以及栓塞肺动脉血管内局部直径及密度异常,栓塞较严重者可见肺体积的减小、右心影增大、肺动脉高压、腔静脉增粗;480例CTPA均显示异常,表现为栓塞肺动脉的充盈缺损、栓塞远端肺动脉变细、肺血流的低灌注及不均匀灌注、侧枝循环形成以及近心端肺动脉高压、心影增大。结论肺栓塞的X线平片、CT平扫及CT肺血管造影均可出现异常表现,在三种影像诊断方法中以CTPA最为确切,X线平片及CT平扫出现异常几率较小且其征象无明确的特异性,但一旦出现这些征象可提示疑诊,为进一步进行CTPA检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纵隔气肿的X线及CT检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新生儿纵隔气肿的X线、CT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经临床X线摄片诊断新生儿纵隔气肿16例,其中CT检查3例,分析其X线、CT表现。结果 16例中表现纵隔旁透亮气带13例,胸腺扬帆征8例,连续膈肌征3例,3例仅表现为前纵隔透亮积气(少量气肿),合并气胸5例。CT表现为纵隔内CT值为负值(-500--900Hu)的低密度影。结论 胸部X线摄片是诊断新生儿纵隔气肿的首选方法,侧位胸片有利于前纵隔少量气肿的诊断,CT能进一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小肠脂肪瘤伴肠套叠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腹腔镜下切除与病理证实的4例小肠脂肪瘤伴肠套叠的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小肠脂肪瘤位于空肠远段1例,回肠中段1例,回肠远段2例.肿瘤大小为2.1~3.5 cm,均呈类圆形、类椭圆形.CT值呈脂肪密度,无明显强化.肠套叠类型为空-空肠型1例,回-回肠型1例,回-结肠型1例,回-回-结肠型1例.结论 小肠脂肪瘤伴肠套叠有其特点,螺旋CT扫描及增强扫描能很好地显示病变的位置、特点及其相关肠管的伴随征象,有助于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0.
肖剑  彭德昌  李小兰  戴西件 《江西医药》2012,47(12):1104-110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隐球菌病(PPC)的临床与CT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PPC的临床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咳嗽及胸痛.CT诊断PPC的的敏感度为44.4%.PPC病灶主要表现为多发结节影(8例)、孤立不规则团块影(5例)、单发结节(2例)、实变影(2例)及混合型结节影(1例).结论 PPC临床症状较轻,肺部CT表现多样,病灶以下肺分布为主,空洞、支气管气相等有一定提示意义,有助于作出早期诊断,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