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我国古代季节养生之法则。《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说的是人类生存与自然息息相关,人体缝康与气侯紧密相应。  相似文献   

2.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首出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为顺应四时阴阳之气变动而采取的养生方法。基于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春夏不知养阳,秋冬不知养阴"的情况,结合对中医经典古籍的初步领悟和传统养生方法的切身体会,阐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机理及其在中医临床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春夏养阳系中医因时制宜养生原则之一。谓春夏之时,自然界阳气升发,养生者宜顺时而养,须护养体内阳气,使之保持充沛。此时,凡有耗损阳气及阻碍阳气  相似文献   

4.
哈尔 《气功》2012,(4):326-327
中国有句保健谚语,叫做"春天孩儿面,一天变三变"。春季,大地回暖,万物更新,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然而,由于这个季节温差悬殊,也是各种疾病的多发季节,稍不注意,就会引发新病或旧病发作。  相似文献   

5.
罗静 《养生大世界》2008,(11):26-26
秋天一过,便是冬天了。冬季是一年四季中的第四季,从自然界万物生长规律来看,冬季是万物闭藏的季节,自然界是阴盛阳衰,各物都潜藏阳气,以待来春。人生于天地之间,其生命活动就要与大自然的变化保持一致,冬季早睡晚起,则是顺应了冬藏的特点,有利于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积蓄。  相似文献   

6.
巫抑扬  梁瑞歌  朱文晓 《光明中医》2010,25(10):1899-1899
揭示夏季养阳的基本含义,即夏季应根据其阳气旺盛的特点,养长阳气,以适应夏季阴阳的变化规律。并从中医养生的视角阐述夏季养阳的理论和方法,对夏季养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我见河北省中医院王力智(05001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按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古今都非常重视。不但对养生保健,而且对临床治疗也有指导作用。然而这一原则需要不断充实,使之具体化,才能更好地为人们所利用。现据临床观察谈谈个人...  相似文献   

8.
夏季虽然气候炎热,但还要注意"养阳"。《内经》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俗语说夏日多食姜,这是因为夏季气候炎热,出汗较多,阳气容易耗散,里阳偏虚。加之人们可能在夏天过多服用寒凉之品。更易伤及人体阳气。寒凉虽能“败火”,但过食更会造成人体阳气损伤。所以,夏天服用“败火”之品时不宜过服寒凉之品。  相似文献   

9.
10.
11.
张正修 《科学养生》2013,(12):14-15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日进补是我国几千年来用以防病强身的传统。冬令进补能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体内,滋养五脏。人们可在饮食上进行适当的调养,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以抵御冷空气的侵袭。但进补不宜过于燥热,  相似文献   

12.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用以指导顺应四时气机变动而采取不同保健方法的养生原则.历代医家对其曾有不同的理解与阐述,但基本上均支持春夏季养生应护持人体阳气、秋冬季养生宜培补人体阴分的观点.先师廖厚泽所授丹医学派的相关经验,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进行了理论辨析,并分析了当前人们普遍采用的夏季以凉茶、凉药"清凉解暑"、冬季以牛羊肉、参芪虫草"冬令进补"的"养生方法"的理论渊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医适时养生方法.  相似文献   

13.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内经》中提出的指导养生的重要法则。对它的理解,历代医家众说纷纭。现代人经过整理,将其概括为三种含义:一是适应四时的养生方法,生长属阳,收藏属阴,所以春夏养生长之气,即为养阳;秋冬养收藏之气,即为养阴。二是养阳指养心、肝二阳脏;养阴指养肺、肾二阴脏。三是养阳要顺从阳气生长的特点,使阳气发泄;而养阴要顺从阴气收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徐再春 《气功》2011,(3):199-199
春天,冰雪消融,万物复苏,这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然而也是“百草发芽,百病发作”的季节,注意春季保健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不仅对中医养生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中医临床治疗亦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价值。自《内经》已降,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立论,但众说纷纭,令人莫衷一是,故本文对其本义进行了探析,以指导人们健康养生。  相似文献   

16.
在一年四季之中,调养人的精神,以适应寒暑交替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可以健康长寿。由于春为少阳,夏为太阳,秋为太阴,冬为少阴,所以,春夏之际要适应少阳、太阳之自然界气令的规律,宜生、宜长;而在秋冬要适应太阴、少阴的自然气候之变化,宜收、宜藏。以下简要分述...  相似文献   

17.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该篇主要是以论述养生之道及宣扬“治未病”的思想为主。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八字更被历代  相似文献   

18.
从生理、病理、治疗、养生等方面,论述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始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因为四季阴阳消长变化在万物中体现了生长化收藏的特点,而人体的阴阳也随着四时出现节律性的变化,因此便提出了四季起居具体的养生措施,这即是四季养生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内经》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可以达到“养生、却病、延年”之论,而临床实际证明,“养法”较多,甚至有与之相反的观点,如何“养”则成为整个养生的理论精髓所在。本文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发,以三因制宜角度,探讨如何“养”的问题。认为“养”有法则且相对固定,而并非适合所有个体。“养”是一种个体化的中医实践,是中医千百年来生命力旺盛的基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宜因时、因地、因人而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