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抽动障碍的发病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尤以肺、肝、脾三脏最为显著。脏腑致病主要体现在:肺卫受邪为本病主要诱因;肝风亢动为病机关键;脾虚风痰为病理基础。同时, 肺、肝、脾三脏相互生克制约, 互为影响, 主要表现在:肺脏受邪则木气刑金;脾虚肝亢则土虚木乘。基于对脏腑致病、脏腑生克相关理论的认识, 注重辨别脏腑病因病机, 从肺、肝、脾三脏辨证论治儿童抽动障碍, 脏腑兼顾, 常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论肝脾不调     
杨树德 《新中医》1992,24(5):11-12,39
肝脾为患,其病多端,其病理虽皆肝脾不调,但证候却有别。本文就肝气之亢与郁,脾气之虚与实,肝脾为病之主与从,将肝脾不调常见之肝旺乘脾、肝郁脾滞、脾虚肝贼、脾壅肝郁四证,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中说 :“夫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笔者在临床上根据肝病的机理和肝脾不调的程度 ,在疏泄肝气的同时 ,不失时机的培补脾土 ,以壮后天之本 ,常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肝病治脾法在慢性肝病治疗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临床上常见肝病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肝气横逆而克脾土 ,此多为肝实 ,其主要矛盾在肝 ,脾虽未虚 ,然治肝时 ,仍需注意护脾 ,维护脾的正常运化 ,以防木乘土 ;二是因脾虚而招致肝木相乘 ,其主要矛盾是在脾虚 ,在治肝时 ,非但要护脾 ,还要以健脾为主 …  相似文献   

4.
论肝脾的病理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肝脾间的病理影响提出当分为肝实传脾、肝虚累脾、脾病及肝的观点来认识。肝实传脾,强调了实则传,虚则不传的观点。对肝之实证肝郁、肝气、肝火、肝阳、肝风、肝寒、肝经湿热、气滞挟饮挟痰挟瘀,认为当分为本气自郁、演变化邪、直中内生挟邪三类,皆可病实传脾。肝虚累脾,当分肝之体用。肝用不足为肝气虚、肝阳虚,肝体不足为肝血虚、肝阴虚。肝气虚则不能疏泄脾土,肝阳虚多累及脾阳,肝血虚不能母气多并有肝郁脾虚,肝阴虚累及脾胃之阴,且多肝阴虚火气有余并有胃火之象。脾病及肝,主要为“土壅木郁”及脾病生邪犯肝。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抽动障碍儿童风池气池色泽与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抽动障碍诊断标准的4~12岁儿童进行风池气池色泽的判断和辨证分型,并利用对应分析的方法分析、归纳、总结二者的相关性。结果:179例抽动障碍儿童共分为肝亢风动证、脾虚肝亢证、痰热动风证、风邪犯肺证、阴虚阳亢证5种证型,其风池气池色泽分析结果显示,一是肝亢风动证风池气池色泽以淡青、青紫为主,脾虚肝亢证多表现为青紫、紫暗、色黄,痰热动风证多表现为色红、色赤、色紫,3种证型比较肝亢风动证较脾虚肝亢证色泽浅淡,痰热动风证较脾虚肝亢证色泽鲜亮;二是风邪犯肺证及阴虚阳亢证多无改变或色红,两证色泽颇为相似,均隐而难现、不显于外,但病机不同;三是气池色泽变化较风池更著,且随着疾病的发展、病邪的深入,风池气池色泽呈现浅淡、鲜亮、晦暗的演变规律,反映了病情的轻重和病程的长短。结论:抽动障碍儿童风池气池色泽与证型存在相关性,以期使风池气池望诊诊疗技术推广应用于临床,为儿科望诊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杜进军 《吉林中医药》2013,33(7):663-664
历代中医学家多认为肝病从脾论治是治疗肝病的重要原则之一.该理论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历代医家对肝病从脾论治的思想有很大的发展.章真如主任医师认为:第一,脾实不受肝邪者,则不需补脾,直治已病之肝;第二,肝实脾虚者,先补未病之脾,兼治已病之肝;第三,肝脾两虚者,应补已病之肝,亦益不实之脾.当代医学研究和临床观察也证实,肝病患者也常常会出现消化系统功能的病变,说明肝脾关系密切.临床经验方疏肝健脾汤为治疗肝郁脾虚证的代表方.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型肝炎属于中医学的“胁痛”“积聚”“黄疸”等范畴.湿热疫毒入侵,邪伏血分,致使正气亏虚、气血失调是其基本病机.其中医辨证分型可按病因分为湿热相关分型、毒邪有关的分型、气机相关分型、血瘀相关的分型湿相关的分型;按病机分为肝郁相关的分型、阴虚相关的分型、肝郁脾虚相关的分型、与脾虚相关的分型;按病位分为病位在肝的分型、病位在肝肾的分型、病位在脾胃的分型、病位在肝脾(肾)的分型.中医药治疗主要有辨证论治、专方专用、单方制剂及针灸、推拿等.  相似文献   

8.
张凤春教授认为,儿童多动症发病机制为阴阳平衡失调,病位常涉及心肝脾肾,主要是脾胃,其次是肝,病性为本虚标实。临床辨证上常见证型分别为:心脾两虚、脾虚肝亢、痰火内扰、肾虚肝亢,心脾两虚,主方为人参归脾汤加减;脾虚肝亢,主方以健脾疏肝颗粒为主;痰火内扰,主方以温胆汤加减;肾虚肝亢,主方以多动宁颗粒为主。张凤春教授认为,各证型并非一成不变,常混杂出现,要仔细辨证,用药上要注意顾护脾胃,同时除了内服药物还要在生活上配合心理治疗及注意饮食禁忌。  相似文献   

9.
导师张同宝教授擅长治疗内科疾病。余有幸侍侧,深感其辨证及遣方用药经验独到,现将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介绍如下。1病机不外肝脾肾失调,正虚邪实张师谓,急慢性肝炎阶段,基本病机为正虚邪恋,邪毒在血。病毒入侵,深伏血分,呈现湿热特性,决定了本病迁延难愈。本病初起在肝,渐致木乘脾土及肝病及肾,或为肝脾肾三脏同病。邪在血分必致气血运行失调,呈现气滞血瘀状态。湿热不除,困脾日久.健运失职,气日以衰,无力运化.湿热之邪日甚。湿热久罹伤阴,肝阴亏肝体失养。日久必下竭肾水而致肝肾阴亏。肾为水火之宅,阴损及阳,问或见到脾肾阳虚或阴阳两虚者。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治思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培青  沈洪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3):449-450,491
溃疡件结肠炎的中医病机认识多从本虚标实立论.作者认为,脾虚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之本,湿热瘀毒之邪蕴结为致病之标,肝脾不和是其常见病机.  相似文献   

11.
李旭君 《河南中医》2016,(3):469-470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在治疗肝病的同时,采用调补脾土的方法,即治其未显出病状的脾脏,目的是增强脾气,防止被肝气克伐,阻断传变环节,防止肝病的发展恶化。此处"实脾",应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补脾,即采用"甘味"药补中健脾,脾运健旺则气血化生充足,既防病邪入侵,又使肝得以滋养濡润,条达肝气;二是调脾,即采用调和之法,防止脾气机壅滞,从而使脾运化功能正常的目的[7]。肝病的常见证型有虚实之分。实证常见于情志不舒导致肝失疏泄引起的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气滞血瘀,气火上逆;阴不制阳导致的肝阳上亢,肝阳化风;火邪、寒邪、湿热之邪侵及肝经而引起的肝气郁结,肝火炽盛,寒凝肝脉,肝经湿热等病症。实证治疗分两个方面,一为肝脏邪气有余而正气尚足,脾气不衰时,当泻肝护脾。在治肝的同时采用化脾湿,清脾热,行脾气的治疗方法,用药如陈皮、木香、砂仁、黄连等,防止脾气壅滞,保持脾气健运;二为肝病实而脾气受损时,治疗当泻肝补脾。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文献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揭示其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国内有关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50篇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文献进行证型分布情况统计分析。按中医证型文献出现的频数及病例频数排序。结果:按文献出现的频数前10位的证型为:脾虚肝亢、肝亢风动、肾虚肝亢、风痰上扰、肝肾阴虚、脾虚痰聚、心肝火旺、气郁化火、阴虚风动、心肝亏虚;按病例频数前10位的证型为:肝亢风动、脾虚肝亢、风痰上扰、肾虚肝亢、脾虚痰聚、心肝火旺、脾肾两虚、气郁化火、肝肾阴虚、阴虚火旺。结论:脾虚肝亢、肝亢风动是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最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13.
慢性泄泻是指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迁延日久或反复发作为主症的病证,中医称之为"久泄",为临床常见病。现举肝脾不合型久泄验案二则,一者脾虚日久而湿盛,兼肝郁气滞,治以健脾益气,行气止泻,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一者肝郁脾虚,兼阴虚内热,治以疏肝理脾,养阴清热,方用四逆散加减。肝脾不合证为慢性泄泻常见证型,肝脾两脏关联密切,极易相互为病,脾土虚而致肝木乘之,又或肝木强而乘脾土,临证常常忽略其病之先后。本文从辨肝脾病之先后入手,以求追本溯源,同时辅以升阳止泻、健脾祛湿、平调寒热等常用治泻之法,且不妄用收涩之剂,治泻而不留邪,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4.
介绍孙克伟教授辨治胁痛的临床经验.孙教授认为胁痛的病位主要在肝胆,与脾、胃密切相关;其根本病机为肝络失和;治疗当以疏肝理气为本,肝脾同调为纲,运用疏肝理气、调节肝脾之法;临床多辨为气郁化火、湿热内蕴、瘀血内阻、肝郁脾虚四证以论治,同时结合肝脏不同基础疾病予以辨病用药,疗效显著.附验案2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5.
和解法为中医八法之一,是通过和解、调和,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归于平复,从而达到祛除病邪、恢复健康的目的.临床上根据病邪性质和病位,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的不同情况,又将其分为和解少阳,疏肝和胃,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不同治法.和解少阳适用于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证;疏肝和胃适用于肝胃不和证;调和肝脾适用于肝郁脾虚证、或肝脾失调证;调和肠胃适用于胃肠不和,或上热下寒证.本法应用范围颇广,笔者将其用于皮肤病的辨证治疗,常有意外之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肝病“实脾”是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治则,肝病传脾及其未病先防的思想源于《难经》。《难经·七十七难》云“所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当先实其脾气,无令其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其本意为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先调补脾气,使脾气充实,不受邪侵。《金匮要略》又进一步指出“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并将肝病“实脾”谓之上工之举,一直为后世医家奉为金科玉律,被广泛用于肝病的治疗中。1肝病实脾的理论基础肝病实脾这一理论是从五行学说推演发展而来的。因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肝木旺盛,则克脾土。…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13,(8):1520-1523
目的:通过信息挖掘技术,从证候要素角度研究王素梅教授对多发性抽动症证候的认识,总结其诊疗思路及从肝脾论治多发性抽动症的学术思想。方法:利用"名老中医临床诊疗信息采集系统"及名老中医经验智能分析平台,对临床信息结构化、进行数据分析,从中医证型、证候要素(病型、病位)等方面,对多发性抽动症进行研究总结。结果:多发性抽动症中医分型中脾虚肝亢334例次,占44.12%;证候要素为:风550(24.12%),火543(23.82%),痰517(22.68%);证候要素靶位在肝的643例次,占总频次的84.94%,在脾的454例次,占59.97%,同时在肝脾的271次,占39.91%。结论:多发性抽动症主要病位在肝脾,证候要素以风、火、痰为主,病机为脾虚痰聚、肝亢风动,体现了王素梅教授运用健脾平肝、熄风通络治疗多发性抽动症学术思想的诊断思路基础。  相似文献   

18.
黄远媛 《中医杂志》2004,45(6):477-477
<内经>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其本意为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先调补脾气,使脾脏正气充实,不受邪侵.这个治法已被广泛用于肝病的治疗中.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正如李东垣<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所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肝藏血,主疏泄一身之气机.肝脾密切相关,正如<经脉别论>所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精".笔者认为,顾护脾胃应贯穿于诊治慢性肝病的始终,若脾病则肝病难愈.临证见到患者有脘痞、腹胀、纳呆、便溏、苔腻、脉细等症状,不论病毒滴度、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有无异常,都只能先调理脾胃,以顾后天之本,脾旺方能正气旺,有利于正气抗邪而使肝病向愈;倘若滥用攻邪之法,则重伤脾气,必致肝病缠绵难愈.但是,"实脾"是否就是"补脾",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19.
白美茹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4,22(11):1987-1989
总结汪受传教授对小儿Hp相关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独到见解.湿热邪毒,由口而入,侵犯脾胃,是本病的外部因素;小儿脾常不足,脾胃娇嫩,易招邪侵,肝常有余,乘脾犯胃为内在原因:邪正交争,气机郁滞,发为胃痛是基本病机.汪受传教授根据小儿体质特点及本病的儿科发病规律,执简驭繁将本病分为脾胃虚寒、胃热气滞、脾虚胃热3种证型,分别施以温脾、清胃治法,辅以健脾益气、理气止痛、消食开胃等法治疗.  相似文献   

20.
肝脾两脏生理、病理密切相关,“肝脾同治”是治疗脾胃相关性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金匮要略》之“治肝实脾”理论是对肝脾同治理论精髓的高度概括.本文集大家之说,结合临床实际,对“治肝实脾”理论之应用探讨如下. 1 “治肝实脾”理论概述 “治肝实脾”理论出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