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脏腑学说是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各种辨证都离不开脏腑。辨证的前提是要先确定病位.也就是疾病所在的脏腑。 2.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功能发生变化的病理表现.进行分析、归纳.从而确定病位、寻求病因、推究病机的一种辨证方法.它是其他各种辨证方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脏腑辨证中的整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认为,脏腑辨证是根据不同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反应,对所出现的疾病证候进行分析,并归纳其在异常状态时的病变规律,借此用以推究病机,判断病位,核定病性,权衡病势,窥察预后以做出确切的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的一种辨证方法.它导源于<黄帝内经>,显见于<金匮要略>,长流于后世医籍,是中医学基础的核心部分,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辨证是决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对辨证是否准确的检验。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辨证的“证”指“证候”,是病因、病位、病性、病势、临床症状、诊断和治疗方向的概括。对中医临床工作者来说,准确辨证是提高诊疗疾病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病邪表里出入、病证的表里转化是中医学基本学术思想,反映了病邪动态变化与疾病病位改变、证候转化辨证统一。不同版本教材在论述过程中有所不同,有统一规范论述之必要。  相似文献   

5.
浅谈辨证施护的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兰英 《河南中医》2003,23(5):72-72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 ,根据不同的病情变化 ,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1 辨证分析1 .1 辨证分析基本原则把疾病过程中具有规律性的一系列证候系统地进行叙述 ,作为识别疾病 ,探求病因 ,审察病机 ,确定病位和疾病发展趋势的一种诊断方法。辨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和依据 ,施护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也是对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辨证和施护是中医诊断、护理疾病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的体现。辨证施护的过程 ,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只有力求辨证准确 ,才能有效地做好工…  相似文献   

6.
辨病论治是中医学诊疗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悠远的历史,中医学历来主张辨病,辨病与辨证一直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主要方法,只有病证结合才能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7.
辨证是中医学的精髓,也是中医内科或者中西医结合内科教学的重点难点。采用朱文峰教授的证素辨证思维,结合中医辨证明确“病位、病性”本质的要求,对临床所收集的症候进行“定病位”、“定病性”、“定权重”、“定证名”四个环节进行教学。这种方法使学生感到中医学的辨证透彻明朗、客观实际,从而体会到了中医临床辨证的乐趣,提高了学生兴趣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提出继承传统中医学、发展现代中医学的关键是要创新与完善现代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现代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除了必须发展微观辨证,实行整体辨证、局部辨证和微观辨证相结合以外,还必须发展辨病论治,实行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辨病论治有利于对疾病的性质与预后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辨病论治应根据病情实行阶段论治,注意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无论是辨病论治,还是辨证论治,都必须整体辨证、局部辨证和微观辨证相结合,都必须坚持整体观念、系统思维、辨证分析。  相似文献   

9.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特色之一,是中医学之精华所在,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其中证候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四诊搜集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思维而得出的诊断性结论,是疾病本质的反映,其内涵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侧面的质与量,它能不同程度地揭示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机等,为治疗提供依据。其辨证方法,不外乎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及八纲辨证等。  相似文献   

10.
病证结合、以病统证是目前主要的中医研究模式,而以证统病传承了方证辨证、病机辨证、病因辨证等辨证思想,体现了中医学在动态时空下的诊治特点实质是据象辨证、据证言病、病证结合思路的凝练和总结,体现了中医学认知和实践特点。以证统病思路为中医临床研究设计、中医辨治复杂疾病、建立中医特色的临床管理模式提供了一种并行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血管性痴呆中医证候研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证候是指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和病势等各方面情况进行综合概括所形成的关于该阶段病理特点的规律性认识.证候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具有整体、综合、辨证、动态及多样性的特点.证候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和靶向,也是联系疾病与中药、针灸等中医治疗手段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12.
论中医学诊断模式的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医学保健体系 ,它对疾病的认识方法学具有其自身特征 ,中医学诊断模式是建立在症、证、病三个不同层次基础上的 ,即从症入手 ,因症辨证 ,依症诊病 ,从而达到认识疾病本质的目的。随着疾病诊断与证候辨别的中医学诊断体系的完善 ,以往的辨证诊断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中医学诊断体系已转化为诊病辨证模式。中医学诊断模式的衍进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基础 ,以临床实践为手段 ,又是中医学理论与实践充实发展的源泉。因此 ,探讨中医学诊断模式的内涵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1 病、证、症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病下辨证是将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结合起来,在明确疾病诊断前题下进行辨证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和中医学理论选方用药进行诊治。病下辨证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灵活应用在诊断、治疗、用药等各方面。刘教授认为凡是在疾病过程中使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充分发挥中现代医学互补优势的思路皆可应用,临床可根据疾病的性质,患者的体质,用药是否特殊,或偏于辨病,或偏于辨证,或病证结合灵活变动,以诊疗消化性溃疡为例说明,临床常从三个层面出发:一是先辨病以确立总则;二是将现代医学中消化性溃疡的分期与中医辨证结合起来,使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三是辨病用药使病证结合。刘教授灵活运用病下辨证诊疗消化性溃疡临床优势明显,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贾澜 《中医研究》2012,25(4):9-11
病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比《黄帝内经》对证的论述早了约1000a;辨证和辨病理论体系的确立,均得益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开创了中医学六经辨证的先河;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以辨病与脏腑辨证相结合的方式辨治杂病,完善了辨病论治理论体系.辨证和辨病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辨病是认识和解决疾病的基本矛盾,而辨证则是认识和解决疾病的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辨证和辨病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治疗疾病从古至今一直就有辨病和辨证两种基本的方法。中医学对疾病的认知,最早就是在病名的确立下实现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辨病是在辨证之前出现的。但强调了辨病并不是不需要辨证,而是说辨病要更深层次的辨证,在辨证的时候,要有全局观,不能只看见眼前的证,有一病多症状的时候,也有一种症状多种病情的时候。二者各有所长,只有取长补短才能更有效地治疗疾病,从而提高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6.
证,又称证候,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个特有的概念,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等的高度概括,是临床治疗的依据。辨证,则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对病人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判断为某个证的过程。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辨证方法,八纲辨证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7.
对中风病证候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杜侃  卢明  杜宝新 《浙江中医杂志》2004,39(12):513-515
"证候"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是连接中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医疗的"纽带".辨证是中医学独特的认识疾病、诊断治疗疾病的途径和方法,因此将探讨证候的实质作为对中医学进行科研的切入点.提高中医疗效的可重复性,迫切要求以辨证的标准化、客观化为基础.中医学长于宏观而略于微观变化,但随着现代检测技术的发展,微观辨证、影像辨证应运而生.如何使宏观辨证客观化、微观指标整体化,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一直是中西医结合工作中的一个值得思考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8.
刘向前  段戡 《中医正骨》1999,11(1):49-50
证是中医学的特有的概念,是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等所作的概括,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作的结论〔2〕。中医理论界对证及其相关问题的争论颇多,临床实践尤其是各专科疾病的诊疗更是面临着证的困惑。中医骨伤科也莫能例外,在临床诊疗实践中同样存在辨证方...  相似文献   

19.
任小强 《河北中医》2005,27(9):672-672
消化性溃疡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病机为胃气郁滞失于和降,不通则痛.病位在胃,涉及肝脾.辨证以寒、热、虚、实,气滞,血瘀为纲.治宜疏理气机以止痛.笔者根据其临床表现特点分4型进行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20.
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中医诊治疾病的的主要方法。随着医学的日益发展,中医学亦需要与时俱进应用深层次的强化思维将辨证辨病的运用现代化。临床上将辨证辨病巧妙结合运用,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现代化的辨病辨证相结合,既不失中医特色,又能更好指导临床,达到相得益彰之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