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围性面瘫是以颜面表情肌群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周围神经疾患,是口腔科的常见病。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应用大剂量激素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156例,收到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56例中,男51例(32.69%),女105例(67.31%)。发病年龄最小20月,最大72岁。10岁以下4例,11~20岁11例,21~30岁30例,31~40岁36例,41~50岁35例,51~60岁26例,61~72岁14例。发病部位:左侧麻痹68例(43.59%),右侧麻痹87例(55.77%),双侧麻痹1例(0.64%)。对全部患者进行临床检查并详细询问病史,…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治疗及护理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周围性面瘫48例。结果:48例患者中治愈20例,占41.67%,好转27例,占56.25%,无效1例,占2.08%,总有效率97.92%。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可有效促进面肌功能的恢复,对缩短程、提高治愈率和减少后遗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为了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现对本院2012年1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且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院2012年11月-2015年1月收治的采取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将其作为治疗组,同时选取同时期的采取西医方式进行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符合周围性神经面瘫的诊断标准[1]。治疗组60例患者中男  相似文献   

5.
笔者于2008年2月~2010年2月采用中西医结合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108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来自我院康复科及神经内科门诊,其中男64例,女44例;年龄最大78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20天。所有患者均排除中枢性面瘫及外伤性面瘫。临床表现为起病突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针刺、中药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83.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满意,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病例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疗效观察,并做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92.5%。[结论]中西医结合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途径。对于面瘫的选穴上可多使用远端腧穴,已达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缩短病程,提高疗效。方法:对20例面瘫患者的疗效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痊愈15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100例德州地区人民医院(253014)赵静山东省医科院科苑医院(250011)张峰关键词周围性面瘫;辨证施治;针灸;中西医结合疗法1临床资料100例患者均为面神经管内损伤,发病均在1周内就诊。其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最小...  相似文献   

10.
吴虹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4):169-169
周围性面瘫是指茎乳突孔内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急性面神经麻痹,中医又称"口僻".主要表现为病侧面部表情运动丧失,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歪向健侧,进食时有口角漏液现象.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避免或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有积极作用,因此WHO将针灸作为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现将38例患者的治疗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高凤云 《广西中医药》2001,24(5):292-292
周围性面瘫也称为面神经麻痹,是面神经损伤中最常见的类型,其中又以面神经炎为临床多见,其发病原因多数是由于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急性病毒感染和水肿致神经受压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1].过去,我们应用针灸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症,其康复效果均不够理想.我们自1999年1月~2000年12月采用中药汤剂与西药口服加用中药马钱子穴位贴敷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26例,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1989—3~1999—9月,我们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96例,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元潮 《光明中医》2006,21(6):F0003-F0003
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有较好疗效,本人利用传统针刺疗法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更提高了临床疗效,并阐述几种特殊的针刺手法和典型病历,详细地阐述了致病原因及自己的临床体会.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2组。两组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30例加用牵正祛风汤及针灸治疗,对照组30例加用针灸治疗,治疗6周。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牵正祛风汤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确诊为周围性面瘫的4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综合运用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血管扩张剂、B族维生素及针灸等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并选取同期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39例作为对照组,仅采用西医治疗措施,观察并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41例患者中显效38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高达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49%,两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应用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其临床效果确切,显著优于单独西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介绍罗和平教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经验。罗和平教授主张针、灸、药并用,中西医结合;倡导分期施术、分组取穴,取穴兼顾面神经解剖分布规律;巧用患侧额颞部发际邻近穴位、透刺眼睑法治疗顽固性面瘫;注重心理疏导,正确调养。实践证明疗效良好,对临床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周围性面瘫为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突然,起病急骤.多由于急性非化脓性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炎所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松驰,不能作皱额、闭目、耸鼻、鼓颊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病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少数患者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等.  相似文献   

18.
面瘫是由于各种不明原因导致茎乳突孔内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而引起的面肌瘫痪,又称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根据病变部位不同,一般将面瘫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两种,临床上以周围性面瘫最为常见。2007年以来,笔者采用针灸加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6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疾病 ,近年来我科采用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面瘫 4 0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为中医科住院病人 ,其中男 2 4例 ,女 16例 ;年龄最小 11岁 ,最大 81岁 ;病程最短 1d,最长 90 d。所选病例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判定。痊愈 :面部症状和体征恢复正常 ,面肌活动自如 ;好转 :临床症状改善 ,遗留不同程度的面肌功能障碍 ;无效 :临床症状无改善。2 治疗方法2 .1 中药煎服 :牵正散合大秦艽汤加减。久病患者辨证配合补阳还五汤加减。2 .2 针灸 :颊车、地仓、下关、阳白…  相似文献   

20.
王利民 《中医药学报》2011,39(3):121-12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探讨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指导临床选择最佳治疗时机。方法:回顾分析3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周围性面瘫临床特点,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观察组20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加用自拟汤药面瘫舒,比较两组不同治疗周期面瘫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面瘫简易评分、面神经功能指数评分的差异,分析观察组病程、面神经损伤部位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7d、14d、21d、28d后的治疗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9.5%。结论:中西医结合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有效快速缓解症状,及早治疗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